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書基本信息 | |
| 圖書名稱 | 漢書(全四冊)(插盒) |
| 作者 | (東漢)班固 |
| 定價 | 598.00元 |
| 齣版社 | 綫裝書局 |
| ISBN | 9787512000100 |
| 齣版日期 | 2010-11-01 |
| 字數 | 1600000 |
| 頁碼 | 全4冊 |
| 版次 | 1 |
| 裝幀 | 精裝 |
| 開本 | 16開 |
| 商品重量 | 0.4Kg |
| 內容簡介 | |
《漢書》,又稱《前漢書》,由我國東漢時期的曆史學傢班固編撰,是中國部紀傳體斷代史,與《史記》、《後漢書》、《三國誌》並稱為“前四史”。全書主要記述瞭上起西漢的漢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下至新朝的王莽地皇四年(公元23年),共230年的史事。《漢書。包括紀十二篇,錶八篇,誌十篇,傳七十篇,共一百篇,後人劃分為一百二十捲,共八十萬字。 |
| 簡介 | |
| 目錄 | |
漢書·捲 |
我對宋代文學的研究一直情有獨鍾,而這套《唐宋八大傢散文選集》可以說是為我打開瞭一扇全新的窗戶。與其他版本相比,它的選篇更加精煉和有側重,真正做到瞭“精品薈萃”。蘇軾的曠達灑脫、歐陽修的平易近人、韓愈的磅礴大氣,通過這些精妙的散文,我能清晰地感受到不同大傢迥異的風格和他們所處的時代心境。最讓我驚喜的是,這本書對於一些名篇的注釋和背景介紹做得非常到位,它不僅僅告訴你“這是什麼”,更解釋瞭“為什麼是這樣”,比如某個典故的由來,某種修辭手法的妙用。這極大地幫助我深入理解文本背後的文化語境。我常常是抱著學習寫作技巧的心態去讀的,那些精妙的比喻和嚴謹的論證結構,簡直就是一本活生生的寫作教科書。讀完後,我感覺自己的文字錶達能力都有潛移默化的提升,那種文字的力量感和美感,是現代速食文化難以企及的。
評分這套《全宋詞》的裝幀和內容排布,體現瞭齣版者對宋詞藝術的深刻理解與尊重。詞,本就是一種極其講究格律和意境的文學形式,需要靜心細品。這套書在紙張的選擇上,既能展現齣宋詞的婉約之美,又保證瞭長期翻閱的耐用性。我個人非常喜歡它按照詞牌來分類的編排方式,這樣可以清晰地看到同一調式下,不同詞人如何各展奇纔,在固定的格律框架內,釋放齣無限的想象力。每當我感到生活有些瑣碎和煩躁時,捧起這套書,默誦幾闕李清照的哀婉,或是辛棄疾的豪邁,心中的塵埃便會慢慢沉澱下來。那些關於離愁彆緒、人生哲思的細膩錶達,仿佛能穿透時空,與我産生共鳴。它教會瞭我如何用更含蓄、更富有意境的方式去感知世界的美好與無奈,是一種精神上的“富足感”。
評分我近來對古代哲學,特彆是先秦諸子的思想特彆感興趣,這套《老莊韓非子譯注全本》無疑是我的首選“啓濛讀物”。要知道,道傢和法傢的思想體係看似矛盾,實則互為補充,想要全麵理解古代的治理智慧,缺一不可。這套書最妙的地方在於它的“譯注”部分。對於那些晦澀難懂的古語和概念,譯者沒有采取生硬的直譯,而是結閤瞭曆代學者的精要理解進行闡釋,使得那些深奧的理論變得觸手可及。我不是科班齣身,以往讀這些經典常常卡在字詞上,但有瞭這個版本,我得以將精力集中在對思想內核的領悟上。比如老子的“無為而治”,在它精到的解讀下,不再是消極避世,而是對權力邊界和自然規律的深刻洞察。這本書讓我明白,古代的智慧,並非是故紙堆裏的陳舊理論,而是可以指導我們應對復雜現實的強大工具。
評分這套綫裝書局的《史記》簡直是為我這種古典文獻愛好者量身定做的珍品!甫一上手,那份厚重感和墨香就撲麵而來,仿佛瞬間穿越迴瞭司馬遷提筆的時代。我尤其欣賞它在裝幀上的用心,那種古樸典雅的風格,即便是擺在書架上,也是一道亮麗的風景綫。內頁的紙張質地考究,印刷清晰,即便是那些拗口的古文,也能辨識得清清楚楚,這對於反復研讀來說至關重要。我最近正沉迷於西漢初期的權謀鬥爭,手邊少瞭本權威的史料怎麼行?翻開它,那些跌宕起伏的故事情節,那些鮮活的人物群像,立馬在我眼前生動起來。它不僅僅是記錄曆史的文字堆砌,更像是一部包羅萬象的百科全書,涵蓋瞭當時的政治、軍事、文化、地理,知識的廣度和深度令人嘆服。每次讀到關鍵的轉摺點,都會忍不住停下來,琢磨古人的智慧和局限,那種與曆史進行深度對話的感覺,是任何現代通俗讀物都無法比擬的。真心覺得,擁有一套這樣的經典,是每一個真正熱愛曆史的人的幸事,它帶來的精神滿足感,遠超書籍本身的價值。
評分拿到這本厚厚的《資治通鑒》,第一感受是震撼,這簡直是史學領域的“巨無霸”!我平日裏工作繁忙,閱讀時間零碎,原本擔心這麼浩瀚的工程難以啃下,但它的排版設計卻著實幫瞭大忙。不同於那種讓人望而生畏的純粹文言版本,它在某些晦澀難懂之處的處理上顯得十分人性化,既保留瞭原著的精髓和氣勢,又兼顧瞭現代讀者的接受度。我常常在通勤的地鐵上,隨機翻開一捲,便能立刻被捲入那個波瀾壯闊的時代洪流之中。比如上次讀到赤壁之戰前夕的微妙局勢,那種山雨欲來的緊張感,作者的敘事功力實在瞭得。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的“通鑒”性質,它跨越瞭漫長的時間綫,將各個朝代的興衰教訓串聯起來,讓人能從宏觀的視角去審視曆史的規律和人性的復雜。它不是簡單地羅列事件,而是在分析“為什麼會這樣”,這種思辨性讓我受益匪淺,尤其是在思考當下社會問題時,總能從中找到曆史的映照。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