《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以灵活的编纂方式,记载了自鲁隐公元年至鲁哀公二十七年共二百五十四年的历史,是我国现存X早的编年体史书,也是研究先秦历史和儒家思想的重要文献,对后世史学影响深远。《春秋左氏传》根据春秋时期重大的历史事件,主要对春秋诸国战争、外交、内政等各个方面加以记述。同时对各类典章制度、礼仪规范、社会风俗、民族关系、道德理念、天文地理、神话传说、民间歌谣都有记述和评论,内容涉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可以说是一部展现春秋历史全貌的百科全书。
> > 作者简介左丘明(约前502—约前422),姜姓,丘氏,名明。春秋末期鲁国人,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散文家、军事家。著有《春秋左氏传》《国语》二书,对中国传统史学影响深远,对司马迁的《史记》有重要启发。
> > 目录卷一 隐公(元年—十一年)
卷二 桓公(元年—十八年)
卷三 庄公(元年—三十二年)
卷四 闵公(元年—二年)…
卷五 僖公(元年—三十三年)
卷六 文公(元年—十八年)卷七 宣公 (元年—十八年)
卷八 成公 (元年—十八年)
卷九 襄公(元年—三十一年)
卷十 昭公(元年—三十二年)
卷十一 定公(元年—十五年)
卷十二 哀公(元年—二十七年)
郑伯克段于鄢
【题解】
本文讲的是春秋早年郑国统治者兄弟相争的故事。文章对于战争一笔带过,着重描写了武姜对共叔段的偏爱,导致了共叔段野心的慢慢膨胀。庄公对共叔段故意放任,直到共叔段准备发动叛逆的战争,庄公才发动大军迅速平定了战乱。战争后,庄公被颍考叔的孝心感化,与武姜重归于好。
【原文】
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庄公及共叔段。庄公寤生①,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爱共叔段,欲立之。亟②请于武公,公弗许。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公曰:“制,岩邑也,虢③叔死焉,佗邑唯命。”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④叔。
祭仲曰:“都城过百雉⑤,国之害也。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公曰:“姜氏欲之,焉辟⑥害?”对曰:“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难图也。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公子吕曰:“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公曰:“无庸⑦,将自及。”
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至于廪延⑧。子封曰:“可矣,厚将得众。”公曰:“不义不暱⑨,厚将崩。”
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夫人将启之。公闻其期,曰:“可矣!”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京叛大叔段,段入于鄢,公伐诸鄢。五月辛丑,大叔出奔共。
书曰:“郑伯克段于鄢。”段不弟,故不言弟;如二君,故曰克;称郑伯,讥失教也;谓之郑志。不言出奔,难之也。
遂置姜氏于城颍,而誓之曰:“不及黄泉⑩,无相见也。”既而悔之。
颍考叔为颍谷封人,闻之,有献于公,公赐之食,食舍肉。公问之,对曰:“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请以遗之。”公曰:“尔有母遗,繄我独无!”颍考叔曰:“敢问何谓也?”公语之故,且告之悔。对曰:“君何患焉?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公从之。公入而赋:“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姜出而赋:“大隧之外,其乐也洩洩!”遂为母子如初。
君子曰:“颍考叔,纯孝也,爱其母,施及庄公。《诗》曰:‘孝子不匮,永锡尔类。’其是之谓乎!”
【注释】
①寤生:寤,倒着。寤生,胎儿出生的时候脚先出来,即难产。
②亟(qì):屡次。
③虢(guó)叔:东虢的国君。
④大:同“太”。
⑤雉:古建筑计量单位,长三丈一丈为一雉。
⑥辟:躲避。
⑦无庸:不用。庸,同“用”。
⑧廪(lǐn)延:郑国邑名,在今河南延津北。
⑨不义不暱(nì):多行不义,别人就不会近他。暱,同“昵”。
⑩黄泉:一指地下的泉水,一指阴间。后文中,颍考叔巧妙地用一词多义的手法化解了僵局。
【译文】
X初,郑武公迎娶了申国的女子为妻,名为武姜,她生下了庄公与共叔段。庄公出生的时候难产,惊吓到武姜,于是武姜给他取名为“寤生”,并因此厌恶他。武姜偏爱共叔段,想让武公立共叔段为太子,并多次向武公请求,武公都不答应。到了庄公成为郑国国君的时候,武姜就代替共叔段向庄公请求以制邑为封地。庄公说:“制邑,是个险要的城邑,之前虢叔就是死在那里的,若是要封给他其他的城邑,我都可以听从。”武姜就请求把京邑封给共叔段,庄公答应让共叔段居住在那里,称他为京城太叔。
郑大夫祭仲说:“分封的城池,城墙如果过三百丈,就会变成国*的祸害。先王规定的制度是:国内X大的城池的城墙不能过国都的三分之一,中等的不能过它的五分之一,小的不能过它的九分之一。现在,京城城墙的长度不符合规定,不是先王的制度,您恐怕会忍受不了。”庄公说:“武姜想要这样,我如何才能避免这种祸患呢?”祭仲回答说:“姜氏哪里会有满足的时候!不如趁早为他安排一个场所,不要让祸患滋生蔓延。如果祸患滋长蔓延,以后就更难办了。蔓延开来的野草尚且很难清除干净,更何况是您那备受宠爱的弟弟呢?”庄公说:“不义的事情做多了,必定会自己走向灭亡,你姑且等着看吧。”
之后不久,共叔段把原来属于郑国西边和北边的边城,暗中归为自己掌控。公子吕说:“一个国*不能承受两个国君的统治,您现在准备怎么办?如果您打算把郑国交给共叔段管理,那么我请求去侍奉他;如果不给他,那么就请消灭掉他,不要使百姓们产生二心。”庄公说:“不需要管他,他自己将会遭到灾祸的。”
共叔段又把那两个边城改为自己掌控的地方,一直延伸到廪延。公子吕说:“可以出击了!如果土地变多了,他将会得到更多百姓的拥护。”庄公说:“对君王不忠义,对兄长不近,土地就算再多,也终将崩溃。”
共叔段修葺城郭,聚集人民,修缮盔甲兵器,准备好了士兵和战车,准备袭击郑国国都。武姜准备作为内应为共叔段开启城门。庄公知道了共叔段袭击郑的日期,说:“可以行动了!”于是命令公子吕率领二百辆战车,去攻打京城。京城的人民背叛了共叔段,于是共叔段逃到了鄢城。庄公又追到鄢城攻打他。五月二十三日,共叔段往共国逃去。
《春秋》记载的是:“郑伯克段于鄢。”共叔段不遵守做弟弟的本分去敬爱兄长,所以不称他为“弟”;兄弟二人如同两个国君一样打仗,所以用“克”字;把郑庄公称为“郑伯”,是挖苦他对弟弟缺少教化;赶走共叔段是郑庄公的意愿,所以不写共叔段自己出逃,隐含责难郑庄公逼走共叔段的意思。
之后庄公就把武姜放置在城颍,而且发誓说:“不到阴间,就不要再见面!”这之后庄公又后悔了。
有个叫颍考叔的人,是颍谷掌管筑城的官员,听说这件事以后,特意向郑庄公进献宝物。庄公赏赐他一起吃饭。颍考叔在吃饭的时候,特意把肉留着。庄公问他为什么要这样做。颍考叔答道:“我有母,我吃过的东西她都吃过,只是从未吃过君王赏赐的肉羹,请让我带回去孝敬给她吃。”庄公说:“你有母可以孝敬,唯独我却没有!”颍考叔说:“敢问您为什么这么说?”郑庄公把原因告诉给他,并且告诉了他自己后悔的心情。颍考叔回答说:“您有什么可担忧的?只要挖掘土地直到挖出泉水,在地道里见面,那谁敢说您违背了誓言呢?”庄公听从了他的话。庄公走进地道去拜见武姜,并赋诗道:“在地道里相见,多么快乐和谐啊!”武姜走出地道,赋诗道:“走到地道外面,多么快乐舒畅啊!”于是武姜和庄公恢复了母和儿子的关系,像从前一样。
君子说:“颍考叔,是位纯正的孝子,他不但孝敬自己的母,而且把这种孝心推广到郑庄公身上。《诗经》说:‘孝子的孝是没有穷尽的,永远都能感化你的同类。’大概说的就是这种事情吧!”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可以用“丝丝入扣,循循善诱”来形容。我一直以来都对《春秋左氏传》这部史学巨著心向往之,但苦于古文功底不足,常常只能浅尝辄止。这本《中华国学经典精粹·四书五经经典读本》系列的《左传》,则是我近年来读到最满意的一部。它在原文的基础上,提供了非常详尽和精到的注释。我尤其欣赏它对原文中一些典故、成语的出处和演变过程的梳理,这让我能够更深刻地理解那些短语背后蕴含的历史信息和文化积淀。例如,书中对于“唇亡齿寒”这个成语的解释,不仅给出了原文出处,还详细说明了其在当时历史背景下的具体含义,以及后来被引申出来的广泛意义。这种注释方式,就像是在为我搭建一座通往历史深处的桥梁,让我能够顺畅地跨越语言的障碍,直抵文本的核心。译文部分也同样出色,它在翻译的准确性上毋庸置疑,同时又注重语言的流畅性和文学性,读起来丝毫没有翻译腔,而是像一篇篇优美的散文,将历史的画面徐徐展开。
评分作为一个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浓厚兴趣的读者,我一直将《春秋左氏传》视为一部不可或缺的经典。市面上关于《左传》的书籍不在少数,但能让我如此满意的,这本《中华国学经典精粹·四书五经经典读本》里的《春秋左传》绝对是其中翘楚。它的内容呈现方式,可以说是我见过最科学、最人性化的。原文、注释、译文三者之间,是相互呼应,相得益彰的关系。我尤其欣赏它注释的严谨性和全面性。每一条注释都经过深思熟虑,既解释了字词的本义,又结合了上下文语境,甚至会追溯到更早的文献,展现了其背后深厚的学术功底。更重要的是,它的注释不是堆砌学术名词,而是用一种平实易懂的语言,娓娓道来,让我这个非专业人士也能轻松理解。而译文部分,则是我认为这本书最亮点的地方之一。它没有选择那种生搬硬套的直译,而是用一种更符合现代人阅读习惯的语言,同时又保持了原文的典雅和气势。读起来,既能感受到历史的厚重,又能体会到文字的韵味。这本书就像一位循循善诱的老师,在我学习《左传》的道路上,给予了我极大的帮助和启迪。
评分每次翻开这本书,我都会有一种“茅塞顿开”的感觉。这本《春秋左氏传》的出版,可以说是我学习中国古代史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我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它在内容呈现上,非常注重读者的学习体验。首先,它的注释体系非常完善。我注意到,书中对于一些人物关系的介绍,往往会配以简明的图表,或者是在注释中明确指出其在历史上的身份和作用。这对于我这种不太熟悉春秋时期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的人来说,简直是太有帮助了。当我看到一个陌生的名字时,只要往下看注释,就能立刻了解到他是谁,他扮演了什么角色,这大大降低了我的阅读难度。其次,译文部分也做得非常到位。它不像一些译本那样,为了追求字面上的“信达雅”,而牺牲了语言的流畅性。这本书的译文,用词精准,句式自然,读起来有一种行云流水的感觉,让我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故事的情节中去。它让我感觉,我不仅仅是在阅读一部史书,更是在与那些古人进行跨越时空的对话。
评分自从我拿到这本《春秋左氏传》以来,每天都会抽出时间来翻阅。这本书的设计非常贴合我这种想要深入学习传统经典但又缺乏专业知识的读者。我最看重的是它在注释上的处理。过去我阅读古籍,最怕的就是遇到无法理解的词句,而这本《左传》的注释,可以说是做到了“点石成金”。它不像某些注释那样只是简单地给出同义词,而是会解释词语的来龙去脉,甚至会追溯其在其他古籍中的用法。比如,书中对于一些政治制度、军事术语的解释,都非常到位,让我能够清晰地了解到当时的社会运作机制。而且,注释的语言风格也很考究,既有学术的严谨,又不失文人的雅致。译文部分同样让我惊喜,它在保持原文意思的前提下,尽量贴合了现代人的阅读习惯,让我能够流畅地读下去。我甚至觉得,有些时候译文的文字比原文更具感染力,它将那些古老的故事讲述得绘声绘色,仿佛发生在昨日。这本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其提供了《左传》的原文,更在于它以一种极富启发性的方式,引导我去理解和欣赏这部伟大的史书。
评分这本书给我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厚重”与“精巧”并存。厚重,体现在其所承载的历史文化分量,是理解春秋时期政治、军事、思想、社会的重要窗口;精巧,则体现在其编排的细致与实用。我注意到,这本书在注释上花费了极大的心血,它不仅仅是简单的字词释义,而是包含了丰富的历史背景知识、人物关系梳理,甚至还有对一些史料争议的探讨。这对于我来说,就像是在阅读过程中配备了一位随身的专家,随时解答我的疑惑,拓宽我的视野。每当我遇到一个不熟悉的地名、人名,或者一个看似简单的事件,只要翻到注释,几乎都能获得详尽的解释,让我能更好地将零散的史实串联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认知图谱。而且,它的注释并不是密密麻麻地挤在一起,而是采取了清晰的分栏式设计,主文、注释、译文层次分明,极大地减轻了阅读的疲劳感。译文部分同样出色,它在力求忠实原文的基础上,又融入了流畅的现代汉语表达,使得原本晦涩的文言文变得生动易懂,让我在品味历史的同时,也能享受到阅读的乐趣。这本书的出现,无疑为我深入研究《左传》打开了一扇便捷之门。
评分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物超所值”。我一直认为,《春秋左氏传》是理解中国古代政治智慧和历史演变的一部绝佳著作,但过去接触到的版本,要么是太过学术化,普通读者难以入门,要么是注释不够详尽,难以满足深入研究的需求。这本《中华国学经典精粹·四书五经经典读本》系列的《左传》,恰好填补了这一空白。我尤其欣赏它在注释上的处理方式,它不仅仅是对字词的简单解释,而是对原文中涉及到的政治事件、外交活动、社会风俗等方面都进行了深入的解读。例如,书中对一些古代礼仪的解释,就非常详细,让我对当时人们的社会交往方式有了更清晰的认识。而且,它的注释还会引用一些其他的史料来佐证观点,这无疑增加了其学术的可信度。译文部分也是我非常喜欢的一点,它在保持原文意思忠实度的前提下,运用了更加现代、更加生动的语言,使得原本可能枯燥的史料变得引人入胜。读着译文,我感觉自己就像是回到了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亲眼见证了那些重要的历史瞬间。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实在是让人眼前一亮,从封面的选色到字体的大小粗细,再到纸张的质感,都透着一股沉静而厚重的古典美。我拿到的时候,感觉像是捧着一件古董,小心翼翼地翻开,生怕破坏了它原有的韵味。书脊的装订牢固,翻页流畅,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疲惫。而且,这本书的尺寸也恰到好处,既不像大部头那样笨重,又不会太小显得局促。我尤其喜欢封面上那个简洁而有力的“春秋左氏传”几个字,字体苍劲有力,仿佛穿越了千年,诉说着那个波澜壮阔的时代。内页的排版也十分考究,原文、注释和译文分栏清晰,主次分明,阅读起来毫无压力。注释的部分,用词精准,解释到位,对于我这种对古文理解不深的读者来说,简直是雪中送炭。每当遇到生僻字或难懂的典故,抬眼就能看到旁边的注释,立刻豁然开朗。译文的部分,更是将古文的韵味和现代的语言巧妙地结合起来,读起来朗朗上口,既保留了原文的精髓,又易于理解,让我在品味历史的同时,也能感受到语言的魅力。总而言之,这本书在细节上的打磨,充分体现了出版方的用心,是一本值得珍藏和反复阅读的佳作。
评分我一直对春秋时期的历史充满浓厚的兴趣,尤其钟爱《春秋左氏传》这部史学巨著。这次偶然机会看到了这本《中华国学经典精粹·四书五经经典读本》系列中的《春秋左氏传》,简直是欣喜若狂。这本书的内容编排非常人性化,它不仅仅是简单地堆砌原文,而是将原文、注释和译文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完整的阅读体系。这一点对于我们这些非专业的古代史爱好者来说,简直是福音。过去我尝试阅读古文,常常因为生僻字和复杂的句式而望而却步,即便借助一些零散的资料,也难以形成系统性的理解。而这本书的注释,条理清晰,深入浅出,不仅解释了字词的含义,还对一些关键的历史事件、人物关系进行了补充说明,让我在阅读原文的同时,就能对当时的历史背景有一个大致的了解。译文的部分更是锦上添花,它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运用了更加通俗易懂的现代汉语,使得那些沉睡在字里行间的古老故事焕发新生。我读着译文,仿佛亲身经历了那个风起云涌的时代,看到了那些纵横捭阖的政治家,听到了那些慷慨激昂的言论。这本书的出现,极大地降低了阅读《左传》的门槛,让更多人有机会走近这部伟大的史书,感受其博大精深的魅力。
评分坦白说,我之前接触过一些《春秋左氏传》的译本,但总觉得差了点什么,要么是过于晦涩难懂,要么是过于浅白失了古韵。直到我遇见了这本《中华国学经典精粹·四书五经经典读本》中的《春秋左氏传》,才真正体会到什么叫做“精粹”。这本书的注释部分做得非常出色,它不是那种枯燥的词语解释,而是融入了大量的史料考证和学界观点,能够引导读者深入思考。我特别喜欢它对一些重要历史事件的旁征博引,比如对晋楚争霸的阐述,不仅有原文的记载,还有不同史书的记载对比,以及作者对这些记载的分析,这让我对历史的理解更加立体和全面。同时,注释还兼顾了文学性和思想性,对于《左传》中那些精妙的叙事技巧和深刻的政治智慧,都有细致的解读。而译文部分,更是达到了一个很高的水准。它不像某些译本那样生硬地翻译,而是用一种富有文采的语言,将《左传》的叙事风格和情感色彩都恰如其分地展现出来。我读的时候,常常会被译文的优美所打动,感觉像是读一篇篇精彩的古代散文,而不是枯燥的史书。这种对原文神韵的把握,以及对现代读者阅读习惯的考量,都做得非常到位。
评分当我第一次翻开这本书时,就被它朴实而又不失典雅的设计所吸引。书的整体风格非常符合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我一直都对《春秋左氏传》这部史书心向往之,但过去阅读的经历,常常让我感到力不从心。这本《中华国学经典精粹·四书五经经典读本》里的《左传》,可以说是彻底改变了我的看法。它的注释部分,做得非常人性化。我注意到,书中对于一些人物的评价,不仅仅是简单地引用原文,还会结合史家的评论,甚至是一些后世学者的解读。这让我能够从多个角度去理解同一个人物,从而形成一个更加立体和全面的认知。例如,书中对某个政治家的评价,不仅有他在历史上的功过,还会引用当时人的评价,以及后人的分析,这让我能够更客观地看待历史人物。译文部分同样令人称道。它不像某些译本那样,为了追求语言的华丽而忽略了内容的准确性,而是做到了在准确表达原文意思的同时,又保持了语言的流畅和优美。它让我感觉,我不仅仅是在阅读一部史书,更是在品味一段历史,感受一种文化。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