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沿革地图集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沿革地图集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本社 著
图书标签:
  • 行政区划
  • 地图集
  • 中国地图
  • 历史地理
  • 沿革
  • 地方志
  • 参考工具
  • 地理
  • 中国历史
  • 地图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王府井书店旗舰店
出版社: 中国地图
ISBN:7503131845
商品编码:1566920398
出版时间:2003-10-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商品名称: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沿革地图集 出版社: 中国地图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3-10-01
作者:陈潮,陈洪玲主编 译者: 开本: 大16开
定价: 148.00 页数:373页 印次: 1
ISBN号:7503131845 商品类型:图书 版次: 1

《中国行政区划沿革图集》 引言 行政区划,是国家为了有效管理和治理广袤国土而进行的地域划分。它不仅是地理空间的组织形式,更是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的载体。中国的行政区划历史悠久,演变复杂,每一次的调整都深刻地反映着国家统一、民族融合、经济发展以及治国方略的变迁。这套《中国行政区划沿革图集》,正是致力于梳理和呈现这一宏大历史脉络的系列著作。它旨在通过详实的地形图、行政区划图、统计图表以及深入的文字解读,为读者勾勒出一幅幅关于中国国土空间演变的生动画卷,揭示出中国行政区划背后蕴含的丰富历史信息和深刻政治智慧。 第一卷:早期封建王朝的地域治理 本卷将目光投向中国古代早期,从传说中的夏商周至秦汉,探讨封建王朝初期的地域划分与治理模式。 夏商周时期(约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256年): 方国联盟与早期封建制: 介绍“方国”概念,以及分封制下诸侯国的形成与变迁。重点关注各诸侯国对自身领土的划分,如“采邑”、“封疆”等概念的初步形成。 图析与考证: 通过古籍记载和考古发现,尝试绘制出这一时期主要的诸侯国疆域示意图,并对其边界的模糊性与动态性进行说明。 地理环境的影响: 分析黄河、长江等大河流域在早期文明发展与地域划分中的作用。 秦朝(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7年): 统一帝国与郡县制的确立: 详细阐述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推行郡县制这一划时代的行政区划改革。 郡县的设置与层级: 介绍郡、县的设立标准、层级关系以及地方官吏的任命与管理。 疆域的初步划定: 展示秦朝直辖疆域的范围,包括内郡和边疆地区的设置。通过地图清晰展示郡县的分布,并分析其对后世的影响。 度量衡与文字的统一: 提及在统一行政区划的同时,对度量衡、文字等进行统一,这是有效管理的前提。 汉朝(公元前202年—公元220年): 郡国并行制与地方治理的调整: 分析汉初实行的郡国并行制,以及随着时间推移,王国势力的削弱和郡县制的强化过程。 州、郡、县的层级演变: 重点介绍汉朝在地方层级上逐渐形成的“州”这一监察和行政区域的概念,以及其与郡、县的关系。 边疆地区的开发与管辖: 探讨汉朝在北方、西南、西域等边疆地区的设置,如朔方、凉州、益州等,以及对当地民族的管辖策略。 地图呈现: 提供不同时期的汉朝行政区划图,重点标注州、郡、县的变动,以及边疆地区的拓展。 第二卷:魏晋南北朝的分裂与融合 本卷聚焦于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分裂时期,深入探讨民族大融合背景下,政权林立导致行政区划的复杂性和动态性。 三国时期(公元220年—280年): 三国鼎立下的地域划分: 详细描绘魏、蜀、吴三个政权各自的行政区划,包括其设立的州、郡、县。 军事重镇与战略要地的划分: 分析三国时期围绕军事战略而设立的特殊区域和管辖方式。 地图展示: 用地图清晰展示三国时期的势力范围和主要行政单位。 西晋与东晋(公元266年—420年): 短暂统一与重新分裂: 介绍西晋短暂的统一,以及“八王之乱”后,北方陷入混乱,东晋偏安江南的局面。 州刺史的权力扩张: 分析西晋至东晋时期,州刺史权力日益膨胀,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雏形。 南方开发与地域拓展: 探讨东晋时期对江南地区的开发,以及行政区划随之产生的变化。 南北朝时期(公元420年—589年): 政权更迭与地域分化: 细致梳理南朝(宋、齐、梁、陈)和北朝(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的政权更迭,以及各自的行政区划特点。 民族融合与行政区划的调整: 重点分析北魏孝文帝改革,以及鲜卑族汉化过程中对行政区划的改造,如“尔朱荣模式”等。 “侨置”现象: 详细解释北方战乱南迁后,南方出现的“侨置”州、郡、县现象,这是南北朝行政区划的一大特色。 地图呈现: 提供不同时期南朝和北朝的行政区划图,以及“侨置”区域的示意图。 第三卷:隋唐宋元——统一、变革与多元 本卷将着重考察中国历史上几次重要的统一王朝,分析其在行政区划上的继承、创新与调整,以及多元文化碰撞下的地域治理。 隋朝(公元581年—618年): 三省六部制与郡县制的再强化: 介绍隋朝废除九品中正制,重新推行郡县制,并建立相对完善的中央集权政治制度。 州、县的层级划分: 详细介绍隋朝的州、县行政层级,以及对地方官吏的任免与考核。 大运河的修建与地域联系: 分析大运河的修建对全国范围内的经济、交通以及行政区划的深远影响。 唐朝(公元618年—907年): 道、州、县的层级体系: 重点阐述唐朝的“道”作为一级监察区,对地方行政的有效管理。 安史之乱后的藩镇割据: 分析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对行政区划和地方权力的影响。 羁縻府州与边疆管理: 探讨唐朝对边疆少数民族地区采取的“羁縻政策”,及其在行政区划上的体现。 地图展示: 展示唐朝盛世和安史之乱后的行政区划图,突出“道”的变动和藩镇的形成。 宋朝(公元960年—1279年): 路、州、县的层级体系: 介绍宋朝以“路”作为一级行政区,并设立转运使、提刑按察使、兵马钤辖等“监察”职能,以限制地方长官权力。 “非州”的设置: 分析宋朝为加强对人口密集、经济发达地区的管理,而设立的“州”之外的特殊行政区。 与辽、金、西夏的并立: 探讨宋朝与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并立时期,边疆地区的行政区划特点和军事分界。 图表分析: 提供不同时期的宋朝行政区划图,并分析“路”的数量、范围以及其辖下的州、县。 元朝(公元1271年—1368年): 行省制的创立: 详细介绍元朝创设“行省”(行中书省)这一新的行政区划制度,分析其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意义和影响。 行省的划分原则与特点: 探讨元朝行省的设置如何兼顾民族、地理、经济等因素,以及行省官员的权力结构。 宣慰司、招讨司等特殊机构: 分析元朝在边疆地区设立的特殊管理机构。 地图呈现: 展示元朝十三行省及其重要辖区的地图,突出行省的划分范围。 第四卷:明清帝国——中央集权下的区域治理 本卷将重点分析明清两代,在高度中央集权制度下,行政区划如何巩固和强化国家统一,以及在长期的帝国统治中,地域管理的精细化。 明朝(公元1368年—1644年): 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的“三司”制度: 详细解读明朝在地方上设立的“三司”分权制,以及其与省、府、县的层级关系。 “直隶”的设置: 分析明朝在京城周围设立的“直隶”区域,其特殊的行政地位和管辖方式。 土司制度在边疆的延续: 探讨明朝在西南等少数民族地区继续实行“土司”制度,以及其行政区划的特点。 舆图的演变: 通过明代绘制的各类地图,梳理当时行政区划的变动和地理认知。 清朝(公元1636年—1912年): “省”的巩固与发展: 分析清朝继承明朝行省制度,并进一步完善和固定下来的过程。 “将军辖区”与“理藩院”: 重点介绍清朝在东北、西北、西南边疆地区设立的特殊军事行政区划,以及对蒙古、西藏等地区的管辖。 “驻防将军”与“驻藏大臣”: 探讨这些特殊官职在地方行政与军事管辖中的作用。 晚清的“改土归流”与新政: 分析晚清时期,中央政府对边疆地区行政区划进行的重大调整,以及“新政”对地方行政的改革尝试。 地图展示: 提供清朝不同时期,特别是晚清行政区划的详细地图,标注省、府、厅、州、县的层级。 第五卷:近现代中国的行政区划变革 本卷将聚焦于中国近代以来,特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行政区划调整,分析其在国家建设、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中的作用。 民国时期(1912年—1949年): 省、道、县的层级体系: 介绍民国初年废除府、州、厅、直隶州,改设省、道、县的行政区划。 “道”的变动与撤销: 分析民国时期“道”的设置与废除过程,以及对地方行政管理的影响。 战时行政区划调整: 探讨抗日战争期间,根据军事需要而进行的行政区划变动。 中华人民共和国(1949年至今): 建国初期的行政区划: 介绍新中国成立初期,划分为大区、省、县的行政层级,以及对国民党政权遗留行政区划的清理。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 重点阐述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的设立,以及在多民族国家中的行政区划特点。 省、地、县、乡镇的层级演变: 详细梳理中国共产党执政以来,省、地区(专区)、县、乡镇等层级的不断调整和优化。 直辖市、特别行政区的设置: 分析直辖市的地位及其作用,以及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的回归与行政区划的特殊安排。 地级市的兴起与县改市: 介绍改革开放后,以地级市为龙头的行政区划改革,以及县级行政区划的调整。 乡镇一级的行政变迁: 探讨乡、镇、民族乡、苏木等基层行政单位的设置与合并。 当代行政区划的科学化与精细化: 分析当前行政区划设置的原则,如便于管理、促进发展、兼顾民族等。 图表与数据分析: 提供新中国不同时期,各层级行政区划的数量、范围变化图,并辅以相关统计数据。 结语 《中国行政区划沿革图集》旨在成为一部全面、系统、权威的关于中国行政区划历史的参考工具书。通过对历代行政区划变迁的深入研究,我们不仅能理解中国国土空间组织的演化,更能洞察中国古代到现代的政治制度、社会结构、经济发展以及民族关系。本图集力求以严谨的学术态度、清晰的地图语言和详实的文字解读,为历史学、地理学、政治学、社会学等领域的学者和爱好者提供宝贵的参考资料,也为所有关心中国历史和发展的读者提供一个直观、深入的视角,去认识这个古老而又年轻的国度,是如何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塑造和重塑其行政空间的。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个对中国历史地理一直怀有浓厚兴趣的普通读者,我选择购买《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沿革地图集》主要是被它“沿革”二字所吸引。行政区划的变迁,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政治版图演变的缩影。我想知道,这本书会以怎样的叙事逻辑来展开这段历史?是按照时间顺序,还是按照行政层级?例如,它是否会详细展示从唐朝的道、州、县,到宋朝的安抚司、路,再到明清的省、府、县的层层递进?以及辛亥革命后,国民政府的行政区划改革,又对后来的行政区划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新中国成立后,如何从大区制到省、专区、县,再到现在的省、市、县,这一系列的调整背后,是怎样的时代背景和国家需求在推动?我希望书中能够提供一些简明的文字说明,解释不同历史时期行政区划设置的考量,以及这些区划变动所带来的实际影响。毕竟,仅仅是地图,虽然直观,但若缺乏必要的背景信息,就如同看到了一个 skeleton,却感受不到其血肉。我希望它能提供一些“故事”,让我在欣赏地图的同时,也能对中国行政区划的历史脉络有一个更清晰、更深入的理解。

评分

我是一名历史研究爱好者,平时阅读了不少关于中国历史的书籍,但总觉得在行政区划的细节上存在一些模糊的认知。这次入手《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沿革地图集》,正是希望能够填补这方面的空白。《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沿革地图集》在我看来,它肩负着梳理和呈现中国庞大而复杂的行政区划演变历史的重任。我尤其关注它对于一些关键历史节点,例如近代中国疆域的收缩与扩张、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以及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特区和沿海开放城市的设立等,是如何在地图上体现出来的。这些变化不仅仅是地图上的一条线或一个颜色的改变,更是国家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足够精细的地图,能够清晰地展示不同时期行政区划的边界变化,并且在可能的情况下,附带一些权威的资料和注释,来支撑这些地图信息的准确性。如果书中还能包含一些不同时期代表性行政区划的剖析,例如某个省份是如何逐渐形成其现有范围的,或者某个城市的行政归属经历了怎样的变迁,那将是极大的加分项。

评分

我是一名在地理信息领域工作的人员,对于《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沿革地图集》这类汇集大量地理信息和历史数据的书籍,我有着非常专业和挑剔的眼光。我希望这本书不仅仅是简单的地图堆砌,而是在地图的绘制、数据的准确性、以及历史信息的考证方面都有极高的专业水准。我关注的是地图的精度如何,坐标体系是否清晰,以及地图的投影方式是否适合呈现不同时期的行政区划。同时,我也期待书中能够提供关于行政区划变更的详细数据,例如每一次调整的起止时间、涉及的区域范围、以及主要的调整依据等。如果书中能够附带一些关于行政区划变更的统计分析,例如哪些区域的行政区划变动最为频繁,或者哪些时期的行政区划调整最为剧烈,这将为我的工作提供非常宝贵的参考。当然,作为一本“地图集”,它在视觉呈现上也要有足够的专业性和美感,清晰的图例、准确的标注、以及合理的色彩搭配,都是影响其专业性的重要因素。

评分

作为一个长期关注中国区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读者,我购买《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沿革地图集》的初衷,是想从宏观层面了解中国行政区划的长期演变轨迹,从而更好地理解当下的区域格局。我特别好奇这本书会如何处理不同时期行政区划单位的命名和层级变化。例如,古代的“郡”、“国”、“州”、“府”,与近代的“省”、“道”、“府”、“县”,以及现代的“自治区”、“直辖市”、“地级市”、“县级市”等,它们之间的关系和演变过程是怎样的?这本书是否会清晰地勾勒出这些层级在不同历史时期是如何承接和转变的?我希望它能够提供一些概括性的图表或者文字说明,来帮助读者理解这种层级结构的逻辑。此外,我对于一些特殊行政区划的形成也很好奇,比如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区域自治,以及一些因历史原因形成的特别行政区,它们是如何在国家行政区划体系中定位的?这本书能否提供一些这方面的地图和解释,这将极大地提升其信息价值。

评分

终于收到这本期待已久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沿革地图集》了,光是翻开的厚重感就足以让人感受到其内容的丰富与份量。这本书的封面设计朴实而又不失庄重,仿佛预示着这是一本严肃而又极具学术价值的参考工具。我尤其关注的是它如何在视觉上呈现出中国这片土地上行政区划的变迁。想象一下,翻阅它,就能看到从遥远的古代王朝,到近代的设省、建县,再到新中国成立后的区域调整,每一个时期的地图都诉说着不同的故事。我很好奇它会采用什么样的地图表现手法,是写实的还是概括的?细节程度会到什么地步?是只关注省级行政区,还是会深入到地市、县的层级?地图的色彩运用、字体选择、标注方式,都会直接影响阅读体验,我希望它能够清晰、准确,并且具有一定的美学感。同时,我也期待书中能够包含一些关于行政区划调整背后的历史事件、政治决策、经济因素等方面的解读,这样才能让地图不再只是冰冷的地理符号,而是承载着丰富历史信息的生动载体。总而言之,对于一本以“地图集”为名的书籍,视觉呈现的质量和内容的深度是我最看重的,希望它不会辜负我的这份期待。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