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斯·凡·德·罗建成作品全集

密斯·凡·德·罗建成作品全集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德] 卡斯滕·克罗恩(CarstenKrohn)著 著
图书标签:
  • 建筑设计
  • 密斯·凡·德·罗
  • 现代建筑
  • 建筑师
  • 作品集
  • 建筑史
  • 西方建筑
  • 20世纪建筑
  • 经典建筑
  • 建筑理论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文轩网旗舰店
出版社: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12210701
商品编码:25570024477
出版时间:2018-01-01

具体描述

作  者:(德)卡斯滕·克罗恩(Carsten Krohn) 著;梁蕾 译 定  价:148 出 版 社: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年01月01日 页  数:240 装  帧:平装 ISBN:9787112210701 前言
1里尔住宅
新巴伯斯贝格,德国,1908年
2佩尔斯住宅
柏林-策伦多夫社区,德国,1911-1912年
3科勒尔-種勒住宅,立面模型
瓦森纳,荷兰,1912-1913年
4沃纳住宅
柏林-策伦多夫社区,德国,1912-1913年
5沃恩霍茨住宅
柏林-夏洛滕堡,德国,1914-1915年
6乌比希住宅
新巴伯斯贝格,德国,1915-1917年
7劳拉·佩尔斯的墓碑
柏林-白湖,德国,1919年
8肯蕾纳住宅
柏林-S洛滕堡,德国,1921-1923年
9艾希施泰德住宅
柏林-尼科拉锡,德国,1921-1923年
10费尔德曼住宅
部分目录

内容简介

这本完整而全面的专著从设计的角度对密斯·凡·德·罗的全部建成作品进行了细致的研究:书中重现了这些作品在当时是如何建造的,并从今天的视角重新审视它们,为读者提供了新的见解,来了解这位伟大的现代主义建筑大师开创性的建筑特质。本书按时间顺序介绍了密斯设计的80个建筑作品以及一个校园规划,并对其中30个作品进行了更为详细的分析,首先介绍建筑当时建造的信息资料,随后记录了建筑后来进行的改造,很后将密斯的作品与当代理论相结合进行了分析。书中所有平面图和效果图均由作者卡斯滕·克罗恩重新绘制,所有照片也由作者本人拍摄。
建筑的诗学:形式、功能与空间的精神 本套装收录了二十世纪最伟大的建筑师之一——路德维希·密斯·凡·德·罗(Ludwig Mies van der Rohe)在其职业生涯中创造的一系列标志性作品。他的设计理念,即“少即是多”(Less is more)和“触碰上帝在细节中”(God is in the details),不仅深刻影响了现代建筑的发展,更重塑了我们对城市景观和居住空间的认知。本套装并非简单罗列图纸与照片,而是力求深入剖析密斯设计思想的演进轨迹,探寻其作品中蕴含的建筑精神与哲学思考,带领读者进行一场穿越时空的建筑朝圣之旅。 第一卷:早期探索与理性主义的曙光(1905-1929) 在密斯·凡·德·罗职业生涯的初期,他便展现出对材料、比例与清晰结构的非凡敏感。本卷收录了他早期重要的住宅项目,如位于埃森的“里希特住宅”(Villa Riehl)和“克罗勒-穆勒住宅”(Kröller-Müller House)的设计草图与模型照片。这些项目虽然在规模上尚属朴实,却已初露其对体块的精准把握和对天然材料运用的考究。您将看到他如何从古典主义的严谨中汲取养分,同时又大胆拥抱新兴的工业材料,如钢与玻璃,探索它们在建筑中的表现力。 本卷的重头戏无疑是“巴塞罗那德国馆”(Barcelona Pavilion)。这座为1929年巴塞罗那国际博览会德国馆而设计的展馆,虽然仅为临时建筑,却以其革命性的开放空间布局、精致的材料运用(如大理石、缟玛瑙、青铜)以及极简主义的美学风格,成为现代建筑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套装中将呈现大量关于巴塞罗那德国馆的设计过程、建造细节以及其对后世空间设计的深远影响的详尽研究。通过对比不同时期的照片与手稿,读者将直观感受密斯如何通过轻盈的屋顶、自由分布的墙体以及水景的巧妙结合,创造出一种流动的、令人沉醉的空间体验。 此外,本卷还将聚焦密斯早期对于高层建筑的构想,包括他令人遐想的“玻璃摩天大楼”概念。这些未曾建成的设计,却以其前瞻性的视野,预示着未来城市天际线的可能形态。它们不仅是对工程技术的挑战,更是对现代社会空间需求的哲学性回应。 第二卷:国际风格的旗手与工业时代的纪念碑(1930-1949) 进入三十年代,密斯·凡·德·罗的设计更加成熟,并逐渐成为“国际风格”(International Style)的代表人物。本卷重点展示了他在欧洲时期的一些关键项目,包括柏林的“维尔斯住宅”(Villa Tugendhat)。这座住宅以其卓越的空间组织、创新的采暖系统以及对室内外空间的无缝连接,成为现代居住建筑的典范。套装将深入解析“维尔斯住宅”中,密斯如何运用昂贵的材料(如乌木、昂贵木材)与清水混凝土相结合,营造出一种既奢华又宁静的氛围。可移动的玻璃隔墙、悬浮的楼梯,无不体现着他对空间自由度的极致追求。 随着二战的爆发,密斯被迫移居美国。本卷的后半部分,将详细介绍他在美国早期的一系列重要设计。其中,“伊利诺伊理工学院”(Illinoi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的校园规划与建筑设计,是密斯在美国最重要的项目之一。他为这所大学设计了多栋建筑,包括“阿姆逊科学大楼”(Armour Institute of Technology)和“斯蒂文斯科技馆”(Crown Hall)。“斯蒂文斯科技馆”尤为突出,其大跨度的钢结构和开放式平面,奠定了现代教育建筑的基调,也展现了密斯如何将工业化的建造技术转化为纯粹的建筑美学。套装将提供详实的图纸、建造照片以及当时的教学理念,帮助读者理解密斯如何将功能性与建筑的尊严融为一体。 在本卷中,读者还会发现密斯对于住宅的持续探索,例如他提出的“玻璃盒子”住宅模型。这些模型虽然简洁,却蕴含着对居住者生活方式的深刻洞察,预示着未来模块化、高效能住宅的发展方向。 第三卷:摩天大楼的巨人与永恒的秩序(1950-1969) 本卷将目光聚焦于密斯·凡·德·罗在美国职业生涯的巅峰时期,他在此期间设计了多座享誉世界的摩天大楼。位于芝加哥的“联邦中心”(Federal Center)项目,包括“楼尔·汤姆森联邦办公大楼”(Dirksen Federal Building)、“菲茨·杰拉尔德·福特联邦大楼”(Everett McKinley Dirksen United States Courthouse)和“罗伯特·C·李·麦考密克大楼”(Lyndon Baines Johnson Federal Building),是密斯城市设计理念的集中体现。他以其标志性的玻璃幕墙和清晰的网格结构,为芝加哥的城市景观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时也为现代公共建筑树立了新的标准。套装将详细分析联邦中心的设计理念,特别是密斯如何通过建筑的体量、材料的运用以及开放的广场空间,创造出一种既具有纪念意义又服务于公众的建筑群。 毫无疑问,芝加哥的“860–880北密歇根大道公寓”(860–880 Lake Shore Drive Apartments)和纽约的“西格拉姆大厦”(Seagram Building)是本卷中最令人瞩目的作品。这两座建筑以其纤细的钢骨结构、精美的幕墙细部以及与城市环境的和谐共存,成为了现代摩天大楼的典范。套装将深入剖析“西格拉姆大厦”的每一个细节,从其精心设计的铜质外墙、精美的室内设计,到其与地面广场的结合。这栋建筑不仅仅是一座办公楼,它更像是一件被放置在城市中的精美雕塑,展现了密斯对比例、材料和细节的极致追求。 此外,本卷还将收录密斯在其他地区的代表性项目,如位于圣路易斯的“普锐特斯住宅区”(Pruitt-Igoe Housing Project),虽然该项目最终以悲剧告终,但其设计初衷和对大规模住宅解决方案的尝试,仍然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套装将从历史和建筑学的角度,对这一项目进行客观的分析。 第四卷:晚期沉思与未竟的事业(1970-1974及以后) 在本套装的最后一部分,我们将回顾密斯·凡·德·罗晚年的创作,以及他未竟的一些重要项目。即使在生命的最后几年,他的设计热情依旧不减。本卷将展示他为“国家画廊”(National Gallery)在柏林设计的扩建项目,以及他为“亨利·福特博物馆”(Henry Ford Museum)等项目留下的宝贵设计手稿。 即使是在一些最终未能实现的项目中,我们也能清晰地看到密斯不变的设计追求:对简洁线条的执着,对结构逻辑的尊重,以及对材料之美的深刻理解。他最后的遗言,“我将把我的生命奉献给建筑”,深刻地概括了他对建筑事业的全部投入。 结语 《密斯·凡·德·罗建成作品全集》不仅仅是一本建筑画册,它更是一部关于空间、形式与物质的哲学著作。通过对密斯作品的细致梳理和深入解读,我们得以窥见一位伟大的建筑师如何将抽象的理性主义理念转化为具有生命力的建筑实体。他的设计,超越了单纯的功能性需求,触及了人类对秩序、和谐与美的永恒追求。阅读本套装,就如同走进了密斯·凡·德·罗的思想殿堂,感受那份“少即是多”所蕴含的丰富与深邃,体会“触碰上帝在细节中”所传递的匠心与虔诚。这套作品集,是献给每一位热爱建筑、追求卓越的读者的珍贵礼物。

用户评价

评分

翻阅这套《密斯·凡·德·罗建筑作品全集》,我最大的感受就是他对于“秩序”的极致追求。这种秩序,并非僵化的教条,而是一种源于自然、源于逻辑的内在秩序。书中对费城国家大厦的设计过程的阐述,就让我看到了这种秩序是如何在庞大的公共建筑中得以体现的。密斯是如何平衡功能需求、结构逻辑、以及美学形式,最终构建起一个既庄重又通透的空间?我被书中展示的大量草图和模型照片所吸引,这些都揭示了他在设计过程中反复推敲、不断完善的过程。他对于建筑体量划分的严谨,对于立面比例的精确计算,都展现了他对“比例”的深刻理解。书中对费城国家大厦内部空间的处理,例如大厅的挑高、柱网的疏密、以及光线的引入,都体现了对使用者体验的细致关怀。我尤其欣赏书中对密斯如何利用材料的质感,例如大理石、青铜等,来营造出一种庄重而又细腻的氛围。这套书让我明白,真正的秩序,不是表面的整齐划一,而是建立在对事物本质的理解之上,是一种能够让使用者感到舒适和愉悦的内在逻辑。

评分

《密斯·凡·德·罗建筑作品全集》带给我的震撼,远不止于视觉上的享受。它更像是一本建筑哲学的史书,详细记录了密斯如何一步步构建起自己独特的建筑语言体系。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他如何从古典建筑中汲取灵感,又如何将其彻底颠覆并转化为现代形式的分析。例如,他对于柱式、梁架、墙体这些基本建筑元素的重新解读,在巴塞罗那德国馆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那块著名的“流动的空间”,看似随意,实则处处精妙。书中通过大量的平面图、立面图和剖面图,以及不同时期的模型照片,将这个项目从概念到落成的整个过程展示得一清二楚。我反复研究那些图纸,试图理解密斯是如何通过简单的几何体块,以及材质的对比,创造出如此丰富而又宁静的空间体验。那些细致入微的节点大样,更是让我惊叹于他对细节的极致追求。你很难想象,在那个机械化尚未完全普及的年代,密斯是如何在每一个接缝、每一个边缘处理上都力求完美。书中还穿插了大量的历史照片,展现了这些建筑在不同年代的使用场景,这让我更加直观地感受到密斯建筑的生命力。它们并非冰冷的纪念碑,而是真正融入生活,经受时间考验的实体。阅读这套书,让我对“永恒性”这个概念有了新的认识,密斯的建筑之所以能够流传至今,正是因为他触及了建筑的本质,而非仅仅是满足当下的需求。

评分

浏览这套《密斯·凡·德·罗建筑作品全集》的过程,简直就像在精神世界进行了一场漫游,每一次翻页都像是推开了一扇通往不同时空的大门。我最先被吸引的是那些早期作品,尤其是那些被精心还原的早期草图和模型照片,它们展示了一个年轻的密斯是如何在那个时代的建筑思潮中摸索、挣扎,却又坚定不移地寻找自己的语言。你能在那些线条里看到包豪斯的影响,也能感受到德意志工艺美学的根基,但更重要的是,你能捕捉到那种超越时代的冷静与理性。例如,那组早期别墅的设计,在平面布局上就体现出了高度的灵活性和对室内外空间的模糊处理,这在当时是多么的超前!他对于材料的敏感,对于光影的运用,都不是凭空而来,而是深深植根于对物质本质的理解和对人类居住体验的深刻洞察。书中的文字部分,虽然在某些章节稍显学术化,但一旦你进入了密斯的世界,便能体会到那种严谨背后的诗意。那些对项目背景、设计理念的详细阐述,让我们得以窥见这位建筑巨匠在面对复杂的设计挑战时,是如何凭借其独特的哲学思考和精湛的技术手段,将一个个理想转化为触手可及的现实。读到那些关于他如何处理结构与立面关系,如何将技术创新融入美学表达的段落,我简直是如痴如醉。这套书不仅仅是建筑作品的集合,更是一部关于现代主义建筑精神的史诗,它让我对“少即是多”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不再仅仅是风格上的概括,而是上升到了一种对本质的追求,一种对纯粹形式的敬畏。

评分

《密斯·凡·德·罗建筑作品全集》中的一些章节,探讨了密斯是如何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进行创作的。例如,他对美国和德国这两个截然不同国家的建筑环境,是如何做出回应的。我对此深感兴趣,因为这让我看到了一个伟大建筑师的适应性和创造力。书中对伊利诺伊理工学院校区的设计,就展现了他如何在既有的场地限制和功能需求下,构建一个统一而又富于变化的校园环境。密斯是如何通过对网格化布局的灵活运用,以及对不同类型建筑(如教室、图书馆、工作室)的精准定位,创造出一个既有整体性又不失个性的校园?我被书中展示的各种分析图和模型照片所吸引,这些都揭示了他在规划和设计层面的深思熟虑。他对于建筑之间相互关系的处理,对于开放空间和封闭空间的有机结合,都体现了他对校园生活体验的深刻理解。书中还提到了密斯在伊利诺伊理工学院的教学经历,这让我更加明白,他的设计理念并非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通过实践和教学,不断地传承和发展。这套书让我看到了,一个建筑师的视野,是如何能够超越物质本身,触及文化和教育的更深层领域。

评分

这套《密斯·凡·德·罗建筑作品全集》带给我的,是一种“慢读”的乐趣。因为里面的内容实在太丰富了,每一件作品,每一页图片,都值得反复品味。我最近反复阅读的是书中关于玻璃住宅(Glass House)的设计部分。这个项目虽然规模不大,但其蕴含的思想和影响力却极其深远。密斯是如何通过最简单的材料,创造出如此纯粹、透明的空间?书中对玻璃住宅的平面布局、结构体系以及室内陈设都做了极其详尽的介绍。我特别关注的是他对“边界”的处理,建筑的内外边界、私人与公共的边界,在玻璃住宅中被模糊到了极致。这不仅仅是一种形式上的大胆尝试,更是对居住者心理状态的一种探索。书中的照片,真实地捕捉到了光线在不同时间、不同季节投射在玻璃上的微妙变化,这种对自然光的敏感和运用,是密斯建筑的一大特色。他还巧妙地利用了室内家具的摆放,以及不同材料的对比,来界定出空间的层次感,即便是在一个完全开放的平面内。这套书让我意识到,建筑的魅力,并非总是宏大叙事,有时,一个纯粹的空间,一个巧妙的细节,就能唤起人心最深处的共鸣。

评分

读完这套《密斯·凡·德·罗建筑作品全集》,我最深的体会是,他是一位真正意义上的“形式探索者”。书中对每一件作品的呈现,都伴随着大量关于形式演变的分析。例如,他如何从早期的砖石结构建筑,逐步过渡到钢和玻璃的运用?他是如何通过不断的实验和创新,来拓展建筑形式的可能性?我特别喜欢书中对自由平面(Free Plan)的讨论,密斯是如何在结构体系上做出突破,从而解放了墙体的束缚,创造出更加灵活和开放的室内空间?书中对新国家美术馆(Neue Nationalgalerie)的设计,就让我看到了他对“大屋顶”形式的极致运用。他如何通过巨大的钢结构,创造出一个几乎无柱的大空间,并将所有的功能空间“悬挂”在下方?这不仅仅是技术上的壮举,更是对空间体验的一种颠覆。我被书中展示的各种模型照片所吸引,这些都揭示了他在不同阶段对“屋顶”形式的思考和探索。这套书让我明白,建筑的形式,并非仅仅是装饰,而是与结构、空间、以及使用方式紧密相连的整体。密斯通过对形式的不断追问,探索着建筑的更多可能性。

评分

浏览这套《密斯·凡·德·罗建筑作品全集》,我最大的感触是,他是一位将“技术”与“艺术”完美融合的建筑师。书中对密斯每一个项目的呈现,都伴随着对技术细节的深入剖析。例如,他如何巧妙地运用钢结构,来实现建筑的轻盈和通透?他如何利用玻璃幕墙,打破建筑与自然的界限?我被书中展示的大量技术图纸和节点大样所吸引,这些都揭示了他在结构工程和材料科学上的深厚造诣。他对于每一个连接、每一个接缝都力求完美,这使得他的建筑不仅在视觉上具有震撼力,在结构上也坚固可靠。书中还提到了密斯与当时最优秀的工程师的合作,这让我看到了一个伟大建筑师是如何集结各方力量,将自己的设计理念变为现实。这套书让我明白,建筑的艺术性,并非脱离技术而存在,而是建立在扎实的技术基础之上。密斯用他的作品证明了,技术不仅能够服务于功能,更能成为表达建筑美学的重要手段。

评分

我发现这套《密斯·凡·德·罗建筑作品全集》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它不仅仅是一本作品集,更像是一次深入的学术对话。书中的文本部分,由多位顶尖的建筑史学家和评论家撰写,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对密斯的生平和作品进行了多维度的解读。例如,有一篇评论就着重分析了密斯的设计哲学如何受到德国表现主义建筑运动的影响,但又如何巧妙地将其中的情感化元素抽离,最终形成自己冷静克制的风格。另一篇则从社会学角度,探讨了密斯建筑的公共性以及它们在城市空间中所扮演的角色。这种多视角、多层次的分析,让我对密斯的理解不再局限于其标志性的“理性主义”标签,而是看到了其作品背后更复杂、更深刻的文化和社会背景。我尤其欣赏书中对密斯晚年思想的梳理,他如何在高压的社会环境下,依然坚持对建筑纯粹性的追求。书中还引用了大量密斯本人的访谈和笔记,这使得文本更加生动、真实。我仿佛能够听到他本人在诉说着他的设计理念,他的纠结与坚持。这套书,绝对是建筑学界研究密斯·凡·德·罗不可或缺的宝贵资料。

评分

每次翻开这套《密斯·凡·德·罗建筑作品全集》,总有一种莫名的冲动想要亲自去那些建筑所在地,去触摸那些冰冷的钢铁和玻璃,去感受那些流动的空间。书中对于密斯晚期作品的介绍,尤其是那些高层建筑项目,更是让我惊叹于他前瞻性的视野。像西格拉姆大厦这样的项目,在当时无疑是划时代的。密斯是如何在处理高层建筑的体量、结构以及与城市环境的关系时,依然保持其一贯的简洁和秩序?书中对此有非常深入的探讨。他对于幕墙系统的创新,对于网格化结构的运用,都为后来的高层建筑设计树立了典范。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西格拉姆大厦中庭和内部空间的分析,那种开放、通透的感觉,以及对材料肌理的精妙运用,即便在今天看来,也依然令人赞叹。书中的图片质量很高,很多都是首次公开发表或修复过的珍贵影像,让我能够近距离地欣赏到那些建筑的精致细节。那些关于密斯如何与材料供应商、工程师紧密合作,共同解决技术难题的记载,也让我看到了一个伟大建筑师背后所付出的巨大努力。这套书让我明白,真正的建筑创新,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需要扎实的理论功底,以及与不同领域专业人士的协同合作。

评分

我在这套《密斯·凡·德·罗建筑作品全集》中,发现了一位极其重视“人”与“尺度”的建筑师。书中对他的很多住宅项目,例如范斯沃斯住宅(Farnsworth House)的展示,都让我看到了他对人性化尺度的把握。尽管密斯的建筑风格以宏大和理性著称,但他在处理居住空间时,却始终关注着人的尺度感和身体的感受。书中对范斯沃斯住宅中,如何利用层高、家具的摆放、以及视线的引导,来创造出既开放又私密的居住体验,有着非常细致的描述。我被书中展示的各种模型照片和细部节点所吸引,这些都揭示了他在材料选择和构造处理上的精益求精。他对于木材、钢材、玻璃这些材料的运用,都充满了对触觉和视觉感受的考量。这套书让我明白,真正的建筑,不仅仅是给“人”看,更是要给“人”用,要让“人”感受到舒适和愉悦。密斯在追求普遍性的同时,也从未忽视个体的使用体验。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