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书名:金融学(第2版)(精编版):货币银行学(第4版)
定价:29.00元
售价:19.1元,便宜9.9元,折扣65
作者:黄达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01-01
ISBN:9787300101149
字数:
页码:360
版次:2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59kg
《金融学:货币银行学(第4版)(精编版)》列入“‘十五’规划教材”;同时是教育部“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21世纪中国金融学专业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战略研究”项目中所要编写的五本教材之一。《金融学:货币银行学(第4版)(精编版)》可作为教材用于大学本科金融学专业教学计划中的“金融学”、“货币银行学”课程;对于希望较为全面地知晓和把握金融基础理论和理论前沿以及金融领域热点问题的读者会有帮助。
篇  范畴
章  货币与货币制度
第二章  信用
第三章  金融
第四章  利息和利率
第五章  外汇与汇率
第二篇  金融市场与金融中介
第六章  金融市场概述
第七章  金融市场机制理论
第八章  金融中介概述
第九章  存款货币银行
第十章  中央银行
第三篇  现代货币的创造机制
第十一章  现代货币的创造机制
第四篇  宏观均衡
第十二章  货币需求、货币供给与货币均衡
第十三章  开放经济的均衡
第十四章  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
第十五章  货币政策
第五篇  几个金融理论问题
第十六章  几个金融理论问题
名词术语中英对照
黄达,1925年2月22日出生,天津市人。我国的经济学家,教育家,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1983年起任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1991年11月至1994年6月任中国人民大学校长。
  黄达于1946年就学于华北联合大学政治学院财经系,不久转为该院研究生。1946年12月加入中国党。从1953年起,他先后任教研室主任、副系主任、系主任等职。从1983年起任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1991年11月至1994年6月任中国人民大学校长,同年开始享受特殊津贴。现任中国人民大学校务委员会名誉主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家咨询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金融学会名誉会长、中国企业联合会副会长。
章 货币与货币的制度
  节 经济生活中处处有货币
  经济生活中处处有货币
  在生活中,人们几乎处处、天天接触货币(money,currency)。
  家庭与个人,从不同来源取得货币收入。种种货币收入,保证每个家庭、每个公民维持和改善生活的需要。
  公司、企业,它们生产、流通的运转无不同时伴随着货币的收收付付。
  非经营性的机关、团体,非营利性的公益事业,其运转、其职能的发挥也离不开货币。
  财政,包括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它们的活动保证着国家职能的发挥和社会的公共需求。现代经济生活中的财政收支已完全采用货币。
  家庭和个人的货币收支有时收大于支,有多余的货币;有时支大于收,手头持有的货币不足以满足支出。多余的可借出,不足的要借入,这就产生了个人的货币债权和货币债务。公司、企业周转中需要货币,而无货币,就要借款,有了货币债务;多余的货币暂时不需支用,则可贷出,转化为货币债权。财政也要利用国家信用,大家都熟知的国债就是国家借款的称谓。货市债权债务普遍存在,孕育了金融活动。
        ……
货币的本质和演变是我一直以来都很好奇的话题。这本书在这方面的内容简直是为我量身定制的。它从货币的起源讲起,从商品货币到金属货币,再到我们现在使用的法定货币,每一个阶段的演变都充满了历史的智慧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印记。书中对法定货币的信任基础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解释了为什么人们愿意接受并使用这些由政府发行的纸币,以及国家信用在其中的重要作用。更让我惊喜的是,书中还讨论了电子货币、数字货币等新兴的支付方式,并对它们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了预测,这让我感觉这本书的内容非常与时俱进。它不仅仅是在讲述历史,更是在展望未来,让我看到了货币形式的不断创新和演进。读完这部分,我感觉我对“钱”这个概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不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交换媒介,而是承载着历史、信任和未来发展的重要载体。
评分这本书的案例分析部分是我认为最精彩的。它没有局限于理论的讲解,而是通过大量的真实世界案例,将抽象的金融概念变得生动具体。无论是讲述金融创新如何推动经济发展,还是揭示金融风险如何引发危机,每一个案例都经过了精心的挑选和深入的剖析。我特别喜欢书中对金融危机成因的分析,例如次贷危机,书中不仅详细还原了事件的发生过程,还深入挖掘了导致危机的深层原因,如监管的漏洞、金融衍生品的滥用、信息不对称等等。这种多角度的分析,让我不再停留在对事件的表面认知,而是能够触及到金融体系深处的脆弱性。通过这些案例,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金融学理论的实践意义,也对如何防范金融风险有了更清醒的认识。这本书让我感觉,金融学并非是象牙塔里的理论,而是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现实。
评分本书在解释货币的供求关系时,确实有独到之处。作者并非简单地将货币供应量与价格水平直接挂钩,而是细致地分析了货币在经济体系中的传导机制。它引入了“货币乘数”的概念,并详细讲解了商业银行在创造货币过程中扮演的关键角色,这让我理解了为什么央行调整基础货币,最终的市场货币供应量会有更大的变化。此外,关于货币需求,书中也进行了多维度的分析,区分了交易性货币需求、预防性货币需求和投机性货币需求,并探讨了影响这些需求的因素,如收入水平、利率、物价预期等。我尤其对书中关于“流动性陷阱”的论述印象深刻,它解释了在极端情况下,即便央行增发货币,也无法刺激经济增长的现象。这种对复杂经济现象的 nuanced 解释,让我对货币政策的有效性有了更审慎的认识。
评分之前对银行业务一直存在一些模糊的认识,总觉得是各种复杂的账目和流程。但阅读了这本书的关于商业银行运作的部分后,我的认知被彻底颠覆了。它把商业银行的核心功能——吸收存款、发放贷款、中间业务——剖析得淋漓尽致。特别是关于贷款的风险评估和管理,书中不仅介绍了传统的几种方法,还提及了近年来新兴的信用评分模型和大数据分析在其中的应用,让我看到了银行业务的现代化进程。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关于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以及如何通过控制流动性和利率风险来保证银行的稳健经营。书中举例了几个历史上著名的银行危机事件,并从中提炼出重要的教训,这比枯燥的理论说明要生动得多。我以前总觉得银行是个“钱生钱”的地方,但现在我明白了,银行经营的背后是精密的风险控制、高效的资源配置以及对宏观经济环境的深刻洞察。这本书让我对银行业这个“实体经济的血脉”有了前所未有的敬意。
评分这本书确实让我对宏观经济的运行有了更深的理解。特别是关于通货膨胀的形成机制和影响,书中给出了非常详尽的论述,不再是简单地说“物价上涨”这么笼统的概念。它深入浅出地分析了货币供应量、总需求、总供给等关键因素如何相互作用,并辅以大量的历史案例,比如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滞胀,让我能更直观地感受到理论的威力。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货币政策工具的讲解,比如公开市场操作、准备金率、再贴现率等等,作者不仅仅是罗列这些概念,而是通过模拟的情境,让我仿佛置身于央行的决策层,去思考在不同的经济环境下,应该如何选择和运用这些工具来达到稳定物价、促进经济增长的目标。书中的图表和数据也都非常及时且具有代表性,很多都是最新几年的数据,这对于理解当下的经济形势非常有帮助。读完这部分,我感觉自己看待新闻里关于央行加息、降息的消息时,不再是一头雾水,而是能大致理解其背后的逻辑和可能的传导效应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