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正版】无计花间住 扬之水 著 在诗词世界中寻觅古典生活的诗情画意 中信出版社图书 畅

【官方正版】无计花间住 扬之水 著 在诗词世界中寻觅古典生活的诗情画意 中信出版社图书 畅 下载 mobi epub pdf 电子书 2025


简体网页||繁体网页



点击这里下载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发表于2025-01-06

类似图书 点击查看全场最低价

图书介绍

店铺: 纳卓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ISBN:9787508664330
商品编码:25593965534
丛书名: 无计花间住
开本:16开


相关图书





图书描述

 

 

《无计花间住》一阙古诗词的恋物曲,在诗词世界中寻觅古典生活的诗情画意,探寻诗里诗外、物里物外的故事。全新修订版,增补精美图文,布面精装,值得珍藏。

 

书名:无计花间住 

定价:45.00元

作者:扬之水

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团

出版日期:2016-10

页码:260

装帧:布面精装

开本:32开

ISBN:9787508664330

 


 

《无计花间住》是一阙古诗词的恋物曲。作者扬之水擅以文史互证,承沈从文先生“名物新证”之学风,开拓了全新的研究视野。本书在诗词的“小道”世界中寻觅古人生活的场景,曲径通幽、蓦然回首处,诗中有物,物中有诗。所谓“小道”,是为“正统”之外的日常生活与诗情画意。



本书亮点

寻寻觅觅,发现诗里诗外、物里物外的故事

读诗,亦读物,以科学之法撷诗词之故实

不过日常生活中的兴味,总是历史叙事中永远的明亮


◆ 【古典生活的诗情画意】

读诗词识古人,于错落的精致中,拾取三两场景,拼接古典生活之境。

◆【名物背后的风俗故事】

开拓了诗文与名物互证的研究视野,大家小作,贯通文史,深入浅出。

 


 

一篇精彩的诗词名物考证文章付梓,学者扬之水竟在若干年后的博物馆展品中寻得真实物证!世间事美莫过于兜兜转转寻寻觅觅间人、物、事的相知相遇。本书收录扬之水所撰诗词随笔三十七则,为读者发掘古典诗词与日常器物背后的风俗故事、诗情画意。

小书一部,选本三分:部分“无计花间住”,大抵在谈《花间集》之后的小道传统,吴文英、周邦彦、朱彝尊多有述及,至俱咏絮之才的《秋水轩诗词》的作者庄莲珮、虹屏及近代女词人吕碧城的篇章趣味全出。第二部分“有美一人”,两篇诗文名物互证的文字。《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诗句“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惜花春起早”、“爱月夜眠迟”,为瓷器、造金饰,由诗到装饰纹样的一段历程,不仅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中风韵翩然化作了形象。《有美一人》:讲述历代美人图的演变历史。第三部分《采蓝集》,是一束读词短札,作者自谦留取嘤嘤友声,其中灼见也甚光焰。

本书初为扬之水先生治学过程中的短小文章数札,由其友人结集流传于坊间,整理出版之后颇受读者好评。2016年再版新增诗文名物考证,图片增至原来的两倍,布面精装,值得珍藏。

 


 

部分 无计花间住02

第二部分 有美一人118

第三部分 采蓝集168

后记 233

 


扬之水,浙江诸暨人,曾在《读书》杂志工作十年,一九九六年起进入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沉浸古典文学多年,钟情于名物之学。著有《诗经名物新证》《诗经别裁》《奢华之色》《古诗文名物新证》《棔柿楼集》等专著多部,其文“亦文、亦史、亦哲、亦科学”(金克木先生语),“带给读者的是科学的清醒,是诗思的摇曳”(孙机先生语)。2016年获得朱自清散文奖。

 

 

 


 

扬之水既是一位具有深厚功底的考古学者,又是一位风格独特的散文作家。既有广博的文物知识的呈现,又有对于文物背后浸润的士大夫生活情趣和文化美学的发掘。其思虑深远,给读者以物的想象、历史的感悟和美的回味。 

                                  ——2016年第四届朱自清散文奖授奖词


扬之水并非科班出身,她当过知青,开过卡车,卖过西瓜,对书籍与知识的热爱,让她劳力之余尚要劳心,不过对知识的追求对她而言并非苦,而是乐,读书、写作本来就是兴趣所在,因此也从未觉得寂寞。她对中国古代诗文中的器物或物象有精彩的阐释,她的文本“亦文、亦史、亦哲、亦科学”,她带给读者的是科学的清醒,是诗意的摇曳,这位闹市中的大隐,浅浅地梦想,默默地奋斗,直到古诗里湮灭的器物,变成当代人鲜活的珍品。 

——《南方人物周刊·扬之水:释古之魅》2010年第44期


扬之水的文字,沾溉前辈学人流风,不是文采斐然,是清通晓畅。不花拳绣腿,不图表面好看,字字贴纸,没有空处,扎实而饱满,可又不是朴质不文那种,其行文中自有文气流转,内敛而富于张力,是渊渊的学识打底,厚积薄发后的一种从容与淡致。仿佛信手拈来,已是满腹经纶。

——《文汇读书周报·赵丽雅与扬之水》2011年09月23日


沈从文先生提出“名物新证”概念三十年后,扬之水先生成了个响应者和实践者。

——《贵阳日报·扬之水:平生只记取好亭子名》2013年11月1日

 

 


 

后记



为了旧年结下的情谊,原以为不必再印的一本小书,竟又将付梓,而“有美一人”之下的两篇长文已是分别收入《棔柿楼集》卷五和卷七,这一点是要首先告白的。



 “采蓝集”下的文字修改无多,惟飞卿词《菩萨蛮》一阕的解读增补了两条实物资料。——“藕丝秋色浅。人胜参差剪。双鬓隔香红。玉钗头上风”,是《菩萨蛮》十四首中的俊句,然而至今不曾有人揭明此中之“物”究竟何等性状,也因此终究不能明白“双鬓隔香红”、“玉钗头上风”的用字之妙。浦江清《词的讲解》中说道:“温飞卿的《菩萨蛮》对于有些读者也许只给了一个朦胧的美,假如我们要了解清楚,必得明了晚唐词的性质以及温飞卿的特殊的作风。”“其实‘江上’两句,只是宕开的句法,并不朦胧。以帘内的陈设与楼外的景物,两相对照,其意境亦甚醒豁。这首词所点的时令是初春,稍微拘泥一点,则说是正月七日,因为下面有‘人胜参差剪’之句,惟唐代妇女的剪胜簪戴,也不一定限于那,说是初春的服饰可以得其大概。”下引俞平伯语“‘藕丝’句其衣裳也,‘人胜’句其首饰也”,曰“可以如此说”,“但若说‘藕丝’句为剪綵为胜之綵段之色则意亦连贯。这些地方是各人各看,无一定的讲法。‘双鬓隔香红’亦然,俞说香红即花,‘着一隔字而两鬓簪花如画’。谓簪花固妙,惟‘香红’两字,词人只给人以色味之感觉,到底未说明白,不知谓两鬓簪花欤,抑但说脂粉,抑即指綵胜而言,是假花而非真花,凡此均耐人寻味。且吾人对于唐代妇女之服饰粧戴究属隔膜,故于飞卿原意亦不能尽知。‘玉钗头上风’,俞平伯云:‘着一风字,神情全出,不但两鬓之花气往来不定,钗头幡胜亦摇颤于和风骀荡中。’飞卿另有咏春幡诗云:‘玉钗风不定,香径独徘徊。’可谓此句之注脚。”《词的讲解》,我以为是百读不厌的文字,在未能得见实物以证词中物象的情况下,作者对飞卿词的解读已,引述俞平伯语也是极契此词韵致的佳赏。然而只是因为“吾人对于唐代妇女之服饰粧戴究属隔膜,故于飞卿原意亦不能尽知”,到底不能教人甘心。机缘凑巧,两年前我有幸随同浙江省博物馆的朋友往定州博物馆观摩,得以抚静志寺塔基地宫出土文物,因从中认出寻觅多年而未得的人胜和幡胜,不禁狂喜。此后虽已就此撰写考证文章,但关于“物”的考证,百转千回,终还是要回到“物”所依附的人和事,而“物”的意义,也要有这同时代的人和事方能够彰显。那么回到《菩萨蛮》,原来“双鬓隔香红”、“玉钗头上风”并不是“一个朦胧的美”,此中有“事”,有“人”,有闪动于春光中的“物”,而依凭词人捕捉物态的一枝传神之笔,风俗故事里的美人遂成为恒久的春色。



重读“无计花间住”下的文字,像是读一本回忆录,相关的情节纷纭于天头地尾。旧版后记开篇便言“九十年代开始稍稍集中于词集和目录版本,这是因为有一位挚友林夕兄领路的缘故”。不意去岁仲夏林夕兄离世。我曾写下《应折柔条过千尺》一则送别老友,然而感念之情岂是文字所能表述。按照出版社的印制计划,小书问世之际适逢林夕兄周年,以此作为心香一瓣,纪念我问学途中的引路人之一,对于我来说,便是这一束文字重新印行的重要意义。

                                                      

丙申蒲月廿日

 


【官方正版】无计花间住 扬之水 著 在诗词世界中寻觅古典生活的诗情画意 中信出版社图书 畅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

【官方正版】无计花间住 扬之水 著 在诗词世界中寻觅古典生活的诗情画意 中信出版社图书 畅 mobi 下载 pdf 下载 pub 下载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官方正版】无计花间住 扬之水 著 在诗词世界中寻觅古典生活的诗情画意 中信出版社图书 畅 下载 mobi pdf epub txt 电子书 格式 2025

【官方正版】无计花间住 扬之水 著 在诗词世界中寻觅古典生活的诗情画意 中信出版社图书 畅 下载 mobi epub pdf 电子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用户评价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类似图书 点击查看全场最低价

【官方正版】无计花间住 扬之水 著 在诗词世界中寻觅古典生活的诗情画意 中信出版社图书 畅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下载 2025


分享链接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友情链接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