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99.00元
作者:郭学明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4-01
ISBN:9787111556237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郭学明主编的《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建筑的设计制 作与施工(精)》从混凝土装配式建筑的历史沿革、发 展现状、技术特点入手,结合国际先进技术和国内的 *新发展状况,共分五篇26章,全面系统详细地介绍 了装配式混凝土结构的基本知识、材料特点、设计方 法、制作工艺及施工工艺,近300幅装配式建筑实际 工程和细部节点照片大多出自装配式建筑技术先进国 家,是当前我国从事装配式混凝土结构管理、设计、 施工人员的案头必备工具用书。
本书适用于从事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建筑的管理、 设计、制作、施工及科研技术人员,对于相应专业的 高校师生也有很好的借鉴、参考和学习价值。
目录
前言篇 基本知识 第1章 什么是装配式建筑 1.1 什么是装配式建筑 1.2 装配式建筑的历史沿革 1.3 什么是PC与 1.4 PC化的意义 1.5 PC建筑主要技术 1.6 PC预制率 1.7 PC建筑适用范围 第2章 PC建筑利弊分析 2.1 概述 2.2 PC建筑的优势 2.3 PC建筑的不足 2.4 我国PC化难点 2.5 建设单位在PC化中的作用 第3章 PC建筑材料 3.1 概述 3.2 连接材料 3.3 结构主材 3.4 辅助材料第二篇 设计 第4章 设计概述 4.1 概述 4.2 关于PC建筑设计的错误认识 4.3 设计责任 4.4 PC建筑的限制条件 4.5 PC建筑主要设计内容 4.6 设计依据与原则 4.7 PC建筑设计的中国课题 4.8 装配式设计意识 4.9 设计质量要点 第5章 建筑设计 5.1 概述 5.2 建筑师的作用 5.3 装配式对建筑风格的影响 5.4 PC建筑适用高度与高宽比 5.5 PC化与模数化 5.6 建筑平面设计 5.7 建筑立面设计与外墙拆分 5.8 层高与内墙设计 5.9 外墙保温设计 5.10 建筑表皮质感设计 5.11 PC幕墙建筑设计 5.12 建筑构造设计 5.13 装饰设计 5.14 水暖电设计协同 第6章 结构设计概述 第7章 PC楼盖设计 第8章 框架结构及其他柱、梁(板 体系结构设计 第9章 剪力墙结构设计 第10章 多层剪力墙结构设计 第11章 墙板结构设计 第12章 非结构PC构件设计 第13章 PC构件制作图设计第三篇 制作 第14章 PC制作工艺与工厂 布置 第15章 模具设计与制作 第16章 PC原材料制备与配合比 设计 第17章 PC构件制作第四篇 施工第五篇 质量与成本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种简洁而又不失专业感的排版,立刻吸引了我。作为一名初入建筑行业的学生,我对装配式混凝土结构还处在一个初步的了解阶段,很多概念性的东西需要有系统性的学习。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个清晰的学习脉络,从最基础的装配式混凝土结构的概念、发展历程入手,循序渐进地讲解其核心技术和关键工艺。比如,关于构件的设计,如何考虑受力、连接、防水、保温等因素,以及预制构件的种类、规格、材料性能要求等。在制作环节,我想了解工厂化生产的流程、设备、质量控制标准,以及如何保证构件的精度和耐久性。至于施工部分,则是我最感兴趣的,包括吊装、安装、连接、灌浆等具体操作方法,以及如何应对不同气候条件下的施工挑战,还有现场的安全管理和质量验收规范。如果书中能附带一些实际工程的照片、施工动画或者三维模型,那就再好不过了,这对于我理解复杂的结构和施工过程将会有极大的帮助。此外,我也期待书中能介绍一些国内外装配式混凝土结构的优秀案例,通过这些案例来学习借鉴其成功经验。
评分在我看来,一本优秀的技术书籍,除了讲解理论和方法,更重要的是要能体现出编者在实践中的经验和智慧。这本书的编者是郭学明,我对他本人在装配式混凝土结构领域的贡献略有耳闻。我希望能在这本书中看到他多年来在设计、制作、施工过程中积累的宝贵经验。例如,在设计方面,他是否会分享一些突破性的设计理念,或者在应对复杂地形、特殊结构时的创新解决方案?在制作方面,他是否会透露一些提升构件精度和生产效率的“秘诀”?在施工方面,他是否会讲解一些他在现场管理、技术攻关、解决突发问题方面的独到之处?我特别关注那些在实际工程中遇到的典型难题,以及他是如何通过理论结合实践来一一化解的。如果书中能够包含一些他主持或参与过的经典工程案例,并且对这些案例进行深入的剖析,从设计的初衷到最终的落成,每个环节都娓娓道来,那么这本书无疑将成为一本不可多得的实践指南。我期待这本书能够给我带来启发,让我看到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在“精”的层面上是如何实现的。
评分我一直以来都在寻找一本能够解答我关于装配式混凝土结构“痛点”的书籍。在我看来,装配式建筑最大的挑战之一就是连接节点的设计和施工。传统的现浇混凝土结构,其构件之间的连接相对来说是整体性的,而装配式结构则依赖于各种连接件和灌浆技术,这其中涉及到的力学传递、耐久性、甚至防火安全,都是非常精细和复杂的工程问题。我非常希望这本书能够在这方面给予我深入的指导。比如,对于梁、柱、板、墙等构件之间的各种连接形式,比如螺栓连接、焊接连接、榫卯连接、以及各种灌浆套筒连接,都能有详细的图示和理论分析。书中是否能够提供不同连接形式的受力性能计算方法,以及在不同荷载条件下的应用建议?同时,我也想了解,在实际施工中,如何保证连接节点的质量,如何进行有效的质量检测,以及如何处理连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空腔、裂缝等问题。如果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具体的施工技术规程、验收标准,甚至是一些经验性的指导,那将对我日后的工作非常有价值。
评分对于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我一直有一个疑问,那就是它的“绿色”属性到底体现在哪些方面?虽然“装配式”这个词本身就暗示着效率和工业化,但我更想知道它在环保方面的具体表现。比如,相比于传统的现浇混凝土,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在减少碳排放、节约资源、降低能耗方面有哪些优势?书中的“设计制作与施工”是否会涉及一些关于可持续性的内容?我期望书中能够阐述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在全生命周期内的环境影响评估,比如从原材料的获取、构件的生产、运输、安装,到建筑的使用和拆除,是否能够提供一些量化的数据和分析?例如,在构件的预制过程中,如何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在施工过程中,如何最大限度地减少扬尘、噪音和水污染?在建筑的使用阶段,是否可以通过优化结构设计来提升建筑的能源效率?在建筑的拆除和回收方面,装配式结构又有哪些便利之处?我希望这本书能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讲解,更能引领我们思考建筑的可持续发展。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确实很吸引人,“包邮”这个词在如今的电商时代,总能轻易勾起消费者的购买欲,再加上“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建筑的设计制作与施工(精)”,这几个关键词组合在一起,立刻勾勒出一个关于现代建筑技术、实践操作和产业化发展的全景图。作为一名建筑行业的从业者,我一直对装配式混凝土结构的发展趋势非常关注,因为它代表着未来建筑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向,能够有效提升施工效率,降低建筑垃圾,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改善工人的作业环境。这种技术不仅在理论上有着巨大的优势,更重要的是其在实际应用中的可行性和经济性。我想了解的是,这本书是否能够深入地剖析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在不同类型建筑,比如高层住宅、公共建筑、甚至是一些特殊结构的运用案例,并且详细介绍从设计理念的形成,到构件的预制加工,再到现场的安装连接,以及最终的质量控制和后期维护的全过程。特别是“设计制作与施工”这几个词,意味着它涵盖了整个产业链条,从源头的方案设计,到工厂里的精密制造,再到施工现场的精益化管理,这些都是我非常希望能够在这本书中找到答案的关键点。如果它能提供一些具体的图纸、节点构造、计算方法,甚至是施工过程中的一些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案,那就更完美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