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潘伯鹰的行草书浏丽健劲、潇散超然,得《十七帖》及孙过庭《书谱》之法,可以说颇有二王风致; 但其正书大楷则显露出了他关于碑帖并行的书学主张,擘窠大字偶有露锋者,仍显古拙质朴,雄浑有北碑风貌。潘伯鹰一直强调学书既要勤练而非勤言,更强调书法要求“字外精神”。他的书学主张集中反映在这部《中国书法简论》中,被好书、识书者奉为圭臬。本书分为上下两卷,上卷为潘伯鹰写的关于练习书法的技巧,指导书法学习者如何入门,并罗列了学习书法的参考书;下卷为书法欣赏,作者对隶书及二王、颜柳等名家进行了点评。 潘伯鹰 著 潘伯鹰(1904―1966),中国现代有名学者、书法名家。安徽怀宁人。原名式,字伯鹰,以字行,号凫公、有发翁、却曲翁,别署孤云。早年从桐城派文学家吴?生学习经史文词。曾任北平中法大学、浙江大学及上海暨南大学教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教于同济大学和上海音乐学院。1961年与书法家沈尹默等共同筹创上海中国书法篆刻研究会,任副主任委员。精诗词,书法多山林气,篆刻崇尚汉印。学界论及潘书,认可其为“二王书风的积极追慕者”。作书注重用笔之法,得褚遂良三昧,兼纳元人鲜于枢。草书得力于王羲之《十七帖》及孙过庭《书谱》。著有《中国的书法》《中国书法简论》等。我必须赞扬这本书在“鉴赏”角度上的独到见解。它不仅仅告诉我们“什么是美”,更深入地探讨了“为什么美”。特别是涉及到章法布局和墨色变化的部分,作者的分析入木三分,往往能点破那些我过去凭直觉感受却无法言说的美学奥秘。比如,在分析一幅草书作品时,作者不仅指出了哪些笔画连属自然,更重要的是分析了“气”如何在上下两行之间穿梭、如何形成视觉上的平衡与动感。这对于提高一个学习者的“眼力”至关重要,因为书法艺术的欣赏水平往往比技法本身更难提升。读完相关章节,我再回看那些以往熟悉的碑帖时,仿佛戴上了一副新的眼镜,看到了更多以前忽略掉的精妙之处。这种由技入道的引导,使得这本书的价值远远超出了单纯的技法教材范畴,它成功地将书法从一门手艺提升到了艺术鉴赏的高度,使读者在追求“写得好”的同时,也学会了“看得懂”更高层次的艺术表达。
评分作为一名对艺术史略有涉猎的读者,我发现这本书在历史脉络的梳理上处理得非常巧妙,没有落入传统教材那种简单的朝代更迭罗列。作者似乎更侧重于“风格的演变”和“时代精神的投射”。例如,在论述魏晋风度如何影响行书的解放时,作者不仅仅停留在介绍王羲之的地位,而是深入剖析了当时士大夫阶层在政治动荡中寻求精神寄托的社会背景,是如何催生出那种洒脱不羁、自然流转的书体风格。这种深度的历史文化背景的融入,使得读者在学习具体的笔画结构时,能够体会到每一个转折、每一笔提按背后所蕴含的历史重量和文化情绪。这让我的学习不再是机械的模仿,而变成了一种与古人进行精神对话的体验。虽然全书以“简论”为名,但其对书法文化内核的挖掘却毫不含糊,显示出作者深厚的学养和广阔的视野。
评分这本书的排版布局,简直是为视觉学习者量身定做的享受。不像很多专业书籍那样,把文字和图例塞得密不透风,这本书在留白的处理上显得格外大气和克制,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艺术中“计白当黑”的审美原则。每一页的图文比例都经过精心考量,保证了阅读的舒适度,长时间观看也不会感到视觉疲劳。我特别关注的是那些关于“用笔”的章节,以往我总是在临摹中感到困惑,那些抽象的描述如“藏锋”、“出锋”、“中锋侧锋的转换”,总是难以在实际操作中把握。然而,这本书通过高清的局部放大图,结合简洁精准的文字注释,将那些微妙的运笔细节清晰地呈现在读者面前。比如,对于赵孟頫楷书的“蚕头燕尾”的解析,作者没有采用枯燥的线条勾勒,而是直接展示了名家作品中该结构是如何一气呵成,让人茅塞顿开。这种直观的教学方式,极大地缩短了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距离。我确信,对于希望通过观察和模仿来学习书法的爱好者来说,这本书的视觉指导价值是无可替代的。
评分这部《中国书法简论(插图本)》的封面设计得相当典雅,透露着一种沉静而深邃的气息。我尤其喜欢封面上选用的那种略带粗粝感的纸张材质,摸上去有种回归传统的质朴感,与书的主题——书法艺术——完美契合。翻开内页,印刷质量也令人眼前一亮,墨色的浓淡处理得非常到位,即便是初学者也能清晰分辨出不同笔画的力度变化。我之前接触过一些关于书法入门的书籍,但大多要么内容过于学术化,让人望而却步,要么就是插图质量低下,无法准确传达笔法的精髓。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插图不仅数量丰富,而且选择的范本都极具代表性,从篆隶到楷行草,脉络清晰。初读之下,虽然我还没有深入研究具体技法,但那种对中国传统美学的敬畏感已经油然而生。作者在引言部分对“气韵生动”的阐述,让我对书法不仅仅是写字,而是一种生命流动的哲学有了初步的认识。它不仅仅是一本教授技法的工具书,更像是一扇通往东方精神世界的窗户。我期待着接下来的阅读,相信它能在我提升书写技能的同时,也能滋养我的性情。
评分这本书的阅读体验,让我产生了一种强烈的“可操作性”期待。很多理论书读完后,往往感觉像是在云端飘浮,落地无力。但《中国书法简论(插图本)》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务实。它似乎预设了读者会很快投入到实践中去,因此在每一部分介绍完一种书体或一位大家的风格特点后,都会紧跟着提供一套结构化的练习建议。这些建议不是笼统地说“多练”,而是细化到了“首先练习起笔的力度控制,建议用侧锋模仿XXX字的起笔十次”,或是“在练习隶书的波磔时,注意墨色的饱满度和行笔的速度变化”。这种循序渐进、目标明确的指导,极大地增强了读者的信心。我本来还有些担心,自己没有老师指导,光靠书本是否能有所进步,但读完前几章后,我已经迫不及待地准备好了笔墨,想要依照书中的步骤开始我的第一次正式练习了。这种由内而外的激发学习动力的设计,是这本书最成功之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