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中国古建筑木作营造技术(第二版)
:110.00元
作者:马炳坚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04-01
ISBN:9787030114877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1.162kg
编辑推荐
新定价链接:中国古建筑木作营造技术(第二版)马炳坚先生的这本《中国古建筑木作营造技术》,一出版就引起广泛关注。作为中国木构架建筑体系核心技术的木作营造法,终于有了一部具有系统性、科学性的专著。马炳坚先生师承北京木作匠师王德宸先生,承继着哲匠深厚的传统积淀;他有丰富的古建工程的设计经验、施工经验、科研经验和教学经验,由他著述的木作营造法,可以说是取得了传统匠技与科学方法的融合。本书对古建筑文物保护、修缮、仿古建筑设计有直接指导作用,对建筑史、建筑技术史的研究,古建筑教学、技术人才培训亦有直接指导和重要参考作用。
内容提要
本书是作者马炳坚在多年从事古建筑研究、设计、施工的技术积累和总结的基础上,用现代科学的表达方法总结我国古代传统木作营造技术的一部著作。主要内容包括:传统木构建筑的种类、构造、权衡尺度、设计方法、传统工艺技术和营造施工技术、明清木构建筑的区别、仿木构建筑的设计与施工等等。在内容的编排上,本书由浅入深。循序渐进,首先介绍古建筑的名称、部位、通则,进而介绍各种木构建筑的构造方式、构架功能,直至制作安装的具体技术问题,各部分内容都附有详细的插图和权衡尺寸表,用起来十分方便。本书对古建筑文物保护、修缮、仿古建筑设计有直接指导作用,对建筑史、建筑技术史的研究,古建筑教学、技术人才培训亦有直接指导和重要参考作用。
本书适于古建、园林设计施工单位、文物保护研究单位的广大技术干部、技术工人、研究人员、大专院校建筑系师生、舞台美术工作者阅读和参考。
目录
第二版序
版序
第二版前言
版前言
章 明、清古建筑的形式、种类、通则及权衡
节 明、清古建筑的主要建筑形式
第二节 清代建筑的通则
第三节 清代建筑的权衡
第二章 常见古建筑的构造方式及构造技术
节 硬山建筑的基本构造
第二节 悬山建筑的基本构造
第三节 庑殿建筑的基本构造
第四节 歇山建筑的基本构造
第五节 各种攒尖建筑的基本构造
第六节 其他杂式建筑的基本构造
第三章 清式木构建筑的榫卯结合技术
节 木构榫卯的种类及其构造
第二节 各种榫卯的受力分析及质量要求
第四章 大木制作与安装技术
节 木构建筑的特点和大木制作
第二节 备料、验料及材料的初步加工
第三节 丈杆的作用与制备
第四节 大木画线符号和大木位置号的标写
第五节 大木制作的组织形式和工具的制备
第六节 柱类构件的制作
第七节 梁类构件的制作
第八节 枋类构件的制作
第九节 桁檩类构件的制作
第十节 椽、飞、连檐、瓦口、板类及其他杂项构件的制作
第十一节 大木安装
第五章 翼角的构造、制作与安装
节 角梁的平面位置与立面形态
第二节 外转角角梁的种类、构造和放样制作技术
第三节 窝角梁的构造、放样和制作技术
第四节 角梁的制作、安装程序及技术要点
第五节 翼角椽的构造与制作安装技术
第六节 翘飞椽的构造与制作安装技术
第六章 清式斗拱的构造及制作安装技术
节 斗拱在古建筑中的作用及其发展演变
第二节 清式斗拱的种类及用途
第三节 清式斗拱的模数制度和基本构件的权衡尺寸
第四节 清代斗拱的基本构造和构件组合规律——平身科斗拱及其构造
第五节 柱头科斗拱及其构造
第六节 角科斗拱及其构造
第七节 溜金斗拱的基本构造
第八节 牌楼斗拱的特殊构造
第九节 斗拱在木构架其他部位的应用及构造的变通处理
第十节 斗拱的制作与安装
第七章 古建筑木装修
节 古建筑木装修概述
第二节 槛框、榻板
第三节 板门
第四节 隔扇、槛窗
第五节 支摘窗、风门
第六节 牖窗、什锦窗
第七节 栏杆、楣子
第八节 花罩、碧纱厨
第九节 板壁、博古架、太师壁
第十节 天花、藻井
第十一节 古建筑木雕刻
第八章 明清木构建筑的主要区别
节 从古建筑发展的继承性和变异性看明代建筑时代特点的形成
第二节 整体造型方面的特点
第三节 柱、梁、枋等大木构件及榫卯的构造特点
第四节 椽、望、翼角的构造及特点
第五节 斗拱的特点和区别
第九章 钢筋混凝土仿木构建筑的设计与施工
节 钢筋混凝上仿木构建筑是对传统建统的继承和发展
第二节 钢筋混凝上仿木构建筑的设计与施工
第十章 古建筑木作修缮
节 古建筑文物保护修缮的意义及所应遵循的原则
第二节 古建筑修缮前的准备工作
第三节 木构架的修缮
第四节 斗拱、装修修缮
附录:清式建筑木作工程名词汇释
第二版后记
版后记
参考书目
作者介绍
马炳坚,1947年生,高级工程师,从事中国古建筑施工、设计、研究、教学、办刊三十年,业绩显赫,著述颇丰。1983年与同仁共同发起创办《古建国林技术》杂志,并在其中担任重要工作,为继承、弘扬中华传统建筑文化做出了突出贡献。他所设计的古建园林工程遍布国内外,深爱各界人士的好评。其代表著作《中国古建筑木作营造技术》被海内外学者誉为“近代对中国古建筑有分量的书”,并多次获奖。现为北京市第二房屋修建工程公司古建筑研究咨询部主任,并兼任《古建国林技术》杂志编委会委员、常务副主编,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史学分会学术委员,中国文物学会传统建筑园林委员会常务理事等。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真的太令人惊喜了!我一直对中国传统木作技艺有着浓厚的兴趣,但市面上相关的书籍要么过于学术化,要么内容碎片化,很难系统地了解。当我看到《包邮 中国古建筑木作营造技术(第2版)精装 马炳坚著 古代建筑书籍》时,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入手了,结果完全超出了我的预期。这本书的装帧非常精美,硬壳精装,纸质也很好,拿在手里就有一种厚重感,这本身就给阅读体验加分不少。我尤其欣赏的是书中对每一个木作工艺的讲解都非常详尽,从最基础的榫卯结构,到复杂的斗拱组合,再到屋顶、梁架的搭建,几乎涵盖了古建筑木作的方方面面。马炳坚教授的文字功底深厚,讲解深入浅出,即使是复杂的工艺流程,也能通过他的笔触变得清晰易懂。书中的插图和照片也非常丰富,很多都是历史照片和精美的线图,极大地增强了理解的直观性。我花了整整一个下午的时间,沉浸在书中,仿佛穿越回了古代,亲眼见证那些伟大的建筑是如何被一点一滴地建造起来的。那种精湛的技艺,那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真的让我叹为观止。读这本书,不仅仅是知识的获取,更是一种精神的洗礼,是对中华民族智慧的深深敬意。我迫不及待地想继续深入研究其中的每一个章节,希望能从中汲取更多的灵感,将这份传统工艺发扬光大。这本书绝对是所有对中国古建筑和传统木作技艺感兴趣的人的必备藏书。
评分我必须承认,一开始我只是抱着“了解一下”的心态买下了这本《包邮 中国古建筑木作营造技术(第2版)精装 马炳坚著 古代建筑书籍》,毕竟“精装”的标签加上“古建筑”这个吸引人的主题,总会让人产生好奇。然而,当我翻开书页,我才意识到,我低估了它的价值。这本书的内容之详尽,是我从未见过的。马炳坚教授的笔触,仿佛一位经验丰富的工匠,一点一点地为你展示古建筑木作的每一个精妙之处。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书中对“屋顶结构”的讲解,从不同类型的屋顶形式,到支撑这些屋顶的复杂的梁架系统,再到瓦片的铺设和排水,每一个环节都描述得淋漓尽致。我之前只觉得古建筑的屋顶很漂亮,看了这本书才明白,原来在美观的背后,蕴藏着如此复杂的力学和工艺。书中大量的图例和照片,也极大地帮助了我理解那些抽象的文字描述。我感觉自己仿佛置身于一个古代的工坊,亲眼见证着那些宏伟的建筑是如何被一点一点地建造起来的。这本书让我对中国古建筑的敬畏之情又增添了几分,也让我对那些默默奉献的古代工匠们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评分说实话,一开始我买这本书,主要是被它的书名和“精装”吸引,觉得应该是一本不错的工具书,可以放在书架上作为装饰。但当我真正翻开它,就被它深深地吸引住了。这本书的内容太丰富了,而且组织得非常有条理。马炳坚教授仿佛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师傅,耐心地向你展示古建筑木作的每一个步骤,每一个技巧。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卯榫结构”的讲解,那些复杂又精巧的连接方式,让我惊叹于古人的智慧。书中的图解非常清晰,配合文字说明,完全可以让你理解每一个榫卯的形成过程和它的功能。我之前一直以为这些只是简单的木头拼接,看了这本书才知道,原来每一个榫卯都有它独特的名称和特定的用途,而且它们之间相互配合,共同支撑起整个建筑的重量,简直是鬼斧神工。书中还详细介绍了各种木材的特性,以及在不同部位如何选择和运用木材,这让我意识到,古建筑的每一个细节都不是随意为之,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的。这本书给我带来的震撼,不仅仅是知识上的,更多的是对中国传统工艺的敬畏之情。我感觉自己仿佛打开了一扇通往古代工匠世界的大门,看到了他们如何用双手和智慧创造出如此伟大的建筑奇迹。
评分阅读《包邮 中国古建筑木作营造技术(第2版)精装 马炳坚著 古代建筑书籍》的体验,可以用“豁然开朗”来形容。我一直对中国古建筑情有独钟,特别是那些飞檐翘角、亭台楼阁,总觉得它们充满了神秘感。然而,对于这些建筑是如何建造出来的,却知之甚少。这本书就像一把钥匙,为我打开了理解古建筑木作技艺的大门。书中对每一个细微之处的描写都极其到位,无论是木材的连接方式,还是结构的搭建原理,都解释得清清楚楚。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斗拱”的讲解,那种层层叠叠、互相支撑的设计,真是巧夺天工。我之前以为斗拱只是装饰,看了这本书才知道,它不仅是结构上的重要支撑,更是古建筑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马炳坚教授用他丰富的知识和经验,将这些复杂的技艺娓娓道来,让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中国古人对建筑艺术的极致追求。这本书不仅让我增长了知识,更让我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更深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我真心推荐给所有对中国古建筑感兴趣的朋友,这绝对是一本值得珍藏的书。
评分我一直认为,真正的了解一个文化,需要从它的物质载体入手,而中国古建筑,无疑是中国传统文化最直观、最宏伟的载体之一。这本书《包邮 中国古建筑木作营造技术(第2版)精装 马炳坚著 古代建筑书籍》,正是带领我深入了解这些载体内部奥秘的最佳向导。马炳坚教授的文字,严谨而富有洞察力,他不仅仅是描述了木作的工艺,更是揭示了这些工艺背后所蕴含的哲学和美学思想。我尤其喜欢书中对“结构与装饰的统一”的论述,古建筑的每一个木构件,不仅仅是为了满足结构上的需求,同时也充满了艺术的美感,这种“形而上”与“形而下”的完美结合,是中国古建筑独有的魅力。书中大量的精美插图和照片,让我能够清晰地看到那些精巧的榫卯结构,那些优美的曲线,那些细腻的雕刻。我感觉这本书带我进入了一个充满智慧和美感的古建筑世界,让我对中国传统工艺的精湛程度有了前所未有的认识。这本书不仅丰富了我的知识,更点燃了我对中国传统建筑文化更深层次的探索热情。
评分这本书的价值,远远超出了它的价格。我之前一直想找一本能够系统讲解中国古建筑木作技术的书籍,但很多要么太古老,信息不全,要么太新,缺乏历史沉淀。这本《包邮 中国古建筑木作营造技术(第2版)精装 马炳坚著 古代建筑书籍》恰好是两者兼顾。马炳坚教授的版本,我认为是经过了时间和实践的检验,内容是权威的,而且第二版在第一版的基础上又有所更新和完善,更加贴合现在的研究和实践需求。我特别关注书中关于“梁架体系”的部分,那复杂的结构,那些计算和力学的原理,都被讲解得非常透彻。我之前看一些古建筑图片,总觉得它们是如何不倒塌的,现在看了这本书,终于有了答案。书中对于不同类型的梁架,如抬梁式、穿斗式等,都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包括它们的结构特点、受力方式以及建造工艺。这让我对中国古建筑的结构美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而且,书中的语言非常严谨,每一句话都充满了专业性,但同时又不失可读性,我感觉自己就像是在跟着一位老先生学习,他用他一生的经验,把最宝贵的知识传授给你。
评分这本《包邮 中国古建筑木作营造技术(第2版)精装 马炳坚著 古代建筑书籍》给我的感受是,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座宝库。我之前接触过一些关于建筑的书籍,但大多侧重于设计理念或者历史背景,真正深入到建造技术层面的很少。这本书恰恰填补了我的这个空白。马炳坚教授的讲解,我感觉他不仅仅是在描述一种技术,更是在讲述一种哲学,一种生活态度。他对于木材的选择、处理,对于每一个构件的尺寸、比例,对于整体结构的受力分析,都进行了非常细致的阐述。我尤其佩服书中对于不同地区、不同时期建筑风格的木作技艺的对比分析,这使得读者能够更宏观地理解中国古建筑木作技术的发展演变。书中提到的“天人合一”的理念,在木作技艺中得到了完美的体现,让我深刻体会到古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智慧。这本书的语言虽然专业,但并不枯燥,反而充满了一种古典的韵味。读起来,你能感受到一种匠人精神的传承,那种严谨、专注、一丝不苟的态度,在字里行间流淌。我已经开始尝试着根据书中的一些基本原理,去观察身边的古建筑,发现很多以前从未注意到的细节。这本书让我对“故宫”、“长城”等宏伟建筑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不再仅仅是壮观的景象,而是其中蕴含的无数精巧工艺的结晶。
评分我一直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匠人精神”非常着迷,而这本《包邮 中国古建筑木作营造技术(第2版)精装 马炳坚著 古代建筑书籍》无疑是中国匠人精神的绝佳载体。马炳坚教授的文字,充满了对古建筑木作工艺的敬畏和热爱。书中对于木材的运用,对于榫卯的精巧设计,对于结构的稳定考量,都展现了古人高超的智慧和精湛的技艺。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梁柱体系”的介绍,那些看似简单的木材,通过精密的计算和巧妙的连接,竟然能够支撑起如此庞大的建筑,而且历经数百年依然屹立不倒,这本身就是一种奇迹。书中的插图和照片,不仅展示了工艺的细节,也展现了建筑的美感,让我能同时感受到技术与艺术的融合。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技术手册,更是一部关于中国古代建筑智慧的百科全书。我通过阅读这本书,对中国古建筑的理解从“看热闹”上升到了“看门道”,发现了很多以前从未注意到的细节和奥秘。这本书让我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中国古建筑不仅仅是物质的堆砌,更是历史、文化和精神的传承。
评分这本书简直是为我量身定做的!我一直从事与木材相关的行业,对木工技艺有着浓厚的兴趣,但总觉得在理解中国古建筑木作这方面,总有一层隔阂。《包邮 中国古建筑木作营造技术(第2版)精装 马炳坚著 古代建筑书籍》的出现,彻底打破了这层隔阂。马炳坚教授的讲解,非常有条理,而且语言通俗易懂,即使是对于没有专业背景的读者,也能很快地理解。我尤其欣赏书中对“构件的组合与连接”的详细描述,每一个木构件是如何通过精密的榫卯连接起来,如何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结构,都描述得非常清晰。书中的图解和照片,是理解这些复杂结构的最佳辅助,我经常会对照着图纸,反复推敲每一个连接的原理。这本书让我对木材有了更深的认识,也对中国古代工匠的智慧有了全新的敬意。我感觉自己仿佛回到了古代的工匠学徒时期,在马教授的指导下,一点一点地学习这些宝贵的技艺。这本书不仅拓宽了我的视野,也激发了我对传统工艺更深入的研究和实践的兴趣。
评分这是一本真正意义上的“宝书”!《包邮 中国古建筑木作营造技术(第2版)精装 马炳坚著 古代建筑书籍》这本书,我感觉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一种精神的传承。马炳坚教授用他严谨的治学态度和深厚的专业知识,为我们描绘了一幅中国古建筑木作的宏伟画卷。我特别关注书中关于“建筑的整体性与局部性”的论述,它不仅仅是简单地介绍各个构件,更是强调了这些构件是如何相互配合,共同支撑起整个建筑的。例如,他对“梁架系统”和“墙体结构”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它们如何共同抵抗风、雨、地震等自然力的影响,都进行了细致的阐述。书中大量的案例分析,也让我对理论知识有了更直观的理解。我感觉自己仿佛跟着马教授一起,走访了全国各地,考察了各种不同类型的古建筑,学习了它们各自独特的木作技艺。这本书的精装设计,也让它成为了一件值得收藏的艺术品。我真心觉得,这本书的价值远不止于其价格,它承载了中国古代建筑的智慧和文化,是一份宝贵的遗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