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收藏了圓明園
作者:劉陽
出版社:商務印書館(香港)有限公司
ISBN:9789620756290
分類:歷史 > 考古學 > 考古文物
語言版本:中文(繁)
内容简介
圓明園位於北京西郊,始建於清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後歷經雍正、乾隆、嘉慶、道光、咸豐五朝皇帝150餘年的精心營造,而成為一座大型皇家宮苑,被譽為“萬園之園”。
咸豐十年(1860年),圓明園遭到英法聯軍的洗劫和焚毀。之後,從晚清到民國,圓明園歷經多次盜搶、拆毀,園內建築部件、雕塑裝飾、園中藏品流散於海內外。這些珍貴文物現落何處,為何人收藏,其背後隱藏著哪些鮮為人知的歷史,本書將一一揭曉。
本書特點
1. 700餘幅高清彩色圖片和部分珍貴老照片,輔以詳盡、清晰的文字說明,圖文並茂。
2. 對海內外圓明園流散文物收錄較為齊全。
3. 文字翔實嚴謹,考據論證充分,對所收錄的圓明園流散文物皆有深入研究,可知其詳細的流傳過程。
4. 本書簡體版獲多個獎項:新浪歷史月度好書,鳳凰網月度好書,鳳凰網年度好書,出版商務週報風雲圖書獎藝術類十佳好書。被評為新華網“2013年度中國影響力圖書”。
目录
第一章 中國各地收藏的圓明園流散文物
北京002
北京大學 002
中山公園 019
中國園林博物館 027
國家圖書館分館 028
西交民巷87 號院 034
達園賓館 039
頤和園041
翠花胡同 049
西單橫二條051
內務部街11 號院 053
天平溝教堂和北海公園 055
歷代帝王廟和鐘樓 056
北京大學附屬小學 057
孚王府059
田村山南路17 號060
新華門062
正陽門063
友好賓館 064
釣魚台國賓館18 號樓 065
地安門西大街153 號四合院066
東北義園 067
清華大學 068
保利藝術博物館 070
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072
北京石刻藝術博物館 073
北京故宮博物院 074
中國國家博物館101
首都博物館105
圓明園展覽館107
台北116
台北故宮博物院116
澳門129
新葡京酒店129
瀋陽130
瀋陽故宮博物院130
湖南132
湖南省博物館132
上海134
上海博物館134
保定136
保定市動物園 136
天津138
潘毓桂舊居138
蘇州140
拙政園盆景園 140
第二章 國外各地收藏的圓明園流散文物
法國144
楓丹白露宮144
巴黎榮軍院 153
法國國家圖書館157
吉美博物館160
英國161
華萊士典藏博物館161
英國國立維多利亞與阿爾伯特博物館 163
美國170
大都會藝術博物館 170
明尼阿波利斯澳克藝術中心 177
弗利爾美術館 178
波士頓美術館 179
日本181
大阪市立美術館 181
東洋文庫 184
書道博物館185
挪威186
伯爾根城實用藝術博物館 186
第三章 私人收藏和拍賣市場上的圓明園流散文物
瓷器190
放山居舊藏 190
私人收藏和拍賣市場上的慎德堂款瓷器220
沃爾特.費恩舊藏 232
其他236
玉器244
書畫271
琺瑯器294
放山居舊藏294
其他 313
銅器320
石刻328
鐘錶332
其他 336
後記 344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从纸张的选择到内页的排版,都透露出一种高雅的品味,让人爱不释手,光是摩挲书页的手感就已经是享受了。内容上,最让我震撼的是作者对细节的执着,那些在一般历史书目中轻易带过的地方,作者却能挖掘出惊人的信息量和背后的深层逻辑。它行文流畅,逻辑链条严密,读起来丝毫没有晦涩感,即便是第一次接触这个领域的新手,也能被其强大的叙事魅力所裹挟,一气呵成地读完。全书的论证过程如同精密的钟表,每一个齿轮都咬合得恰到好处,将复杂的历史事件层层剥开,直至露出最核心的本质。读完后,我的脑海中构建起了一个完整而清晰的知识体系,感觉对某些历史节点的认知上升到了一个新的层次。这绝对是一部值得被珍藏和反复研读的佳作。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真是引人注目,那种带着历史沉淀感的字体和配色,一下子就把我的思绪拉回到了那个遥远的年代。初翻开来,就被作者那种细腻入微的叙事笔触所吸引,每一个段落都像是精心打磨的珍珠,闪烁着独特的光芒。阅读的过程中,我仿佛亲身走进了那些尘封的故纸堆中,去探寻那些不为人知的往事。作者在处理历史事件时,既保持了应有的客观与严谨,又融入了对历史人物的深刻洞察与人文关怀,使得原本冰冷的历史变得有血有肉,充满了张力。特别是对特定历史场景的描绘,那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让人读罢之后久久不能平静。整本书的结构安排得非常巧妙,线索清晰,节奏张弛有度,即便是对相关历史背景不甚了解的读者,也能轻松跟上作者的思路,并为之深深着迷。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叙事中流露出的那种对文化遗产的珍视与敬畏之情,这无疑是这本书最动人心魄的力量之一。
评分说实话,我刚拿到这本书时,心里其实是带着一丝忐忑的,毕竟涉及到如此厚重的历史题材,很容易写成枯燥的教科书。然而,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预期。它的叙事节奏非常抓人,即便是在描述一些相对学术性的内容时,作者也总能找到巧妙的切入点,将那些深奥的知识点转化为引人入胜的故事片段。它更像是一部精心编排的纪录片,画面感极强,让人忍不住想要一探究竟。我发现自己在阅读过程中,多次因为某个令人拍案叫绝的观点或是某个出乎意料的转折而发出了“原来如此”的感叹。作者显然是做了极其广泛而深入的案头工作,那些细节的考据之精细,简直让人叹为观止,这些恰到好处的点缀,极大地增强了文本的可信度和阅读的趣味性。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提供了信息,更重要的是,它重塑了我们对某些历史脉络的理解框架。
评分这本书的文字功底扎实得令人佩服,读起来简直是一种享受,仿佛是在品味一杯陈年的老茶,回味无穷。它没有那种矫揉造作的辞藻堆砌,而是以一种近乎白描的手法,却能勾勒出极为生动的画面感。作者对于语言的驾驭能力,已经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寥寥数语,便能将复杂的情感和宏大的历史背景熔于一炉。我特别喜欢它在探讨一些敏感或争议性话题时所展现出的那种冷静与克制,没有一味地进行情绪化的渲染,而是通过扎实的考证和逻辑严密的分析,引导读者自己去思考和判断。这种尊重读者智商的写作方式,在当下的出版物中实属难得。每次读完一个章节,我都需要停下来,轻轻合上书本,让那些涌上心头的情绪和思考沉淀片刻,才能继续下一段的阅读旅程。这本书,绝对值得反复咀嚼和品味。
评分这本书的整体风格非常大气磅礴,读起来有一种直击心灵的力量感。它没有回避历史进程中的残酷与复杂,而是以一种坦诚的姿态去面对。作者在构建历史图景时,视野极其开阔,不仅关注核心事件的脉络,更着墨于时代洪流中小人物的命运浮沉,这种微观与宏观的交织,使得整个叙事立体而饱满。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探讨文化传承与流失这一主题时所展现出的那种深沉的忧思,那份对逝去美好事物的缅怀,是超越国界和时代的共鸣。阅读过程中,我时常会联想到自己所处的时代背景,反思当下我们对文化保护的责任与义务。这本书不仅是一次知识的获取,更像是一次深刻的自我对话和对历史责任感的再确认,它带来的思考深度,远远超出了阅读本身。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