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于2024-12-27
编辑推荐:
★普及祖国的历史知识,弘扬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
★由学术造诣较深的专家担任主编,每部书稿都经同行专家审阅。
★作者用大手笔写通俗性著作,学术性、知识性、可读性并重,力求深入浅出,使广大读者增长知识,陶冶情操。
★本书侧重于精华部分,不致于使读者觉得冗长枯燥
内容简介:
中国历史文化知识丛书包括:《中国佛教与民间社会》、《汉语词汇的流变》、《中国方志学》、《中国神话与小说》、《陶渊明的心灵世界与艺术天地》、《汉魏乐府的音乐与诗》、《中国人与印度洋》、《中国文化在东南亚》、《中国古代社会的法律观》、《儒林外史的文化意蕴》、《中国古代音乐舞蹈史话》、《铜琵铁琶与红牙象板》、《中国古代印刷术》、《中国佛教与民间社会》、《汉语词汇的流变》共13册。这套丛书可分为文学、语言、历史、哲学、考古、法律、科技、中外文化交流若干系列,每个系列都由研究中心聘请学术造诣较深的专家担任主编,每部书稿都经同行专家审阅。
《中国佛教与民间社会》是围绕佛教在走进民间社会的历史进程中对民间信仰、民间生活乃至民间文学的影响,阐发了佛教对中国民间社会曾经起过的历史作用。具体来说,即对民间社会心理、民间社会生活、民间日常生活、民间传承文学四个方面简要地阐述了佛教对于民间社会的影响;同时,也普及了一些有关佛教方面的基本常识。
在中国历史文化知识丛书之《汉语词汇的流变》这本书中,作者从词和词义、词义是怎样变化的、词义关系面面观、名称的新陈代谢、汉语词汇的变迁与社会发展这五个方面展示了汉语词汇的流变,带领读者走进中国语言的奇妙世界。
……
作者简介:
李四龙,男,1969年生,现任北京大学哲学系、宗教学系讲师。1987-1991年就读于上海复旦大学哲学系科哲学专业,获学士学位;1991-1993年在航天部上海新中华机器厂机关工作;1993-1999年就读于北京大学哲学系中国哲学专业,以“智*思想与宗教派佛教的兴起”获得博士学位。2001-2002年为美国哈佛大学访问学者,在哈佛燕京学社、哈佛大学世界宗教研究中心访问学习。 作者的研究重点为中国佛教史、佛教哲学与比较宗教学。迄今已发表《民俗佛教的形成与特征》、《现代中国佛教的批判与反批判》、《佛教教育的学科设置和学制管理》等论文十余篇,《佛教征服中国》、《当代学术入门:神学》二部译著,以及《中国佛教与民间社会》一部通俗读物。
李汉秋(1939年4月— ),中国人文科学学者。任中国《儒林外史》学会会长、中国关汉卿研究会副会长,中国节庆研究会主任、中华母亲节促进会会长、中华父亲节促进会会长。致力于推进道德建设和建设中华节日体系,是清明、端午、中秋传统节日放假的“推手”之一。
第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卢嘉锡院士题写中堂称赞李汉秋“江汉秋阳通典籍,汉宫秋月谙词章”。
人文社会科学界泰斗张岱年教授评价李汉秋:“《外史》《红楼》深解味,汉卿实甫真知音”。
……
目录:
《汉语词汇的流变》目录:
绪论
一、词和词义
(一)词的意义与词义的分解
(二)词义的构成
(三)字义与词义
二、词义是怎样变化的
(一)词义的时代性
(二)意义的新生与消亡
(三)词义范围的变化
(四)搭配关系的变化
(五)词义的引申
(六)词和词义的竞争——排斥与
互补
三、词义关系面面观
(一)词的同义关系
(二)词的反义关系与反训
(三)音义关系与词的孳乳
四、名称的新陈代谢
(一)旧名的继承与消亡
(二)新名的产生
(三)专名与通名
五、汉语词汇的变迁与社会发展
(一)古代汉语中几种值得注意的词汇
(二)汉语的基本词汇
(三)汉语词汇的复音化
(四)汉语词汇的发展与中国社会
(五)汉语词汇的发展与中外交流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中国佛教与民间社会》目录:
一 佛教走向民间社会的历史进程
二 佛教信仰与民间社会心理
(一)善恶报应
(二)观音信仰
(三)净土信仰
(四)冥界信仰
三 寺院生活与民间社会生活
(一)寺院结构与寺院制度
(二)日常行事与节日活动
(三)几种主要佛事活动
(四)以寺院为中心的民间社会生活
四 佛教影响下的民俗与民间日常生活
(一)丧祭民俗
(二)上元节(元宵节)
(三)浴佛节
(四)中元节(盂兰盆节)
(五)腊八节(佛成道节)
五 变文、宝卷与民间传承文学
结束语
……
在线试读:
一、词和词义
(一)词的意义与词义的分解
2.词义
给词下定义难,给词义下一个定义也不容易。
上面说过,词是一种音义结合体。音是外在形式,一种物质外壳,这话的意思是说音是可以感知的(正常人可以听得到)。既有形式,就要有一个内容,词义就是词的内容。 这么一说,有的人可能觉得词义这东西是再简单不过的了:月球的含义不就是晚上看到的月亮吗?桌子的含义不就是可以放东西、可以坐在前面吃饭写字的一种家具吗?这样说来,词义就是一个词指称的事物了。不过我们要问:我们平时说“十五的月亮圆又圆”,为什么不说“十五的月球圆又圆”呢?凳子上面也可以放东西,小孩子有时也在上面写字,为什么不叫桌子呢?我们再换一个问法,同是一样事物,为什么又叫月球又叫月亮呢?这么一问,我们会觉得一个词的词义和它指称的事物又不完全是一回事。
这样同物异名的例子还可以举出许多。北京人叫做三轮儿(三轮车)的,有的地方叫平板车;咱们现在叫做树梢的,古代又叫做标。如果把一件事物的不同名称放在一起比较,就会感到它们的含义多多少少有一些不同。看来这词的意义除了和它所指称的事物有联系,其中必定还有别的因素,这另外一层因素就是人们对事物的认识。
一件事物可以有几个不同的名称,一个名称(词)又可以指不同的具体事物。当我们说到“车”这个词的时候,它既可以指现在的汽车、火车、三轮车,又可以指过去的牛、马拉的车和人挽的车,但我们觉得车的词义还是一个,《新华字典》的解释是:“陆地上的有轮子的交通工具。”坐,在古人说是屈膝跪于席上,臀部压在脚后跟上;在今人说是屈腿坐在椅子上或者盘腿坐在床上或什么地方,姿势不同,但词义好像也没有变。这就是说,同样的词可以指称若干种具体事物(包括动作),这从另一方面证明词义并不等于它所指称的对象。再者说,像上帝、神灵、魂魄,根本没有这样的事物存在,但你能说它们没有词义吗?
把上面说的意思总结一下,可以知道词义是用一定的声音固定下来的人们对事物特征的认识。词义是人的认识,事物是认识的对象,两者还不是一回事。由此看来,词义有它的客观性,因为人们认识的对象是客观事物;词义又有它的主观性,因为认识的主体是人。不过,一种事物的特征是多方面的,有本质的,也有一般的、非本质的。人的认识不可能吸纳所有的特征,只能选取其中的一部分。
同一样东西,人们可以从不同的方面、不同的角度去认识它。三轮车从轮子的数目着眼,平板车从车板的特征着眼,这样就可以和其他车子区别开来。把树的末端叫梢,是取末端木枝细小的特征;古人叫做标,是取其上端表露的特征。称月球,有一种科学的含义在内(球体);叫月亮,是取其夜晚的光亮引人注目,可以和夜空中的星星区别开来。古人把脖子叫做颈,是取其挺直的特征;把山称为冈,是取山形像脊梁在上的特征。德国学者弗雷格曾举过一个十分典型的例子:启明星和黄昏星虽然指同一个行星——金星,但它们的涵义并不相同。中国学者也有大致相同的认识。《诗?小雅?大东》中有“东有启明,西有长庚”的话,宋代的朱熹在《诗集传》中解释说:“启明、长庚皆金星也。以其先日而出,故谓之启明;以其后日而入,故谓之长庚。”“先日而出”和“后日而人”就是人们观察到的同一个金星的两方面特征。当我们说启明星就是长庚星的时候,大家都知道指的是一样东西,但词是两个,读音不同,意义也有区别。之所以会有这样的区别,起人们选取了同一事物表现出来的不同特征。
既然要选取,总要有一个考虑,最重要的就是要把一个事物同其他与之相关的事物区别开来。比如灯、庭燎、火把都是用来照明的,这是相关的三种事物。灯,繁体作“烃”,原来写作镫。镫字的右边“登”是古代祭祀时用来盛放肉食、形似高脚盘的一种器皿。古代的灯是一种灯盏,可以盛油置捻燃火照明,其形制与登相似,故名之日镫。庭燎,《诗?小雅?庭燎》里说:“夜未央,庭燎之光。”这是古代用于庭中照明的一种火炬。《说文》:“燎,放火也。”这是着眼于燃火的特点。至于火把,它是束成柱形的,可以用手握,这是着眼于外形和使用方法。古人说病情好转叫瘥,是取病情减轻的特征(“瘥”与“差”应看做是同源词);又叫愈,是取越渡(向好的方面越渡)的特征。
咱们选词造句是用来交流思想的,如果连事物都区分不开,又怎么能交流呢?所以,人们对事物特征的选取重在区别。从另一方面说,在确立词义时只要区别得清楚、能满足人们交际的需要,也就够了。很多人并不了解水的化学构成,不了解光的物理性质,不了解盐的化学的、药物的性质,但你能说他们不了解这几个词的意义吗?他们几乎每天都在用这些词和其他的人进行交流。别的人对这些词也有相同的理解。由此看来,词义并不一定等于科学定义和科学概念。
说到这里,咱们对词义已经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但这还不够。科学家们把物质分解成分子、原子,分子和原子是深层结构的东西,光凭咱们的肉眼看不着,但这样的分析能使我们对物质有更深刻的认识。那么对词义能不能做类似的分析呢?回答应当是肯定的。语言学家在研究语音时,有音位和音素的分析,如果对词的某一个意义(就是一般说的义项)做深入一步的分解,咱们也可以找到组成每一个义项的“语义原子”——语言研究者把它称作义素。咱们讲词汇的变化牵涉到这个概念,应当有所了解。
《现代汉语词典》对“男人”这个词的解释是“男性的成年人”。这个解释包含了三个意义要素:男性(讲性别)、成年(讲年龄段)、人(所属的大类)。这本词典对“寡妇”一词的解释是“死了丈夫的女人”,这个解释包含的义素是:女性、成年、丈夫死亡。你看,平时咱们说到这两个词,谁也不会想那么多,经这么一一分析就清楚多了。
下面举古代的例子。《孟子?梁惠王上》讲到有的国君不施行仁政,“涂(路)有饿莩而不知发”。这个“发”是什么意思?有的说是发放。东汉的赵岐解释说:“道路之旁有饿死者,不知发仓廪以用赈救之。”可见这个“发”是打开的意思(双音词“揭发”、“发掘”中的“发”也是打开的意思),它的义素构成是:(使)覆盖的部分+离开。如果说是发放(救济粮),那么“发”的义素构成是:(使某物)离开原处+交付(他人)。可见这两个“发”不一样。一般认为“越”和“过”是一对同义词,都有渡过的意思,但还不能轻易给这两个词画等号。曹操《短歌行》写道:“越陌度阡,枉用相存(指贤人枉驾前来)。”“越”是一般的经过,所以和“度”连言。《汉书?魏相传》说:“日月不过,四时不忒。”这个“过”和“忒”(差误)放在一起,是说超越了一定的限度。这样一分析,就可以看出在上面一句话中,“过”比“越”多了一个义素。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过”又引申出过头、罪过的意思,“越”就不行。
词义的分解不仅可以帮助我们确定词义、辨析同义词,还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词义的发展变化。比如说“淡”,它的词义构成包含某种成分的比例:
(1)“薄味也”(《说文》)。“淡乎其无味”(《老子》)。
食物饮品的味道+某种成分+少
(2)后常指盐分少
食物饮品+盐分+少
(3)转指颜色浅
某一种颜色+某种成分+少
(4)引申指恬淡
处世态度+激烈的热情+少
(5)引申指冷淡
对人态度+热情+少
不过义素分析是一件很复杂的事,结合汉语词汇的实际,还需要做很多的研究,但它的确为我们研究词义开辟了一条新路。
(二)词义的构成
观察一下汉语的词就可以知道,有的词只有一个意义,这叫单义词,比如酒、钱、蔬菜、火车。因为它们只有一个义项,这样的词就好掌握。可是还有很多词,一个词就有好几个意义,这叫多义词,掌握起来就困难一些。一个词如果有好几个意义,学起来就不能平等看待,眉毛胡子一把抓,每一个意义都要把它放在一个适当的位置上,分出一个主次先后来,理清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这就是咱们分析词义构成的主要目的。
……
——选自《汉语词汇的流变》
包邮出版直营 正版中国历史文化知识丛书(共13册) 下载 mobi pdf epub txt 电子书 格式 2024
包邮出版直营 正版中国历史文化知识丛书(共13册) 下载 mobi epub pdf 电子书包邮出版直营 正版中国历史文化知识丛书(共13册)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下载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