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于2024-11-25
图书基本信息 | |||
图书名称 | 中外文化与文论(第33辑) | 作者 | 曹顺庆 |
定价 | 46.00元 | 出版社 | 四川大学出版社 |
ISBN | 9787561493403 | 出版日期 | 2016-04-01 |
字数 | 页码 | 400 | |
版次 | 1 | 装帧 | 平装 |
开本 | 16开 | 商品重量 | 0.4Kg |
内容简介 | |
本书为比较文学、比较文化理论相关学术研究论文集,收录论文20余篇,涉及文学经典译本流变研究、口传文学不同文本的比较研究、传统文化的现代形态、民族文学研究、文化遗产溯源分析等方面。作者既有相关领域的**学者,也有学界新锐;文章既有深厚的学术功底,又有充满新意的创见,有较高的出版价值。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中国学界对东欧马克思主义美学文献的整理与研究 东欧马克思主义文化哲学与文化理论 多元性与微观性:布达佩斯学派文化理论的范式特征 论卢卡奇政治文化思想的民主意蕴与伦理追求 一位东欧新马克思主义哲学家对哲学的理解 南斯拉夫实践派的文化批判理论 论波什尼雅克社会主义宗教文化哲学问题 从文化悲剧诊断到文化工业批判 ——西方马克思主义对齐美尔的批判与 东欧马克思主义现实主义美学 匈牙利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导论(1945—1951):政治怎样 作用于美学? 直面现实 论施陶尔《直面现实》中的现实主义美学 伊琳娜·沃伊纳尔的美育思想导引 论卢卡奇现代主义文学批评的美学理据及其深层诉求 科西克的现实主义文艺理论探析 斯特凡·莫拉夫斯基美学思想引论 东欧马克思主义美学现代性研究 阿格妮丝·赫勒:现代性、美学与人类条件 现代性场域下的悖论与 ——赫勒文化现代性理论研究 赫勒的后现代理论基础:西方政治危机的自我救赎 瓦伊达小资产阶级批判的文化维度 东欧马克思主义符号学 卓菲娅·丽莎的马克思主义音乐符号学研究 作为“文化话语”的文化 ——论赫勒对康德交谈文化的再思考 马尔库什的语言范式理论及其文化现代性批判 亚当·沙夫的结构观 ——兼谈沙夫对阿尔都塞的批判 东欧马克思主义艺术美学研究 透过马克思主义棱镜的主义 论柳博米尔·米西奇的主义艺术理论 科西克艺术美学思想探析 论齐泽克“不可能物”与崇高美学 马克思主义视域下的巴拉兹电影美学 从美学概念Kitsch的中译说起 一部研究东西德文学理论交流的力作 戏剧,哲学与政治 ——布莱希特的辩证法 跨文化比较研究 德国汉学界对《论语》核心概念的研究 ——以“仁”为例 少女、驴子与雨巷 ——从文学他国化看“弗朗西斯·雅姆在中国” 中西方贡布里希艺术理论研究视角之比较 |
编辑推荐 | |
文摘 | |
《中外文化与文论(第33辑)》: 一方面是人类所处的现实状况,另一方面是人类的乌托邦想象。由于文化的存在,现实不是固定不变的,也不是人无法改变的,它永远只能是可能事物的一部分完成,而绝不是一种已经完成的存在。而且,由于文化是人类存在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人类存在的一种方式,所以乌托邦并不是单纯贬义的,它也不是一种存在于想象中的、难以定义的或毫无根据的存在。它不是一种“科学杜撰”或脱离现实的幻想,而是一种可以通过新一代人的实践而完全有可能实现的方案,它暗示着一个提出新的思想和新的规范指令的新世界的生成,一个不断地迸发出勇气和想象的王国的重要组成部分,即某种“尚未”实现,但却是一种可以使现实能动的条件,是一种人道主义的愿景。人类世界是一个复杂的总体,它不仅包括传统社会的诸多遗产,包括已经获得的物质条件和技术,已经建立起来的社会组织,还包括关于未来的各种想象、期许和方案。但是,在现实中占统治和主导地位的往往是一种实用主义的倾向,是致力于维护现实并满足基本需要的实际意义上为生活而斗争的倾向。因而,远离近期目标的想象都在对实际生活没有现实性和功能性的意义上被概括成了“乌托邦”。文化恰恰介于二者之间,它连接了二者并通过补充人类存在的新方面,从而含蓄地扩展了生物学存在和生存斗争的界限。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社会主义自治应当被建设为一个完整的社会体制。这就是说,,它必须包括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的一切方面;第二,除了个别元素的自治之外,它必须被视为社会整体的自治。这就假定了各种自治的元素汇集到一个完全自治的社会之中。在任何其他情况下,马克思对于社会过程从属于“个体联合的力量”之信念以及他对“自由生产者的联合体”所寄予的希望,都会被证明是乌托邦。 那么,文化在何种意义上,以何种方式才能发挥其现实和乌托邦之间的中介作用呢? 首先,文化可以激发人的创造力。人们要建构一个更适合于人本身的新世界,文化扩大了各种活动和需要的系统,这种理解新事物的需要和创造发明的需要激发了人的好奇心,并发展了人的创造力,在接受历史遗产的过程中,获得创造性的生活技巧。其次,文化以符号交往的形式,以各种方案和思想的形式,以达到尚未存在的事物的形式创造了人的实践。再次,文化借助于经验和学习,亦即整体的积累过程,促进了世界的人道化。在这个意义上,文化并没有游离或脱离于个人生活,而是作为一种人的存在的要求植根于生活本身之中。后,文化以一种萌芽的形式表现在每一个个体之中,在个体内部进行着调节,扩展有效的经验并探索未知的事物。对于个体而言,一方面,他们必须适应现实及其要求、目标、标准和价值;另一方面,他们永远不会完全接受现实,永远不会满足于现实,并将现实与另一个可能更好、更全、更美的世界联系,由此循环往复,不断推动历史进步。总之,鉴于文化不能与活动者的个人的历史相分离,所以应该将文化视为现实和乌托邦之间的“调节器”,或现实和理想之间的桥梁。 …… |
序言 | |
正版:中外文化与文论(第33辑) 9787561493403 下载 mobi pdf epub txt 电子书 格式 2024
正版:中外文化与文论(第33辑) 9787561493403 下载 mobi epub pdf 电子书正版:中外文化与文论(第33辑) 9787561493403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下载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