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售刘兴诗爷爷讲述世界地理全套4册世界地理科普读物旅游常识 6-7-8-9-10-12

预售刘兴诗爷爷讲述世界地理全套4册世界地理科普读物旅游常识 6-7-8-9-10-12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地理
  • 科普
  • 儿童
  • 预售
  • 刘兴诗
  • 旅游
  • 世界地理
  • 6-12岁
  • 读物
  • 知识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云宵争鸣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长江少年儿童出版社有限公司
ISBN:9787556026852
商品编码:20640351021
丛书名: 刘兴诗爷爷讲述 世界地理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07-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刘兴诗爷爷讲述:世界地理全4册

出版社:长江少年儿童出版社

丛书名:刘兴诗爷爷讲述

平装: 756页

读者对象: 11-14岁

语种: 简体中文

开本: 16开

商品尺寸: 24 x 17.2 x 5.6 cm

商品重量: 1.8 Kg

编辑举荐

1.大开眼界的世界自然地理百科

2.自然的纪实 地理的集锦

3.探索纯美自然世界 从这里开始

内容简介

《世界大自然》是*名科普作家刘兴诗多年研究、潜心创作的结晶。他用孩子的语言解读世界地理、历史、大自然等知识,以孩子的视野、以人文科普的创作方式,讲述自然界和人文领域的相关故事,将地理知识、历史、文学等结合在一起,融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是一部适合孩子阅读的精品科普读物。

作者简介

刘兴诗,*名科普作家、地质学家,中国科普作协荣誉理事。出生于1931年5月8日,北京大学毕业。先后在北京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成都理工大学等校任教,被列入“北大人物”之“北大文坛”小说家系列。至今,在境内外出版240多本图书,其中包括《美洲来的哥伦布》《星孩子》《小河里的老妖精》等。获奖147次,其中包括中国出版政府奖、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冰心儿童图书奖、全**秀科普作品奖等,荣获国际奖2次(美术片《我的朋友小海豚》获1982年意大利第12届国*儿童电影节荣誉奖,意大利共和国总统银质奖章)。被中国科普作家协会评为成绩突出的科普作家,被有关机构评选为“孩子们喜欢的科普作家”

目录

亚洲 大洋洲

西伯利亚森林交响曲010

北半球“寒极013

披毛的大象015

融化的幽灵岛017

苏武牧羊的北海019

堪察加死亡谷022

亚洲妈妈的项链024

分开欧亚大陆的山墙026

杭爱山随想028

蒙古草原苏醒了031

“东亚跳板”朝鲜半岛033

风之岛,石之岛035

北海道四季物语037

日本“圣岳”富士山040

鸣门观潮记043

八代海“不知火”之谜045

日本怀抱里的水琵琶047

黑潮来了049

长山山脉长又长051

中南半岛的屋脊053

亚洲“多瑙河055

“海上桂林”下龙湾057

密林中的佛像公园059

河水吐出的四千美岛061

四臂湾的故事063

印度洋上的攀牙湾065

泰国的细脖子067

一根头发上的佛塔069

走进马来西亚的绿色心脏072

地下“梦世界074

胆小的大个子076

萤火虫的港湾078

东南亚水上走廊080

印度尼西亚吟唱082

船底朝天的“火山船085

火山口里的三色湖087

可怕的喀拉喀托089

真实的侏罗纪公园091

印度的大餐桌—德干高原093

悠悠恒河水095

世界雨极的秘密098

亚当桥100

没有狮子的狮子国102

睡莲醒了104

“洪水之国”孟加拉国106

温暖的南方大洋108

印度洋上的花环110

半咸半淡的巴尔喀什湖113

咸海的悲歌115

美索不达米亚之歌117

椰枣树礼赞119

神圣的约旦河121

淹不死人的死海123

波斯湾之歌125

波斯湾里的“世界岛127

火山口里的乐园129

高加索之歌131

“挪亚方舟”停泊的山峰133

雪白的棉花堡135

欧亚两大洲握手的地方138

乾坤倒转的气候日历142

袋鼠传奇144

大个子“变色龙146

四只脚的“鸭子149

树上的“玩具熊151

澳大利亚的“花边153

粉红色的湖泊155

能歌善舞的“竖琴157

黑天鹅的故乡159

怪诞的岩塔沙漠161

忽隐忽现的幽灵湖163

奇异的邦格邦格165

“风都”惠灵顿168

可爱的海上救生员170

没有翅膀的几维鸟172

太平洋的出身卡174

太平洋妈妈怀抱里的海孩子176

珊瑚海,鲨鱼海,海中海178

大海里的“猛虎180

比姐姐先出生的妹妹182

极乐鸟先生求婚记184

“鸟粪之国”瑙鲁186

斐济的彩色印象188

欧洲

五颜六色的郁金香田010

标尺上的鱼儿012

咕噜噜转的风车014

水上的阿姆斯特丹016

羊角村的梦018

雨雾里的阿登高原020

卢森堡大峡谷印象022

盆子里的巴黎024

香槟酒的故乡026

雾都伦敦漫话028

雪白的多弗尔悬崖030

湖畔诗人的脚步032

感受“彭斯之夜034

尼斯湖怪谈笑录036

巨人之路038

绿色的爱尔兰040

欧洲的脊梁042

阿尔卑斯的“鹿角044

莱芒湖的清晨046

湖间小城因特拉肯049

冰臼启示录051

“小小”的莱茵河054

蓝幽幽的“三国湖057

莱茵峡谷遐想059

莱茵三角洲絮语061

“波兰”和“柏林063

蓝幽幽的矢车菊065

走进黑林山067

多瑙河影集069

蓝色多瑙河072

喀尔巴阡的怀抱074

“匈牙利海”—巴拉顿湖076

芦苇,浮岛,三角洲078

玫瑰谷的玫瑰节081

保加利亚石林猜想083

“硬胡桃”捷克地块085

欧洲山野里的巨无霸087

隔断法国和西班牙的山墙089

西班牙阳光091

柑橘、柠檬的海岸093

直布罗陀“巨石095

欧洲的“天涯海角098

大西洋诞生漫话100

亚速尔“火山博物馆102

波罗的海随笔104

安徒生的丹麦106

鹳鸟回来了108

琥珀珠110

芬兰迟到的“春天112

圣诞老人的故乡114

驯鹿来了116

大西洋上的“长河118

欧洲的“北极121

“北极之门”特罗姆瑟123

水胡同,海巷道126

旅鼠投海记128

斯匹次卑尔根印象131

米瓦登湖游记133

泡在地中海里的长筒靴136

发脾气的维苏威火山138

意大利“靴尖”的皮球140

意大利活火山之最142

地中海心脏144

冬天到希腊带把伞147

奥林波斯山猜想149

歌声里的橄榄树151

3600年前的大爆炸153

深深的希腊海湾156

喀斯特,喀斯特158

寻找里耶卡160

圣彼得堡的白夜162

莫斯科森林咏叹曲164

伏尔加河的桂冠166

静静的顿河168

乌克兰的黑土地170

黑海的颜色172

海妈妈腋窝里的海娃娃174

静悄悄的“北极港176

五层湖钓鱼比赛178

剑鱼“鱼雷”传奇180

美洲

北极熊“公寓010

开步走,目标北极013

找北极的孩子015

冰封的“绿岛017

一个寻找西北航线的故事019

北极圈里的公园021

北冰洋正在融化024

冰海里的猎手—北极海豹027

北冰洋边的“春天029

红枫叶031

神出鬼没的冻土丘033

太阳晒化的河岸035

善良的白鲸038

通往大北方的道路040

密林中的小湖043

起伏不平的平原045

加拿大恐龙之乡047

田野里的大石头050

跨越两国的古冰川公园052

天下第一潮—芬迪湾潮054

缅因州的名片056

育空河之歌058

美国的“川字形”地形骨架060

沉默的老人河062

五大湖,一串水葫芦065

尼亚加拉的神话068

美国“2·11”袭击事件070

五彩缤纷的大峡谷072

弯弯的虹桥074

“坏地方”巴德兰兹076

美洲野牛的悲歌078

“邪神”附身的魔鬼塔080

“老忠实”间歇泉082

巴林格坑之谜084

彩色沙漠和化石林086

死谷的故事088

嘎啦嘎啦响的毒蛇090

猛犸洞游记092

美丽的迈阿密094

草之河096

蓝洞奇遇记098

花雨伞下的“飞机城101

旧金山75秒104

约塞米蒂,不朽的灰熊107

雪曼将军树109

“海螺共和国”闹剧112

仙人掌“巨树114

遭遇美洲豹117

天然“火锅湖119

尤卡坦半岛121

美洲的蜂腰123

火山口钓鱼记125

淡水海里的鲨鱼127

藏在胳肢窝里的海129

西印度群岛的来历131

“世界糖罐”古巴133

大海龟之乡135

拉丁美洲的低窝窝138

黑色陷阱沥青湖140

加勒比海的肉豆蔻142

高高的南美洲脊梁145

委内瑞拉的石桌子148

秘密黄金产地和大瀑布150

大肚皮“石油湖152

脚踏两个半球的地方154

“世界河王”亚马孙157

天下第一懒汉160

凉爽的巴西高原162

三国交界的“水龙头164

吃蚂蚁的“大老鼠167

不祥的“圣婴169

“高原明珠”的的喀喀湖171

羊脸小骆驼174

潘帕斯草原176

天气好极了178

智利大地震180

“大足巨人”生活的地方182

荒原上的“牛角184

有声有色的活冰川186

菲茨罗伊的“云帽188

非洲 南极洲

“非老二”“非老大010

非洲高原的照片013

地球上最长的伤疤015

非洲气候三句话017

没有挡风墙的非洲气候01

精彩书摘

西伯利亚森林交响曲

西伯利亚,茫茫的西伯利亚。从欧亚分界的乌拉尔山脉,到隔海遥望美洲的白令海峡之滨,从东到西几千千米,多么辽阔广大。

西伯利亚,茫茫的大森林。遮盖着山丘,遮盖着平原,密密麻麻,总也走不完,总也看不尽。

世界上的森林很多,西伯利亚的森林大不一样。你走进刚果丛林、亚马孙丛林一看,只见大树小树,粗粗细细,高高低低,各有各的姿态和特点,一片眼花缭乱,不知眼前有多少树种。丛林深处远远近近传出无数神秘的声响,整个丛林就是“丰富”的代名词。

请你走进西伯利亚大森林看一看,情况完全不一样。

这里的树种非常单一,全是暗色的针叶树。里面虽然也有云杉、冷杉、落叶松等品种,但是它们的外形和基本色调相似,粗心的人几乎看不出多大的差别。加上这些树种常常各自成林,一片片面积广阔的林子几乎完全是一个树种,显得更加与众不同。

在无边无垠的西伯利亚大森林里,一株株针叶树的外形,就像一座座暗绿色的塔。这是这里特有的树塔,每个树塔都可以做一棵圣诞树。想一想,如果这些“圣诞树”都缀满了金色的星星、银色的铜铃,该是多么神圣庄严的景象?

这样的森林代表着“贫乏”吗?

不,它代表着难得的“纯净”和“单纯”。

它好就好在一片整齐划一的“单纯”,也算是自然界难得的奇观。

西伯利亚大森林静悄悄的,不像别处的森林那样龙吟虎啸,肆意张扬。它是严肃的、沉默的,很少混杂各种各样花里胡哨的声音。可是你以为它像不会说话的哑巴,完全没有一丁点儿声响,以为它总是这样低调,那就错了。当一阵阵凛冽的寒风刮过去的时候,它就浑身响动起来了。

风吹拂着同样高的树梢,好像弹奏起一个久不出声的魔琴,会卷起一阵阵波涛翻滚般的沉浑音响。它那样低沉,那样悠长,别有一番滋味,永远留在人们的心头上。

不消说,森林里总是孕育生命的,要不,怎么叫作森林?西伯利亚大森林里,时不时也会传出几声虎啸熊吼,给这支雄浑的西伯利亚森林交响曲增添几个小小的音符。

请记住,西伯利亚大森林是有名字的。

它的名字叫作泰加林。

泰加林带是一种特殊的北方塔形针叶林带,从苔原南界的树木线开始,一直向南伸展得很远很远,常常有上千千米宽,是地球上的水平地带性植被。因为它分布在北方的寒温带,所以又被称为“寒温带针叶林”或“北方针叶林”。它的树种单一,全是耐寒的针叶乔木,往往是单一树种的纯林。泰加林中的树木又高又直,一般可以达到15—20米高。它往往在高地上成片分布,形成一片密林。

泰加林最明显的特征之一,就是外貌特殊,极易与其他森林类型区别。其外貌往往由单一树种构成,而且由于优势种的不同而各具特色。

北半球“寒极”

请问,北半球最冷的地方在哪儿?

是北极吗?

是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吗?

都不是的。

信不信由你,北半球最冷的地方在西伯利亚东北部一个很小的村庄。它的名字几乎谁也没有听说过,叫作奥伊米亚康。

西伯利亚本来就很冷。1838年,俄国商人尼曼诺夫经过雅库茨克,无意中测到了-60℃的温度。消息传出去,在当时引起了一场轰动。那时候人们对世界上其他寒冷的地方还知道得不多,也没有测出过这么低的温度,当然一下子就轰动了。可是轰动归轰动,大家只把它当作一条花边新闻,听着好玩就过去了,谁也不相信这个商人测得的温度是准确的。人们心里还保留着一个观念,越是北方越冷,世界上最冷的地方肯定在北极。从前人们在邻近北极的北冰洋上,也没有测量到那么低的温度。西伯利亚距离北极还有老鼻子远,怎么能够有那么低的温度?

雅库茨克的确不算一回事。

47年后,到了1885年,想不到人们又在西伯利亚东北部的奥伊米亚康测得了-67.8℃的最低温度。这里位于北纬64°,距离北极还是很远,可是经过对温度值进行仔细校正,人们不得不相信了。这个数据动摇了人们固有的观念—*冷的地方并不在地理北极。奥伊米亚康第一次正式获得了“世界寒极”的称号。

其实这还不是这儿最低的温度。后来通过继续观测,人们发现这里1月份平均气温低于-56℃,绝对最低气温竟然达到了-71℃。看来“世界寒极”的桂冠非它莫属了。

奥伊米亚康头戴着这顶桂冠,一直威风了好多年。直到1960年人们在南极大陆的一个角落,测量到更低的气温,它才把“世界寒极”的头衔让出来,屈居“北半球寒极”。“北半球寒极”也很了不起呀!这是亚洲、欧洲和北美洲的洲际冠军,也够神气呢。

奥伊米亚康位于北纬6336、东经14309的地方。为什么它这么冷?因为它的纬度高,日照时间短,得到的太阳辐射很少;还因为它的海拔也不低,在2000米以上,远远高于同纬度的中西伯利亚高原、西西伯利亚平原;再加上特殊的闭塞盆地条件,周围山地环绕,冷气流沿着山坡下沉到盆地底部,逐渐聚集起来,不容易散开,使盆地底部更加寒冷。

披毛的大象

翻开中国的一本古书,里面有一段奇怪的记录。据说遥远的北方冰层下面,有一种长毛的“大鼠”埋藏在泥土里,有一千斤重,吃了它的肉会使身体发热。

这是真的吗?世界上哪有那么大的老鼠?老鼠怎么会埋在冰冻的泥土里面?人们半信半疑,把它当作一个荒唐的神话。

千百年悄悄过去了,人们早就忘记了这个神话般的故事。随着西伯利亚的开发,有人在邻近北冰洋的地方,挖出了一头头遍身长满毛的大象,又想起了中国古书上的记载。

这是一种奇异的大象,背脊高高拱起,额头也很高,有一对弯曲粗壮的门牙,形象非常可怕。它的个儿也特别大,比我们常见的印度象、非洲象大得多。

一般的大象身子光溜溜的,没有长长的毛,它却周身披满了浓密的长毛,和今天的大象明显不同。我国古书上记载的“大鼠”,很可能就是这种披毛象。它被科学家称为猛犸象,生活在几万年前的第四纪冰期时代。

猛犸象又叫毛象,生活在距今大约1.2万年—4万年间的更新世晚期,个头非常高大,身上的毛最长可达50厘米,长毛下面还有一层绒毛,皮下脂肪厚达9厘米,能够忍耐严寒的北方冰期气候。它在北半球分布非常广泛,是石器时代人类的重要狩猎对象。欧洲的许多洞穴遗址的洞壁上,常常可以看到早期人类绘制的猛犸象图像。

北冰洋边发现了大象,这一消息轰动了全世界。许多人趁着夏季土地解冻的时候,到那儿去寻找值钱的象牙。我国清代就有一些冒险的商人到西伯利亚去,带回来许多珍贵的象牙。

冰冻的猛犸象真的可以吃。有一年,苏联召开国际地质会议,许多地质学家到西伯利亚去旅行考察,曾经举办了一个十分新奇的宴会。好客的主人请大家吃了一顿猛犸象肉。经过厨师精心调制,据说它的味道还很不错呢!

为什么几万年前的猛犸象能够保存到现在?因为它埋藏在冻土里。冻土像一个天然大冰箱,把它连皮带肉统统保存下来。科学家研究了它肠胃里残余的食物,发现除了极少数是柳树、赤杨和白桦的嫩树枝,大部分都是草,还有一些青苔。它的“食谱”非常简单,比起它生活在热带地区的兄弟们,可口的食物少多了。

大象是热带动物,为什么在遥远的北方也有踪迹呢?它是怎么抵御严寒的气候的?除了身上厚厚的毛,它的背脊上还有一个类似驼峰的东西,储藏了许多脂肪。它的皮下也有很厚的脂肪层,也可以增加能量。当冰雪盖满了大地,很难找到东西吃的时候,它就可以依靠自己身体内储存的脂肪,摄取营养过冬。所以它生活在严寒的冰期时代,比那些娇气的热带兄弟们有毅力得多。

融化的幽灵岛

1810年,一个消息从偏僻的西伯利亚传来,一下子震动了世界。一个名叫桑尼科夫的渔民报告,他在新西伯利亚群岛以北的北冰洋上发现了两座小岛。按照他的描述,这两座岛屿并没有完全被冰雪覆盖,在白茫茫的北冰洋上显得格外耀眼。

消息传到圣彼得堡,俄国政府立刻派遣极地探险家格登什德罗姆前去调查,指定桑尼科夫当向导。

第二年刚刚开春,探险队就迫不及待出发了,到了新西伯利亚群岛中最北边的法捷耶夫岛。他们站在岸边远远眺望,果真看见远处有一个山峦起伏的岛屿浮现在冰海里。大家十分兴奋,连忙乘着雪橇赶去,想不到半路上被一个巨大的冰洞挡住,不能继续前进。可是走到这里已经看得更加清楚了,也算是一个收获。格登什德罗姆在地图上标示出远方两座小岛的位置,一个在法捷耶夫岛以北,另一个在科捷利内岛西北。因为这是桑尼科夫发现的,所以人们把它叫作桑尼科夫地。

事情就这样结束了吗?

不,往后的事情更加离奇,简直使人不能相信。9年后,俄国政府又派了两支探险队去寻找这两个岛屿。一支探险队先后两次试图冲过冰层到达桑尼科夫地,都被浮冰挡住了去路,仅仅看见远方一片蓝色的陆地,还发现了鹿的脚印。另一支探险队先访问了当地的极地居民,得到一个重要消息。据说,北方大海里,确实有一块很大的陆地,那里居住着谁也不认识的民族。探险队十分兴奋,立刻朝那边进发,很快就看到了一块陌生的陆地。想不到他们快要接近那块陆地的时候,它忽然随着夕阳向西移动了40°。过了一会儿,它又变得很大,几乎布满了整个海平线。再过一会儿,它的影像又变了。此时,探险队员们四周都冒出了岩石嶙峋的山岭,他们好像置身在一个巨大的冰湖里。最后一切都消失得无影无踪,冰海又恢复了平常的样子。

啊,这是怎么一回事?是不是遇着海市蜃楼了?海市蜃楼一般只发生在温带和热带,怎么这儿也有呢?

有人说,这就是海市蜃楼,严寒的冰海上也可能产生这种现象。当地的居民却说确有其事,他们曾经目睹过成群的鸟儿飞往冰封的北方,也见过鹿群踩着冰面从北方跑过来。冰海上没有吃住的地方,这些鸟群和鹿群跑去做什么?有人认为这是一个幽灵岛。风把一些泥土吹带到北冰洋的浮冰上,种子在上面发了芽,慢慢生成一片冰上的草地,引来了鸟群和鹿群。后来冰块融化了,神秘的桑尼科夫地就静悄悄地消失了。

苏武牧羊的北海

人们常说:“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东、南、西、北四海中,东海和南海很清楚,西海和北海就有些说不清了。那是大西洋和北冰洋吗?

噢,不,古时候没有全球的概念,人们也没有到达过这两个大洋,还必须另外寻求解释。暂时撇开西海不说,让我们先说说北海吧。

你知道苏武牧羊的故事吗?你可听过那首熟悉的歌曲《苏武牧羊》?

这首歌曲里提到的北海,就是古人所说“四海”中的北海。这个北海非常神秘,你可知道它在什么地方?

神秘的北海,在古代匈奴活动地方的北边,就是西伯利亚的贝加尔湖。因为它位于遥远的北方,湖面非常宽阔,像大海一样一眼望不见边,说它是北海,一点也不错。

贝加尔湖到底有多大?

它有636千米长,平均48千米宽,最宽的地方将近80千米。这么大一个湖,真的像一个海呀。

说它像海,别的大海服气吗?有的大海会说:“哼,一个藏在内陆的水盆子,凭什么叫作海,和我们并驾齐驱?再说,海水是咸的,它的湖水会是咸的吗?说这样的话的人真是没有眼力,简直像井底之蛙。”

噢,可别这样看不起贝加尔湖。尽管它的湖水不是咸的,可是它也有自己的特点,完全够得上“海”的资格。

贝加尔湖不仅很大,也很深,平均水深730米,最深的地方达到1620米,比渤海和黄海都深得多。东海的大部分海区都没有它深,波斯湾、波罗的海、爪哇海等一大串浅海更加没法和它相比。名正言顺的欧洲北海只有433米深,深度只有它的四分之一呢。

这么大、这么深的湖,蓄水量也很大,达到23.6万亿立方米,大约占全世界淡水总量的五分之一,是名正言顺的“湖老大”。

小气的海啊,别嫉妒它。它的名字里带一个“海”字,你们有什么不服气的?

为什么贝加尔湖这么大、这么深?原来它是沿着一条断裂带发育而成的。仔细观察,湖边的崖壁排列得非常整齐,是标准的断层崖。这是一个断裂凹陷的地方,地震活动也非常频繁。

贝加尔湖水特别清亮,透明度很高。因为它位于密密的大森林中间,植物覆盖度特别大,流进湖里的河水含沙量很小,所以湖水才这么清亮。

贝加尔湖的生态环境很好,有1800多种水生生物,其中许多都是特有种。湖边森林里的动植物也很多,是生命生存的一片净土。


《奇妙的地理之旅:探索地球的奥秘》 这是一套献给所有热爱探索、充满好奇心的年轻读者的地理科普读物。我们将带领你踏上一段穿越五大洲、三大洋的奇幻旅程,去发现这个星球的无限精彩。 第一册:大地的脉搏——揭秘山川湖海的形成 你是否曾仰望巍峨的山峰,好奇它们是如何拔地而起的?是否曾凝视浩瀚的海洋,想知道它的深度与广度?本册将带你走进地球的内部,了解板块运动如何塑造了大陆的轮廓,火山喷发和地震如何改变地貌,河流如何雕刻出壮丽的峡谷,冰川又如何在漫长的岁月中留下印记。我们将一同探索世界上最大的山脉——喜马拉雅,挑战珠穆朗玛峰的极限;潜入马里亚纳海沟,感受海洋深处的神秘;见证亚马逊雨林孕育出的生命奇迹,以及撒哈拉沙漠那广袤无垠的黄沙。你还会了解到不同类型的岩石和矿物,它们是构成我们星球的基石。此外,我们还会介绍水循环的奇妙过程,解释为什么会有风雨雷电,以及如何保护我们宝贵的淡水资源。 第二册:风的低语,云的形状——认识多变的天气与气候 天空中的云朵千变万化,天气时而晴朗,时而阴雨。为什么会有季节的变化?为什么有些地方酷热,有些地方严寒?本册将为你揭开大气层的神秘面纱,解释不同气压系统如何影响天气,季风、信风等风的流动规律。我们将探索世界上最干燥的沙漠、最湿润的雨林、最寒冷的极地,以及最温暖的热带,了解它们各自独特的气候特征和动植物适应。你还会学习到关于厄尔尼诺现象、拉尼娜现象等重要的气候事件,以及全球气候变化对我们地球的影响。我们将一同了解不同地区的人们如何根据气候调整生活方式,以及气象观测和预报的科学原理。 第三册:生命的绿洲,文明的摇篮——探寻世界的自然与人文景观 地球上孕育了无数奇特的动植物,也孕育了辉煌的人类文明。本册将带你领略世界各地令人惊叹的自然风光和独具特色的人文景观。我们将穿越非洲的草原,邂逅狮子、长颈鹿等野生动物;漫步在澳大利亚的大堡礁,欣赏五彩斑斓的珊瑚和鱼群;登上南美洲的安第斯山脉,感受印加古国的遗迹;游览欧洲的古老城堡和浪漫的海岸线;探索亚洲的东方奇迹,体验不同民族的风土人情。你还会了解到不同地理环境如何影响动植物的分布,以及人类是如何利用自然资源,创造出多姿多彩的文化和城市。我们将重点介绍世界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让你了解保护地球和传承文明的重要性。 第四册:行走的力量——掌握实用的地理旅行知识 旅行,是认识世界最直接的方式。本册将成为你开启精彩旅程的指南。我们将从基础的地图阅读和定位技巧开始,教你如何识别不同的地图符号,理解比例尺,并学会使用指南针和GPS。你还会了解到如何根据目的地选择合适的交通方式,以及如何准备行前物品,确保旅途的安全与舒适。本册还将介绍不同国家的风俗习惯、礼仪禁忌,帮助你更好地融入当地文化,避免不必要的误会。你将学会一些简单的外语日常用语,为与当地人交流打下基础。此外,我们还会分享一些关于旅行安全、环境保护的实用建议,让你成为一个负责任的旅行者。无论你梦想着去冰岛看极光,还是去马尔代夫潜水,或是去意大利品尝美食,这本指南都将为你提供宝贵的帮助。 这套《奇妙的地理之旅》系列图书,将以生动有趣的语言、精美的插图和丰富的案例,带你走进一个更加广阔、更加精彩的世界。让我们一起出发,用眼睛去观察,用心灵去感受,去探索我们脚下这片神奇的土地!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一直认为,了解世界地理不仅仅是记住一些国家和首都的名字,更重要的是理解这些地理环境是如何塑造了当地的文化、经济以及人民的生活方式。这套“刘兴诗爷爷讲述世界地理”恰恰满足了我这一深层次的阅读需求。它没有拘泥于单纯的地图和数据,而是将地理知识融入到了社会学的视角中。比如,在讲述热带雨林地区时,它深入剖析了为什么这些地区的人们会形成独特的采集和狩猎文化,以及雨林环境对他们的信仰和习俗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又比如,在描绘沙漠地带时,作者并没有止步于讲述如何应对极端气候,而是探讨了在严酷环境下,游牧民族是如何发展出独特的社会组织和迁徙规律的。最让我惊喜的是,书中还穿插了不少关于不同民族的传说和故事,这些故事往往与当地的地理环境息息相关,读起来就像在听一个长者娓娓道来,既有趣又富有启发性。它让我意识到,每一个地理特征背后,都承载着无数人类的智慧和生存经验。

评分

我一直对人类文明的起源和发展抱有浓厚的兴趣,总觉得地理环境在其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而“刘兴诗爷爷讲述世界地理”这套书,简直就是一本关于地理与文明互动的大百科。作者通过引人入胜的叙述,将人类历史上那些伟大的文明,如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等,与其所处的地理环境紧密地联系起来。它详细解释了尼罗河、幼发拉底河、印度河等河流如何滋养了这些古老文明,河流的泛滥如何塑造了他们的农耕方式和历法,以及这些地理条件如何影响了他们的政治格局和文化发展。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丝绸之路”的那部分,它不仅仅是介绍了一条商贸路线,更是详细阐述了这条横跨亚欧大陆的地理通道,如何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和融合,以及沿途那些绿洲和山脉对商旅造成的种种挑战。这本书让我对人类文明的演进有了全新的视角,明白地理环境不仅仅是背景,更是推动历史前进的重要力量。

评分

说实话,我当初是被“旅游常识”这个词吸引来购买这套书的,想着能从中获取一些实用的旅行指南。但读下来之后,我发现这本书的“旅游常识”远比我预想的要深刻得多。它不是那种告诉你“去哪里买纪念品”或者“如何打包行李”的浅层信息,而是从地理环境出发,讲解了不同目的地可能遇到的独特挑战和机遇。例如,在介绍高海拔地区时,它详细解释了高原反应的生理机制,以及不同民族如何适应和应对这样的环境,这对于我计划去高原地区旅行非常有帮助。在讲到沿海城市时,书中不仅提到了潮汐和季风对当地生活的影响,还顺带介绍了沿海地区独特的渔业文化和饮食习惯。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还分析了不同地区的气候变化对当地旅游业可能产生的长远影响,这让我开始思考如何进行更可持续的旅行。这本书让我明白,真正的旅游常识,是建立在对目的地地理环境的深入理解之上的。

评分

我最近入手了一套名为“刘兴诗爷爷讲述世界地理”的科普读物,虽说书名听起来像是针对特定读者群,但实际阅读后,我发现它所涵盖的知识面远超我的想象。我一直对地球的形成和演变过程非常着迷,尤其是一些宏大的地质现象,比如板块漂移、火山爆发、地震等等。这本书恰恰以一种非常生动形象的方式,将这些抽象的概念具象化了。它没有堆砌枯燥的术语,而是通过一个个引人入胜的故事,讲述了地球不同区域的地质构造是如何形成的,这些地质活动又对当地的自然风貌、乃至人类文明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冰河时代”的那部分,作者通过描绘巨大的冰川如何雕刻地貌,以及冰川退去后留下的壮丽景观,让我对地球千万年来的变化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而且,书中的插画也非常精美,很多都是写实的写生图,看得出作者在细节上花了很大的心思,这对于我这样视觉型学习者来说,简直是福音。即便是不懂地质学的朋友,也能轻松地被这些故事吸引,仿佛跟着刘兴诗爷爷一起踏上了探索地球奥秘的旅程。

评分

作为一名对自然科学充满好奇的普通读者,我一直希望能找到一些能够激发我求知欲,同时又不至于过于晦涩的书籍。这套“刘兴诗爷爷讲述世界地理”完全达到了我的期望。它以一种非常亲切的口吻,把我带入了一个奇妙的世界。我尤其欣赏书中对各种自然现象的解释,比如为什么会有彩虹,为什么会有海市蜃楼,为什么有些地方的夜晚会闪烁着奇异的光芒(极光)。作者用非常通俗易懂的语言,结合生动的比喻,将这些复杂的光学和物理学原理讲述得清晰明了。我还喜欢书中关于“地图的秘密”那一章,它不只是介绍了地图的种类和绘制方法,更深入地探讨了地图在人类探索世界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地图是如何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而不断更新换代的。这本书让我觉得,科学知识并不遥远,只要我们愿意去探索,去提问,就能发现身边的无限可能。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