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批判导论(第4版)

摄影批判导论(第4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英] Liz Wells 等 编著 著,傅琨 左洁 译
图书标签:
  • 摄影理论
  • 摄影史
  • 视觉文化
  • 图像学
  • 媒介研究
  • 批判性思维
  • 艺术史
  • 文化研究
  • 摄影批评
  • 大众传媒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人民邮电出版社官方旗舰店
出版社: 人民邮电出版社
ISBN:9787115240187
商品编码:1809300481
包装:平装
开本:小16开
出版时间:2014-11-01

具体描述


书名:摄影批判导论(第4版)
ISBN:9787115240187 定价:128.00元 装帧:平装 是否套装书:否
出版时间:2014年11月 页数:428页 开本:小16开 单色/彩色:单色
 

1.作者:Liz Wells,女,英国Plymouth大学艺术系传媒艺术高级讲师、英国皇家艺术协会会员、欧洲摄影史协会会员、美国摄影教育协会会员 2.译者:左洁,女,英国利兹大学传播学博士、利兹大学助教、媒体工作者 3.西方第一部介绍摄影理论核心问题的书籍,阐述清晰,选取最新国际当代案例 4.深入浅出地介绍了摄影观看的本质,即使是普通摄影爱好者也能轻松阅读 5.可作为艺术类院校教材

[英]Liz Wells 等 编著

摄影不仅是一种人造之物,能够以不同的方式在不同的情况下被人使用;摄影还是特定情境中的一系列实践活动。《摄影批判导论(第4版)》为读者介绍了摄影学的概念性议题,并对摄影的思考方式进行了总体的阐述。《摄影批判导论(第4版)》的基本宗旨是介绍摄影领域中的关键性学术论辩,以及为读者提供相关的信息与资料,从而使读者能够进行相关的调查研究。所以,从本质上来讲,这本书主要为读者提供了关于如何阅读摄影图像的知识,提高读者对影像艺术的解读能力。 与众不同的是,《摄影批判导论(第4版)》并没有提供年鉴式的枯燥的摄影史,而是以当代摄影实践的议题为焦点来讨论以往的相关看法与见解、技术的局限性以及其社会政治背景。换言之,作者将摄影学观点的发展与某个领域的实践联系起来阐述,并以这些特定的重点领域作为每章的主题。读者将在本书中了解到以下内容:摄影观念论、观察者与被观察者、个人摄影与大众摄影、摄影与商品文化、摄影与身体、摄影作为艺术的地位,以及电子图像时代的摄影。 《摄影批判导论(第4版)》适合摄影爱好者、摄影师、影像艺术家、媒体人员、理论家、批评家阅读,并适用于艺术专业学生和老师的研究与教学用途。

第1章 关于摄影的思考 23
今昔辩论
关于摄影的思考 25
引言 25
美学与技术 26
当代论辩 38
案例研究:影像分析——以《流离失所的母亲》为例 53
摄影史 63
摄影与社会史 70
第2章 调查者及其所调查的事物 79
关于摄影及摄影以外的事
调查者及其所调查的事物 81
引言 81
纪实与新闻摄影:相关议题与概念 82
调查与社会事实 89
纪实摄影的建构 106
案例讨论:《鼓》 114
纪实摄影:新文化、新空间 117
第3章 “如此贴心地细看着……” 131
个人照片与大众摄影
“如此贴心地细看着……” 133
引言 133
家庭小圈子的内与外 138
邪恶之途与无名功业 166
第4章 作为客体的主体 181
摄影与人体
作为客体的主体 183
引言 183
欲望与厌恶的客体 191
案例研究:《奇乔琳娜》(La Cicciolina) 203
科技之身 206
第5章 景观与幻象 219
摄影与商品文化
景观与幻象 221
引言:景观社会 221
广告的语法 234
案例研究:人际关系与体验的商品化——Telenor移动电视广告《随时随地》,巴基斯坦,2007年秋季 234
摄影再现中的霸权 242
案例研究:旅游、时尚与“他者” 254
图片的语境 263
案例研究:贝纳通、托斯卡尼与广告的限制 267
第6章 超越白墙 271
摄影作为艺术
超越白墙 273
引言 273
早期的摄影论辩与实践 277
现代时期 285
案例研究:艺术、设计、政治:苏维埃建构主义 291
案例研究:艺术运动与思潮:超现实主义 295
20世纪晚期的观点 299
女性摄影 306
身份认同的问题 308
案例研究:风景作为一种摄影类型 317
第7章 电子影像时代的摄影 325
电子影像时代的摄影 327
引言 327
人文主义的反应 333
进一步的批判观点 341
虚拟化、杂交化、网络化 344
全球部分摄影档案馆简介 357
英国主要的公共档案馆(电话:+44) 357
其他档案馆 358
美国的档案馆(电话+1) 359
其他的档案馆(以英语系国家为主) 361
英国重要的杂志与期刊 363
北美重要的杂志与期刊 364
其他杂志与期刊(以英语发行或英语翻译出版为主) 365
网站 365
索引 367
参考文献 375


内容介绍

-------


摄影不仅是一种人造之物,能够以不同的方式在不同的情况下被人使用;摄影还是特定情境中的一系列实践活动。《摄影批判导论(第4版)》为读者介绍了摄影学的概念性议题,并对摄影的思考方式进行了总体的阐述。《摄影批判导论(第4版)》的基本宗旨是介绍摄影领域中的关键性学术论辩,以及为读者提供相关的信息与资料,从而使读者能够进行相关的调查研究。所以,从本质上来讲,这本书主要为读者提供了关于如何阅读摄影图像的知识,提高读者对影像艺术的解读能力。 与众不同的是,《摄影批判导论(第4版)》并没有提供年鉴式的枯燥的摄影史,而是以当代摄影实践的议题为焦点来讨论以往的相关看法与见解、技术的局限性以及其社会政治背景。换言之,作者将摄影学观点的发展与某个领域的实践联系起来阐述,并以这些特定的重点领域作为每章的主题。读者将在本书中了解到以下内容:摄影观念论、观察者与被观察者、个人摄影与大众摄影、摄影与商品文化、摄影与身体、摄影作为艺术的地位,以及电子图像时代的摄影。 《摄影批判导论(第4版)》适合摄影爱好者、摄影师、影像艺术家、媒体人员、理论家、批评家阅读,并适用于艺术专业学生和老师的研究与教学用途。

目录

-------


在线试读


《影像的审视:当代摄影批评的脉络与实践》 本书并非一本摄影技巧的指南,也非摄影史的流水账。它是一次深入的探险,一次关于我们如何观看、理解和评价摄影作品的旅程。从泛黄的银版照片到 pixel 堆砌的数字影像,摄影媒介以惊人的速度演变,而我们审视它的方式也必须随之进化。 为什么我们需要批判性地观看摄影?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图片无处不在,它们承载着新闻、艺术、记忆、宣传,甚至是日常生活的细枝末节。然而,我们是否真正“看见”了这些影像?它们是如何被制作出来的?其背后又隐藏着怎样的意图和价值判断?《影像的审视》旨在培养读者具备一种审慎的、具有辨别力的观看能力,揭示影像表面之下的复杂性。 本书的核心议题: 1. 摄影的本质与边界: 摄影究竟是什么?它仅仅是对现实的客观记录,还是充满了主观的选择与构建?我们探讨了摄影的“真实性”问题,追溯了其从纪实到观念的演变,以及数字技术模糊了现实与虚拟界限带来的新挑战。 2. 批评的理论武器: 本书梳理了摄影批评史上重要的理论流派和分析工具。从形式主义的美学分析,到社会学和文化研究的视角,再到后结构主义和解构主义的颠覆性解读,我们将一一审视这些理论如何帮助我们理解摄影作品的意义生成。我们将考察这些理论的优势与局限,并鼓励读者形成自己独立的批判体系。 3. 解读的维度: 摄影作品的意义并非固定不变,而是由作者、作品本身、观看者以及它们所处的语境共同塑造。《影像的审视》将引导读者从多个维度进行解读: 作者的意图与背景: 摄影师的个人经历、时代背景、创作动机是如何体现在作品中的? 作品的形式语言: 构图、光线、色彩、景别、焦点等视觉元素如何协同工作,传达情感和思想? 观看者的经验与解读: 观众的个人经验、文化背景、社会认知如何影响他们对影像的理解? 媒介的特性: 摄影作为一种媒介,其固有的技术属性、传播方式以及与社会的互动关系,如何塑造了影像的意义? 历史与文化语境: 作品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和文化土壤中,可能承载着怎样的象征意义和价值取向? 4. 实践的案例分析: 理论的学习离不开具体的实践。本书精心挑选了不同时代、不同风格、不同主题的代表性摄影作品,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从经典的新闻纪实照片,到具有开创性的艺术摄影,再到当下流行的社交媒体影像,我们将运用前面介绍的理论工具,剖析这些作品的创作手法、潜在含义以及它们在摄影史和文化史上的地位。每一次案例分析都旨在示范一种批评性思维模式,鼓励读者将其应用于自身的观看实践。 5. 当代摄影的挑战与前沿: 随着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摄影的面貌日新月异。本书也将目光投向当代摄影的最新动态,探讨人工智能生成影像、深度伪造(deepfake)技术、虚拟现实摄影等新媒介带来的伦理、美学和认知挑战,以及它们对传统摄影观念的冲击。我们还将关注新兴的摄影实践,如数据可视化摄影、观念摄影的持续深化等,思考摄影作为一种批判性工具的可能性。 谁适合阅读本书? 摄影爱好者: 希望超越单纯的“欣赏”层面,更深入地理解和评价摄影作品的读者。 艺术史和摄影史专业的学生: 寻找系统性理论框架和实践分析方法的学习者。 媒体研究者和文化评论者: 致力于理解视觉文化和影像传播的专业人士。 任何对“观看”本身感到好奇的人: 愿意挑战自己既有的认知模式,探索影像世界深层奥秘的读者。 《影像的审视》不只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一种能力——一种能够清晰、深入、独立地审视周围影像世界的能力。它邀请您加入一场关于观看、理解和创造意义的精彩对话。

用户评价

评分

视角一:一名初涉摄影评论的学生 拿到《摄影批判导论(第4版)》这本书,我的心情是既期待又有些忐忑。作为一名刚刚接触摄影评论的学生,我感觉自己像是站在一片广袤却陌生的海洋前,而这本书,就是我手中唯一的罗盘。翻开第一页,扑面而来的是一种严谨而又充满学术气息的文字风格,这让我意识到,摄影评论并非仅仅是“好看”或“不好看”的主观感受,它背后蕴含着深刻的理论体系和历史积淀。我特别被其中关于“观看主体”和“观看客体”的论述所吸引,作者用清晰的语言剖析了摄影作品是如何被观看、被解读的,以及不同观看角度可能带来的歧义和共鸣。我还在阅读过程中,尝试将书中的理论与我平时接触的摄影作品进行对照,比如那些充满社会议题的作品,或者极具个人风格的纪实摄影。我发现,原来那些震撼人心的画面背后,隐藏着如此多的思考维度,不仅仅是技术上的精湛,更是观念上的碰撞。虽然有些理论我还需要反复咀嚼才能完全消化,但总体而言,这本书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摄影评论世界的大门,让我看到了学习的方向,也激发了我更深入探索的欲望。我仿佛已经看到了未来无数个夜晚,我沉浸在书本的海洋中,与摄影大师们在文字间进行对话。

评分

视角二:一位资深摄影师的感悟 我从事摄影工作多年,见证了影像技术的飞速发展,也参与了不少摄影展览和活动。然而,关于“摄影评论”这个概念,我一直觉得有些模糊,似乎更多地停留在直觉和经验层面。读完《摄影批判导论(第4版)》,我才真正意识到,原来摄影评论可以如此系统和深入。书中对不同摄影流派的分析,以及对摄影史发展脉络的梳理,让我对自己所处的位置有了更清晰的认识。我尤其对其中关于“摄影的真实性”的讨论留下了深刻印象,这触及到了我们这些以记录为己任的摄影师最核心的困惑。作者并没有给出一个简单的答案,而是引导我们思考影像与现实之间的复杂关系,以及我们在创作过程中可能扮演的角色。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的一些作品,也让我开始反思在拍摄过程中,我所做的选择究竟意味着什么。我发现,原来很多我习以为常的拍摄方式,在理论的审视下,竟然有着如此丰富的解读空间。这是一种醍醐灌顶的感觉,仿佛在经营了多年的果园里,突然发现了新的品种和更科学的种植方法。这本书不仅仅是对摄影理论的梳理,更是对摄影实践的一种反思和升华。

评分

视角五:一位对社会现象有敏锐观察力的评论者 作为一名长期关注社会议题的评论者,我深知影像在信息传播和社会动员中所扮演的关键角色。《摄影批判导论(第4版)》为我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理论框架,来分析摄影作品是如何被生产、传播以及影响公众认知的。书中对于“摄影的意识形态”和“摄影的社会功能”的探讨,尤其令我产生共鸣。我深刻体会到,很多摄影作品并非纯粹的客观记录,它们往往带有创作者的立场、时代的烙印,甚至是某种政治或经济的考量。通过这本书,我能够更清晰地识别出影像中隐藏的偏见、宣传的痕迹,以及那些被精心选择和呈现的视角。这让我对新闻摄影、纪实摄影,甚至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看到的广告和宣传照片,都有了更具批判性的解读能力。我认识到,学会“阅读”摄影,不仅是为了欣赏其艺术性,更是为了更好地理解我们所处的社会,辨别信息,保持独立思考。这本书让我相信,掌握摄影批判的视角,对于每个想要成为一个理性、有判断力的公民来说,都是一项至关重要的能力。它教会我如何透过表象,看到影像背后更深层的力量。

评分

视角三:一位艺术史研究者的视角 作为一名艺术史研究者,我对视觉文化的研究有着天然的兴趣,而摄影作为现代社会最重要的视觉载体之一,其研究价值不言而喻。《摄影批判导论(第4版)》在理论深度和广度上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书中对摄影美学、摄影伦理以及摄影与社会文化互动关系的探讨,都非常具有启发性。我特别欣赏作者在梳理摄影理论时,能够将不同学派的观点进行对比和融合,形成一种更为全面的视角。对于我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一个非常有价值的工具,让我能够更有效地分析和解读不同时期的摄影作品,并将其置于更广阔的艺术史和文化史的语境中进行考察。例如,书中关于“摄影作为权力的媒介”的论述,让我联想到很多历史文献摄影的案例,这些影像在记录历史的同时,也塑造着我们对历史的认知。这本书让我更加确信,摄影绝不仅仅是简单的图像复制,它是一种复杂的文化生产和意义生产的过程。对于任何想要深入理解摄影在人类文明进程中所扮演角色的人来说,这本书都是一本不可或缺的参考书。

评分

视角四:一位热爱生活、对世界充满好奇的普通读者 平时我喜欢用手机记录生活中的点滴,也喜欢逛摄影展,但总感觉自己对摄影的理解停留在比较浅显的层面。《摄影批判导论(第4版)》这本书,对我来说就像是开启了一个全新的世界。它没有那些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而是用一种非常通俗易懂的方式,给我讲解了什么是摄影评论,以及为什么我们需要学会批判性地看待照片。我惊讶地发现,原来一张照片里可以包含这么多故事和信息,而我们平时可能只是匆匆一瞥,错过了很多精彩。书里关于“影像的语言”的描述,让我开始注意到照片中的构图、色彩、光影是如何在“说话”的,而不仅仅是呈现画面。我还在读的过程中,尝试用书中的一些观点去观察和分析自己手机里拍的照片,我发现自己以前很多拍得“随心所欲”的照片,其实背后也可以有更深层的思考。这本书让我对摄影的看法不再局限于“美”与“丑”,而是开始思考它背后的意图、影响,以及它如何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感觉自己像是从一个只看电影的观众,变成了一个能够分析电影叙事和导演意图的影评人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