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中国现代史
:49.80元
作者:魏宏远, 魏宏运
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2-01-01
ISBN:9787040102055
字数:
页码:563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
商品重量:0.726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中国现代史》共分三十三章,对从1919年至1949年为止的中国历史做了全面、科学、客观的论述,探讨了民主革命时期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和社会生活等各方面的互动作用,既有宏观的理论概括,也有微观的个案分析;《中国现代史》不囿旧说,吸收、反映了学术界新研究成果,对若干重大历史事件作了较为公充的评价;注意广泛收集资料,使《中国现代史》住处量林,内容丰富。《中国现代史》可作为高校历史专业的教材,也可供党校和其他专业选用以及社会读者阅读。
目录
章 五四运动
一、新文化运动
二、新社团的建立
三、中国在巴黎和会上的外交失败
四、五四爱国运动
五、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六、学术思想界各自的选择
第二章 军阀混战下的政局
一、直皖战争
二、西南军阀混战
三、华盛顿会议
四、直奉战争
五、曹锟贿选总统
六、直系统治下的政局
七、《中俄解决悬案大纲协定》的签订
第三章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一、上海及各地共产党小组的建立
二、中国共产党次全国代表大会
三、中国民主革命纲领的制定
四、新型工农运动的兴起
第四章 国共合作与国民革命
一、第二次护法运动
二、孙中山重建广东革命根据地
三、国共合作的酝酿
四、中国国民党次全国代表大会
五、黄埔军校的建立
六、平定商团叛乱与孙中山北伐
第五章 军阀混战加剧
一、江浙战争
二、第二次直奉战争
三、北京政变
四、孙中山北上
五、第二次江浙战争与奉浙战争
六、国民军的发展
七、郭松龄反奉
八、奉直军与国民军的战事
九、奉直的政治交易
十、金法郎案与关税自主
第六章 国民革命高潮的来临
一、五卅运动
二、省港大罢工
三、次东征
四、国民政府成立
五、第二次东征和南征
六、新桂系统一广西与两广统
七、国民党右派反对国共合作
八、中国国民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
九、中山舰事件和整理党务案
第七章 北伐战争
一、国民革命军入湘援唐
二、北伐军在两湖战场的胜利
三、北伐军在江西战场的胜利
四、福建、浙江形势的变化
五、国民军重新崛起西北
六、西南诸省形势的变化
七、国民革命阵营内部的斗争
八、北洋军阀之间的联合与冲突
九、北伐军进军东南
十、长江流域的工农运动
十一、北伐时期中外关系的演变
第八章 国共合作破裂
一、四一二政变和南京国民政府成立
二、北伐战争的继续
三、夏斗寅叛乱、马日事变
四、郑、徐会议
五、国共合作破裂
第九章 经济、社会与文化
一、工商业的进步与城市的发展
二、农村经济与农村社会
四、史学的新成就
五、文学理论与创作
第十章 南京国民政府的内外政策
一、宁汉对立与合流
二、二次北伐
三、“训政”开始
四、改订新约
第十一章 苏维埃革命的兴起
一、共产党的武装反抗
二、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立
三、土地革命
第十二章 战乱与天灾
一、编遣会议的纠纷
二、改组派的反蒋活动
三、中原大战
四、“围剿”与反“围剿”
五、江淮水灾
第十三章 中间政派的主张与实践
一、邓演达与第三党
二、人权派及其主张
三、乡村建设派的理论与实践
第十四章 “九-一八”事变
一、东北沦陷
二、不抵抗政策
三、“一·二八”上海事变
四、伪满洲国的建立
五、民众抗日运动
第十五章 民族危机的加深
一、热河弃守与张学良下野
二、长城抗战
三、《塘沽协定》
四、日本的移民入侵
五、东北抗联的艰苦斗争
第十六章 长征
一、红军第四次反“围剿”
二、苏区的各项建设
三、王明的“左”倾错误
四、红军长征
五、遵义会议
六、落脚陕北
第十七章 国民经济举步维艰
一、金融体系的建立
二、币制改革
三、交通及工矿业的发展
四、步履维艰的民族工商业
第十八章 思想文化领域的争论与成就
一、文教事业的发展
二、知识分子群体及其学术争鸣
三、中国社会性质问题论战
四、史学的发展
五、文艺创作的繁荣
第十九章 日本蚕食华北
一、察东、张北事件
二、何梅协定
三、策动华北“自治”
四、“一二·九”运动
五、国民党调整对日政策
第二十章 西安事变
一、两广事变
二、东北军、西北军与中共
三、华清池兵谏
四、事变和平解决
五、国共谈判
第二十一章 全面抗战爆发
一、卢沟桥事变爆发
二、北平、天津失守
三、南京政府步入战时体制
四、八路军赴华北抗日前线
五、少数民族的抗日
第二十二章 华北、华中战场
一、南口战役
二、平型关战役
三、忻口战役
四、“八·一三”淞沪抗战
五、南京大屠杀
……
第二十三章 敌后战场的开辟
第二十四章 外战与内战
第二十五章 反轴心国联合战线
第二十六章 文化和社会
第二十七章 国统区危机与抗日战争的胜利
第二十八章 抗战胜利后的时局
第二十九章 和平民主与内战的较量
第三十章 国统区和解放区的不同景象
第三十一章 国民党统治的崩溃
第三十二章 内占时期的思想文化
第三十三章 国民党政权的覆亡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从一个长期关注社会变迁的读者的角度来看,这本书最让我感到震撼的是其对“现代性”构建过程的深刻剖析。它没有将历史简化为简单的英雄史观或阶段论,而是细致地展现了中国在面对西方冲击时,从制度、文化、社会结构乃至个体观念上所经历的那种撕裂与重塑的痛苦过程。书中对比如新文化运动中思想的碰撞、不同政治力量在探索道路上的艰难抉择,都有着非常细腻且富有人文关怀的描述。这种关注底层脉动和思想深处变革的视角,使得历史不再是冰冷的概念和事件的罗列,而是鲜活的、充满人性挣扎的进程。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思考,我们今天所处的社会环境,究竟在多大程度上是那个时代选择的结果,这种历史的在场感,是其他读物难以给予的。
评分这套书的装帧设计简直太棒了,光是拿到手就能感受到一种沉甸甸的历史厚重感。封面色调沉稳大气,字体选择也很有讲究,透露出一种学术的严谨性,让人一看就知道这不是那种哗众取宠的通俗读物。内页纸张的质感非常舒适,无论是长时间阅读还是在上面做笔记,都不会感到刺眼或者油腻。而且排版布局也十分合理,字体大小适中,行间距也拿捏得恰到好处,即便是对细节比较挑剔的我,也觉得阅读起来非常流畅,几乎没有产生视觉疲劳。尤其值得称赞的是,每一章的标题和副标题都设计得简洁有力,能迅速抓住核心内容,这对于梳理复杂的历史脉络来说,提供了极大的便利。看得出出版社在细节上是下足了功夫,这不仅仅是一本教材,更像是一件精心打磨的工艺品,让人爱不释手,也更愿意沉浸其中去探索那段波澜壮阔的近代史。
评分说实话,我对这种被归类为“九五规划教材”的读物通常会抱有一种敬而远之的态度,总觉得会过于僵化和教条。然而,这本书却彻底颠覆了我的固有印象。它的学术深度毋庸置疑,引用的史料和理论框架都非常扎实,但这绝不意味着它枯燥乏味。相反,它在严谨的学术基调下,融入了一种充满活力和思辨性的探讨。作者似乎总是在引导我们去思考“为什么会这样”,而不是简单地告知“发生了什么”。这种启发式的叙述方式,极大地激发了我对历史问题的探究欲,让我不满足于书本上的既有结论,反而开始主动去查阅更多的原始资料,去对比不同的史学观点。这种能够真正激发独立思考的学习体验,在教材中是极其难得的,它真正做到了“授人以渔”,培养的不仅仅是知识的接收者,更是历史的思考者。
评分不得不提的是,这本书的学术规范性做得极为出色,对于任何想进行严肃历史研究的人来说,这一点至关重要。无论是注释的详尽程度,还是参考文献的覆盖面,都体现了高等教育出版社一贯的高标准。所有的关键论点和引述都有据可查,这为读者建立起了一个坚实的信誉基础,让你知道自己正在阅读的是建立在扎实考据之上的论述,而不是空穴来风的观点。对于我这种对历史细节比较较真的人来说,能够随时追溯到一手资料的出处,提供了极大的安全感和信赖度。这种严谨的态度,确保了这本书不仅是一本优秀的学习资料,更是一本可供未来进一步研究和引用的可靠参考工具书,其学术价值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
评分这本书的内容组织逻辑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典范,作者对整个中国现代史的脉络把握得精准而清晰,简直是条分缕析的典范。它不像有些历史著作那样,把事件堆砌在一起让人眼花缭乱,而是像一位高明的园丁,将错综复杂的历史事件,按照时间线索和内在的逻辑关系,修剪得井井有条,层次分明。从清末的挣扎图存,到辛亥革命的巨大转折,再到后续的建国与发展,每一个阶段的过渡都处理得非常自然流畅,读者可以清晰地看到不同历史力量之间的相互作用和演变轨迹。特别是对于那些关键的历史节点和重大的思想转变,作者的论述深入浅出,既有宏观的把握,又不乏对细节的精准刻画,读起来感觉像是被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带着,穿梭在历史的长廊中,每一步都走得踏实而有方向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