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一
序二
前言
上篇 文物建筑及遗址保护技术研究
第yi章 概论
第yi节 文物建筑及遗址修护的发展历程
第二节 修复通则
第三节 类型与特征
第二章 古代木构建筑修缮技术
第yi节 关于维修与保护的观念和原则问题
第二节 古代木构建筑维护与加固的相关规范
第三节 古代木构建筑的残损现状勘测
第四节 木材处理技术
第五节 古代木构建筑维修常用技术
第六节 明清官式古典建筑营造设计法
第三章 砖石结构古建筑的加固保护
第yi节 砖石结构古建筑的特点和保护原则
第二节 砖石结构的材料性能要求
第三节 勘察与检测
第四节 砖石结构古建筑的主要病害分析
第五节 砖石结构古建筑的维修与加固
第六节 历史建筑外立面保护与防水
第七节 维修工程实例
第四章 石质文物保护工程前期勘察技术
第yi节 工程测绘
第二节 工程地质勘测
第三节 石质文物病害的调查
第四节 勘探与取样
第五节 原位测试
第六节 室内试验
第七节 勘察报告的编写
第五章 石窟寺、摩崖、岩画保护
第yi节 岩体特征与地质病害
第二节 石窟寺、摩崖、岩画的保护与维修
第三节 锚杆加固技术及其应用
第四节 灌浆加固技术及其应用
第六章 土遗址保护
第yi节 土遗址的类型
第二节 土遗址的建造工艺及结构
第三节 土遗址的主要病害
第四节 土遗址加固试验
第五节 土遗址加固工程
第六节 PS加固土遗址的机制研究
中篇 文物保护与修复技术研究
第七章 概论
第yi节 文物保护科技的概念
第二节 研究内容
第三节 基本原则
第四节 发展历程
第五节 学术成就与学术交流
第六节 前景展望
第八章 文物保存环境
第yi节 我国文物保存环境质量的现状
第二节 文物保存环境影响因素的评价
第三节 文物保存环境质量标准
第四节 文物保存环境质量的监测
第五节 文物保存环境污染的控制与治理
第九章 壁画保护
第yi节 壁画的特点和制作技术
第二节 壁画保护原则和保护程序
第三节 壁画病害及其成因的调查与分析
第四节 壁画保护方法
第五节 壁画的维护与管理
第十章 金属文物保护
第yi节 金属文物的特征
第二节 金属文物的腐蚀
第三节 金属文物保护的基本要求与方法
第四节 铁质文物的保护
第五节 铜质文物的保护
第六节 其他金属文物的保护
第十一章 纸质文物保护
第yi节 纸质文物演变过程
第二节 纸质文物的构成材料
第三节 纸质文物损坏原因与机制
第四节 纸张的保护技术
第五节 纸张的脱酸方法
第六节 纸质文物的修复
第七节 纸浆修补法
第八节 纸质文物字迹的显示与保护
第九节 纸张理化性能的测试方法
第十二章 纺织品文物保护
第yi节 古代纺织品的构成材料
第二节 出土纺织品的保护
第三节 纺织品文物的清洗
第四节 纺织品文物的加固
第五节 纺织品文物的科学保管
第十三章 石质文物保护
第yi节 石质文物类型和保护原则
第二节 石质文物的特性
第三节 受损原因及诊断方法
第四节 石质文物的保护方法
第五节 保护效果的检测
第六节 应用实例
第十四章 漆木竹器保护
第yi节 中国漆木竹器的历史沿革
第二节 漆木竹器的材料和性质
第三节 漆木竹器的物理影响
第四节 漆木竹器的化学影响
第五节 木竹材的生物影响
第六节 出土漆木竹器的前处理
第七节 饱水漆器的脱水定形
第八节 饱水木竹器的脱水定形
第九节 漆木竹器的修复
第十节 漆木竹器的保存方法
第十一节 漆木竹器的保存环境
第十五章 文物保护材料
第yi节 文物保护材料的要求
第二节 文物保护的常用化学材料
第三节 清洗材料
第四节 文物保护涂层、黏结、加固材料
第五节 表面涂层、黏结、加固材料的要求
第六节 修复材料
第七节 金属缓蚀剂
第八节 紫外线吸收剂
第九节 生物防治材料
下篇 文物的分析检测及科技考古
第十六章 概论
第十七章 考古发掘出土文物现场保护
第yi节 考古发掘出土文物现场保护的重要性
第二节 出土文物现场保护工作的准备及方案的制订
第三节 出土文物现场保护的实施
第四节 出土文物的现场提取及包装与运输
第十八章 文物材料的成分和结构分析方法
第yi节 文物材料成分和结构分析方法的作用
第二节 文物材料成分和结构分析的原理
第三节 文物材料成分分析方法
第四节 文物材料结构分析方法
第五节 文物材料显微分析及表面分析方法
第六节 文物材料的热分析方法
第十九章 文物保护技术实验室
第yi节 文物保护技术实验室的任务
第二节 文物保护技术实验室的设置及装备
第三节 国内外著名文物保护实验室简介
第二十章 文物年代测定技术
第yi节 14C测年
第二节 释光测年
第三节 其他测年方法
第二十一章 同位素分析技术和生物学方法在文物考古研究中的应用
第yi节 同位素分析技术在文物考古研究中的应用
第二节 生物技术在文物考古研究中的应用
附录 明清官式古典建筑营造设计法
后记
作为一名艺术史专业的学生,我习惯了阅读那些充满学术思辨和理论争鸣的著作,对于偏重“操作指南”或“工程实施”的文本往往持保留态度。但这本书在理论深度和实践广度之间的平衡拿捏得极其精准,几乎做到了“一手持锤,一手拿书”的状态。书中关于石质文物风化监测的部分,让我对非接触式检测技术有了全新的认识。它没有停留在罗列NDT(无损检测)方法的表面,而是深入探讨了不同检测手段在特定地质和气候条件下的适用性边界,以及数据解读的“陷阱”。最让我拍案叫绝的是,作者在讨论某项修复工艺的成功案例时,会同时附带上几例“失败”的教训,并细致分析失败的原因——是材料选择的偏差、环境控制的疏忽,还是前期病害诊断的误判?这种坦诚和批判性的反思,体现了作者极高的专业素养和对科学严谨性的执着追求,这在许多只报喜不报忧的“成功学”式的技术手册中是极其罕见的。
评分这部精装书的装帧设计本身就是一种无声的语言。它的纸张厚实,油墨清晰,即便是大篇幅的黑白照片和工程图纸,也丝毫没有模糊或渗透的问题,这对于需要反复查阅和比对细节的读者来说,简直是福音。我特别关注的是其中关于“数字化存档与虚拟修复”章节的内容。在当下这个三维扫描和建模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这本书并没有过分渲染技术的炫酷,而是审慎地探讨了数字信息“持久性”的伦理困境——我们如何确保几十年后,这些二进制数据仍能被有效读取和解读?作者将历史的延续性与信息技术的迭代速度进行了富有张力的对比,提出了建立“媒介考古学”视角下的数字备份策略。这种将传统保护理念嫁接到尖端信息技术上的思考维度,展现了作者跨越学科边界的广博视野,让我意识到,文物保护工作已经彻底进入了一个多学科交叉融合的“信息生态系统”时代。
评分这部厚重的精装本,拿到手里就有一种沉甸甸的历史分量感,光是封面那淡雅的米白色和烫金的书名,就透着一股低调的奢华与庄重。我原本是抱着学习一些基础文物保护知识的心态翻开的,没想到它给我的触动远超预期。书的开篇并没有急着介绍具体的修复技术,而是深入剖析了当前全球文物保护面临的复杂挑战,从气候变化到人为破坏,再到材料老化的不可逆性,作者的叙述充满了人文关怀和紧迫感。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关于“预防性保护”理念的阐述,它强调的不是事后的补救,而是在灾难发生前建立起一道坚实的屏障,这种前瞻性的思维方式,对于我们理解文物保护的长期战略至关重要。书中引用的许多案例,比如某处千年壁画的微环境调控,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描述,更融入了对历史语境和文化价值的深刻理解,让人在阅读技术细节的同时,也能感受到文物背后的灵魂。整体来看,这本书的格局很大,它不只是一本工具书,更像是一部关于人类与历史对话的宣言。
评分阅读这本书的过程,就像是进行了一次深入的“田野考察”,只不过这次考察的地点是书页之上,涉及的却是广阔的文物世界。我个人对金属文物锈蚀的稳定化处理过程最为关注,尤其是那些复杂合金的电化学反应。书中对“微环境封装技术”的介绍,给我带来了极大的启发。它不仅解释了如何通过惰性气体或吸氧剂来抑制腐蚀,更细致地描述了如何设计一个“自适应”的保护容器,使其能够响应外部湿度的细微变化,从而避免内部环境的剧烈波动。这种精细到“呼吸”级别的控制理念,体现了工匠精神与尖端科学的完美结合。这本书的伟大之处在于,它没有将文物保护描绘成高高在上的、遥不可及的实验室项目,而是将每一个技术细节,都落脚于文物本身的“生命”和“健康”上,使得读者在学习技术的同时,也油然而生一种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去敬畏和守护我们共同的物质文化遗产。
评分我是一名业余的古籍爱好者,主要关注的是纸质文物的修复与养护。坦白说,我对“精装”二字有些敬而远之,总担心这种大部头会充斥着过于硬核的、与我专业领域相去甚远的考古学或建筑学内容。然而,翻阅到其中关于有机材料老化机理的部分时,我惊喜地发现,尽管涉及到复杂的化学反应式和光谱分析图谱,但作者的笔触异常细腻和通俗,他总能找到一种绝妙的比喻,将那些晦涩的分子层面的变化,转化为可以被非专业人士理解的“衰变过程”。比如,讲解纸张纤维素降解时,作者将其比作一本厚厚的小说,每一页的化学键断裂,都相当于丢失了故事中的一句话,这种形象化的描述,极大地降低了理解门槛。此外,书中对不同修复黏合剂的优缺点对比分析,更是详尽到令人咋舌,从天然淀粉基胶到现代的合成聚合物,每一种材料的延展性、酸碱度和可逆性都被放在显微镜下审视,对于我们这些在家庭环境中尝试小规模修复的同好来说,简直是如获至宝的指导手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