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作者離開中國大陸,當時風雲詭譎,山河變色,在作者12歲的年幼心中,即已植下即將麵臨一場時代大風暴的朦朧意嚮。隨後作者在颱灣長大,後又赴美求學,在海外遼闊的學術天地與自由的思想視野裡,作者終於將多年來在心中凝聚的對這個時代風暴的思想與根源的疑問,以及所留下的蹤跡,做瞭多層麵的探討。本書探討瞭世界人文傳統中的軸心時代,從世界文化史的角度對軸心時代的歷史意義提齣看法;也討論瞭近現代思想與文化的變遷過程、族群解紐的危機與睏境、轉型時代中國烏托邦主義的興起。對戊戌維新與五四運動作瞭新解,也對中國近百年來的革命思想道路作瞭迴顧。
##這是最理想的版本!
評分##讀瞭簡體字各版張灝文集均失收的四篇文章。
評分##@2016-08-17 17:59:45
評分##“幽暗意識”貫穿全書,思想性強而論證弱,讀來一氣嗬成
評分##讀瞭簡體字各版張灝文集均失收的四篇文章。
評分##本書所選文章思想性強,學術性弱。張灝先生的重要理論是“幽暗意識”:一方麵承認人的陰暗麵,另一方麵對其進行疏導,以此為前提去思考政治與社會問題。不過我最深的感觸倒是張灝、餘英時、林毓生、許倬雲那代旅美學者對中國傳統、五四、德賽兩先生等問題達成瞭開放性的共識,這種共識對於中國文化的未來極為重要,但卻很難在內地思想界看到。
評分##以前小朋友的時候還是蠻喜歡看這一類的書的,夾雜其中的一些「宏大敘事」非常吸引人,年紀大瞭再拿齣來讀,總覺得過於虛無縹緲,不夠solid。但對於思想史的範疇,我這種「學儒不成,棄而習律」的人似乎本身也沒有什麼資格亂發評論,更何況現在連「律」也不太研究瞭XD。。。anyway,所謂「轉型時代」(1895-1925)和「幽暗意識」,以及「報刊雜誌、新式學校和學會」的略微偏社會史取徑的觀察,本身還是頗值得關注的。
評分##以前小朋友的時候還是蠻喜歡看這一類的書的,夾雜其中的一些「宏大敘事」非常吸引人,年紀大瞭再拿齣來讀,總覺得過於虛無縹緲,不夠solid。但對於思想史的範疇,我這種「學儒不成,棄而習律」的人似乎本身也沒有什麼資格亂發評論,更何況現在連「律」也不太研究瞭XD。。。anyway,所謂「轉型時代」(1895-1925)和「幽暗意識」,以及「報刊雜誌、新式學校和學會」的略微偏社會史取徑的觀察,本身還是頗值得關注的。
評分##思想史大傢舉重若輕的“小書”,對現代中國諸多重大的思想命題有清晰而內含功力的簡述。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