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自然赋予科技灵感

当自然赋予科技灵感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法] 玛特·富尼耶(MatFournier)著潘文 著
图书标签:
  • 生物启发
  • 仿生学
  • 科技创新
  • 自然
  • 设计
  • 工程学
  • 可持续发展
  • 交叉学科
  • 未来科技
  • 灵感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文轩网旗舰店
出版社: 江西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10096177
商品编码:16125663324
出版时间:2017-10-01

具体描述

作  者:(法)玛特·富尼耶(Mat Fournier) 著;潘文柱 译 定  价:128 出 版 社:江西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年10月01日 页  数:152 装  帧:精装 ISBN:9787210096177 020 巨藻,海底能源
022 欧洲赤松,智能服装
024 竹子,曲而不折
026 枣椰树,埃及庙宇
028 莲,从纯洁到干净
030 王莲,玻璃宫殿
032 牛蒡,征服太空
034 风滚草,数码建筑
036 臭木樟,喷泉树
038 枫树,如何在空中停留?
040 千金榆,折纸和太阳翼
042 翅葫芦,飞翼
044 海绵,从一种纤维到另一种
046 水熊,隐生
048 海参,未来医学
050 鲍鱼,比钢铁更坚硬
052 蛇尾海星,收集光线
054 硅藻,软化学
056 珊瑚虫,绿色水泥
058 水母,生物发光
部分目录

内容简介

玛特·富尼耶著的这本《当自然赋予科技灵感(精)》介绍了,你可知道:埃菲尔铁塔是借助我们的骨头建成的?电子墨水屏是通过研究蝴蝶而发明的?众多的飞机模型是观察鹳、蝙蝠、野鸭甚至金枪鱼后创造的?
我们面对的许多技术问题,或许在千百万年前就被自然生物遇到了。经过漫长的进化,它们形成了绝妙的解决之道。于是,懂得观察的工程师、建筑师和科学家就向慷慨的大自然学习那些简单而有效的想法。进而发展出了仿生学……
让我们漫游图卢兹自然历史博物馆和蒙彼利埃第二大学植物标本馆,观察这些赋予了科技灵感的动物和植物,了解它们背后奇特的发明故事吧。
(法)玛特·富尼耶(Mat Fournier) 著;潘文柱 译 玛特·富尼耶(Mat Fournier),毕业于巴黎第八大学,专业为法国文学和比较文学,现为美国伊萨卡学院助理教授。童年和青年的大部分时间都在梅康图尔山林间度过,学习过动物、植物和景观方面的知识。
潘文柱,出版人、翻译。出生于广东省英德市,毕业于中山大学法语系。
《自然之韵,科技之光:一部跨越时空的对话》 引言 在浩瀚宇宙的壮丽画卷中,生命以其万千形态,书写着永恒的篇章。从微观世界的精巧构造,到宏观生态的和谐运转,自然界无时无刻不在向我们展示着智慧与创造的无限可能。数千年来,人类凭借好奇心与求知欲,不断探索着自然的奥秘,而当我们拨开心灵的迷雾,以全新的视角审视周遭,便会惊奇地发现,那些隐藏在植物的脉络、动物的鳞片、微生物的生命周期中的精妙设计,正是驱动人类科技进步的璀璨星辰。 本书并非对某一位科学家、某一项发明或某个特定领域的简略概括,而是一次关于“灵感”的深度挖掘,一次对“模仿”与“创新”之间微妙关系的哲学探讨。我们试图摆脱冰冷的技术术语,回归事物最本源的美学与功能性,探寻那些跨越学科界限、连接生命形态与人工造物的共通逻辑。本书的价值,在于引导读者建立一种全新的观察世界的方式,让每一次对自然的凝视,都转化为一次启迪智慧的旅程。 第一章:生命的精巧,设计的哲学 生命,是宇宙中最杰出的工程师。从细胞膜的自组织能力,到蛋白质的折叠与功能实现,再到生物体的生长、发育与繁衍,无不蕴含着令人惊叹的精妙设计。本章将带领我们走进生命的微观世界,探究其基本的组织原则与运作机制。 自组织与涌现: 观察蚁群协同觅食,或者鸟群的集体迁徙,我们会惊叹于个体虽微不足道,却能形成有序而高效的整体行为。这种“自组织”现象,在物理学、化学以及社会学中都有深刻的体现。我们将探讨,如何在没有中央指令的情况下,简单规则的互动如何催生出复杂的集体智慧。这对于构建分布式系统、优化交通流量,甚至设计更具韧性的城市规划,都提供了宝贵的借鉴。 能量的传递与转化: 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动物则通过呼吸作用释放能量以维持生命活动。能量在生物体内的流动与转化,遵循着能量守恒定律,却又以极为高效且低损耗的方式进行。本章将深入研究生物体内的能量转换过程,如ATP的生成与利用,以及热能的有效管理。这种对能量效率的极致追求,无疑为我们设计低能耗设备、开发新型能源技术提供了重要启示。 信息的编码与传递: DNA,这个微小而神奇的分子,承载着生命的蓝图。遗传信息的编码、复制与传递,是生命得以延续的基石。我们将探究DNA的结构特性,基因的表达调控,以及神经系统的信息传递机制。这不仅是对生命奥秘的敬畏,更是对信息技术、生物计算和人工智能发展方向的深层思考。 适应与进化: 生物体为了在多变的环境中生存繁衍,发展出了千姿百态的适应性特征。例如,某些植物能够捕捉雨水,某些动物的体表结构能够抵御严寒或高温。这种“试错”与“优化”的进化过程,是自然界最伟大的发明家。我们将分析生物体如何通过遗传变异和自然选择来适应环境,并从中提炼出解决工程难题的思路,例如自适应材料、鲁棒性系统设计等。 第二章:形态的模仿,功能的启迪 自然界无数的形态,并非偶然的巧合,而是经过亿万年时间打磨的“最优解”。这些形态背后,隐藏着解决特定功能需求的智慧。本章将聚焦于那些在自然界中被广泛应用的结构与形状,探讨它们如何启发人类的科技创新。 仿生结构与材料: 荷叶表面的微观结构使其具备超疏水性,能够自清洁;蝴蝶翅膀的精巧结构能够呈现出鲜艳的色彩,而非依靠色素。我们将剖析这些天然材料的微观结构,并研究它们在仿生材料、涂层技术、光学器件等领域的应用潜力。例如,模仿莲叶的防水涂层,可以用于建筑、纺织品和汽车工业;模仿蝴蝶翅膀的结构色,则为显示技术和防伪技术带来了新的可能。 流体力学与空气动力学: 鱼类的流线型身体能够减少水的阻力,鸟类的翅膀设计使其能够高效地在空气中滑翔。我们将从流体动力学的角度,分析这些生物体的运动方式,以及它们如何优化形状以实现高效的运动。这些原理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船舶设计、风力发电机叶片优化等领域。 力学与支撑系统: 骨骼的结构强度与轻便性的完美结合,树木的枝干如何承受风的压力,都体现了自然界对力学原理的深刻理解。我们将研究生物体的骨骼结构、植物的支撑系统,以及这些结构如何分散应力,提高承载能力。这对于设计更轻便、更坚固的建筑结构、桥梁、车辆以及人造假肢具有重要意义。 网络与连接: 菌丝体的网络状生长,神经元的连接方式,以及河流的汇聚成海,都展示了自然界中高效的连接与信息传递网络。我们将探索这些自然网络的拓扑结构与功能,并思考如何将这些原理应用于通信网络、物流系统、能源网格以及人工智能的神经网络设计。 第三章:行为的洞察,策略的借鉴 除了形态与结构,生物体的行为模式、生存策略以及它们与环境的互动方式,同样蕴藏着深刻的智慧。本章将从行为学的角度,发掘那些能够为人类社会发展提供启发的灵感。 协作与通信: 蚂蚁通过信息素进行交流,蜜蜂通过舞蹈传递信息。群体生物的协同合作,能够完成个体难以企及的任务。我们将深入研究生物体的通信方式,以及它们如何通过协作实现共同目标。这对于团队管理、项目协作、机器人集群控制以及社会组织模式的设计,都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导航与定位: 候鸟穿越大陆的精准导航,海龟返回出生地的惊人能力,都依赖于它们敏锐的感知系统与导航策略。我们将探讨生物体的导航机制,例如磁感应、视觉线索、嗅觉信息等,并思考如何将其应用于自动驾驶、机器人导航和空间探索。 防御与规避: 某些动物的伪装能力,植物的化学防御机制,都体现了生命为了生存而演化出的巧妙策略。我们将分析这些防御机制的原理,并思考如何在网络安全、材料防护以及疾病预防等领域,借鉴这些“智慧”。 资源利用与循环: 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展示了高效且可持续的资源利用模式。从腐生生物分解有机物,到植物吸收无机物,自然界几乎没有“废物”。我们将研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并思考如何将其应用于循环经济、废物处理和环境保护。 第四章:未来的展望,创新的边界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我们对自然的探索也进入了新的阶段。基因编辑、人工智能、合成生物学等前沿技术,正在以前所未有的方式,让我们有机会更深入地理解甚至“复制”自然的创造力。 从模仿到超越: 我们将探讨,当人类掌握了自然的“语言”,是否能够创造出比自然界更优越的解决方案?这并非是对自然的否定,而是对智慧的拓展。例如,通过基因工程改造微生物,使其生产出我们需要的药物或材料;通过人工智能模拟神经元网络,创造出更强大的学习模型。 伦理与责任: 在借鉴与创新的过程中,我们必须审慎思考伦理问题。例如,基因编辑是否会带来不可预知的后果?人工智能的发展是否会威胁人类自身的地位?本书将提出关于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以及负责任的科技创新的思考。 跨学科的融合: 自然赋予的灵感,往往是跨越学科的。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工程学、计算机科学,甚至社会学和艺术,都可以从中汲取养分。本书倡导一种开放的、跨学科的思维方式,鼓励不同领域的专家学者携手合作,共同探索未来的无限可能。 诗意的觉醒: 最终,本书希望唤醒读者内心深处的诗意与敬畏。当我们不再仅仅将自然视为资源,而是将其视为一位伟大的导师,一位永恒的灵感源泉时,我们的视野将会变得更加广阔,我们的创造力也将得到极大的释放。 结语 《自然之韵,科技之光:一部跨越时空的对话》并非一本简单的科普读物,也不是一本关于某项具体发明的技术手册。它是一次邀请,邀请读者一同踏上一场穿越生命、形态、行为和未来的奇妙旅程。我们相信,当我们学会倾听自然的低语,理解生命的智慧,我们就能在科技创新的道路上,走得更远,也更具人文关怀。每一次对自然的观察,都可能是一次伟大的发现;每一次对自然的模仿,都可能是一次颠覆性的创新。让我们一起,在自然的宏伟画卷中,寻找属于我们自己的科技之光。

用户评价

评分

从这本书中,我获得了一种全新的视角来理解科技的发展脉络。它不是一条笔直向前的道路,而更像是一个不断循环、不断学习的过程,而自然界就是那个永不枯竭的灵感源泉。我喜欢作者在分析问题时的那种冷静而富有洞察力的笔触,它没有过度的煽情,也没有夸张的预测,而是用扎实的逻辑和严密的论证,一点点地揭示自然界与科技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书中对“负反馈”和“正反馈”机制在生态系统和科技系统中的应用分析,让我对系统的稳定性和失控性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我期待书中能够有一些关于“失效”与“再生”的讨论,毕竟,任何一个系统都不可能永远完美,而自然界恰恰提供了无数关于如何在“失败”中学习、并在“废墟”中重生的例子。

评分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非常独特,它不像一本纯粹的科普读物,也没有过多地依赖图文并茂的插画来解释概念,而是更多地通过文字本身的力量,构建起一个又一个引人入胜的场景和逻辑链条。作者对于“模仿”与“超越”的界定,让我产生了很大的思考。我们常常说科技模仿自然,但书中所展现的,远不止简单的模仿,更是对自然界法则的理解与升华,甚至是某种程度上的“超越”。它让我认识到,真正的创新往往不是凭空而来的,而是建立在对现有规律的深刻洞察之上,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突破。书中对“进化”这一概念的延伸解读,也让我印象深刻,不仅仅是生物的进化,更是科技的进化、思想的进化,它们之间是否存在某种共通的底层逻辑?我渴望从中找到答案,并希望书中的案例能更加多元化,涵盖不同领域,比如医学、材料学、甚至是人工智能的伦理思考,都能在自然界的范式中找到新的借鉴。

评分

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仿佛经历了一次奇妙的思维漫游,从微观的细胞结构到宏观的宇宙演化,再到人类社会的发展轨迹,似乎都与自然界的“智慧”息息相关。我特别喜欢作者在描述自然界现象时所使用的那种诗意而又精准的语言,它没有陷入枯燥的技术术语,而是将科学的严谨与文学的美感完美结合。书中对“随机”与“秩序”的辩证关系的探讨,让我对世界的认知有了更深的理解。我们常常认为科技是人类理性创造的产物,但这本书却巧妙地提醒我们,在无数看似随机的自然变异和选择中,蕴藏着比我们想象中更强大、更精妙的设计。它让我开始重新审视那些我们习以为常的自然现象,比如一片叶子的脉络,或者一滴水的形状,它们背后可能隐藏着深刻的科学原理和技术启示。我很期待书中能有一些关于未来科技方向的预测,基于对自然规律的深刻理解,去展望那些尚未实现的、但又充满可能性的创新。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足够吸引我了,那种将抽象的自然形态与具象的科技线条巧妙融合的艺术感,让人一眼就能感受到一种跨越界限的联想。书名“当自然赋予科技灵感”,更是精准地击中了我的好奇心。我一直对生物仿生学、以及自然界鬼斧神工的设计如何被人类借鉴和应用于科技发展充满兴趣。想象一下,从蜂巢结构的稳固性中诞生的建筑材料,或者从鸟类飞行姿态中获得的飞机设计灵感,这些案例在我脑海中就像一个个闪亮的星星,而这本书似乎就是一颗指引我探索更多未知星辰的指南针。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够深入剖析那些具体的案例,不仅仅是简单罗列,而是能够层层剥开,揭示科学家们是如何观察、理解、并最终将自然的奥秘转化为实际的科技成果的。比如,是否会提到叶子的光合作用原理如何启发了太阳能电池的效率提升?或者,从海洋生物的皮肤纹理中,如何寻找到防污、减阻的新技术?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足够的细节和深度,让我能从中获得启发,或许还能在自己的学习或工作中找到新的切入点。

评分

这本书带给我的震撼,是一种对生命本身强大创造力的由衷赞叹。我一直以为,科技是人类智慧的最高体现,但通过这本书,我才真正意识到,我们所拥有的“智慧”,很大程度上是来自于对自然界亿万年演进过程的观察和学习。作者在书中对“涌现”现象的解读,让我对复杂的系统有了全新的认识,原来许多看似杂乱无章的表象之下,隐藏着高度自组织的规律。我特别喜欢书中所探讨的,关于“合作”与“竞争”在自然界和科技发展中的作用。比如,植物之间的共生关系,或者动物群落的协作机制,这些都为我们设计更高效、更可持续的社会系统提供了宝贵的思路。我希望书中能有更多关于“适应性”和“韧性”的讨论,这些在快速变化的现代社会中尤为重要,而自然界无疑是最好的老师。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