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 者:(英)罗纳德.科斯,王宁 著作 徐尧,李哲民 译者 定 价:58 出 版 社:中信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年01月01日 页 数:294 装 帧:精装 ISBN:9787508635101 ●序
● **时代的中国
●第二章 中国在转折年代
●第三章 中国市场体制改革起源
●第四章 笼中之鸟:社会主义下的市场经济改革
●第五章 走出传统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
●第六章 从单一市场经济到多元市场经济
●后记
●致谢
●参考文献
内容简介
从来没有一个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如此系统地阐述中国过去几十年惊心动魄的变革。
新制度经济学鼻祖、产权理论的创始人、现年已102岁的诺贝尔经济学家得主科斯,在这本书中讲述了一个有着中国特色的独特故事。
在过去30年里,中国成功地从一个市场和企业精神被锢的破碎经济,转型为一个市场力量盛行且私企遍地的活跃经济。但中国仍坚守着社会主义的立场,并自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本书的主旨正是为了向世人揭示这一切是如何发生的。本书所展现的,便是中国走向现代市场经济的整个变革。
科斯及其学生王宁收集了众多靠前外的文献,从时代谈起,基于多年对中国经济发展的跟踪观察,客观地梳理了中国这些年来的经济发展变革,让经济学者和大众更加直接客观地了解中国的改革。
如果说是从政治上论中国,那么,科斯就是从经济上来论中国。 (英)罗纳德.科斯,王宁 著作 徐尧,李哲民 译者 罗纳德·哈里·科斯(Ronald H. Coase)
新制度经济学的鼻祖,产权理论的创始人,199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现为芝加哥大学法学院荣休教授, 浙江大学科斯经济研究中心创始人。
科斯的杰出贡献是发现并阐明了交易成本和产权在经济组织和制度结构中的重要性及其在经济活动中的作用。他推崇经验研究,批判经济学因脱离现实而踟蹰不前。科斯经济学直接影响了中国几代经济学家,包括张五常、周其仁、盛洪等众多知名经济等 第四章
笼中之鸟:社会主义下的市场经济改革(节选)
80年代初,中国的经济改革其实是一个二元经济的故事:发展停滞的国营经济和飞速增长的私营经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边缘革命中,活力四射的私营经济在社会主义经济的外围诞生了。对于充满雄心的创业者来说,寻找未曾开发的经济机会简直易如反掌。由于社会主义经济几十年来对重工业的过度倾斜,中国很基本的消费品和服务都十分匮乏。但这种局面很快就会被改变。80年代初,创业者们开始填补这些长期未被满足的需求,而事实证明,这种商业活动利润很好丰厚。例如,自营的理发店每天获得的收入比医院里的外科医生还高,路边卖茶叶蛋的比造原子弹的挣钱还多。小卖部和小餐馆的店主和一些小商贩,在此之前很多都是所谓的“待业青年”,等
《风云际会:时代浪潮中的人物与叙事》 第一章:破晓时分——士人心灵的启蒙与困惑 历史的巨轮,滚滚向前,碾过旧的秩序,也催生着新的萌芽。在中国近代史的黎明时分,一批士人,怀揣着对家国命运的深切忧虑,和对“何以为继”的理性追问,走上了探索变革之路。他们是这场风暴的先行者,也是时代的瞭望者。 曾国藩,这个名字在中国近代史上回荡了百年。他并非天生的改革者,也未曾有毕生的革命理想。然而,在太平天国运动的熊熊烈火中,在捻军的此起彼伏的烽烟里,这位湘勇的缔造者,不得不直面一个前所未有的挑战:如何稳固一个摇摇欲坠的帝国。他以儒家之道为根基,却又在实践中不断汲取西方的技术与理念。他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但他的“平天下”并非简单的政治口号,而是在血与火的洗礼中,对国家生存逻辑的深刻体悟。他编练湘军,引进西式炮火,建立新式营制,其核心目标是“剿灭发匪,以保全中国”。在这个过程中,他看到了中国传统军事技术与管理的落后,看到了西方坚船利炮的威力,也因此,他成为洋务运动的早期推动者。然而,曾国藩的内心并非没有挣扎。他一方面深信“圣人之道,常存乎一心”,另一方面又不得不承认“今日之道,不得不变”。这种内心的张力,正是那个时代士人普遍面临的困境。他们背负着千年的文明传承,却又不得不面对西方工业文明带来的巨大冲击。曾国藩的奏疏、家书,字里行间透露出他对中国文化根基的珍视,对“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坚持,这种坚持既是一种信念,也包含着一丝不甘。他的“托古改制”,试图在传承中寻找变革的路径,这或许是当时最为务实的方案,但也预示着未来变革的复杂性与艰巨性。 李鸿章,另一个在风云变幻中叱咤风云的人物。他比曾国藩更为激进,也更为务实。作为晚清的重臣,他几乎参与了中国近代史上所有重大的对外事务。从签订《天津条约》、《北京条约》,到甲午海战的惨败,再到《马关条约》的屈辱,李鸿章的一生,仿佛就是中国近代屈辱史的缩影。然而,正是这些屈辱,也反过来迫使他更加坚定地推动“师夷长技以自强”。他创办江南制造总局、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引进西方的机器生产、造船技术、电报通信。他被誉为“中国近代工业之父”,其贡献不言而喻。但他的变革,始终被“治标不治本”的困境所束缚。在与西方列强的较量中,他尝尽了“技不如人”的苦果,也体会到了“制度不改,终是他人作嫁衣”的无奈。甲午一役,日本的崛起,尤其让他感到痛彻心扉。一个蕞尔小国,竟然能够战胜强大的中国,这不仅仅是军事上的失败,更是对中国传统政治体制、文化观念的巨大拷问。李鸿章的改革,最终未能阻止清王朝的覆灭,但他留下的工业基础,却为中国未来的发展埋下了种子。他的 pragmatism(实用主义),在那个充满理想主义色彩的时代,显得尤为突出。他不懂政治,只懂经济;他不懂外交,只懂算计。这种局限性,也正是那个时代中国知识分子,乃至整个国家面临的普遍困境。 张之洞,这位湖北的封疆大吏,以其“南张北李”之称,与李鸿章并驾齐驱。他同样是洋务运动的代表人物,但其思想又有着独特的印记。张之洞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更加强调“体”的重要性。他创办的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在当时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他兴办新学,强调“劝业兴学,以强国基”,为中国教育的近代化做出了贡献。然而,他对于西方政治制度的引入,却持谨慎甚至排斥的态度。他深信中国的传统文化具有独特的价值,不愿轻易抛弃。这种在“体”与“用”之间的摇摆,折射出中国知识分子在面对西方文明时,那种既想学习其长,又想保持自身主体性的复杂心态。他的“劝业兴学”固然重要,但如果仅仅是在原有制度框架内的修补,其效用终将有限。 这些士人,他们是时代的弄潮儿,也是被时代裹挟的个体。他们在新旧交替的浪潮中,努力寻找着国家的出路。他们的困惑、他们的挣扎、他们的探索,共同构成了中国近代史上一幅波澜壮阔的画卷。他们的个人命运,与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他们的思想火花,也照亮了后人继续前行的道路。 第二章:时代洪流中的个体命运——从辛亥到五四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那些曾经引领时代的士人,终究会被新的浪潮所淹没,而新的一代,则在旧的土壤上,孕育着新的希望与理想。辛亥革命的炮火,彻底炸毁了帝制的根基,但革命的胜利果实,却被袁世凯窃取,中国再次陷入军阀割据的混乱之中。 孙中山,这位伟大的革命先行者,他的名字与“革命”紧密相连。他一生致力于推翻帝制,建立共和。从早期的“兴中会”到后来的“同盟会”,再到“国民党”,孙中山始终站在革命的最前沿。他提出的“三民主义”,即民族、民权、民生,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然而,革命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他屡败屡战,却从未放弃。他与封建势力、帝国主义势力进行了不懈的斗争。他深知,仅仅推翻帝制是不够的,关键在于建立一个真正的共和政体,实现民有、民治、民享。他的革命,是对旧中国的彻底否定,是对一个新中国的热切期盼。然而,革命的成功,并不意味着所有问题的解决。革命后的中国,依然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军阀混战、民生凋敝、列强侵略。孙中山晚年,也对革命的道路进行了反思,提出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新政策,试图找到一条更为可行的革命道路。他的理想,如同灯塔,照亮了无数仁人志士前行的方向,尽管他的革命最终未能在他有生之年彻底完成,但他播下的火种,却在中华大地上燎原。 陈独秀,这位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与孙中山的革命路径有所不同。陈独秀在五四运动时期,是新文化运动的旗手。他高举“民主”与“科学”的旗帜,猛烈抨击封建思想、传统道德。他创办《新青年》,成为当时青年人思想启蒙的重要阵地。“打倒孔家店”、“我 e 个人”的呐喊,代表着对旧文化、旧礼教的彻底决裂。他认为,只有思想的解放,才能为政治变革奠定基础。然而,随着十月革命一声炮响,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陈独秀的思想也发生了巨大的转变。他看到了俄国革命的成功,看到了马克思主义改造中国的可能性。他从一个激进的启蒙思想家,转变为一个坚定的共产主义者。他参与创建中国共产党,并成为早期党的领导人。他主张以无产阶级革命的方式,彻底改变中国的社会制度。然而,陈独秀的革命道路也充满了曲折。在党内,他一度坚持“左倾”路线,导致了革命的严重挫折。他最终被开除出党,但他对中国革命的贡献,以及他在思想启蒙时期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他的思想转变,也折射出那个时代中国知识分子,在探索救国救民道路时,所经历的思想激荡与选择。 鲁迅,这位中国的“民族魂”,他的笔下,是那个时代最深刻的呐喊与控诉。他与其说是革命者,不如说是一个深刻的批判者。他的作品,如《呐喊》、《彷徨》,无情地解剖着中国社会的病态,揭露着国民性的弱点。“看客”心态、“麻木不仁”,在他的笔下,栩栩如生。他以冷峻的笔触,描绘着小人物的悲惨命运,揭示着封建压迫的残酷。《阿Q正传》中的阿Q,成为中国国民劣根性的典型代表。鲁迅的批判,是痛苦的,也是深刻的。他并没有给出明确的救世方案,但他用他锐利的笔,唤醒了沉睡的国民。他认为,改造国民性,是变革中国的前提。他的“呐喊”,是希望黑暗中能闪过一丝光明;他的“彷徨”,是对未来的迷茫与探索。他不是一个乐观主义者,但他的反抗精神,却成为那个时代一股强大的力量。他与国民党的斗争,与左翼文学的论争,都显示出他在思想上的独立与坚定。他是一位孤独的斗士,但他的声音,却永远回荡在中国大地的上空。 在辛亥革命的硝烟未散,五四运动的火炬点燃的时代,无数的青年学子,从乡村走向城市,从书斋走向街头。他们是那个时代的叛逆者,也是未来的创造者。他们接受西方的思想,也热爱自己的祖国。他们渴望自由,也追求平等。他们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他们的呐喊,也构成了中国近代史上一曲激昂的时代赞歌。 第三章:思想的碰撞与融合——主义的选择与国家走向 当旧的帝国轰然倒塌,新的种子开始萌发,但它们生长在何种土壤,又将开出何种花朵,却是一个未知数。二十世纪初的中国,正处于主义的十字路口,各种思潮如同百川归海,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激烈碰撞、融合,最终塑造了中国的未来走向。 马克思主义的传入,如同划破夜空的闪电,为中国的知识分子带来了全新的视野。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为中国提供了一个不同于西方资本主义的现代化模式。以李大钊为代表的一批知识分子,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一变化。李大钊,这位北大学术的泰斗,从激进的民主主义者,转向了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他将马克思主义视为“救世主”,看到了它改造中国、实现民族解放的巨大潜力。他积极传播马克思主义,创办《新青年》的马克思主义专号,组织“马克思主义研究会”。他认为,中国革命必须走俄国革命的道路,通过无产阶级革命,建立无产阶级专政。他的思想,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奠定了理论基础。 然而,马克思主义并非在中国一帆风顺。它面临着与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社会现实的磨合。陈独秀,作为早期共产党的领导人,在早期也深受马克思主义的影响,但他在后期,对于革命的策略和方法,与党内其他领导人产生了分歧,最终导致了分裂。他的思想,也经历了从启蒙主义到马克思主义的转变,再到后期的反思与批判,这本身就反映了那个时代知识分子在面对新的思潮时,所经历的复杂思想斗争。 梁启超,这位曾经的维新派领袖,他的思想经历了多次的转变。从早期的积极改革,到后来的消极保守,再到晚年的对西方思潮的警惕。他对马克思主义的态度,从最初的关注,到后来的批评,体现了他对于中国传统文化根基的坚持。他认为,西方文明的糟粕和精华并存,中国不能全盘西化,而应有选择地学习。他对于中国文化独特性,以及其在现代化进程中的价值,有着深刻的思考。他的“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之比较”,以及他对中国传统道德的重视,都显示出他在面对外来思潮时,所持有的审慎态度。 胡适,这位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他则代表了另一种西化路径。胡适是实证主义、实用主义的倡导者。他提倡“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强调科学方法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中的作用。他认为,中国的问题,不在于制度,而在于思想的落后,在于国民性的弱点。他提倡“全盘西化”,主张学习西方的一切,包括其政治制度、法律体系、思想文化。他认为,只有彻底摆脱中国传统的束缚,才能真正走向现代化。他的“五四”时期,是新文化运动的核心人物,他用自己的行动,践行着他对启蒙的理解。然而,他的“全盘西化”的主张,也受到了很多人的批评,认为它忽视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容易导致文化上的虚无。 这种主义的选择,并非仅仅是学术上的争论,它直接关乎中国的未来走向。马克思主义的传入,最终催生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并将中国引向了社会主义道路。而以胡适为代表的自由主义思潮,虽然在中国并未成为主流,但它对中国思想界的启蒙,以及对独立思考的倡导,依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梁启超的保守与审慎,则提醒着人们,在拥抱外来思潮的同时,也要珍视自身的文化传统。 在这场思想的碰撞与融合中,中国的知识分子,经历了前所未有的思想解放与洗礼。他们从传统的束缚中挣脱出来,开始用新的视角审视中国,审视世界。他们对于救国救民道路的探索,对于国家未来走向的选择,最终塑造了今日之中国。这场关于主义的选择,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它在思想的领域里,却决定着一个民族的命运。 结语 《风云际会:时代浪潮中的人物与叙事》并非一部宏大的政治史或经济史,它更像是一幅徐徐展开的画卷,捕捉了在中国近代史风云变幻的时代浪潮中,那些在思想、行动、命运上都留下深刻印记的人物群像。从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等洋务派的筚路蓝缕,到孙中山、陈独秀、鲁迅等革命者、思想家的激荡前行,再到不同主义在中国大地的角逐与融合,本书试图通过对这些人物及其所处时代叙事的细致描摹,展现那个时代中国知识分子在探索国家出路时的困惑、挣扎、选择与担当。 它不提供标准答案,也不试图盖棺论定。它所呈现的,是历史的复杂性,是人性的多面性,是时代浪潮的不可阻挡。每一个时代都有它的局限性,每一个人物都有他的局限性。但正是这些局限性中迸发出的思想火花,以及在时代洪流中无数个体的努力与奋斗,共同汇聚成了改变中国的磅礴力量。 阅读本书,或许会让你感受到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不易,他们的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巨大鸿沟,他们的忧国忧民之心,以及他们为了民族的未来,所付出的巨大努力。他们的故事,不仅仅是历史的回响,更是对当下我们理解中国、理解变革的深刻启示。 每一个人物,都仿佛是那段波澜壮阔历史中的一个缩影,他们的命运,交织着时代的脉搏。他们的选择,影响着国家的走向。而他们留下的思想遗产,则至今依然值得我们深思和回味。本书,正是希望通过这些鲜活的人物与叙事,让我们能够更真切地触摸到那段厚重的历史,理解中国走向今天的复杂而漫长的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