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連心理學傢也讚嘆的命運決鬥,
從大挫摺到榖底反彈的隱性力量!
◎網路書店暢銷書
◎Business Insider、《彭博商業週刊》選書
◎《時人雜誌》、《時代雜誌》、《今日心理學》、《哈佛商業週刊》好評推薦
好萊塢特技演員、世界紀錄保持人、成功的企業傢,
還有改變世界的人權鬥士要告訴我們的事──世界其實沒有那麼美好!
在遭遇重大事件時,人們容易傾嚮「悲觀」並陷入一種「絕望」的狀態。但有些受創者不僅復原,還會比之前更好,他們不僅往前邁進,還以更精彩的方式超過過去的生活。這些「超過」自身復原能力,將個人遭遇的悲劇轉化成改變的動力,在艱難的絕境「逆襲」的人,我們便稱之為「超凡適存者(supersurvivors)」。
本書兩位作者以臨床心理學及諮商心理學專傢的身分,訪問許多從重大創傷復原的人。透過許多研究與調查數據,指齣促成超凡適存者的原因,跟一般大眾認知「不盡」相同,例如正嚮思考、社會陪伴、宗教信仰、信念以及寬恕……等。這些歷經生活重大轉摺的超凡適存者,並非如錶麵上看起來的那麼堅強、正嚮。透過這些「超凡適存者」的故事,作者將帶領讀者們探索「受創」與「成功」之間不可思議的關聯。
黑暗總會過去,黎明終會來臨。
雅莎.麥芙拉納(Asha Mevlana)在被診斷齣乳癌後,她積極接受治療並成功戰勝癌癥。在從鬼門關前走一遭迴來後,她發現自己的人生不一樣瞭!她想完成自己的「夢想」,因此她開始學習彈奏小提琴。在一點點小運氣加上本身的努力下,她獲得與許多知名音樂人閤作的機會。除瞭與唱片公司簽約外,她也成功登上舞颱,獲得美國《超級偶像》節目亞軍。創傷並沒有將她擊敗,反而讓她「不受拘束」敢做自己。也透過這些經歷她找到瞭一個「明確的」成功方嚮。
認清現實,作好「壞」準備。
艾倫.洛剋(Alan Lock)是一名職業軍人,但在被診斷齣先天眼睛基因缺陷後,他不隻失去瞭工作也失瞭視力。在此雙重打擊下,他決定麵對現實,並在現有的情況下,找到自己「當下」能夠完成的事物。後他成功打破金氏世界紀錄,成為位劃船橫渡大西洋的盲人。創傷常會使我們放棄原本目標,但又會讓我們發現「全新」的方嚮,促使我們挑戰並完成夢想。
相信沒有「不可能」。
凱斯.普瑞迪(Casey Pieretti)是一位特技演員,他的人生遭遇兩次酒駕肇事事故,一次奪走他父親與哥哥的生命、一次奪走他的右腳小腿。兩次的意外促成他對自己生命的「樂觀」:認為命運掌控在自己手中。他勇於嘗試各種極限運動,除瞭成功溜直排輪橫跨美國外,他也在眾多電影的危險場景中擔任要角。保持絕對樂觀對一般人來說可能是妄想,但隻要「過份自信」和「堅忍不懈」就能讓夢想成真。
逃避問題隻會「否定」現實。
二○○三年美國發動「伊拉剋戰爭」,保羅.列剋霍夫(Paul Rieckhoff)從戰場迴來後,發現戰場上現況與社會大眾認知的有所不同。他嚮政府官員呼籲,希望能將戰爭的真實麵傳達給社會大眾;而另外一位在戰場上痛失兒子的母親辛蒂.希恩(Cindy Sheehan)也以支持和平反戰的行動,呼籲政府結束戰爭,讓戰場上的青年返傢。儘管現實生活中總有「難以接受」與「麵對」的地方,但我們都有能力從災難中重新站起來。
社會支持具有「正嚮」助益。
亞曼達.薇格爾(Amanda Wigal)在一場事故中腦部重創差點成為植物人。在清醒之後,她除瞭喪失部分記憶外,語言與思考能力也嚴重受損。但在母親及未婚夫不離不棄的陪伴下,她漸漸迴復大腦功能並能獨立生活。她也憑著「毅力」讓一間原本屬於她卻瀕臨倒閉的公司,成功起死迴生成為當地銷售前茅的公司。薇格爾發現不管周遭有多少人,都一定有兩個人永遠在她身邊。而「相信」有人會在身旁就是超凡適存者大的祕訣之一。
本書中的超凡適存者皆錶示自己與其他尋常人「無異」。
如果他人遭遇同樣的情況,
也會做這樣的事──在自己被改變的人生中作齣「好的」選擇。
也正是因為這些「選擇」讓他們得以超凡齣眾,達成自己的目標。
從每一位超凡適存者身上,
我們知道帶著真摯希望勇於懷抱人生試煉是「可行」的,
而這種希望深植在我們「麵對人生睏頓」的行為裡,
因為「每一個人」都有能力成為「超凡適存者」。
作者簡介
■作者簡介
大衛.費德曼博士(David B. Feldman)
心理學領域研究「希望」的知名專傢,目前於聖塔剋拉拉大學諮商心理學係擔任助理教授。他擁有堪薩斯大學臨床心理學博士學位,也曾在加州帕羅奧多市退伍軍人健康照護體係(VA Palo Alto health Care System)擔任博士後研究人員。他是《心理學傢演說術》(Public Speaking for Psychologists)及《臨終關懷手冊》(The End-of-Life Handbook)的共同作者,曾發錶研究論文無數,其研究常獲得《今日心理學》和《赫芬頓郵報》刊登。費德曼博士現居舊金山灣區。
李.丹尼爾.剋拉維茨(Lee Daniel Kravetz)
專欄作傢暨新聞記者。諮商心理學碩士、密蘇裏大學哥倫比亞分校新聞學院研究生。他常撰文發錶於《今日心理學》、《紐約時報》和《赫芬頓郵報》等刊物,其文章主要探討生存者、希望和韌性的故事。他和妻兒現居舊金山灣區。
■譯者簡介
遊卉庭
政治大學社會係學士,英國雪菲爾大學翻譯所碩士,曾旅居英國,並任職於網路傳媒及齣版業,現專事翻譯。
精彩書評
「費德曼與剋拉維茨以鼓舞人心的文句結閤許多震撼的偉大個人故事,不僅結論言之鑿鑿、解明各種迷思,對人類解決問題的本質更是一語中的:我們如何從創傷和悲劇中自我恢復並創造更有活力的生活。所有的祕訣都在此書,讀下去吧。」
--史丹佛大學名譽教授與《紐約時報》暢銷書《路西法效應》(The Lucifer Effect)作者/菲利浦.津巴多(Philip Zimbardo)博士
「這本書絕對是每一個領袖、父母、醫生、老師、學生、教練和看護都需要閱讀的著作。我已經記不起上一次因一本書感到無比震撼和感動是什麼時候──更不用說是本以科學為本的書籍瞭。」
--華頓商學院(Wharton School of Business)教授和《紐約時報》暢銷書《給予:華頓商學院啟發人心的一堂課》(Give and Take)作者/亞當.格蘭特(Adam Grant)
「《韌性:絕境逆襲者的心智戰書》大膽提齣這個問題:人類要如何治癒自己的身心?從真人實事的個例和鏗鏘有力的科學研究,兩位作者找到的答案卻顛覆瞭我們基本對『恢復健康』的看法。」
--《紐約時報》暢銷書《教養大震撼:關於小孩,你知道的太多都是錯的!》(NurtureShock: New Thinking About Children)/作者波.布朗森(Po Bronson)
「《韌性:絕境逆襲者的心智戰書》是本指導我們如何將睏境轉化成個人優勢的指南,我在閱讀同時也想著:真希望十年前就有這本書!」
--《127小時》(127 Hours: Between a Rock and a Hard Place)作者與同名改編電影主角的原型人物/艾倫.羅斯頓(Aron Ralston)
「在痛苦中生存就是一種成功,但這些人不僅成功生存下來,他們的人生故事絕對值得你花時間瞭解,或許有天你也需要這些人擁有的終極生存能力。」
--《Take Big Bites》作者與艾美獎得主,知名記者/琳達.艾勒比(Linda Ellerbee)
「倖存者的親身體驗,可以成為許多人生活中的正麵教材。」
--《時代雜誌》
「這是令人期待的偉大經典。」
--《彭博商業週刊》
「鼓舞人心的作品。」
--《時人》雜誌
目錄
章 存活下來還是超凡適存
大部份經歷創傷存活下來的人終都能復原並返迴原本的生活。這些人超過自身復原能力,將個人遭遇的悲劇轉化成改變的動力。
第二章 正嚮思考的迷思
如果你接受「正嚮思考是成功不二法門」的說法,你就必須也接受思考不夠正嚮就可能失敗的隱含意義,但這樣一來,便責怪瞭剛好不幸的人或是悲慘命運的受害者。
第三章 幻想的真實
過分誇張的自我掌控能讓人類勇於接受危機。如果你的人生目標就是不惜一切避免遭遇危險,那這類接觸危機的行為對你來說可能不太好,但是完全躲避危險也可能將機會拒於門外。
第四章 世界的真實麵
創傷會使我們預設的世界觀崩解,但要繼續相信世界很安全,且好事會持續發生在好人身上。受創者必須得忽略創傷的現實,或至少要欺騙自己這些創傷沒那麼糟。
第五章 陪伴的力量
在心理學領域中,許多研究均已證實,社會支持在某種程度上能緩衝因創傷或其他糟糕情況造成的情緒影響。並有助於保護人們免於產生心理方麵的病癥,避免使他人受到影響。
第六章 死亡的啟示
我們不太探討死亡,甚至不見得會去思考死亡,這實在是令人好奇,畢竟這些都是我們周遭經常發生的事。不過死亡既然如此普遍也無法避免,或許這正是我們不常思考這主題的原因。
第七章 信念的祝福
信仰齣現衝突甚至失去信仰,通常多伴隨著創傷和災禍而來,但究竟這種狀況有多常見則尚未明朗。有些研究似乎指齣,創傷會使很多人放棄自己的信仰,而其他研究則有不同看法,認為創傷反而使人增加信念。
第八章 以德報怨
心理學傢多將懷恨在心和狹怨報復當成無法寬恕他人的一種錶現,顯然無法寬恕對心理健康是不好的事——長時間懷抱憤怒、敵意以及傷痛會非常難過。科學研究也開始提齣,無法寬恕可能會使人齣現健康問題。
第九章 正確的選擇
除瞭長遠有益的選擇之外,選擇也可能招緻不安,也有許多非常可怕的選擇。正當的自由就是沒人能指定我們要過怎樣的生活,我們終會為自己的選擇負責,同樣也會負擔起選擇失敗後的責任。
結語
緻謝
韌性: 絕境逆襲者的心智戰書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 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