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于2025-01-04
★国学大师梁启超倾力创作!晚清第1权臣,近代史具争议的人物
★李鸿章的局限仍是今日国人的局限!看他如何突破内政、外交的困局
★建功立业者总有其独特的人生沉浮进退、得失成败之道
★为官从政、为人处世必读传记经典
梁启超说:“四十年来,中国大事,几无一不与李鸿章有关系。”从一个人可以看到一个民族的四十年,这样的人物无论如何都应该被重视和铭记。
《李鸿章传》从李鸿章的早年落拓,写到他镇压太平天国,创办洋务运动使其声望达到顶点,再到甲午战争撞碎其强国梦,迅速由盛而衰,ZUI后只能周旋于列强的外交舞台直至死去的悲壮一生。
甲午年洋务运动的破产,让人感到“以一人而敌一国”的无望与悲恸,梁启超也由此发出“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的感叹。
梁启超把李鸿章与曾国藩、张之洞、俾斯麦、加富尔、伊藤博文等人做了比较,指出李鸿章是怀着忍辱负重、死而后已之心为清政府“修修补补”的,只不过他缺少长远的政治眼光,不懂得为后世立百年计。
李鸿章不懂得现代民主政治的特点和国民的地位、国民在现代国际竞争中的作用、政府与民众的关系,因此在国际竞争中处处落于下风。处处受制。总之他的失败也就是晚清政府的失败,是晚清政府不了解世界大势,不懂得民主政治的必然结局。
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少年得志,12岁中秀才,15岁中举人。1890年起师从康有为。1895年在北京与康有为发动“公车上书”,参加强学会。旋为上海《时务报》主笔。1897年任长沙时务学堂总教习。1898年参加“百日维新”,同年变法失败,逃亡日本,先后创办《清议报》和《新民丛报》。1913年归国,出任共和党党魁,不久又组织进步党,并任北洋政府司法总长。晚年在清华大学讲学。
一生著述宏富,涵盖政治、经济、哲学、法学、历史、新闻、语言、宗教等领域。其著作编为《饮冰室合集》。
他是西方学术、思想和文化的传播者,是民智的启蒙者。在清末民初这个动荡不安、急剧变革的时代,能将舆论、政治、学问三者集于一身并能登峰造极者,唯梁一人而已。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处于转型期的中国,经济已有长足的进步,政治体制改革却步履维艰,且不得不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困局。在新一轮的历史大螺旋中。没有了亡国灭种的紧迫感,也仍未建成一个理想完善的公民社会,一百多年前梁启超“今日世界之竞争,不在国家而在国民”的警告,在大同世界出现之前,永远不会过时。
——章立凡
李鸿章其实不知道国家事务,不知道国家是什么,不知道国家与政府是怎样的关系,不知道政府与人民的权限,不知道当大臣应尽的职责。他对西方富强的原因其实是不知道的,以为我国的政治、教化、文明、物产、风俗无一不优于他国,赶不上的不过是枪炮、轮船、铁路、机器罢了。我们就学这些,洋务运动就完成了。这就是现在举国异口同声的论调,而李鸿章实际上是他们三十年前的前辈他们东施效颦、邯郸学步,只不过让他们的丑陋更加暴露出来,终究不会成功是必然的。
李鸿章这么忠诚,有这么敏锐的洞察力,他又长时间担任重要职务,掌握大权,但成就却仅仅到了今天这个水平,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他只知道有军事,却不知道还有民政;知道有外交。却不知道还有内政;知道有朝廷,却不知道还有国民。每天责备他人看不清时局,而他自己对时局就没有弄明白;每天责备他人搞派系,旧习气难以消除,而他自己的派系、旧习气跟那些人比起来,也不过是五十步和百步的区别。他不知道今天的国际竞争,不靠国家而靠国民;他不知道西方各国能够消除派系、消除旧习气,通过新政而富强的,那种改革的动力都是来自下面而不是上面。
——梁启超
重读《李鸿章》
李鸿章传(白话文)
序 例
diyi章 绪论
第二章 李鸿章所处的历史位置
第三章 李鸿章未发达以前及当时中国的形势
第四章 军事家李鸿章(上)
第五章 军事家李鸿章(下)
第六章 洋务运动时期的李鸿章
第七章 中日甲午战争时期的李鸿章
第八章 外交家李鸿章(上)
第九章 外交家李鸿章(下)
第十章 赋闲时期的李鸿章
第十一章 李鸿章的末路
第十二章 结论
天下只有平庸之人既不会挨骂,也不会得到赞誉。如果全天下的人都在骂一个人,那么他就可以称得上是超乎寻常的奸雄;如果全天下的人都在赞美一个人,那么他则可以称得上是超乎寻常的豪杰。但是说这些话的人差不多都是些平常人,有见识、有才干的几乎一个也找不到,那么让平常人评论超乎寻常的人,难道是一件可信的事?所以,誉满天下的人未必不是媚俗趋时的伪君子;谤满天下的人未必不是伟人。俗话说“盖棺论定”,我却发现有些人死了几十年、几百年,还没有一个确定的评价。说好的还在说好,说坏的还在说坏,让后世论者无所适从。
比如说,有的人被千万人赞扬,但诋毁他的人也不下千万个;夸他的人把他捧到jizhi,骂他的人却把他贬到jizhi;他今日所受到的诋毁恰好可以抵消从前得到的赞誉,他所得到的赞誉也恰好补偿了从前所受到的诋毁。像这样的一个人,该怎么评价呢?答案是他是个非凡的人。这个人是非常的奸雄还是非常的豪杰先不说,单是他所处的位置与层次,就不是普通庸人的眼光所能达到的,也不是普通庸人所能随口胡说的。只有理解我这话的意思的人,才可以看我的这本《李鸿章》。
我敬重李鸿章的才干,我惋惜李鸿章的见识之不足,我同情李鸿章的遭遇。李鸿章环游欧洲之时,在德国见到了其前首相俾斯麦,问他说:“如果一个做大臣的人想要给国家尽力办事,但朝廷上所有人的意见都与他不合,合起来拉他的后腿,在这样的情况下他还想按自己的想法办事,该怎么办呢?”俾斯麦回答说:“ZUI重要的是得到皇帝的支持,有他的支持就能独揽大权,那还有什么事办不了?”李鸿章说:“比如现在有一个大臣,他的君主无论谁的话都听,君主身边那些大臣侍从经常狐假虎威,借君主的名义干涉大事。要是这样,这个大臣该怎么办呢?”俾斯麦想了很久才说:“一个当大臣的,假如用真心操劳国事,估计没有不被君主体谅的,唯独在妇人女子手底下办事,就不好说了。”(这些话是从西方报纸翻译过来的,普通华文报刊如《星轺日记》,所登载的内容,因为有所忌讳而不敢全译。)李鸿章听了这话沉默不语。唉!每次我看到这段对话,就知道李鸿章心里的气愤和忧愁、牢骚与烦闷不是寻常旁观者所能理解的。我之所以批评他就是由于这个原因,我之所以理解他也是出于这个原因。
自从李鸿章扬名于世界,五大洲各国各界几乎只知道有李鸿章,而不知道有中国。简单地说,这是因为李鸿章已经成为中国duyiwuer的名人代表。这些人以外国人的身份评论中国的事,是没法儿了解真相的,原因固不待言,但李鸿章却称得上是中国近四十年历史上diyi流的关键人物。凡是读过中国近代史的人都不可避免地看到李鸿章的名字,而读《李鸿章传》的人也必须要拿着本《中国近代史》做参考,这已经成为共识了。这样说来,我写的这本书换个名字叫作“同光以来大事记”也是可以的。
不但如此,凡是一个国家的当今社会现象一定与这个国家此前的历史有联系,所以此前历史是当代社会现象出现的原因,而当代社会现象是历史发展的结果。鸿章和今日中国的关系既然如此之深,那么想要评论李鸿章,一定要用准确的眼光观察中国几千年来政权变化更迭的大趋势、民族灭亡与兴盛的规律,以及现在中国外交的内幕秘闻。只有这样,才能了解李鸿章在中国历史上的独特地位。孟子曾说过“知人论世”,社会大事固然不容易说明白,难道人就是那么好了解的吗?今天,中国从事时事评论的人往往把平定太平天国、平定捻军叛作为李鸿章的功劳,把数次议和谈判作为李鸿章的罪过,但在我看来,这样的功罪评价都是很不恰当的。从前,俾斯麦曾经对李鸿章说过:“我们欧洲人把抵御外侮当作功劳,而为了一家的利益残杀同胞,我们不认为这是荣耀。”而李鸿章平定太平天国叛乱、平定捻军叛乱的业绩是兄弟相残,如果哥哥打弟弟也能被当成功劳,那么天下的兄弟都会因此而不安。如果我们的国人常因为国耻而愤怒,痛恨和议,而因此将怨恨全部转移到李鸿章身上,事出虽然有因,但不妨换位思考一下,在一八九五年二三月份、一九○○年八九月份,假如把批评的人放在李鸿章的位置上,那么他的行为、决定、处理方法当真能比李鸿章强吗?这些人之所以对李鸿章横加指责,是因为他们都是一群只会指手画脚、笑人骂人的只图口舌痛快的旁观者而已。因此,我对李鸿章的功过评论是和这些说法大不一样的。现在李鸿章已经死了。外国人在评价他的时候,都认为他是中国diyi人。有一种说法是:“李鸿章之死,势必会令中国今后的局势发生大的变化。”李鸿章到底能不能称得上是中国diyi人,我说不好,但是现在那些超过五十岁的人,三四品以上的官没有一个可以望其项背,这个我敢保证是一定的。李鸿章的死会不会影响中国全局,我也说不好,但现在这个政府失去了李鸿章,就如同老虎失去了伥,瞎子失去了说唱的本领,前景堪忧,麻烦越来越多,这也是我敢断言的。我倒真心希望外国人的说法不是真的,要是真是那样的话,我们这样大的一个中国居然要靠李鸿章一个人来支撑,中国还有救吗?
西方有句哲言叫“时势造英雄,英雄也造时势”。像李鸿章这样一个人,我不能说他不是英雄。即便如此,他也只是时势所造就的英雄,而不是造就时势的英雄。时势所造就的英雄都是寻常英雄。天下这么大,历史这么久,什么社会没有时势?所以翻一下二十四史,像李鸿章这样的英雄,简直可以说是车载斗量。但是,能造就时势的英雄千年也找不出一个,这就是中国历史陈陈相因缺乏新意而不能产生光耀世界、震撼人心的大事件的原因。我在写这本书时,这种感觉始终存在心中。历史学家在评论霍光的时候常常感叹他不学无术。在我看来,李鸿章之所以不能成为世界级别的伟大英雄,也是因为这四个字。李鸿章不清楚民众的实质,不通晓世界发展趋势,不懂得政治的本源,在十九世纪这个竞争进化的时代,还尝试着小修小补的改良,贪图一时偏安,不想着扩充国民实力,把中国建设成为威名远播的富强国家,却仅仅学习西方的皮毛,取水忘记寻找源头,便安于现状,更靠着一点儿小聪明想要和世界上的著名大政治家相抗衡,出让大的利益,却去争夺一些蝇头小利。如果不是鞠躬尽瘁,怎么能解决问题呢?孟子曾说:“在尊长面前不知避讳地大吃猛喝,却还讲求不要用牙齿咬断干肉,这就叫作不知道什么是ZUI重要的事情。”这话说得很有道理。李鸿章在晚年所遭遇的桩桩失败都是因为这个原因。尽管这样,也不必过分苛责李鸿章吧。那李鸿章毕竟不是个能造时势的英雄。一个生在社会里的凡人,一定会被这个社会数千年所形成的传统思想和习俗羁绊、困扰而不能自拔。李鸿章没有出生在欧洲而出生在中国,没有出生在今天这个时代而生于几十年之前,无论是他同时代的人还是他的前人,没有一个造时势的英雄可以引导他、帮助他,而同时代、同环境的人物已经是那个样子,停留在那个水平上,自然不能把责任都归在李鸿章头上,而且李鸿章的遭遇也和他的志向不能完全实行有关吧?所以我说:“敬重李鸿章的才干,惋惜李鸿章的见识之不足,同情李鸿章的遭遇。”但是以后有人能沿袭李鸿章的旧路而成就大事的吗?那时时势已经变了,他之所以成为英雄的原因也变了,千万别把我替李鸿章脱责的理由拿来宽恕自己。
……
重读《李鸿章》
章立凡
无论生前身后,李鸿章都是个极富争议的人物。中学年代,历史老师口中的“大汉奸、卖国贼李鸿章”至今言犹在耳。二十多年前读到梁启超撰写的《李鸿章》,正值国家改革开放之初,顿觉耳目一新,感到此传对洋务运动及李鸿章其人有着不同以往的全新视角。在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之际重读此传,更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一、维新派眼中之洋务派
一九○一年(清光绪二十七年),《辛丑条约》签订后两月,心力交瘁的李鸿章溘然辞世;近两个月后,流亡海外三年的梁启超完成了这部传记。是年二十八岁的梁氏以通缉在案的维新派流亡领袖身份,为七十八岁的在朝洋务派领袖作传,其间大有深意焉。维新运动是洋务运动的继续,两者有着血脉上的传承关系,如果将洋务运动视为经济改革,则维新运动当然是政治改革。两者的失败皆有其历之必然性。作者自称“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惺惺相惜之情与流亡臣子的孤愤溢于言表,既悲逝者,亦是自悲。
这一年,梁启超先后创办了《清议报》和《新民丛报》,除撰写李鸿章的传记外,他还为老师康有为写了《南海康先生传》,并开始自号“饮冰子”。以“饮冰”自励,为洋务派和维新派的两位先进作传,可视为对一八六○年“自强运动”至庚子之变四十年间历史的冷静反思。梁启超视李鸿章为中国近四十年diyi流的关键人物,因此也称自己的这部著作为同治、光绪以来的大事记。洋务派冀望利用西方先进的技术维护专制统治,改革以不触动封建专制制度为限,这完全是一厢情愿的“技治主义”思维。对此,梁启超问道:“李鸿章真的知道洋务吗?为什么他国通过洋务富强了,而我国大办洋务之后却衰落了呢?”在历数李鸿章所办洋务各案后,他道出了自己的答案:“李鸿章实不知国务之人也。不知国家之为何物,不知国家与政府有若何之关系,不知政府与人民有若何之权限,不知大臣当尽之责任。”李鸿章以为中国的政治、教化、文明、物产、风俗无一不优于他国,不如人的无非枪炮、轮船、铁路、机器罢了,只需学会这些,就万事大吉了。其实这是东施效颦、邯郸学步而已,他没有真正懂得西方富强的原因。但梁启超也指出,通过李氏奏折中对现状的深切忧虑,可知其见识也确有过人之处:李鸿章深知中国处于“三千余年一大变局”,因循现状是无法苟且偷生的,希望找到安内制外的长久良方;如不变法维新,那么战和守都靠不住;抱定门户之见则积习难除,终将一事无成;偌大一个中国,越来越缺乏人才,将永无自强自立之日。李氏的历史局限性在于“不知今日世界之竞争,不在国家而在国民”;也不知西方国家能够化除门户之见,通过新的宪政走向富强,其改革动力来自下面而不是上面。他批评李鸿章“不学无术”,未能利用其地位及影响力推动历史潮流,叹息李氏“为时势所造之英雄,非造时势之英雄也”。
梁启超在戊戌变法失败后倡导“造育新民”,以改造中国人的“国民性”为己任,这一任务历时百年仍未完成。历史常有轮回,当此“大国崛起”雄心万丈之际,民族主义甚嚣尘上,那种“以为吾中国之政教文物风俗,无一不优于他国”的封建沉渣也重新泛起。“不知国家之为何物,不知国家与政府有若何之关系,不知政府与人民有若何之权限,不知大臣(时髦的说法已变成了‘公仆’)当尽之责任”者,仍大有人在。不学必然无术,身处晚清变局百年后的“学习型社会”,社会转型仍未完成,学习的方向和方法依然不明。
二、弱国外交之辨
李鸿章谤满天下,始因甲午之役北洋水师覆灭,继之以外交连连失败,以“卖国贼”之罪名钉在历史耻辱柱上,为时已逾百年。而梁启超记述之逸闻中谈及李氏与洋人交涉,态度尤为轻侮,视其为市侩之徒。认为洋人既然逐利而来,我也要把握算盘,与之计较争利。这倒很像阿Q的“精神胜利法”,可为中国人的“国民性”做一注脚。对于李氏之外交风格,西人反倒有“大手段之外交家”的赞誉,但梁启超持相反评价,称之为“小狡狯之外交家”。他认为外交手段狡狯,并不代表外交家品德恶劣;在国家间的生存竞争中,外交家只能唯利是图。李鸿章的外交手段在中国虽然算得上一流,但在世界级的外交家中并不出色,李鸿章的惯用手法是“专以联某国制某国为主”,而所谓联合,又不靠平时交往维系,不过临时挑唆而已。这种外交思想不外乎《战国策》伎俩的翻版。梁启超的判断可谓切中要害,李鸿章式的中国外交无非承袭两千年前的纵横家故智,既昧于世界大势,又无长远坚定之立场,唯偏重于技巧末事,一味借力使力,徒以纵横捭阖为能事。作者分析李氏外交失败的教训,认为天下不存在徒靠别人就能生存的道理,西方的外交家同是殷勤地与别国联盟,但都有自己的自立之道,做到制衡他人而不受制于人。而中国外交动称联合某某国家,且不论人家是否认同,即便
李鸿章传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
李鸿章传 下载 mobi pdf epub txt 电子书 格式 2025
李鸿章传 下载 mobi epub pdf 电子书李鸿章传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下载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