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革”前夕,一位右派分子的迷失
诗人、作家邵燕祥晚年深度反思、直指人心,大声疾呼:
“我们曾经被欺骗,我们也曾经互相欺骗。我们不能再欺骗后人了。"
这部《一个戴灰帽子的人》忆述的,是一九六○至一九六五年间的一段生活、工作经历,是邵燕祥人生之路的一个横截面。这几年,经过了反右、大跃进、反右倾、大饥荒以后,处在“文革”爆发之前,似乎是一个相对稳定的时期,但是社会政治风云依然鼓荡翻卷,暗流汹涌,“树欲静而风不止”。
虽然沾了特赦战犯的光,邵燕祥先生被摘掉了“右派分子”那顶沉重地压在头顶上的“黑帽子”,但特有的政治烙印迫使他不得不继续“夹着尾巴做人”。这到底是怎样一种苦境呢?他的心情、心态、心境究竟如何?他历经了怎样的内心挣扎?他如何才能在准良民贱民的地位,获得一种生活的平静、精神的安宁而不至于心理失衡呢?
头上扣着的帽子变成了灰色。此种特殊生存状态、精神状态,邵先生一言以蔽之曰“苟活”。当然,这不过是现在的看法,当时则并非作如是观。
##一个个体的遭遇,像一面镜子。当然,没有人是无辜的。 老人家叨叨絮絮地讲了许多往事,其立场是十分明确的,更多的意义在于唤起人们对那段历史的不忘。
评分##很琐碎的回忆录,作为右派,邵燕祥的命运算是很好了。
评分看到某些评价说“格局小,平淡,杂乱无章,流于个人,不够典型,可读性差”,我觉得难以理解。邵燕祥当时是个青年诗人、作家,没有受到特别严重的迫害,境遇相对好一点,所以相对平淡一点,不正常吗?即使是这样,那种肃杀、人人自危的社会氛围,不是已经很传神了吗?你们想看什么?
评分看到某些评价说“格局小,平淡,杂乱无章,流于个人,不够典型,可读性差”,我觉得难以理解。邵燕祥当时是个青年诗人、作家,没有受到特别严重的迫害,境遇相对好一点,所以相对平淡一点,不正常吗?即使是这样,那种肃杀、人人自危的社会氛围,不是已经很传神了吗?你们想看什么?
评分##文字平实,局面较小,内容较为平淡,可读性一般
评分##看一下也好,真想象不到那个年代的人天天在搞什么右派,四清,有时间干点正事好吧,也可以看出来某党那么多年就在瞎扯淡不干正事,不过这书现在能出版也是一种进步了
评分##很琐碎的回忆录,作为右派,邵燕祥的命运算是很好了。
评分##因为私人因为狭隘因为可读性差,所以不是为发泄写的不是为名声写的不是为好看写的,所以可信。但是可信,就够了。
评分##一个个体的遭遇,像一面镜子。当然,没有人是无辜的。 老人家叨叨絮絮地讲了许多往事,其立场是十分明确的,更多的意义在于唤起人们对那段历史的不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