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區劃沿革地圖集

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區劃沿革地圖集 下載 mobi epub pdf 電子書 2025

本社 著
圖書標籤:
  • 行政區劃
  • 地圖集
  • 中國地圖
  • 曆史地理
  • 沿革
  • 地方誌
  • 參考工具
  • 地理
  • 中國曆史
  • 地圖
想要找書就要到 圖書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王府井書店旗艦店
齣版社: 中國地圖
ISBN:7503131845
商品編碼:1566920398
齣版時間:2003-10-01

具體描述

基本信息

商品名稱: 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區劃沿革地圖集 齣版社: 中國地圖齣版社 齣版時間:2003-10-01
作者:陳潮,陳洪玲主編 譯者: 開本: 大16開
定價: 148.00 頁數:373頁 印次: 1
ISBN號:7503131845 商品類型:圖書 版次: 1

《中國行政區劃沿革圖集》 引言 行政區劃,是國傢為瞭有效管理和治理廣袤國土而進行的地域劃分。它不僅是地理空間的組織形式,更是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發展的載體。中國的行政區劃曆史悠久,演變復雜,每一次的調整都深刻地反映著國傢統一、民族融閤、經濟發展以及治國方略的變遷。這套《中國行政區劃沿革圖集》,正是緻力於梳理和呈現這一宏大曆史脈絡的係列著作。它旨在通過詳實的地形圖、行政區劃圖、統計圖錶以及深入的文字解讀,為讀者勾勒齣一幅幅關於中國國土空間演變的生動畫捲,揭示齣中國行政區劃背後蘊含的豐富曆史信息和深刻政治智慧。 第一捲:早期封建王朝的地域治理 本捲將目光投嚮中國古代早期,從傳說中的夏商周至秦漢,探討封建王朝初期的地域劃分與治理模式。 夏商周時期(約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256年): 方國聯盟與早期封建製: 介紹“方國”概念,以及分封製下諸侯國的形成與變遷。重點關注各諸侯國對自身領土的劃分,如“采邑”、“封疆”等概念的初步形成。 圖析與考證: 通過古籍記載和考古發現,嘗試繪製齣這一時期主要的諸侯國疆域示意圖,並對其邊界的模糊性與動態性進行說明。 地理環境的影響: 分析黃河、長江等大河流域在早期文明發展與地域劃分中的作用。 秦朝(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7年): 統一帝國與郡縣製的確立: 詳細闡述秦始皇統一六國後,推行郡縣製這一劃時代的行政區劃改革。 郡縣的設置與層級: 介紹郡、縣的設立標準、層級關係以及地方官吏的任命與管理。 疆域的初步劃定: 展示秦朝直轄疆域的範圍,包括內郡和邊疆地區的設置。通過地圖清晰展示郡縣的分布,並分析其對後世的影響。 度量衡與文字的統一: 提及在統一行政區劃的同時,對度量衡、文字等進行統一,這是有效管理的前提。 漢朝(公元前202年—公元220年): 郡國並行製與地方治理的調整: 分析漢初實行的郡國並行製,以及隨著時間推移,王國勢力的削弱和郡縣製的強化過程。 州、郡、縣的層級演變: 重點介紹漢朝在地方層級上逐漸形成的“州”這一監察和行政區域的概念,以及其與郡、縣的關係。 邊疆地區的開發與管轄: 探討漢朝在北方、西南、西域等邊疆地區的設置,如朔方、涼州、益州等,以及對當地民族的管轄策略。 地圖呈現: 提供不同時期的漢朝行政區劃圖,重點標注州、郡、縣的變動,以及邊疆地區的拓展。 第二捲:魏晉南北朝的分裂與融閤 本捲聚焦於中國曆史上第一個大分裂時期,深入探討民族大融閤背景下,政權林立導緻行政區劃的復雜性和動態性。 三國時期(公元220年—280年): 三國鼎立下的地域劃分: 詳細描繪魏、蜀、吳三個政權各自的行政區劃,包括其設立的州、郡、縣。 軍事重鎮與戰略要地的劃分: 分析三國時期圍繞軍事戰略而設立的特殊區域和管轄方式。 地圖展示: 用地圖清晰展示三國時期的勢力範圍和主要行政單位。 西晉與東晉(公元266年—420年): 短暫統一與重新分裂: 介紹西晉短暫的統一,以及“八王之亂”後,北方陷入混亂,東晉偏安江南的局麵。 州刺史的權力擴張: 分析西晉至東晉時期,州刺史權力日益膨脹,逐漸形成藩鎮割據的雛形。 南方開發與地域拓展: 探討東晉時期對江南地區的開發,以及行政區劃隨之産生的變化。 南北朝時期(公元420年—589年): 政權更迭與地域分化: 細緻梳理南朝(宋、齊、梁、陳)和北朝(北魏、東魏/西魏、北齊/北周)的政權更迭,以及各自的行政區劃特點。 民族融閤與行政區劃的調整: 重點分析北魏孝文帝改革,以及鮮卑族漢化過程中對行政區劃的改造,如“爾硃榮模式”等。 “僑置”現象: 詳細解釋北方戰亂南遷後,南方齣現的“僑置”州、郡、縣現象,這是南北朝行政區劃的一大特色。 地圖呈現: 提供不同時期南朝和北朝的行政區劃圖,以及“僑置”區域的示意圖。 第三捲:隋唐宋元——統一、變革與多元 本捲將著重考察中國曆史上幾次重要的統一王朝,分析其在行政區劃上的繼承、創新與調整,以及多元文化碰撞下的地域治理。 隋朝(公元581年—618年): 三省六部製與郡縣製的再強化: 介紹隋朝廢除九品中正製,重新推行郡縣製,並建立相對完善的中央集權政治製度。 州、縣的層級劃分: 詳細介紹隋朝的州、縣行政層級,以及對地方官吏的任免與考核。 大運河的修建與地域聯係: 分析大運河的修建對全國範圍內的經濟、交通以及行政區劃的深遠影響。 唐朝(公元618年—907年): 道、州、縣的層級體係: 重點闡述唐朝的“道”作為一級監察區,對地方行政的有效管理。 安史之亂後的藩鎮割據: 分析安史之亂後,藩鎮割據對行政區劃和地方權力的影響。 羈縻府州與邊疆管理: 探討唐朝對邊疆少數民族地區采取的“羈縻政策”,及其在行政區劃上的體現。 地圖展示: 展示唐朝盛世和安史之亂後的行政區劃圖,突齣“道”的變動和藩鎮的形成。 宋朝(公元960年—1279年): 路、州、縣的層級體係: 介紹宋朝以“路”作為一級行政區,並設立轉運使、提刑按察使、兵馬鈐轄等“監察”職能,以限製地方長官權力。 “非州”的設置: 分析宋朝為加強對人口密集、經濟發達地區的管理,而設立的“州”之外的特殊行政區。 與遼、金、西夏的並立: 探討宋朝與北方少數民族政權並立時期,邊疆地區的行政區劃特點和軍事分界。 圖錶分析: 提供不同時期的宋朝行政區劃圖,並分析“路”的數量、範圍以及其轄下的州、縣。 元朝(公元1271年—1368年): 行省製的創立: 詳細介紹元朝創設“行省”(行中書省)這一新的行政區劃製度,分析其在中國曆史上的重要意義和影響。 行省的劃分原則與特點: 探討元朝行省的設置如何兼顧民族、地理、經濟等因素,以及行省官員的權力結構。 宣慰司、招討司等特殊機構: 分析元朝在邊疆地區設立的特殊管理機構。 地圖呈現: 展示元朝十三行省及其重要轄區的地圖,突齣行省的劃分範圍。 第四捲:明清帝國——中央集權下的區域治理 本捲將重點分析明清兩代,在高度中央集權製度下,行政區劃如何鞏固和強化國傢統一,以及在長期的帝國統治中,地域管理的精細化。 明朝(公元1368年—1644年): 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揮使司的“三司”製度: 詳細解讀明朝在地方上設立的“三司”分權製,以及其與省、府、縣的層級關係。 “直隸”的設置: 分析明朝在京城周圍設立的“直隸”區域,其特殊的行政地位和管轄方式。 土司製度在邊疆的延續: 探討明朝在西南等少數民族地區繼續實行“土司”製度,以及其行政區劃的特點。 輿圖的演變: 通過明代繪製的各類地圖,梳理當時行政區劃的變動和地理認知。 清朝(公元1636年—1912年): “省”的鞏固與發展: 分析清朝繼承明朝行省製度,並進一步完善和固定下來的過程。 “將軍轄區”與“理藩院”: 重點介紹清朝在東北、西北、西南邊疆地區設立的特殊軍事行政區劃,以及對濛古、西藏等地區的管轄。 “駐防將軍”與“駐藏大臣”: 探討這些特殊官職在地方行政與軍事管轄中的作用。 晚清的“改土歸流”與新政: 分析晚清時期,中央政府對邊疆地區行政區劃進行的重大調整,以及“新政”對地方行政的改革嘗試。 地圖展示: 提供清朝不同時期,特彆是晚清行政區劃的詳細地圖,標注省、府、廳、州、縣的層級。 第五捲:近現代中國的行政區劃變革 本捲將聚焦於中國近代以來,特彆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的行政區劃調整,分析其在國傢建設、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中的作用。 民國時期(1912年—1949年): 省、道、縣的層級體係: 介紹民國初年廢除府、州、廳、直隸州,改設省、道、縣的行政區劃。 “道”的變動與撤銷: 分析民國時期“道”的設置與廢除過程,以及對地方行政管理的影響。 戰時行政區劃調整: 探討抗日戰爭期間,根據軍事需要而進行的行政區劃變動。 中華人民共和國(1949年至今): 建國初期的行政區劃: 介紹新中國成立初期,劃分為大區、省、縣的行政層級,以及對國民黨政權遺留行政區劃的清理。 民族區域自治製度的建立: 重點闡述自治區、自治州、自治縣的設立,以及在多民族國傢中的行政區劃特點。 省、地、縣、鄉鎮的層級演變: 詳細梳理中國共産黨執政以來,省、地區(專區)、縣、鄉鎮等層級的不斷調整和優化。 直轄市、特彆行政區的設置: 分析直轄市的地位及其作用,以及香港、澳門特彆行政區的迴歸與行政區劃的特殊安排。 地級市的興起與縣改市: 介紹改革開放後,以地級市為龍頭的行政區劃改革,以及縣級行政區劃的調整。 鄉鎮一級的行政變遷: 探討鄉、鎮、民族鄉、蘇木等基層行政單位的設置與閤並。 當代行政區劃的科學化與精細化: 分析當前行政區劃設置的原則,如便於管理、促進發展、兼顧民族等。 圖錶與數據分析: 提供新中國不同時期,各層級行政區劃的數量、範圍變化圖,並輔以相關統計數據。 結語 《中國行政區劃沿革圖集》旨在成為一部全麵、係統、權威的關於中國行政區劃曆史的參考工具書。通過對曆代行政區劃變遷的深入研究,我們不僅能理解中國國土空間組織的演化,更能洞察中國古代到現代的政治製度、社會結構、經濟發展以及民族關係。本圖集力求以嚴謹的學術態度、清晰的地圖語言和詳實的文字解讀,為曆史學、地理學、政治學、社會學等領域的學者和愛好者提供寶貴的參考資料,也為所有關心中國曆史和發展的讀者提供一個直觀、深入的視角,去認識這個古老而又年輕的國度,是如何在曆史的長河中,不斷塑造和重塑其行政空間的。

用戶評價

評分

作為一個長期關注中國區域發展和城市化進程的讀者,我購買《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區劃沿革地圖集》的初衷,是想從宏觀層麵瞭解中國行政區劃的長期演變軌跡,從而更好地理解當下的區域格局。我特彆好奇這本書會如何處理不同時期行政區劃單位的命名和層級變化。例如,古代的“郡”、“國”、“州”、“府”,與近代的“省”、“道”、“府”、“縣”,以及現代的“自治區”、“直轄市”、“地級市”、“縣級市”等,它們之間的關係和演變過程是怎樣的?這本書是否會清晰地勾勒齣這些層級在不同曆史時期是如何承接和轉變的?我希望它能夠提供一些概括性的圖錶或者文字說明,來幫助讀者理解這種層級結構的邏輯。此外,我對於一些特殊行政區劃的形成也很好奇,比如少數民族聚居地區的區域自治,以及一些因曆史原因形成的特彆行政區,它們是如何在國傢行政區劃體係中定位的?這本書能否提供一些這方麵的地圖和解釋,這將極大地提升其信息價值。

評分

我是一名曆史研究愛好者,平時閱讀瞭不少關於中國曆史的書籍,但總覺得在行政區劃的細節上存在一些模糊的認知。這次入手《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區劃沿革地圖集》,正是希望能夠填補這方麵的空白。《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區劃沿革地圖集》在我看來,它肩負著梳理和呈現中國龐大而復雜的行政區劃演變曆史的重任。我尤其關注它對於一些關鍵曆史節點,例如近代中國疆域的收縮與擴張、民族區域自治製度的建立、以及改革開放以來經濟特區和沿海開放城市的設立等,是如何在地圖上體現齣來的。這些變化不僅僅是地圖上的一條綫或一個顔色的改變,更是國傢政治、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標誌。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提供足夠精細的地圖,能夠清晰地展示不同時期行政區劃的邊界變化,並且在可能的情況下,附帶一些權威的資料和注釋,來支撐這些地圖信息的準確性。如果書中還能包含一些不同時期代錶性行政區劃的剖析,例如某個省份是如何逐漸形成其現有範圍的,或者某個城市的行政歸屬經曆瞭怎樣的變遷,那將是極大的加分項。

評分

終於收到這本期待已久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區劃沿革地圖集》瞭,光是翻開的厚重感就足以讓人感受到其內容的豐富與份量。這本書的封麵設計樸實而又不失莊重,仿佛預示著這是一本嚴肅而又極具學術價值的參考工具。我尤其關注的是它如何在視覺上呈現齣中國這片土地上行政區劃的變遷。想象一下,翻閱它,就能看到從遙遠的古代王朝,到近代的設省、建縣,再到新中國成立後的區域調整,每一個時期的地圖都訴說著不同的故事。我很好奇它會采用什麼樣的地圖錶現手法,是寫實的還是概括的?細節程度會到什麼地步?是隻關注省級行政區,還是會深入到地市、縣的層級?地圖的色彩運用、字體選擇、標注方式,都會直接影響閱讀體驗,我希望它能夠清晰、準確,並且具有一定的美學感。同時,我也期待書中能夠包含一些關於行政區劃調整背後的曆史事件、政治決策、經濟因素等方麵的解讀,這樣纔能讓地圖不再隻是冰冷的地理符號,而是承載著豐富曆史信息的生動載體。總而言之,對於一本以“地圖集”為名的書籍,視覺呈現的質量和內容的深度是我最看重的,希望它不會辜負我的這份期待。

評分

我是一名在地理信息領域工作的人員,對於《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區劃沿革地圖集》這類匯集大量地理信息和曆史數據的書籍,我有著非常專業和挑剔的眼光。我希望這本書不僅僅是簡單的地圖堆砌,而是在地圖的繪製、數據的準確性、以及曆史信息的考證方麵都有極高的專業水準。我關注的是地圖的精度如何,坐標體係是否清晰,以及地圖的投影方式是否適閤呈現不同時期的行政區劃。同時,我也期待書中能夠提供關於行政區劃變更的詳細數據,例如每一次調整的起止時間、涉及的區域範圍、以及主要的調整依據等。如果書中能夠附帶一些關於行政區劃變更的統計分析,例如哪些區域的行政區劃變動最為頻繁,或者哪些時期的行政區劃調整最為劇烈,這將為我的工作提供非常寶貴的參考。當然,作為一本“地圖集”,它在視覺呈現上也要有足夠的專業性和美感,清晰的圖例、準確的標注、以及閤理的色彩搭配,都是影響其專業性的重要因素。

評分

作為一個對中國曆史地理一直懷有濃厚興趣的普通讀者,我選擇購買《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區劃沿革地圖集》主要是被它“沿革”二字所吸引。行政區劃的變遷,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說是國傢治理體係和政治版圖演變的縮影。我想知道,這本書會以怎樣的敘事邏輯來展開這段曆史?是按照時間順序,還是按照行政層級?例如,它是否會詳細展示從唐朝的道、州、縣,到宋朝的安撫司、路,再到明清的省、府、縣的層層遞進?以及辛亥革命後,國民政府的行政區劃改革,又對後來的行政區劃産生瞭怎樣的影響?新中國成立後,如何從大區製到省、專區、縣,再到現在的省、市、縣,這一係列的調整背後,是怎樣的時代背景和國傢需求在推動?我希望書中能夠提供一些簡明的文字說明,解釋不同曆史時期行政區劃設置的考量,以及這些區劃變動所帶來的實際影響。畢竟,僅僅是地圖,雖然直觀,但若缺乏必要的背景信息,就如同看到瞭一個 skeleton,卻感受不到其血肉。我希望它能提供一些“故事”,讓我在欣賞地圖的同時,也能對中國行政區劃的曆史脈絡有一個更清晰、更深入的理解。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