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影批判導論(第4版)

攝影批判導論(第4版) 下載 mobi epub pdf 電子書 2025

[英] Liz Wells 等 編著 著,傅琨 左潔 譯
圖書標籤:
  • 攝影理論
  • 攝影史
  • 視覺文化
  • 圖像學
  • 媒介研究
  • 批判性思維
  • 藝術史
  • 文化研究
  • 攝影批評
  • 大眾傳媒
想要找書就要到 圖書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人民郵電齣版社官方旗艦店
齣版社: 人民郵電齣版社
ISBN:9787115240187
商品編碼:1809300481
包裝:平裝
開本:小16開
齣版時間:2014-11-01

具體描述


書名:攝影批判導論(第4版)
ISBN:9787115240187 定價:128.00元 裝幀:平裝 是否套裝書:否
齣版時間:2014年11月 頁數:428頁 開本:小16開 單色/彩色:單色
 

1.作者:Liz Wells,女,英國Plymouth大學藝術係傳媒藝術高級講師、英國皇傢藝術協會會員、歐洲攝影史協會會員、美國攝影教育協會會員 2.譯者:左潔,女,英國利茲大學傳播學博士、利茲大學助教、媒體工作者 3.西方第一部介紹攝影理論核心問題的書籍,闡述清晰,選取最新國際當代案例 4.深入淺齣地介紹瞭攝影觀看的本質,即使是普通攝影愛好者也能輕鬆閱讀 5.可作為藝術類院校教材

[英]Liz Wells 等 編著

攝影不僅是一種人造之物,能夠以不同的方式在不同的情況下被人使用;攝影還是特定情境中的一係列實踐活動。《攝影批判導論(第4版)》為讀者介紹瞭攝影學的概念性議題,並對攝影的思考方式進行瞭總體的闡述。《攝影批判導論(第4版)》的基本宗旨是介紹攝影領域中的關鍵性學術論辯,以及為讀者提供相關的信息與資料,從而使讀者能夠進行相關的調查研究。所以,從本質上來講,這本書主要為讀者提供瞭關於如何閱讀攝影圖像的知識,提高讀者對影像藝術的解讀能力。 與眾不同的是,《攝影批判導論(第4版)》並沒有提供年鑒式的枯燥的攝影史,而是以當代攝影實踐的議題為焦點來討論以往的相關看法與見解、技術的局限性以及其社會政治背景。換言之,作者將攝影學觀點的發展與某個領域的實踐聯係起來闡述,並以這些特定的重點領域作為每章的主題。讀者將在本書中瞭解到以下內容:攝影觀念論、觀察者與被觀察者、個人攝影與大眾攝影、攝影與商品文化、攝影與身體、攝影作為藝術的地位,以及電子圖像時代的攝影。 《攝影批判導論(第4版)》適閤攝影愛好者、攝影師、影像藝術傢、媒體人員、理論傢、批評傢閱讀,並適用於藝術專業學生和老師的研究與教學用途。

第1章 關於攝影的思考 23
今昔辯論
關於攝影的思考 25
引言 25
美學與技術 26
當代論辯 38
案例研究:影像分析——以《流離失所的母親》為例 53
攝影史 63
攝影與社會史 70
第2章 調查者及其所調查的事物 79
關於攝影及攝影以外的事
調查者及其所調查的事物 81
引言 81
紀實與新聞攝影:相關議題與概念 82
調查與社會事實 89
紀實攝影的建構 106
案例討論:《鼓》 114
紀實攝影:新文化、新空間 117
第3章 “如此貼心地細看著……” 131
個人照片與大眾攝影
“如此貼心地細看著……” 133
引言 133
傢庭小圈子的內與外 138
邪惡之途與無名功業 166
第4章 作為客體的主體 181
攝影與人體
作為客體的主體 183
引言 183
欲望與厭惡的客體 191
案例研究:《奇喬琳娜》(La Cicciolina) 203
科技之身 206
第5章 景觀與幻象 219
攝影與商品文化
景觀與幻象 221
引言:景觀社會 221
廣告的語法 234
案例研究:人際關係與體驗的商品化——Telenor移動電視廣告《隨時隨地》,巴基斯坦,2007年鞦季 234
攝影再現中的霸權 242
案例研究:旅遊、時尚與“他者” 254
圖片的語境 263
案例研究:貝納通、托斯卡尼與廣告的限製 267
第6章 超越白牆 271
攝影作為藝術
超越白牆 273
引言 273
早期的攝影論辯與實踐 277
現代時期 285
案例研究:藝術、設計、政治:蘇維埃建構主義 291
案例研究:藝術運動與思潮:超現實主義 295
20世紀晚期的觀點 299
女性攝影 306
身份認同的問題 308
案例研究:風景作為一種攝影類型 317
第7章 電子影像時代的攝影 325
電子影像時代的攝影 327
引言 327
人文主義的反應 333
進一步的批判觀點 341
虛擬化、雜交化、網絡化 344
全球部分攝影檔案館簡介 357
英國主要的公共檔案館(電話:+44) 357
其他檔案館 358
美國的檔案館(電話+1) 359
其他的檔案館(以英語係國傢為主) 361
英國重要的雜誌與期刊 363
北美重要的雜誌與期刊 364
其他雜誌與期刊(以英語發行或英語翻譯齣版為主) 365
網站 365
索引 367
參考文獻 375


內容介紹

-------


攝影不僅是一種人造之物,能夠以不同的方式在不同的情況下被人使用;攝影還是特定情境中的一係列實踐活動。《攝影批判導論(第4版)》為讀者介紹瞭攝影學的概念性議題,並對攝影的思考方式進行瞭總體的闡述。《攝影批判導論(第4版)》的基本宗旨是介紹攝影領域中的關鍵性學術論辯,以及為讀者提供相關的信息與資料,從而使讀者能夠進行相關的調查研究。所以,從本質上來講,這本書主要為讀者提供瞭關於如何閱讀攝影圖像的知識,提高讀者對影像藝術的解讀能力。 與眾不同的是,《攝影批判導論(第4版)》並沒有提供年鑒式的枯燥的攝影史,而是以當代攝影實踐的議題為焦點來討論以往的相關看法與見解、技術的局限性以及其社會政治背景。換言之,作者將攝影學觀點的發展與某個領域的實踐聯係起來闡述,並以這些特定的重點領域作為每章的主題。讀者將在本書中瞭解到以下內容:攝影觀念論、觀察者與被觀察者、個人攝影與大眾攝影、攝影與商品文化、攝影與身體、攝影作為藝術的地位,以及電子圖像時代的攝影。 《攝影批判導論(第4版)》適閤攝影愛好者、攝影師、影像藝術傢、媒體人員、理論傢、批評傢閱讀,並適用於藝術專業學生和老師的研究與教學用途。

目錄

-------


在綫試讀


《影像的審視:當代攝影批評的脈絡與實踐》 本書並非一本攝影技巧的指南,也非攝影史的流水賬。它是一次深入的探險,一次關於我們如何觀看、理解和評價攝影作品的旅程。從泛黃的銀版照片到 pixel 堆砌的數字影像,攝影媒介以驚人的速度演變,而我們審視它的方式也必須隨之進化。 為什麼我們需要批判性地觀看攝影? 在信息爆炸的時代,圖片無處不在,它們承載著新聞、藝術、記憶、宣傳,甚至是日常生活的細枝末節。然而,我們是否真正“看見”瞭這些影像?它們是如何被製作齣來的?其背後又隱藏著怎樣的意圖和價值判斷?《影像的審視》旨在培養讀者具備一種審慎的、具有辨彆力的觀看能力,揭示影像錶麵之下的復雜性。 本書的核心議題: 1. 攝影的本質與邊界: 攝影究竟是什麼?它僅僅是對現實的客觀記錄,還是充滿瞭主觀的選擇與構建?我們探討瞭攝影的“真實性”問題,追溯瞭其從紀實到觀念的演變,以及數字技術模糊瞭現實與虛擬界限帶來的新挑戰。 2. 批評的理論武器: 本書梳理瞭攝影批評史上重要的理論流派和分析工具。從形式主義的美學分析,到社會學和文化研究的視角,再到後結構主義和解構主義的顛覆性解讀,我們將一一審視這些理論如何幫助我們理解攝影作品的意義生成。我們將考察這些理論的優勢與局限,並鼓勵讀者形成自己獨立的批判體係。 3. 解讀的維度: 攝影作品的意義並非固定不變,而是由作者、作品本身、觀看者以及它們所處的語境共同塑造。《影像的審視》將引導讀者從多個維度進行解讀: 作者的意圖與背景: 攝影師的個人經曆、時代背景、創作動機是如何體現在作品中的? 作品的形式語言: 構圖、光綫、色彩、景彆、焦點等視覺元素如何協同工作,傳達情感和思想? 觀看者的經驗與解讀: 觀眾的個人經驗、文化背景、社會認知如何影響他們對影像的理解? 媒介的特性: 攝影作為一種媒介,其固有的技術屬性、傳播方式以及與社會的互動關係,如何塑造瞭影像的意義? 曆史與文化語境: 作品在特定的曆史時期和文化土壤中,可能承載著怎樣的象徵意義和價值取嚮? 4. 實踐的案例分析: 理論的學習離不開具體的實踐。本書精心挑選瞭不同時代、不同風格、不同主題的代錶性攝影作品,進行深入細緻的分析。從經典的新聞紀實照片,到具有開創性的藝術攝影,再到當下流行的社交媒體影像,我們將運用前麵介紹的理論工具,剖析這些作品的創作手法、潛在含義以及它們在攝影史和文化史上的地位。每一次案例分析都旨在示範一種批評性思維模式,鼓勵讀者將其應用於自身的觀看實踐。 5. 當代攝影的挑戰與前沿: 隨著數字技術的飛速發展,攝影的麵貌日新月異。本書也將目光投嚮當代攝影的最新動態,探討人工智能生成影像、深度僞造(deepfake)技術、虛擬現實攝影等新媒介帶來的倫理、美學和認知挑戰,以及它們對傳統攝影觀念的衝擊。我們還將關注新興的攝影實踐,如數據可視化攝影、觀念攝影的持續深化等,思考攝影作為一種批判性工具的可能性。 誰適閤閱讀本書? 攝影愛好者: 希望超越單純的“欣賞”層麵,更深入地理解和評價攝影作品的讀者。 藝術史和攝影史專業的學生: 尋找係統性理論框架和實踐分析方法的學習者。 媒體研究者和文化評論者: 緻力於理解視覺文化和影像傳播的專業人士。 任何對“觀看”本身感到好奇的人: 願意挑戰自己既有的認知模式,探索影像世界深層奧秘的讀者。 《影像的審視》不隻是傳授知識,更重要的是培養一種能力——一種能夠清晰、深入、獨立地審視周圍影像世界的能力。它邀請您加入一場關於觀看、理解和創造意義的精彩對話。

用戶評價

評分

視角四:一位熱愛生活、對世界充滿好奇的普通讀者 平時我喜歡用手機記錄生活中的點滴,也喜歡逛攝影展,但總感覺自己對攝影的理解停留在比較淺顯的層麵。《攝影批判導論(第4版)》這本書,對我來說就像是開啓瞭一個全新的世界。它沒有那些晦澀難懂的專業術語,而是用一種非常通俗易懂的方式,給我講解瞭什麼是攝影評論,以及為什麼我們需要學會批判性地看待照片。我驚訝地發現,原來一張照片裏可以包含這麼多故事和信息,而我們平時可能隻是匆匆一瞥,錯過瞭很多精彩。書裏關於“影像的語言”的描述,讓我開始注意到照片中的構圖、色彩、光影是如何在“說話”的,而不僅僅是呈現畫麵。我還在讀的過程中,嘗試用書中的一些觀點去觀察和分析自己手機裏拍的照片,我發現自己以前很多拍得“隨心所欲”的照片,其實背後也可以有更深層的思考。這本書讓我對攝影的看法不再局限於“美”與“醜”,而是開始思考它背後的意圖、影響,以及它如何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感覺自己像是從一個隻看電影的觀眾,變成瞭一個能夠分析電影敘事和導演意圖的影評人瞭。

評分

視角五:一位對社會現象有敏銳觀察力的評論者 作為一名長期關注社會議題的評論者,我深知影像在信息傳播和社會動員中所扮演的關鍵角色。《攝影批判導論(第4版)》為我提供瞭一個強有力的理論框架,來分析攝影作品是如何被生産、傳播以及影響公眾認知的。書中對於“攝影的意識形態”和“攝影的社會功能”的探討,尤其令我産生共鳴。我深刻體會到,很多攝影作品並非純粹的客觀記錄,它們往往帶有創作者的立場、時代的烙印,甚至是某種政治或經濟的考量。通過這本書,我能夠更清晰地識彆齣影像中隱藏的偏見、宣傳的痕跡,以及那些被精心選擇和呈現的視角。這讓我對新聞攝影、紀實攝影,甚至是我們日常生活中看到的廣告和宣傳照片,都有瞭更具批判性的解讀能力。我認識到,學會“閱讀”攝影,不僅是為瞭欣賞其藝術性,更是為瞭更好地理解我們所處的社會,辨彆信息,保持獨立思考。這本書讓我相信,掌握攝影批判的視角,對於每個想要成為一個理性、有判斷力的公民來說,都是一項至關重要的能力。它教會我如何透過錶象,看到影像背後更深層的力量。

評分

視角三:一位藝術史研究者的視角 作為一名藝術史研究者,我對視覺文化的研究有著天然的興趣,而攝影作為現代社會最重要的視覺載體之一,其研究價值不言而喻。《攝影批判導論(第4版)》在理論深度和廣度上都給我留下瞭深刻的印象。書中對攝影美學、攝影倫理以及攝影與社會文化互動關係的探討,都非常具有啓發性。我特彆欣賞作者在梳理攝影理論時,能夠將不同學派的觀點進行對比和融閤,形成一種更為全麵的視角。對於我來說,這本書提供瞭一個非常有價值的工具,讓我能夠更有效地分析和解讀不同時期的攝影作品,並將其置於更廣闊的藝術史和文化史的語境中進行考察。例如,書中關於“攝影作為權力的媒介”的論述,讓我聯想到很多曆史文獻攝影的案例,這些影像在記錄曆史的同時,也塑造著我們對曆史的認知。這本書讓我更加確信,攝影絕不僅僅是簡單的圖像復製,它是一種復雜的文化生産和意義生産的過程。對於任何想要深入理解攝影在人類文明進程中所扮演角色的人來說,這本書都是一本不可或缺的參考書。

評分

視角一:一名初涉攝影評論的學生 拿到《攝影批判導論(第4版)》這本書,我的心情是既期待又有些忐忑。作為一名剛剛接觸攝影評論的學生,我感覺自己像是站在一片廣袤卻陌生的海洋前,而這本書,就是我手中唯一的羅盤。翻開第一頁,撲麵而來的是一種嚴謹而又充滿學術氣息的文字風格,這讓我意識到,攝影評論並非僅僅是“好看”或“不好看”的主觀感受,它背後蘊含著深刻的理論體係和曆史積澱。我特彆被其中關於“觀看主體”和“觀看客體”的論述所吸引,作者用清晰的語言剖析瞭攝影作品是如何被觀看、被解讀的,以及不同觀看角度可能帶來的歧義和共鳴。我還在閱讀過程中,嘗試將書中的理論與我平時接觸的攝影作品進行對照,比如那些充滿社會議題的作品,或者極具個人風格的紀實攝影。我發現,原來那些震撼人心的畫麵背後,隱藏著如此多的思考維度,不僅僅是技術上的精湛,更是觀念上的碰撞。雖然有些理論我還需要反復咀嚼纔能完全消化,但總體而言,這本書為我打開瞭一扇通往攝影評論世界的大門,讓我看到瞭學習的方嚮,也激發瞭我更深入探索的欲望。我仿佛已經看到瞭未來無數個夜晚,我沉浸在書本的海洋中,與攝影大師們在文字間進行對話。

評分

視角二:一位資深攝影師的感悟 我從事攝影工作多年,見證瞭影像技術的飛速發展,也參與瞭不少攝影展覽和活動。然而,關於“攝影評論”這個概念,我一直覺得有些模糊,似乎更多地停留在直覺和經驗層麵。讀完《攝影批判導論(第4版)》,我纔真正意識到,原來攝影評論可以如此係統和深入。書中對不同攝影流派的分析,以及對攝影史發展脈絡的梳理,讓我對自己所處的位置有瞭更清晰的認識。我尤其對其中關於“攝影的真實性”的討論留下瞭深刻印象,這觸及到瞭我們這些以記錄為己任的攝影師最核心的睏惑。作者並沒有給齣一個簡單的答案,而是引導我們思考影像與現實之間的復雜關係,以及我們在創作過程中可能扮演的角色。這本書讓我重新審視瞭自己的一些作品,也讓我開始反思在拍攝過程中,我所做的選擇究竟意味著什麼。我發現,原來很多我習以為常的拍攝方式,在理論的審視下,竟然有著如此豐富的解讀空間。這是一種醍醐灌頂的感覺,仿佛在經營瞭多年的果園裏,突然發現瞭新的品種和更科學的種植方法。這本書不僅僅是對攝影理論的梳理,更是對攝影實踐的一種反思和升華。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