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勇编著的《王维诗全集(汇校汇注汇评)(精)》介绍:王维诗在当时及后世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唐代宗赞之为“诗名冠代”,中唐前期大历十才子主宰的诗坛即是王维诗风的直接延续与发展。《许彦周诗话》赞王维日:“自李杜而下,当为**。”顾起经也赞日:“玄、肃以下诗人,其数什百,语盛唐者,唯高、王、岑、孟四家为*,语四家者,唯右丞公为*。”以后,晚唐的贾岛、姚合,宋代的苏轼、陆游,明代的王世贞、李攀龙,直至清代的袁枚、王士稹,均受其重大影响,形成中国诗史上一个以清淡自然为特色的重要诗歌流派。王维诗对中国古典诗歌理论也产生了重要影响。皎然、司空图、严羽、王士稹、袁枚、王夫之直到近代的王国维,这些人提出的诗歌美学理论,如“韵外之致”“妙悟”“神韵”“情景说”“境界说”,都以王维诗作为理想的例证。此外,王维诗中的禅意也启发了后世诗学以禅喻诗、以禅论诗的新思路。
前言
凡例
编年诗
过秦皇墓
题友人云母障子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洛阳女儿行
哭祖六自虚
李陵咏
桃源行
赋得清如玉壶冰
息夫人
从岐王过杨氏别业应教
从岐王夜宴卫家山池应教
敕借岐王九成宫避暑应教
送綦毋潜落第还乡
燕支行
少年行四首
其一(新丰美酒斗十千)
其二(出身仕汉羽林郎)
其三(一身能擘两雕弧)
其四(汉家君臣欢宴终)
被出济州
登河北城楼作
宿郑州
早人荥阳界
千塔主人
至滑州隔河望黎阳忆丁三寓
济上四贤咏三首
崔录事(解印归田里)
成文学(宝剑千金装)
郑霍二山人(翩翩繁华子)
寓言二首
其一(朱绂谁家子)
其二(君家御沟上)
鱼山神女祠歌二首
迎神曲(坎坎击鼓)
送神曲(纷进拜兮堂前)
济州过赵叟家宴
送孙二
寄崇梵僧
赠东岳焦炼师
赠焦道士
渡河到清河作
赠祖三咏
喜祖三至留宿
……
我本来以为,这种集大成式的校注评本,读起来会像啃一本枯燥的教科书,充满了学术的术语和冰冷的考据。然而,实际阅读体验却远超预期。它巧妙地平衡了学术的严谨性和阅读的流畅性。评注部分的处理尤其令人赞叹,它不是简单地罗列历代名家的观点,而是进行了有机的整合和精妙的提炼。不同学派、不同时代的见解,在这里得到了平视和对话,让读者能够清晰地看到同一首诗在历史长河中被赋予的不同光芒。例如,对某一首山水田园诗的解读,书中不仅引用了盛唐气象的宏大叙事,也穿插了宋人内省情怀的细腻分析,这种多维度的审视,极大地丰富了我对作品意境的理解。不再是孤立地背诵诗句,而是真正进入了诗人的精神世界。这套书真正做到了“引人入胜”,让原本可能高冷的古典文学变得鲜活可亲。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简直是艺术品,拿到手上就有一种沉甸甸的历史厚重感。纸张的质地摸起来很舒服,不是那种廉价的纸张,字体的排版清晰考究,每一个标点符号都仿佛经过精心雕琢。要知道,对于这种古典诗词的汇集,排版和校对的精细程度直接决定了阅读体验,稍有不慎就会让人出戏。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极为出色,即便是初次接触古代诗词的读者,也能感受到编者对文字的敬畏之心。特别是那些精妙的注释和评点部分,它们被巧妙地穿插在正文之间,既不会显得突兀打断阅读的连贯性,又能随时提供必要的背景知识和文学解读。我尤其欣赏它在细节上的坚持,比如对某些异体字的标注,对不同版本间细微差异的考证,这些都体现了编纂者深厚的学术功底和对“全集”二字的郑重承诺。每一次翻阅,都像是一次与古人跨越时空的对话,光是欣赏这本书的物理形态和制作工艺,就已经是一种享受了。
评分这次购入的这个版本,从装帧的精良程度来看,显然是投入了巨大成本的力作。它体现了出版方对古典文化传承的责任感,而非仅仅追求商业利益。书脊的支撑力非常好,即使是厚重的篇幅,平摊在桌面上也毫不费力,这对于需要反复查阅和做笔记的读者来说至关重要。我特别留意了它对“汇评”的处理。评语的选取标准似乎非常高,剔除了那些空泛的溢美之词,保留了真正具有洞察力和启发性的评论。这些评论犹如一把把精准的手术刀,剖开了诗歌语言背后的精妙结构和情感张力。读到那些深刻的分析时,我常常会停下来,重新审视那些曾经以为已经了然的诗句,然后豁然开朗。这种被引导着进行深层思考的阅读体验,远比被动接受信息来得有价值和持久。
评分说实话,很多汇编类的书籍在校对和印刷上都会出现这样那样的小瑕疵,但这一册的品控简直令人称奇。我仔细检查了几乎每一页——字体清晰度、墨迹浓淡的一致性、纸张的平整度,都保持了极高的水准。特别是对那些涉及复杂引文和篇幅较长的引述部分,编者在处理上体现了极大的耐心和细致。此外,这本书的索引系统设计得非常人性化,查找特定诗篇或评论家时,定位迅速准确,极大地提升了工具书的使用效率。对于需要进行学术研究或深度写作的人来说,效率就是生命线。这套书不单是一套阅读材料,更是一套可靠的、可以信赖的学术工具,它的存在,让我在面对复杂的文献梳理时,信心倍增。这无疑是近年来古典文学出版领域的一部标杆之作。
评分作为一名业余的古典文学爱好者,我最大的困扰就是不同版本间的注释混乱,以及对某些典故的无法溯源。这套书的“汇校汇注”部分,简直是为我这样的学习者量身定做的福音。它将不同善本的差异清晰地呈现出来,有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字词改动,往往蕴含着对诗歌情感基调的微妙影响,书中对此都有详尽的说明,让人不得不佩服古人文字的张力。更重要的是,那些注释,不再是生硬地解释字面意思,而是结合了当时的历史背景、地理风貌乃至诗人当时的际遇,进行情景再现式的解读。我甚至根据书中的提示,去查阅了相关的历史地图和人物小传,这种由点及面的学习过程,让人感觉自己不仅仅是在读诗,更是在重构一个鲜活的唐代文化生态圈。这种深度和广度,是普通选本望尘莫及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