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伊勒三卷本回忆录的第一卷,另两卷是《噩梦年代:1930—1940》《旅人迟归:1945—1988》。
夏伊勒出生于世纪之交的美国中西部小镇,为了逃离那里的保守氛围,夏伊勒来到欧洲,找到了一份报社的工作。夏伊勒在伦敦报道温布尔登网球锦标赛,在巴黎报道林德伯格的跨大西洋飞 行,在日内瓦报道国际联盟的会议。作为记录者,夏伊勒见证了菲茨杰拉德夫妇、海明威、格特鲁德·斯泰因、伊莎朵拉·邓肯等人的生活片段,有时自己也置身其中。对于大洋彼岸的故事——芝加哥的地下之王、“猴子审判”、风靡全美的“肖托夸集会”、哈定时代的丑闻等等,夏伊勒也娓娓道来。一幅欧美大陆世纪初生的画卷徐徐展开。
夏伊勒三卷本回忆录的第二卷,另两卷是《世纪初生:1904—1930》《旅人迟归:1945—1988》。
面对纳粹魔鬼突然出现的严峻考验,夏伊勒受命前往柏林报道。夏伊勒亲眼见证希特勒攫取权力,横扫欧洲,在与纳粹新闻审查机制的斗争中跟踪报道了把世界拖向战争的每一次重要会议,并随德军的铁骑前往比利时、法国。文字中展现了丰富的历史细节,带有强烈的个人视角和临场感,堪称《第三帝国的兴亡》的“导演评论音轨”。
夏伊勒三卷本回忆录的第三卷,另两卷是《世纪初生:1904—1930》《噩梦年代:1930—1940》。
1940年,阔别祖国十五年的夏伊勒返回了美国,继续对战争的广播报道。冷战到来,麦卡锡主义席卷美国,夏伊勒因“左翼”倾向名列《赤色频道》刊物,由此丢掉了工作,与老友默罗反目,不得不靠写作和演讲勉强度日。写作生涯起起伏伏,《第三帝国的兴亡》又掀起了舆论的轩然大波,给美德关系制造了麻烦。随着时间流逝,旧友接连故去,夏伊勒最后一次来到欧洲故地重游,看到以前心仪的街道和美食,却有心无力,无限唏嘘。
##盒装本。
评分##盒装本。
评分##鼎力推荐的一套20世纪回忆录,作者既是亲历者,也是记录者,尤其是对纳粹德国和二战的记录,有立场的新作写作才是打动人心的。第一卷: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的安逸而动荡不安的世界的直白写照。作者有一个令人羡慕的社交圈子,总是能学到新东西。作者也有很好的新闻职业敏感。第二卷:作者亲历的纳粹和二战,读来惊心动魄,非虚构写作的典范。第三卷:二十世纪回忆录,内容太过庞杂,我不知道该怎么做笔记才好。最为精彩的部分就在围绕《第三帝国的兴亡》写作过程中的那些小故事。战后美国的新闻业要了解也可以从这里面找不少资料。疫年挑战一千页大部头系列之十。
评分##极其经典的全景描绘。不过,作者有点左倾式小清新,在苏维埃和法西斯之间明显拉偏架。
评分##一千五百页的自传,我竟然一点都不觉得长。自传中的上古大神还有《忏悔录》和《往事与随想》(下册还没买到!)等着我去啃啊。
评分##极其经典的全景描绘。不过,作者有点左倾式小清新,在苏维埃和法西斯之间明显拉偏架。
评分##20160126读完
评分##这算重复补记了吧,为了盒子
评分##想过上平静生活的人,在二十世纪真是生不逢时。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