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基础(第四版) 教材 研究生/本科/专科教材 文法类 9787302444725

法律基础(第四版) 教材 研究生/本科/专科教材 文法类 9787302444725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法律基础
  • 法学教材
  • 文法类
  • 研究生
  • 本科
  • 专科
  • 法律入门
  • 第四版
  • 9787302444725
  • 教材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纳卓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清华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2444725
商品编码:26585480421
丛书名: 法律基础(第四版)

具体描述

 

关联模板【结束】节点,请勿手动操作节点内的内容!!!

 

 

基本信息

  • 作者:   
  • 丛书名:
  • 出版社:
  • ISBN:9787302444725
  • 上架时间:2016-8-5
  • 出版日期:2016 年7月
  • 开本:16开
  • 页码:300
  • 版次:4-1
  • 所属分类:

 

目录


绪论:法学基本理论1
第一章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法律制度概论11
第一节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11
第二节当代中国的法律制定13
第三节当代中国的法律实施16
第二章中国宪法19
第一节中国宪法概述19
第二节国家的基本制度22
第三节公民的基本权利25
第四节国家机构26
第五节宪法的实施及其保障30
第三章中国行政法律制度33
第一节行政法律制度概述33
第二节行政组织法律制度36
第三节行政行为法律制度40
第四节行政监督法律制度53
第四章中国民事法律制度61
第一节民事法律制度概述61
第二节民法的基本制度63
第三节物权法律制度72
第四节债权法律制度80
第五节人身权法律制度86
第六节知识产权法律制度89
第七节婚姻家庭继承法律制度93
第八节侵权责任法律制度97
第五章中国商事法律制度106
第一节商事法律制度概述106
第二节公司法律制度110
第三节证券法律制度123
第四节票据法律制度130
第五节保险法律制度134
第六节破产法律制度138
第六章中国经济法律制度143
第一节经济法律制度概述143
第二节反不正当竞争与反垄断法律制度144
第三节广告法律制度148
第四节产品质量法律制度149
第五节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律制度152
第六节会计法与审计法律制度157
第七节价格法律制度159
第八节财政税收法律制度162
第九节银行法律制度167
第七章中国自然资源和环境保护法律制度169
第一节自然资源和环境保护法律制度概述169
第二节自然资源法律制度170
第三节环境保护法律制度178
第八章中国劳动与社会保障法律制度188
第一节劳动与社会保障法律制度概述188
第二节劳动法律制度189
第三节社会保障法律制度200
第九章中国刑事法律制度206
第一节刑事法律制度概述206
第二节刑法关于犯罪的一般规定208
第三节刑法关于犯罪的具体规定216
第四节刑法关于刑罚的一般规定224
第十章中国诉讼法律制度230
第一节诉讼法律制度概述230
第二节民事诉讼法律制度235
第三节行政诉讼法律制度245
第四节刑事诉讼法律制度248
第十一章国际法律制度257
第一节国际法概论257
第二节海洋与空气空间和外层空间法264
第三节条约与外交机构267
第十二章国际私法制度274
第一节国际私法序论274
第二节国际私法总论278
第三节国际私法各论281
参考文献286
第一版后记287
第二版后记288
第三版后记289
第四版后记290

内容简介

本书在介绍法学基本理论、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法律制定和实施的基础上,全面讨论了中国宪法、行政法律制度、民事法律制度、商事法律制度、经济法律制度、自然资源和环境保护法律制度、劳动与社会保障法律制度、刑事法律制度、诉讼法律制度、国际法律制度、国际私法制度的基本规范和知识。全书内容全面,阐述得当,用语规范,文字简洁。第四版根据新法律法规对第三版的内容进行了修订。

本书适用于大专院校、科研机构的师生,法律实务部门的工作人员,对法律、法学有兴趣的其他读者。 


法学入门的坚实阶梯:深度解析与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本书旨在为广大学子提供一套系统、深入的法学基础知识体系,帮助读者在理解基本法律概念、制度和原理的基础上,逐步培养严谨的法律逻辑思维与批判性分析能力。本书不仅是法学专业学生的必修读物,也适合对法律有浓厚兴趣的非专业读者,为理解社会运行规则、维护自身合法权益打下坚实基础。 核心内容概览: 本书结构严谨,内容涵盖法学领域的基石性知识,循序渐进地引导读者进入法律的殿堂。 第一编:法学概论与法律思维 法的起源与发展: 追溯法的历史演进,从早期社会形态下的习惯法、宗教法,到现代国家法律体系的形成,深入理解法作为社会规范的本质和功能。探讨不同历史时期法的特点及其对当下法律制度的影响。 法的概念与特征: 详细阐释法的定义,分析法的普遍性、规范性、强制性等核心特征。理解法与其他社会规范(如道德、宗教、礼仪)的区别与联系,认识法在社会治理中的独特地位。 法的分类: 系统介绍不同的法律分类体系,如公法与私法、大陆法系与英美法系、实体法与程序法等,帮助读者建立宏观的法律体系认知框架,理解不同法律部门的特点与相互关系。 法律思维方式: 重点培养读者的法律思维模式。这包括: 法律推理: 掌握演绎推理、归纳推理、类比推理等在法律适用中的运用。学习如何从事实出发,结合法律规定,得出合乎逻辑的结论。 法律解释: 深入理解法律条文的字面意义、立法原意以及不同解释方法(文义解释、体系解释、历史解释、目的解释)的应用,学会如何准确把握法律的真实含义。 法律价值: 探讨法治、正义、公平、效率等核心法律价值,理解这些价值在法律制定与适用过程中的重要性,以及它们之间可能存在的张力与平衡。 法律论证: 学习构建有说服力的法律论证,理解论证的结构、要素及常见谬误,为将来参与法律实践打下基础。 第二编:法的一般理论 法律渊源: 详尽阐述法律渊源的概念,包括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规章、国际条约、司法解释等,并分析其效力等级和适用顺序,理解法律是如何产生的。 法律关系: 深入分析法律关系的主体、客体和内容。理解法律关系如何因法律事实的发生而产生、变更或消灭,以及法律关系在社会互动中的作用。 法律规则: 剖析法律规则的构成要素(假定条件、行为模式、法律后果),理解不同类型法律规则(义务性规则、禁止性规则、授权性规则、禁止性规则)的特点及其功能。 法律条文的结构与功能: 帮助读者理解法律条文的内在逻辑,识别法律条文中的关键要素,掌握如何准确解读和运用法律条文。 法律的制定与实施: 介绍法律的立法程序,从提出、审议、通过到公布的完整过程。同时,探讨法律的实施机制,包括执法、司法以及法律的遵守,理解法律如何从纸面走向实践。 法律的效力: 深入探讨法律在时间、空间以及对人方面的效力。理解溯及力、属地效力、属人效力等概念,以及法律的废止与继承。 第三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概览 宪法基本原则与制度: 深入解析中国宪法的核心内容,包括国家性质、根本任务、国家机构、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等,强调宪法在国家法律体系中的根本地位。 国家机构: 梳理和介绍我国国家机构的组成及其职权,包括国家权力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国家行政机关(国务院)、国家审判机关(最高人民法院及各级人民法院)、国家检察机关(最高人民检察院及各级人民检察院)等,理解权力分立与制衡的基本原则。 民事法律制度: 介绍民法总则、物权法、合同法、婚姻法、继承法等民事法律制度的基本概念和主要内容,理解民事主体、民事权利、民事义务以及民事法律行为等,为理解个人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奠定基础。 刑事法律制度: 阐释刑法的基本原理,包括犯罪构成、刑罚种类、刑事责任等。分析刑法的性质、目的与基本原则,帮助读者理解何为犯罪以及如何追究刑事责任。 行政法律制度: 介绍行政法的基本原则、行政机关的组织与职权、行政许可、行政处罚、行政复议、行政诉讼等内容,理解政府与公民在行政管理中的关系。 经济法律制度: 概述与经济活动相关的法律,如公司法、证券法、反垄断法等,理解市场经济运行中的法律规制。 社会法律制度: 涵盖劳动法、社会保障法、环境保护法等,体现法律对社会生活各方面的关怀与调整。 诉讼法律制度: 介绍民事诉讼法、刑事诉讼法、行政诉讼法等程序性法律,理解解决法律纠纷的程序性保障。 学习方法与能力培养: 本书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方法。 案例分析: 每章后附有精心挑选的典型案例,引导读者将抽象的法律条文与具体生动的案情相结合,培养分析和解决实际法律问题的能力。 思考题与讨论: 设置引导性思考题,鼓励读者主动探究法律问题,形成独立的观点,并积极参与课堂或小组讨论,提升沟通与协作能力。 阅读与检索: 鼓励读者阅读原始法律文本,并掌握基本的法律文献检索方法,为进一步深入学习和研究奠定基础。 批判性思维: 在介绍法律知识的同时,引导读者思考法律的局限性、潜在的冲突以及可能存在的改进空间,培养不盲从、重证据、善于质疑的批判性思维。 本书特色: 体系化构建: 逻辑清晰,结构严谨,层层递进,帮助读者构建完整的法学知识体系。 理论与实践并重: 既有深入的理论阐释,又不乏鲜活的案例分析,理论联系实际。 语言通俗易懂: 避免晦涩的专业术语,力求用清晰、准确、易于理解的语言解释复杂的法律概念。 前沿性与时效性: 紧跟法律发展前沿,内容涵盖最新的法律法规和司法解释(视具体版本而定)。 注重能力培养: 不仅传授知识,更致力于培养读者的法律思维、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对本书的学习,读者将能够: 掌握法学领域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概念。 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基本框架和主要制度。 培养严谨的法律逻辑思维和批判性分析能力。 为进一步深入学习法学专业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提高依法办事、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能力。 本书是您开启法学学习之旅的理想起点,它将助您在法律的海洋中扬帆远航,发现法律的魅力,理解法律的力量。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简约而又不失学术气息,淡雅的蓝色背景搭配醒目的白色字体,直接点明了“法律基础”的主题,让人一眼就能识别出其专业性质。当我第一次翻开它时,扑面而来的是一种扎实、严谨的学术氛围。目录清晰地勾勒出了法律世界的宏观图景,从法律的起源、本质,到不同法律部门的划分与概述,再到法律的适用与解释,层层递进,脉络分明。作者在开篇就对法学研究的方法论进行了深入浅出的阐述,这对于初学者来说无疑是极大的帮助,它不仅教授了“是什么”,更重要的是引导我们思考“为什么”和“如何学”。书中的语言风格虽然专业,但并未显得晦涩难懂,反而充满了逻辑性和条理性,每一个概念的引入都伴随着详实的解释和相关的案例分析,这使得抽象的法律条文变得鲜活起来,更容易被理解和吸收。例如,在论述合同法的形成要件时,作者不仅列出了法律条文,还引用了多个经典的案例,详细分析了合同成立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以及法院是如何根据法律原则进行判决的,这种“理论+实践”的讲解方式,让我对合同的构成要素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为我今后在实际生活中理解和处理相关问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评分

这本书的实用性体现在其对法律实际应用的重视。在讲解理论知识的同时,作者巧妙地穿插了大量现实案例,这些案例并非随意选取,而是具有代表性,能够很好地印证和解释所阐述的法律原则。通过对这些案例的分析,我不仅理解了法律条文的实际含义,更重要的是学会了如何将法律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例如,在学习侵权责任法时,书中详细分析了交通事故、产品质量问题等常见侵权行为的构成要件、免责事由以及损害赔偿的计算方式。作者通过对不同案例的处理,展示了法律在保障人民权益、维护社会秩序方面的具体作用,让我切实感受到了法律与生活的紧密联系。这种案例驱动式的学习方式,极大地激发了我学习的积极性,让我觉得所学的知识是“活”的,是可以应用的。这本书不仅是知识的载体,更是学习如何运用法律的指南,它为我未来在学习和工作中处理法律相关事务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

评分

这本书的编排方式非常人性化,充分考虑到了读者的学习习惯。章节之间的逻辑过渡自然流畅,每一部分的学习都建立在前一部分的基础上,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特别值得称道的是,作者在每个章节的结尾都设置了“思考题”和“延伸阅读”环节。思考题设计得既有启发性又不至于过于刁钻,能够引导读者对所学内容进行深入的思考和总结,巩固记忆,加深理解。而延伸阅读则提供了更多相关的学术论文、专著和一手资料的线索,这对于有志于深入研究的读者来说,无疑是宝贵的资源,可以帮助我们从更广泛的视角和更专业的角度去探索法律的奥秘。我在学习过程中,经常会花时间去思考这些问题,并尝试去查找延伸阅读的资料,这个过程不仅提升了我的独立学习能力,也让我体会到了探索知识的乐趣。这本书就像一位循循善诱的导师,它不会把所有答案都直接给到你,而是通过巧妙的设计,激发你主动去思考、去发现,从而真正掌握知识的精髓。

评分

就这本书的语言风格而言,我感觉作者的表达方式十分精准和到位,没有多余的修饰,直击核心。在阐述一些比较复杂的法律概念时,例如关于“法律推理”的几种模式,作者并没有简单地给出定义,而是结合了具体的法条和判例,一步步地分解了推理过程,使得原本抽象的逻辑过程变得清晰可见。文字的严谨性体现在每一个词语的选择上,力求达到最精确的表达,避免歧义。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作者在介绍“法律的渊源”这一章节时,并没有仅仅停留在宪法、法律、法规等层级,而是深入探讨了判例、习惯法,甚至是学说在不同法域的作用和地位,并分析了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何影响法律的适用。这种细致入微的分析,让我看到了法律体系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也认识到掌握法律知识需要具备多维度的视角。即使是对于一些我们日常生活中可能接触到的法律常识,这本书也从根源上给予了深入的解释,让我明白了“为什么是这样”,而不是仅仅停留在“是什么”。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整体印象是其内容的深度和广度都令人印象深刻。它并非仅仅停留在对法律条文的罗列和解释,而是深入剖析了法律背后的精神和价值。在阅读过程中,我尤其被其关于“法的精神”和“法律的价值”部分的论述所吸引。作者并没有将法律视为一套冰冷的规则,而是将其置于社会发展、人性需求以及道德伦理的宏大背景下进行审视。这种宏观的视角使得我对法律的认识不再局限于技术层面,而是对其社会功能、历史演进以及未来发展方向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书中对于不同法律体系的比较分析也相当精彩,无论是大陆法系还是英美法系,作者都能够抓住其核心特征,并将其置于全球法律格局中进行定位,这对于拓宽我的国际视野,理解不同国家和地区法律制度的差异性及其根源大有裨益。此外,作者在讨论某一法律概念时,往往会追溯其历史渊源,探讨其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演变,这不仅增添了知识的趣味性,更让我体会到法律的生命力和适应性,它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在与时俱进中不断发展完善,这种动态的认知让我对法律的学习充满了敬畏感和探索欲。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