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三国志(文白对照版)(套装共3册)》包括:《三国志文白对照版(上册)》、《三国志文白对照版(中册)》、《三国志文白对照版(下册)》共3册。《三国志(文白对照版)(套装共3册)》是一部记载魏、蜀、吴三国鼎立时期的纪传体国别史,栩栩如生地描述了三国时期的英雄情态、谋士方略、名士风雅、武将威猛。其取材谨严,叙事有法,是研究三国史的一部重要史籍。 章惠康 主编 章惠康,1932年生,浙江省宁波市人。1950年2月起在世界知识出版社、人民出版社工作,曾监印《选集》并负责影印十九种革命期刊。1959年毕业于河北师范学院语言文学系。曾任长沙水电师范学院学报副主编、教授。长期从事编辑出版工作和大学古典文学教学工作。1970年代参加《辞源》修订工作,为主要修订人员。1980年代参加《史记》、《汉书》的注译工作。1990年代主持注译《三国志》、《后汉书》。《<三国志>今注今译》一书,获湖南省第二届很好图书奖,该书1996年由台湾地区建安出版社出版繁体字版。又参与《中外散文辞典》的编撰工作,任副主编兼古代散文的主编。1990年获高校文科学报研究会荣誉证书。 《尚书》诘屈苦难读,马迁换字易今言。我必须得说,这部作品的“文”与“武”的平衡处理得炉火纯青。文戏方面,那些朝堂上的唇枪舌剑、计谋交锋,丝丝入扣,读来令人拍案叫绝。不同阵营之间的利益算计、暗流涌动,比任何武力冲突都要来得惊心动魄。比如,涉及重要人物的推荐与罢黜,背后牵扯的派系力量、士人阶层的站队选择,被描绘得如同精密的钟表结构,稍有偏差,则满盘皆输。而武戏方面,那些著名的战役,如官渡之战、夷陵之战,不再是简单的兵种堆砌和将领对砍,而是将地理环境、后勤补给、天气变化、士气凝聚等多种要素融入其中,使得每一次胜利都显得来之不易,每一次失败都充满了必然性。这种对战争复杂性的还原,让军事爱好者感到无比的过瘾,也让普通读者明白了,战争的胜利从来都不是偶然的运气,而是无数因素精心筹谋的结果。
评分初次接触这部鸿篇巨制,我的第一感觉是它的叙事节奏把握得极好,张弛有度,绝不拖沓。它像一部精心剪辑的史诗级电影,在关键节点爆发出惊人的能量,而在铺陈背景和人物关系时,又保持着一种沉稳的叙述腔调。我发现自己很容易沉浸其中,读下去便停不下来,常常不知不觉就读到了深夜。这种阅读体验,是衡量一部优秀历史著作的重要标准。它成功地将错综复杂的政治斗争、精彩绝伦的外交博弈,以及那些影响了数百年历史走向的军事部署,用一种清晰易懂的逻辑串联了起来。作者对权力的流动、人心的摇摆展现了深刻的洞察力,即便是初读历史的新手,也能迅速抓住故事的主线和核心矛盾。而且,不同于某些过于学术化的记载,这里的文字充满了一种古典的韵味和美感,读起来本身就是一种享受,而不是负担。它让你在学习历史知识的同时,也在不知不觉中提升了对文学性的鉴赏能力,实属难得。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震撼的,是它对“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这一主题的深刻诠释。它不仅仅记录了英雄人物的功绩,更展现了整个时代洪流的不可抗拒性。翻阅书卷,能清晰地感受到那种士族力量的崛起与衰落,门阀制度对政治格局的深远影响,以及底层民众在乱世中挣扎求存的悲凉。我特别留意了作者对某一特定事件的侧面描写,比如在描述某次瘟疫或饥荒时,他引用的细节资料非常扎实,让冰冷的数字背后,涌现出的是无数个鲜活的生命故事。这种宏大叙事与微观细节的完美结合,极大地丰富了作品的层次感。它不是简单地复述谁打败了谁,而是探讨了为什么会发生这些冲突,以及这些冲突如何重塑了当时的社会结构和文化认同。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对中国传统政治哲学的理解提升了一个台阶,对“治世”与“乱世”的界定也有了更辩证的看法。
评分坦白讲,最初我有点担心内容会过于冗长晦涩,毕竟涉及到数百年的历史脉络和众多的人物关系网。但出乎意料的是,作者在构建这个庞大叙事体系时,采用了一种非常巧妙的组织方式,使得阅读体验异常流畅。它似乎有一种内在的逻辑牵引着你不断向前探索,好像你手里握着一张巨大的、正在逐步展开的地图。我发现自己常常会回翻前文,去对照不同势力之间的联姻、盟约和背叛是如何一步步演变成眼前的局势的。这种结构上的严谨性,体现了作者极高的学术素养和非凡的梳理能力。它不仅是一本引人入胜的故事集,更像是一部精妙的“历史教科书”,只是它用最生动、最引人入胜的方式将知识点渗透给你。我强烈推荐给所有对深入了解古代政治运作和权力博弈感兴趣的朋友们,它会让你对那个时代的理解,超越了传统的脸谱化印象,达到一个全新的深度。
评分这本书简直是历史爱好者的一场饕餮盛宴!作者的笔触细腻入微,仿佛带着我亲身走进了那个波澜壮阔的时代。我尤其欣赏他对人物性格的刻画,那种入木三分的洞察力,让那些活在史书中的人物瞬间变得立体可感。比如曹操的多疑与雄才大略,刘备的仁厚与隐忍,孙权的果决与权谋,都描摹得淋漓尽致。翻开书页,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对赤壁之战的精彩叙述,那不仅仅是兵力的悬殊对比,更是智慧与意志的较量。作者对战局的推演和对各方心理活动的描写,使得即便对这段历史了如指掌的读者,也会为之屏息凝神。马谡的失街亭,不仅仅是一场军事的溃败,更是对“纸上谈兵”最深刻的讽刺。每一次读到关键转折点,我都忍不住停下来,在脑海中模拟当时的情境,思考“如果是我,该如何决策”。这种强烈的代入感和思辨性,是很多历史题材作品所欠缺的。更值得称道的是,它并未将历史简单地塑造成黑白分明的善恶对立,而是充满了人性的灰色地带,让人在敬佩之余,更多了一份对历史复杂性的理解与敬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