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訂錯目標纔會搞砸事情!妥善分析因果邏輯,水到渠成!
作者齋藤嘉則曾任職於全球知名的麥肯錫顧問公司,近年來並從事高階管理者教育及問題解決技巧的訓練。他認為發現問題與分析問題的能力,是可以透過訓練而培養獲得的。但是,前題是認知這類技巧的必要性,因為執著於其中的「為什麼」而加以思考,對於思考「接下來怎麼辦」時,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在本書中,他以其豐富的工作經驗與知識,教導讀者如何正確「發現問題」,書中提齣發現問題所需的4個技巧──觀察力、判斷力、分解力、整閤力,此外搭配運用3個視點(擴展、深度、重要性),將可以進一步分析問題本質,有助讀者商業思考力的提升。
內容簡介
不確定的年代,到處都是問題……現狀在變,未來又很模糊。
然而問題齣在哪裡?如何找到「對的問題」去解決?
經營成功的關鍵,就在這裡。
工作,就是在不斷地解決問題。然而,問題真的解決瞭嗎?你解決的是不是「對的問題」?談解決問題的書很多,但是你更需要這本書,提升你判斷問題的高度、深度,並訂齣先後順序。本書內容將有助於提升您的商業思考力。作者曾任職於全球知名的麥肯錫顧問公司(McKinsey & Company),以其豐富的工作經驗與知識,說明如何正確的「發現問題」,因為正確的設定、分析問題,纔可能真正解決問題。
《發現問題的思考術》這本書的優點在於:
提齣一套普遍適用的「發現問題」的架構
發現問題所需的4個技巧(觀察力、判斷力、分解力、整閤力)
善用「發現問題的4P」--Purpose(目的軸)、Position(立場軸)、Perspective(空間軸)、Period(時間軸),可以幫助你構思齣未來「應有的景象」。
運用3個視點(擴展、深度、重要性),可以進一步分析問題的本質。
強調「零基準思考」(迴歸原點)、「假說思考」。
這本書從架構到分析工具,有深入淺齣的說明,又有各行各業的實例,對於企業人士、想磨練個人基本功的人,都大有幫助。
作者簡介
齋藤嘉則(Yoshinori Saito)
Business Collaboration(股)公司代錶
東京大學工學部學士、英國倫敦大學倫敦政治與經濟學院(LSE)經濟學碩士。曾任麥肯錫(McKinsey & Company)管理顧問,1996年設立Business Collaboration(股)公司。為大型企業提供經營策略或行銷策略提供顧問服務,並研發可強化企業策略平颱的策略技巧,從事高階管理教育與問題解決技巧的訓練等。
他的著作包括︰《發現問題的思考術》(經濟新潮社齣版)、《問題解決專傢》(先鋒企業管理發展中心齣版),以及《Collaboration Professional》(東洋經濟新報社齣版)、《齋藤嘉則的現場主義》(東洋經濟新報社齣版),以及《略Power Professional》(First Press齣版)。曾經擔任亨利?明茲伯格(Henry Mintzberg)等著的《策略巡禮》日文版(東洋經濟新報社齣版)監譯。
精彩書評
「一般人遇到問題,最常犯的錯誤就是:問題都還沒有釐清,就急著想解決方案;或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沒有重點。本書提供瞭一個有效架構,不僅幫助你找到『對的問題』去解決,對癥下藥,它也要求你必須描繪齣你對於『未來』的想像,還要能觀察『現狀』,並據此而行動。利器在手,就看你怎麼用瞭。」
--暢銷書《自慢》作者、城邦齣版集團暨電腦傢庭齣版集團首席執行長/何飛鵬
目錄
前言 你需要有發現問題的智慧
第1部 你需要有「發現問題的能力」
第1章 發現問題的能力,將決定你解決方案的品質
1.1 好的解決方案來自於正確的問題設定
1.1.1 問題就是「應有的景象」與「現狀」之間的「落差」
1.1.2 問題若是明確,解決方案的準確度就能大幅提升
1.2 無法發現問題的4個原因
1.2.1 無法確實描述做為問題前提的「應有的景象」
1.2.2 對「現狀」的認識分析力不夠,未能正確掌握現狀
1.2.3 無法釐清「落差」的結構,將問題的本質具體化並排定先後順序
1.2.4 從可執行的「解決方案」倒迴來想問題,所以看不到可能性
第2部 發現問題:構思篇
第2章 提升「策略性問題發現」的構思力
2.1 構思「應有的景象」之策略性問題發現力
2.1.1 操作性問題發現的侷限
2.1.2 從零基準構思「應有的景象」的策略性問題發現
2.1.3 策略性問題發現所需的4個技巧
2.2 構思應有的景象的策略性「問題發現的4P」
2.2.1 Purpose:究竟「為瞭什麼」 2.2.2 Position:究竟「對誰而言」是問題?
2.2.3 Perspective︰俯瞰問題
2.2.4 Period︰以「什麼時間點」的問題為問題
2.3 「問題發現的4P」的相互作用
第3部 發現問題:分析篇
第3章 假說思考與分析力缺一不可
3.1 以2次元掌握事物
仔細思考X軸Y軸的意思
3.2 一定要從分析中引申齣意涵
徹底思考So what?(結果會如何?)
3.3 分別使用定量分析與定性分析
徹底解析問題的結構及機製
第4章 從「擴展」當中找齣產生落差的重要原因
4.1 MECE 用於抵定問題擴展的基本概念
4.2 趨勢分析 從時間軸的擴展,掌握結構變化的原因
4.3 +/-差異分析 找齣產生落差的+/-變化與產生落差的因素
4.4 集中分散分析 從偏差與差異來檢視管理者的控製力
4.5 附加價值分析(成本分析) 從顧客的視點來看,成本是否適當
4.6 CS/CE分析(顧客滿意度/顧客期望值) 提高對顧客而言現在以及將來的價值
第5章 掌握「深度」,以結構來掌握問題並將問題具體化
5.1 邏輯 藉由追求深度的邏輯,掌握因果關係
5.2 因果關係分析 從惡性循環中掌握應解決的真正原因
5.3 相關性分析 從相關性推斷商業上的因果關係
5.4 市佔率分析 藉由邏輯與定量化的連動,深入瞭解結構
第6章 設定「重要性」,將問題設定優先順序
6.1 感度分析 評估影響因素對結果造成的振幅,對問題設定「重要性」
6.2 柏拉圖分析(80-20法則) 根據貢獻度,該如何進行差異化處理
6.3 ABC分析 在重要領域中進行優先順序設定
6.4 尖峰分析 商業活動應該集中化還是平均化
6.5 風險期望值分析 在不確定性中進行決策
作者後記
精彩書摘
好的解決方案,來自於正確的問題設定
為什麼問題不能解決?或者你以為問題已經解決瞭,卻又產生齣問題,又是為什麼?或者,無法解決的問題堆積如山,完全不知道下一步該怎麼走,究竟原因何在?
那是因為在解決方案之前的階段,對「問題」的掌握方式已經齣問題瞭。在嘆息問題無法解決之前,首先需要深入思考「問題本身」。
問題就是「應有的景象」與「現狀」之間的「落差」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赫伯特·西濛(Herbert A. Simon)在《管理決策的新科學》書中提到:「解決問題實際上進行的方式,就是設定目標,發現現狀與目標(應有的景象)之間的差異(落差),為減少那些特定差異,尋找記憶中存在或藉由探索而找齣適當或適用的工具或過程。」也就是說,所謂的問題,就是「目標(應有的景象)與現狀的落差」。
因此,與現狀沒有落差的目標就不成為問題。或者,不可能達成的目標與現狀之間的落差,就是理論上不可能解決的問題。所謂發現問題,就是從掌握「應有的景象」與「現狀」之間「落差」的結構開始。總而言之,找齣產生「落差」的原因,逼近其本質,就可以看見通往解決方案的路。
例如對於一位可以跳到2m30cm的世界級跳高選手而言,2m的目標不構成問題,遠遠超過2m45cm世界紀錄的2m90cm,是無論怎麼努力都無法達成的,所以也不構成問題。換言之,在商業上的解決方案隻限於是有實現的可能性,即使沒辦法立刻達成,但目標本身必須是實現可能性很高(機率不是零)纔行。
從日常生活中舉個例子來說明。在很多胖子的心中,認為瘦的人沒有「問題」。從他們的角度來看,瘦的人就是理想的體型(應有的景象)。也就是說瘦的人是「應有的景象-現狀=0」,所以沒有問題。
但是,換個立場來想,假設瘦的人所認為的「應有的景象」是稍微再胖一點,看起來健康的體型。這麼一來,其中就產生瞭「問題」。於是瘦的人為瞭將現在的體重增加幾公斤而常去健身房,或遊泳增加體力等,朝嚮自己的「應有的景象」執行解決方案。
如上所述,所謂問題就是「應有的景象」與「現狀」之間的「落差」,它潛藏於產生「落差」的結構中的某處。
從KNOW-HOW到KNOW-WHY
商業領導人所需的一個重要技巧,就是根據企業「應有的景象」的經營理念與願景,明確地設定問題的能力,該問題是企業麵對不遠的將來,應當積極處理的新問題。
領導人如果隻盯著已經發生、已顯現的現狀問題,而不謀求對癥下藥解決問題,那麼這樣的領導人將無法領導今後的企業。現在需要的是會思考「什麼是今後應該處理的重要問題」這種對未來設定新問題的能力。這種能力就是將對於事業的理想(應有的景象)與「現狀」之間的「落差」顯示齣來,也就是發現問題的能力。
換句話說,今後商業領導人所需要的不是對現場的解決方案下達瑣碎的「KNOW-HOW」指示,而是可以訂齣為什麼,以及今後什麼會成為問題、課題的卓越的「KNOW-WHY」能力。這正是發現問題的能力。
總之,針對錯誤課題的「KNOW-HOW」不論設定得如何精確,或者在以前是正確答案的,在變化後的狀況裏不隻是毫無意義,甚至會引起新的混亂及資源浪費,損失寶貴的時間與機會(圖1-2)。正因為如此,優秀的經營者是問題解決者,同時也是優秀的問題發現者。
無法發現問題的原因有很多,其中一個原因是:無法確實描述「應有的景象」。大緻可分為2種模式:
1 缺乏對願景的構思力及目標設定力,因而對「應有的景象」沒有概念
2 沒有意識到典範變遷,而對「應有的景象」認知錯誤
缺乏對願景的構思力及目標設定力,因而對「應有的景象」沒有概念
以個人的層麵而言,由於看不見自己將來想做什麼、想從事什麼職業的理想,因此許多人對現狀抱著不滿或不安,而焦慮不已。
例如:G先生是某大啤酒廠商在某地方分公司的行銷負責人。被迫在已經成熟且飽和的啤酒市場中艱苦奮戰,業績低迷。因此,公司正在進行嚴苛的改組縮編,展開大幅的經費刪減與裁員。在這樣的情況下,G先生雖然對未來感到不安,卻不知道該怎麼辦。他雖然知道現在工作的做法上有問題,應該無法維持多久。但是,他完全看不到5年後自己在現在的公司中會變得如何、應該如何,或者離開公司會變成什麼樣子。
此時,即使去找新的工作,恐怕也不能解決問題。那是由於自己還不清楚自己希望達成的願景,即使轉換到能認同自己目前經驗的公司工作,本質上的問題並未解決。雖然可以暫時解除改組縮編的不安感,但並未深入挖掘齣自身的問題,所以即使在新工作上,也還是會對未來感到不安。
總之,「新工作」本身不是目標也不是理想,隻不過是一種手段、方法論罷瞭,不能算是在設定今後應挑戰課題時做為目標的「應有的景象」。
為瞭脫離改組縮編的惡性循環
現今日本許多企業的問題在於事業停滯不前。針對這個情形分析其因果關係,就會發現那是伴隨經濟、社會的結構變化,以及相對競爭力低落而產生事業縮小?低迷的惡性循環。若要切斷這個惡性循環,就必須停止預期可立即奏效的「改組縮編」。進行人事費的裁減或關閉工廠,隻要刪減固定費用,一定可以確保暫時性的收益。但是大傢都知道,光靠這樣不可能確保持續性收益。如果沒有能力去構思不久的將來自己公司的「應有的景象」,確實設定該處理的問題,並找齣解決該問題的具體策略,企業的將來隻會毫無指望(圖1-5)。
而且,如果連藉由像殺戮一般的改組縮編所產生的利益,也沒能靈活運用做為迎嚮下一階段成長的資本的話,那就沒有意義瞭。
因此,企業高層需要具備願景或策略的構思力。業績低迷的企業藉由改組縮編謀求轉換為暫時性的正收益後,必須提齣關於新的成長、發展舞颱的願景或策略,處理具體的問題。否則,企業將再度收益惡化,而陷入再次實施改組縮編的惡性循環中。
沒有意識到典範變遷,而對「應有的景象」認知錯誤
「應有的景象」會隨著典範變遷(Paradigm shift)而產生質變。所謂典範是指做為掌握問題前提的結構、架構。有些人未能認知到這種隨著典範變遷在新舊典範間發生的差異,因而繼續抱持著以往的課題不放,但是忘瞭課題(問題)應該配閤典範變遷而重新去設定。例如,共產國傢即使從社會主義經濟改變為自由主義經濟,仍改不瞭用社會主義經濟的想法去處理商業事務一般。
如果社會、產業、消費者意識、行為模式或者種種法規的環境已經有瞭結構上的變化,卻還用從前的架構來處理問題,就會造成根本就是處理錯誤問題的情形。
又例如,時常可以見到,以往成功的企業無法因應商業規則的改變,也就是無法適應典範變遷而一直進行錯誤的問題設定,逐漸喪失成長力的案例。幾乎可以說,太強的企業都會發生這種情形,稱為「勝者的兩難睏境」。
例如擁有超強產品或超優概念的經營模式(business model)進入市場後大大成功的企業當中,有些企業即使品牌力及商品力都已經衰退瞭,卻不將目光放在品牌或商品本身所具有的問題本質,一味去加強通路或營業力而浪費瞭資源。
前言/序言
發現問題的思考術 [問題発見プロフェッショナル?: 構想力と分析力]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 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