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巴赫第六勃兰登堡协奏曲降B大调
原价:6.00元
作者:(德)巴赫 作曲
出版社:湖南文艺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3-04-01
ISBN:9787540429560
字数:
页码:36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巴赫的《巴赫第六勃兰登堡协奏曲降B大调》,虽然不能算作曲家乐曲创作事业上的巅峰,但这些协奏曲在音乐史上的地位却是有目共睹、无可替代的。在前面的文章中,我们已经为大家介绍过维瓦尔蒂、亨德尔、科雷利等人的协奏曲,而巴赫的《巴赫第六勃兰登堡协奏曲降B大调》无疑是这些巴洛克风格合奏协奏曲中最为出色的作品之一。本着引导初哥初妹入门的宗旨,巴赫系列首先为大家介绍的便是这六首优美动听的作品,其中并没有过多凝重的宗教色彩,也没有笨重、刻板的乐段,从中我们可以听到许多悠扬、舒心的旋律。
《巴赫第六勃兰登堡协奏曲降B大调》创作时期,当时的巴赫正处在自己一生中生活最安稳惬意的一段时期(科藤时期)。传说1719年时的一个偶然的机会,巴赫为勃兰登堡大公的儿子克利斯蒂安.路德维希演奏,这给侯爵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便请求巴赫为他的乐队写一些作品。两年后,巴赫送给他六首乐曲,便成就了这套传世之作。但是根据一位德国学者贝塞勒的研究,这种说法并不完整。贝塞勒认为真正要求巴赫创作这些作品的,其实是科藤的青年王子雷奥博。前文提到过,当时作曲家在科藤时正是投靠这位王子才得以获得较为安逸的物质生活,所以巴赫必须按照主人的要求创作一些音乐作品供王子欣赏,这些协奏曲便是很多作品中的一部分。而在1719至1720年间,巴赫去柏林演奏获得成功后,勃兰登堡大要求巴赫送给他一些礼物,作曲家便从自己在科藤创作的作品内选择了这六首曲子赠献给侯爵。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本书(或演奏)的编排脉络清晰得如同精密计算后的航海图。它没有试图用宏大的交响乐编制去压制作品的室内本色,而是忠实地还原了那种小团体的亲密感和互动性。每一个声部都像是独舞者,但他们的舞步却总是围绕着中心的主题完美契合。我特别注意到了低音部的处理,通常在协奏曲中容易被掩盖的低音提琴和羽管键琴的持续低音,在这里被赋予了坚实的支撑力量,它们构成了音乐的“地基”,使得上层的旋律得以自由翱翔而不失根基。这种对基础支撑的重视,体现了对作品结构深层次的理解。它不是一蹴而就的激情爆发,而是一层层精心堆砌的成果,每一次重复都带来新的细节和理解的深化。对于那些渴望深入研究巴洛克复调音乐的听众来说,这无疑是一份极具参考价值的范本。
评分这部作品的整体构思与演奏的室内乐质感,让我仿佛置身于一个光线柔和、有着精致雕花的巴洛克沙龙之中。乐章之间的情绪过渡处理得极其细腻,每一个声部的独立性与整体的和谐性达到了近乎完美的平衡。特别是慢板乐章的处理,那悠长、近乎冥想般的旋律线条,简直是时间凝固的艺术。演奏者似乎没有试图去“解读”巴赫,而是选择了一种更贴近历史本真的方式,让乐谱自己说话。音色的选择偏向温暖、圆润,而非那种现代录音中常见的尖锐或过度清晰,这使得整体听感极为舒适,非常适合在深夜,伴着一杯红酒,沉浸其中。它不像某些版本那样追求炫技或戏剧性,反而展现出一种沉静的力量,让听者能够真正专注于对位法的精妙结构,感受那份数学般精确的美感。从序曲的宏大叙事到赋格的严谨逻辑,这部诠释展现了极高的专业素养和深厚的音乐理解力。它不是快餐式的消遣,而是一次需要耐心品味的审美体验。
评分我欣赏这种克制而内敛的表达方式。在充斥着浮躁和快速消费的时代背景下,这本书(或唱片)提供了一个难得的静心之所。它不强迫听者去接受某种激烈的观点或表演方式,而是提供了一个邀请,邀请你进入巴赫那个严谨而又充满美感的音乐世界。它的“美”不是那种外放的、耀眼的光芒,而是一种从内部散发出来的、经久不衰的光泽。特别是那些慢速段落,它们被处理得极其舒缓,仿佛演奏者正在小心翼翼地呵护着每一个音符的生命周期。这种对音符的尊重,延伸到乐句的呼吸、休止符的重量,都显示出极高的艺术修养。它不追求在听觉上的冲击力,而是追求在精神层面的渗透力,让音乐的逻辑和美感在不知不觉中重塑听者的内心秩序。这是一次对“少即是多”原则的完美实践。
评分我一直认为,理解巴赫的协奏曲,关键在于把握住“对话”的艺术,而这本书(或者说这张唱片)在这方面做得令人印象深刻。它并非简单地将独奏乐器与合奏团区分开来,而是让它们像几位高谈阔论的哲人,彼此切磋、互相启发。我尤其欣赏其中对节奏处理的灵活性——那些看似笔直的十六分音符跑动,在不同的乐句中被赋予了微妙的弹性,这让音乐摆脱了机械感,充满了生命的气息。它不像某些版本那样刻意强调速度的极限,而是将重点放在了清晰度和呼吸感上。这让我联想到建筑学上的“空间感”,每一个音符都有其恰当的位置和份量,使得整个结构既坚固又轻盈。阅读(或聆听)过程中,我多次被那些意想不到的和声推进所吸引,那些看似不经意的转调,实则蕴含着极其复杂的逻辑推演,体现了作曲家对人类情感的深刻洞察力。这是一次对纯粹音乐形式的致敬。
评分坦白说,我起初有些担心这种“传统”的处理方式会不会显得过于沉闷或老套,但事实证明,我的顾虑完全是多余的。这本书(或者说这张专辑)巧妙地在历史准确性和现代可听性之间找到了一个黄金分割点。它保留了巴洛克音乐的韵味,比如在某些高音区的处理上,那种略带“嘶哑”或“颗粒感”的音质,反而比现代乐器追求的完美无瑕更具感染力。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它对“幽默感”的挖掘。在某些快板乐章中,那种快速的对答和模唱,演奏者处理得非常机智风趣,让人忍不住嘴角上扬,而不是仅仅停留在技术的赞叹上。它成功地证明了巴赫的音乐绝不是学院派的枯燥教条,而是充满活力和人情味的杰作。它需要的不是服从,而是共鸣,而这张专辑的演奏家显然做到了这一点,他们让人感到了音乐中蕴含的喜悦与庆祝的氛围。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