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于2024-11-05
主编推荐 | |
1. 重新思考企业运行的逻辑。人类的发展全靠企业家精神,因此,要确保真正具有企业家精神的人领导和控制企业,同时让他们有积极性去创造价值!因为企业家之所以是企业家,是因为他们与由与常人不同的想象力,冒险精神,判断力,愿景和能力。 2. 构建企业家为中心的企业理论。主流经济学(新古典理论)远不是市场如何运行的好的、正确的描述,因为它是静态的、没有企业家的模型。要真正理解市场,必须把企业家置于中心地位。 3. 把脉国企改革的历史与现实。国有企业经理人的选择,更多地基于关系和政治考量,而不是才能和效率考量。经理人职位的安全性与经济业绩没有什么关系。这意味着国有企业经理人不可能有长远的激励;当然也就不可能有创新精神! 4. 寻路中国未来的方向。让企业家主导企业,这对所有股东是一件好事,对整个经济也是一件好事。同时要建立正确的管制,减少交易成本,使得声誉机制更好地工作。中国的问题不是“一股独大”,而是“国股独大”;关键是如何把国有股转变为私人股,而不是消灭大股东。 5. 首屈一指的学术影响力。根据南京大学CSSCI编制的《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年度统计报告(2013)》,《在国内管理学著作学术影响力排行榜上,企业理论与中国企业改革》一书位居第二,《企业的企业家—契约理论》一书位居第三。 |
内容简介 | |
《企业家——经济增长的国王》 《企业家》是张维迎“企业理论四书”之一,是张维迎、盛斌,系统厘清“企业家”基本常识的经典著作,精装纪念版。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这意味着一个理念上的旧时代的结束,企业家新时代的开始。但什么样的人才能成为企业家?企业家做什么?哪些人可以成为企业家?经济增长的原动力是政府还是企业家?如何从简单的套利者(商人)和模仿者转变为熊彼特意义上的创新者?商学院能培养出企业家吗?就产业发展的走向而言,能对未来做出好判断的是企业家,还是政府官员、专家学者?中国企业家面临的挑战是什么? 本书是写给学者和政府官员的,也是写给企业家的。此书虽然成书于20多年前,但它的内容对当下的中国更具有理论和现实的针对性。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本书有关企业家与政府关系的讨论对我们理解当下政府产业政策面临的困境具有重要意义。 《理解公司——产权、激励与治理》 《理解公司》是张维迎“企业理论四书”之一。 为什么要有公司和企业?企业究竟是如何运作的?中国的企业和公司究竟出了什么问题? 经济学家张维迎有关公司治理的核心著作,为中国提供一个“企业家为中心的公司治理模型”。只有解决产权制度缺陷,才能突破增长瓶颈。公司治理结构是所有企业参与人及其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公司治理结构的核心问题是如何在不同的企业参与人之间分配企业的剩余索取权和控制权。公司治理结构的有效性主要取决于四个方面的制度安排;企业所有权安排,国家法律制度,市场竞争和信誉机制,经理人的薪酬制度及企业内部的晋升制度。 《企业的企业家—契约理论》 《企业的企业家—契约理论》由正文与附文两部分构成。正文是张维迎先生的博士论文,探讨的是主流经济学的一个核心问题,即到底是什么因素决定市场经济中企业委托权(所有权)的安排:为什么资本雇佣劳动而不是劳动雇佣资本?为什么企业家监督工人而不是工人监督企业家?为什么资本所有者选择经营者而不是工人选择经营者?什么因素决定在均衡中什么人将成为企业家?附文收录了汪丁丁先生、张春霖先生以及张曙光先生撰写的书评,以及张维迎先生对三篇书评的回复。 《企业理论与中国企业改革》 《企业理论与中国企业改革》是张维迎“企业理论四书”之一,收录了张维迎先生自 1986 年至 2014 年写就的 19 篇学术含量非常高的文章,涉及的问题包括企业家与所有制、公司治理结构、国资管理体制、企业重组与并购、地区间竞争、民营企业融资、资本市场的发展、民企与国企的未来等。这些文章是作者将企业理论应用于中国企业改革的研究成果。但本书并不仅仅是一部经济学著作。因其是对中国近三十年的改革进程所作的持续观察与研究,它实际上又是一部中国改革史著作。 |
作者简介 | |
张维迎,中国改革前沿的经济学家、企业制度和国企改革的理论、坚定的市场经济主义者,现为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 究院教授。1984年获西北大学经济学硕士学位;同年进入国家体改委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所;1994年9月获得牛津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2011年,因 对双轨制改革的开创性研究获得第四届“中国经济理论创新奖”。主要著作包括:《企业的企业家—契约理论》《企业理论与中国企业改革》《博弈论与信息经济 学》《市场的逻辑》、《理解公司》、《企业家——经济增长的国王》等。 |
精彩文摘 | |
谈改革1 上世纪80年代中期进行的“利改税”和“拨改贷”我们不能否认它的积极意义,但从某种意义上讲可以理解为政府与企业之间玩的虚拟游 戏。……这就是国有经济中政府与国有企业之间的模拟游戏。当然,中国的许多改革都有一个从假戏假唱到假戏真唱,再到真戏真唱的过程。没有“利改税”,没有 “拨改贷”,中国的改革也走不到今天这一步。 谈改革2 从理论上讲,租、税、利三个概念是很不一样的,在市场经济情况下代表不同的 制度安排。租是合同收入,税是法定收入,利是剩余收入。为什么在我们国家,这些概念老搅在块?很简单,因为资源是国家所有的,企业是国家投资的,国家的所 有者职能和公共管理职能又都是政府本身承担的,这些肯定要搅在一块。这就像一个体户开一个饭馆,菜是自己种的,房子是自己所有的,所有服务工作都是自己干 的,你非要站出来说我的资本收益是多少,工资是多少,利润是多少,就显得有点无聊。 谈改革3 中国的经济改革是从地方分权化而非民 营化开始的。在过去的二十年中,特别是从上个世纪90年代初起,中国的民营化进程在速度和广度上都有所深化。我们的理论可以很好地解释这一自发的民营化进 程。基本的逻辑是,放权导致了地区间竞争,地区间竞争又反过来引发了民营化。……从1979年开始的经济改革实际上可以看作将经济剩余分享权和控制权由中 央政府重新分配给地方政府和由地方政府重新分配给企业经理的演进过程。我们可以将前一种过程视作“地方分权化”(decentralization),后 一种过程视为“企业分权化”(deregulation)。 谈改革4 若要理解中国民营企业与国有企业的未来,则我们首先需要理解中国国企改革和民企崛起的历程。 在邓小平发起改革之前,和其他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国家一样,中国的城市经济被国有部门垄断,几乎完全不存在民营企业。因此自然地,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中的一个核心内容,即改革国企和发展民营经济。 接下来的30多年,国企改革经历了三个阶段:1978—1992年,1992—2003年,2003—2012年。每个阶段背后的理论和政策工具都不同。 在一阶段,即从1978年直至1992年初,改革派官员与大多数经济学家都认为,国企可以通过改善管理、引入竞争机制提高效率,因此,没有必要变更国 有产权。在这一理论指导下,官方的改革政策是“政企分开”、“放权让利”—也就是给予企业必要的经营自主权,以让经理人根据市场供需状况作经营决定,并且 允许企业保留一部分经营利润,以激励管理层和员工努力工作。 应当说,这样的改革政策取得了一定的积极成效。然而,国企的整体表现却不尽如人 意。到1980年代末期,面对来自非国有企业(主要是乡镇企业)和外资在华合资企业的激烈竞争,国企不仅在效率和竞争力上落后前者,大部分国企离开了政府 补贴和银行贷款就无法存活。到1990年代初,许多国企过度负债,难以偿还银行的本金和利息,直接威胁到银行体系的稳定。对地方政府来说,国企从曾经的财 政主要贡献者变成了严重的财政负担。1992年,工业国企中亏损国企的亏损额超过了盈利国企的盈利额。 |
张维迎【企业理论四书】理解公司+企业的企业家契约理论+企业理论与中国企业改革+企业家 下载 mobi pdf epub txt 电子书 格式 2024
张维迎【企业理论四书】理解公司+企业的企业家契约理论+企业理论与中国企业改革+企业家 下载 mobi epub pdf 电子书张维迎【企业理论四书】理解公司+企业的企业家契约理论+企业理论与中国企业改革+企业家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下载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