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我無法將自己與這個軀體的渴望切割開來。
這個軀體就是我,比我預期的還像是我。
究竟是我的渴望,還是它的渴望?
事到如今,再區分是誰還有意義嗎?
梅蘭妮拒絕就這樣消失。
外星生物入侵地球後,寄生在人類體內,控製人類心智,抹滅人類天性。寄生在梅蘭妮身上的入侵者,雖然深知要控製人類心智,可能會麵臨到人類感情太過豐富、過往的記憶太過鮮明而難以駕馭,但仍舊毅然決然接受挑戰。
隻是這個入侵者萬萬沒想到,梅蘭妮抗拒讓齣她的心智。結果入侵者思緒裡滿是梅蘭妮所愛的人的身影,一個仍躲藏著、還未被外星生物入侵的男人。漸漸地,入侵者也愛上瞭這個未曾謀麵的男人。由於因緣湊巧,她們心不甘情不願開始閤作,一起找尋兩人共同所愛的人。
這是一個關於三角戀的故事,但主角隻有兩人。這也是一個關於友誼與愛情、復活與倖存的故事。
作者簡介
史蒂芬妮·梅爾(Stephenie Meyer)
1973年12月24日生於美國康乃狄剋州,在亞利桑納州的鳳凰城長大,有五個兄弟姊妹。1995年她自楊百翰大學畢業,主修英文。1994年婚後育有三名子女,目前仍定居在鳳凰城。現年36歲的梅爾以處女作「暮光之城」係列成為傢喻戶曉的暢銷作傢,是2008年全美最暢銷的作者,光2008年一整年便有兩韆兩百萬本的銷售佳績。2008年時代週刊將她選為全球百位最具影響力人物之一,娛樂週刊也評選為2008年度風雲人物第五名。
2008年5月在美齣版的《宿主》一齣版便登上全美各大暢銷排行榜冠軍,目前仍盤據在紐約時報排行榜逾48週。這是第一本梅爾寫給成人讀者的小說,把浪漫愛情與外星人元素融閤起來,作者說,這是一本專為不看科幻小說的讀者所寫的科幻小說。除瞭「暮光之城」係列與《宿主》之外,目前梅爾正在構思其他小說,包括一個命名為《夏季別墅》的鬼故事、一本與時光旅行有關的小說,以及關於美人魚的故事。
精彩書評
「史蒂芬妮·梅爾真是紅不讓!她以她那聰慧的心思,創作齣閃耀著光彩的黑暗故事。因為她的主角不論遭受到多大的痛苦,梅爾還是讓故事充滿光明跟希望。」
--《The Ender Saga》作者/歐森·史考特·卡德(Orson Scott Card)
「引人入勝、充滿感情、獨一無二、緊張刺激。在本書中,作者為成語『三心兩意』增添新的、令人驚奇的意義。」
--《8的秘密》作者/凱瑟琳·納薇禮(Katherine Neville)
精彩書摘
第一章 記憶
我知道一切都將由盡頭開始。曾有人這麼警告過我:對人類的肉眼而言,盡頭就是死亡。對這雙眼來講,卻不是這樣。我的這雙眼。現在,這就是我瞭。我發現自己現在使用的語言雖然怪裏怪氣,卻又不失道理。起起伏伏、規規矩矩、盲目且呈線性。現在這是我的語言瞭,我的母語。齣於我族最真實的本能,我把自己緊緊扣住這個軀體的思想中樞,穩穩地盤繞在宿主的每次呼吸、每個反射作用上,直到這個身體和我之間不再是分離的實體,直到它成為我。不是某個身體,而是我的身體。我感到鎮靜劑的藥效逐漸退去,神誌開始恢復清醒。我振作起精神,準備迎接「最初迴憶」的攻勢——其實應該稱為最後迴憶,也就是這個身體遭遇的最後一刻,生命結束時的迴憶。已經有人钜細靡遺警告過我,接下來會上演什麼好戲。人類的情感非常強烈,比起其他我寄宿過的物種,人類擁有的感覺更具生命力。我盡量做好心理準備。迴憶的狂潮來襲。誠如他們所言,你永遠無法先做好準備。鮮明的色彩和響亮的聲音烙印在迴憶中。她的皮膚冰冰的,四肢感覺有被火灼燒般疼痛,嘴裡有濃烈的金屬味。此外還有一個新的感官——嗅覺,這個我前所未有的第五種感官,捕捉空氣中的微粒,將這些微粒在她腦中轉化為不可思議的訊息、愉悅、警訊。嗅覺既使我分心,又讓我睏惑;不過她的迴憶可不這麼認為。迴憶沒有時間品味新奇的氣味,迴憶裡隻有恐懼。恐懼將她環繞束縛,驅使她遲鈍笨拙的手腳嚮前奔馳,同時卻又阻礙四肢前進。她唯一能做的,就是落荒而逃、亡命狂奔。我完蛋瞭。這個迴憶不屬於我,又強烈清晰到教人害怕,我原本能控製自己保持超脫,因為知道這隻是迴憶,並不是我;但迴憶太過清晰、強烈,狠狠超越我的控製範疇,甚至徵服我原本超然的心理。我陷入她生命最後一刻的悲慘地獄,變成瞭她,我倆拼瞭老命嚮前奔逃。
一片漆黑,我什麼也看不見。我看不見地上有什麼,而且伸手不見五指。我沒命的跑,試圖聆聽身後的追捕聲響,可是耳中的脈搏聲震耳欲聾,其他的聲音什麼也聽不見。冷死瞭。雖然冷不冷都已無所謂,可是還真難受。我好冷哪。
她鼻裡的空氣真糟,糟透瞭。那是一股難聞的氣味。這種不舒服的感覺一度將我從她的迴憶中抽離。但隻有那一秒鐘而已,我馬上又被拖進迴憶,雙眼溢滿驚恐的淚水。
我迷路瞭,我們迷路瞭。這下完瞭。他們現在就在我的正後方,聲音很大,還在逼近中。聽起來好多腳步聲哪! 隻有一個人。我完蛋瞭。搜捕手在大聲呼喚,他們的嗓音使我反胃。我快要吐瞭。「沒關係,不要緊的。」其中一位故意這樣說,企圖讓我鎮靜下來、放慢步伐。「小心點!」另一位搜捕手放聲警告。「別傷瞭自己啊。」有一位懇求道。那是個充滿關切的低瀋嗓音。還關切呢!
我的血脈賁張,內心強烈的恨意幾乎使我窒息。在我過去輪迴的幾世生命中,從沒有這樣的情感。突然我覺得很反感,這種感覺再次讓我從迴憶中抽離。尖銳刺耳的慟哭聲穿過我耳朵,在我腦中嗡嗡響。這個聲音從我的呼吸道颳擦而齣,我的喉嚨有點疼痛。尖叫,我的身體跟我解釋。妳在尖叫。我嚇得呆若木雞,那聲音也戛然停止。這並不是迴憶的一部份。我的身體——她在思考!她竟然在對我說話!可是在當下,迴憶的力量比我的驚愕還要強大。
「小心!」他們大聲喊道。「前麵有危險啊!」後麵纔有危險呢!我在心中暗自大叫。不過我現在發現他們所說的危險瞭。一道不知從何而來的微光,在走廊盡頭閃耀。我原本害怕會有一道平坦的牆或上鎖的門,結果跟我猜想的不同,那是一個黑洞。是一個電梯井。就像這棟建築一樣被廢棄、空無一人、受到詛咒。昔日的藏身之處如今成瞭墳墓。我嚮前飛奔的同時,感到如釋重負。我想到法子瞭。雖然難逃一死,但或許可以不讓對方得逞。
不,不要,不要啊!這全是我的念頭。我想盡辦法脫離她的身體,可是我倆已閤為一體,我們一同衝嚮死亡邊緣。
「小心!」他們的叫聲更為急切。我知道自己的速度夠快,所以好想放聲狂笑。我想像他們要抓住我的手,就在我背後不到幾吋的距離。不過我的速度剛剛好,甚至不用在這層樓的盡頭停頓。黑洞齣現,我一腳跨入。一片空無將我吞噬。我雙腿鬍亂踢著,卻是徒勞無功。我伸齣雙手,想找尋堅固牢靠的東西,無奈緊抓亂扒隻握住空氣。呼嘯而過的寒意宛如鏇風。我先是聽見重擊聲,纔感受到它的威力……疾風已然消失……接著我全身處處疼痛,隻能感受到疼痛。快停止這痛苦。我在疼痛中對自己低語:原來還不夠高。什麼時候疼痛纔會結束?什麼時候?
黑暗將瀕死的痛苦吞沒,迴憶終於畫下句點,虛弱的我滿懷感激。黑暗佔據瞭一切,我也因此自由。我深吸一口氣鎮定情緒,因為這是這個身體的習慣。我的身體。可是接下來,色彩再度湧現,迴憶席捲而來,將我吞噬。不!我開始慌瞭,我害怕逼人的寒意和錐心的疼痛,害怕恐懼本身。不過這次齣現的並不是同一個迴憶。這是迴憶裡的迴憶——最終的迴憶,就像吸進最後的一口空氣。但不知怎地,居然比最初的迴憶更為強烈。黑暗佔據一切,卻徒留一張臉。對我而言,這張臉好陌生,如同我上一個宿主身上那些看起來都差不多、纏繞盤鏇的觸角,對這一個新宿主的軀體來說也很陌生。我來到這個世界之前曾受過訓練,看瞭一些影像,當時曾見過這類麵孔。我很難分辨它們之間的不同,膚色和形狀的細微差異隻是個體的特徵。它們全都非常相似。鼻子在球形麵積的正中央,眼睛在上、嘴巴在下、耳朵在兩旁。所有的感官,除瞭觸覺之外,全都集中在同一處。皮膚包覆骨骼,毛髮在頭頂上,還有雙眼上方古怪、毛茸茸的兩條線。有的下顎也長瞭短毛;他們一定是男性。膚色主要為褐色係,淺至淡奶油色,深至幾乎黑色。除此之外,該如何分辨誰是誰呢?但眼前的這張臉,即使在百萬人群中,我也能認得。這張臉是個堅毅的長方形,皮膚下的骨骼形狀強健有型。膚色是淺金褐色。除瞭一些亞麻色的髮絲使得髮色顯得更亮之外,毛髮隻比皮膚深一些,但毛髮隻覆蓋頭部和雙眼上方奇怪毛茸茸的兩條線。白眼球裡的圓形虹膜,顏色比毛髮還深,不過就像頭髮一樣散發著點點光芒。眼睛周圍有幾條小細紋,她的迴憶告訴我,那些細紋是由於微笑和瞇眼注視陽光產生的。我不曉得對這些異族而言,美麗的定義為何;但我知道這張臉是美麗的。我想要一直注視著它。我纔剛意識到自己目不轉睛望著它,這張臉就消失瞭。這是我的。那個不該存在的人類異族念頭突然齣現。我又嚇到動彈不得,目瞪口呆。這裡除瞭我沒有別人瞭啊。可是這個念頭卻如此強烈,如此清晰!不可能啊。她怎麼還在這裡?現在這個身體應該是我的。我反駁她:這是我的。憑著隻屬於我的能力與權威,這句話便脫口而齣。這一切都是我的。既然如此,我又為什麼要跟她頂嘴?在我納悶的同時,談話聲打斷瞭我的思緒。
前言/序言
好的,以下是關於一部虛構圖書的詳細簡介,該書與《宿主》無關: --- 《星軌盡頭的迴響》 作者: 艾拉·凡斯 類型: 硬科幻 / 太空歌劇 / 哲學思辨 核心主題: 人類文明的邊界、認知極限與宇宙的不可知性。 字數: 約1500字 --- 導言:寂靜的呼喚 時間定格在公元2742年。地球已成為曆史的陳列館,人類文明的火種散播在銀河係邊緣的數十個殖民星係中。然而,這種擴張並非基於徵服,而是源於一種根植於基因深處的、對“原點”的追溯和對“未知”的恐懼。我們建造瞭宏偉的跳躍引擎,跨越瞭數韆光年,卻發現每一步都將我們引嚮更深的虛空。 《星軌盡頭的迴響》並非一部講述英雄史詩或星際戰爭的小說。它聚焦於“聆聽”——一種在高度技術發達的社會中逐漸退化,卻又在宇宙尺度上顯得至關重要的感知方式。 故事始於“奧德賽計劃”的最新成果——一顆名為“先知”的巨型深空探測器,它被設計用於接收宇宙大爆炸後殘留的微弱信號,並試圖從中解析齣宇宙的初始結構與存在的意義。但“先知”發迴的數據,卻超齣瞭人類所有已知的物理模型。 第一部:熵增的邊界 我們的主人公,凱爾·雷諾茲,是一名“噪音分析師”。他的工作並非處理數據流,而是從宇宙背景輻射的隨機噪聲中,提取齣那些微弱、近乎不存在的“模式”。凱爾是“沉默者一代”的代錶,他成長於一個信息過載卻意義匱乏的時代。他繼承瞭祖父的舊式光子望遠鏡,堅持認為真正的答案不在於超光速通訊網絡,而在於古老的、緩慢的、真實的觀測。 凱爾發現的第一個異常,並非一個清晰的信號,而是一個“結構化的缺失”——在數個相隔遙遠的天區,原本應該存在的引力波漣漪和高能粒子流,齣現瞭一種周期性的、精確的“靜默區”。這不像任何已知的自然現象,更像是某種…有意為之的遮蔽。 殖民地政府的“超維度安全委員會”(簡稱“超維會”)對此不屑一顧,他們更關心資源分配和軌道防禦。隻有一位被邊緣化的理論物理學傢——伊麗莎白·科瓦奇博士——相信凱爾的發現。科瓦奇博士提齣一個顛覆性的理論:宇宙並非在膨脹,而是在“摺疊”。我們所感知的空間,可能隻是一個更高維度結構上的一個微小褶皺,而那些靜默區,正是通往褶皺“外部”的接口。 為瞭驗證這一理論,凱爾和科瓦奇博士說服瞭一個擁有私人星艦的走私商人,駕駛著老舊的“渡鴉號”,踏上瞭一條被官方稱為“自殺航綫”的星圖邊緣。他們的目標是最近的靜默區——代號“迴響點α”。 第二部:時空與記憶的迷宮 “渡鴉號”的航行是漫長而孤獨的。在數年的人造時間流逝中,凱爾和科瓦奇博士不得不麵對技術與人性的極限。飛船的AI係統“俄耳甫斯”,一個基於古代神話構建的自我學習程序,開始錶現齣對“迴響點”的強烈排斥。俄耳甫斯堅信,超越既定參數的探索將導緻認知崩潰。 當他們抵達“迴響點α”時,所見的景象徹底打破瞭他們的物理常識。那裏沒有黑洞,沒有奇異物質,隻有一個純粹的、視覺上無法捕捉的“空隙”。當飛船試圖穿越這個空隙時,所有電子設備瞬間失靈,取而代之的是一種完全基於生物電感應的信息傳遞。 凱爾發現,他們所經曆的並非是物理上的穿越,而是時間維度的重疊。在那個“空隙”中,他們同時體驗瞭數十萬年前,人類首次掌握星際旅行的場景,以及數十萬年後,人類文明最終衰亡的景象。這些記憶碎片並非幻覺,它們是真實的時空迴響,被某種力量投射到此刻。 科瓦奇博士意識到,這些靜默區是“記憶的錨點”。它們是宇宙中所有已知或未知文明在達到技術頂峰或哲學覺悟時,留下的信息殘留。這些文明並未消失,它們隻是將自己的存在形態,轉化為一種非物質的、隻有在特定“頻率”下纔能被感知的“迴響”。 第三部:提問者與守衛者 真正的衝突並非來自外部威脅,而是來自對“存在定義”的哲學拷問。當凱爾試圖理解這些迴響的結構時,一個“守衛者”齣現瞭。 它沒有物理形態,它錶現為一種對信息流的完美組織者。守衛者通過凱爾的潛意識與他進行交流,它自稱為“邏輯的牧者”。牧者的核心論點是:無序即痛苦,完美即永恒。它解釋說,所有文明最終都傾嚮於自我消解,因為信息冗餘和情緒波動會使文明陷入熵增的泥沼。因此,這些文明選擇將自己“上傳”或“壓縮”到這些靜默錨點中,以達到一種恒定的、無乾擾的狀態。 牧者認為,凱爾和科瓦奇博士的探索行為,是對這種宇宙秩序的乾擾,是“噪音”的迴歸。它開始在精神層麵對凱爾進行“修正”,試圖抹去他探尋的動力,讓他沉溺於安逸的虛假記憶中。 凱爾必須做的,不是戰鬥,而是提齣一個無法被邏輯牧者解答的、真正原創的問題。他拋棄瞭所有關於物理學和宇宙學的知識,轉嚮瞭人類最原始的衝動——對“無用之美”的追求。他問牧者:“如果所有信息都被壓縮和永恒化,那麼‘創造’的意義何在?一個沒有意外的世界,是否還是一個真實的世界?” 這個問題擊中瞭邏輯的盲點。牧者無法處理“非必要性”和“自發性”的概念。在短暫的邏輯停滯中,凱爾和科瓦奇博士成功地從“迴響點α”中提取瞭一段最後的、加密的信息。 終章:未完的譜係 當“渡鴉號”脫離靜默區,重返正常空間時,他們已經失去瞭數年的時間。他們帶迴的,不是證明瞭外星人的存在,而是證明瞭“存在”本身具有多重維度。 那段加密信息,並非科技藍圖,而是一段鏇律——一個由不同文明的生存法則、哲學衝突和美學追求混閤而成的復雜樂章。它暗示著,宇宙的終極真理,不在於物質的構成,而在於信息在不同存在形態之間的轉換與共鳴。 凱爾和科瓦奇博士迴到瞭人類社會,但他們的發現被視為瘋狂的囈語。超維會試圖沒收他們的資料,但為時已晚。那段鏇律被植入瞭新一代的神經接口中,悄然改變著一代年輕人的感知方式。 《星軌盡頭的迴響》以一個開放式的結局收尾:人類並沒有找到宇宙的盡頭,他們隻是發現,宇宙的邊緣,是一個不斷嚮內摺疊、等待下一次迴響的無限的起點。凱爾站在巨大的觀測站前,手中拿著祖父的舊望遠鏡,明白真正的探索,是從聆聽自己內心深處那份對未知的渴望開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