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邮 中国古建筑典籍解读 园冶注释与解读 中国古建筑典籍解读书籍 园冶解读 园冶新解 园林规划设计

包邮 中国古建筑典籍解读 园冶注释与解读 中国古建筑典籍解读书籍 园冶解读 园冶新解 园林规划设计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明计成 著
图书标签:
  • 中国古建筑
  • 园冶
  • 古籍解读
  • 园林规划
  • 建筑设计
  • 文化遗产
  • 传统建筑
  • 园林艺术
  • 书籍
  • 包邮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兰兴达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2304087
商品编码:26756529487
包装:平装-胶订
出版时间:2018-02-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68.00元

作者:(明)计成

出版社:化学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02-01

ISBN:9787122304087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1.多名古建筑专家、媒体人联袂倾力推荐。2.内容完整。原著 注释 译文 原典图说 现代彩色图片,不仅完整地校注了《园冶》,还结合原著中的要点,给出现代建筑定义与图片,通过对比,让读者深刻理解原著内容,多方面提升建筑素养。

内容提要


《园冶》根据我国古代园林的建造都以自然山水作为参照物,崇尚自然成为民族欣赏心理的重要特点,提出了“虽由人作,宛如天开”的造园观点,意思是由人所造的园林能达到如天然生成的效果,这是造园家希望达到的*艺术境界,体现了居住条件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本书遵循了《园冶》原著的章节目录,但是每节后设立了“原典图说”版块,采用精美的园林实景图与优美的文字,让读者真切感受和理解计成的造园观点。每一章后增加了“本章鉴赏”版块,从鉴赏的角度对每一章做了系统的总结与梳理,让读者产生美感的共鸣,同时在原文中适当位置插入与内容相关的美图,通过美图感受园林之美的具体应用。总之,本书既是建筑园林专著,又是美文作品,还是一部园林美景画册,将专业性、赏析性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大大地提升了原著的阅读价值。本书适合园林规划师、建筑设计师、艺术设计专业师生以及相关专业人员阅读。

目录


冶序002



题词005



自序008



卷一011

兴造论——造园的整体构思/012

园说——造园的总原则/018

相地——园林地基的选择/022

(一)山林地/025

(二)城市地/027

(三)村庄地/029

(四)郊野地/031

(五)傍宅地/033

(六)江湖地/035

立基——园林的布局/039

(一)厅堂基/041

(二)楼阁基/043

(三)门楼基/045

(四)书房基/046

(五)亭榭基/048

(六)廊房基/051

(七)假山基/053

屋宇——园林中的建筑物/057

(一)门楼/061

(二)堂/063

(三)斋/065

(四)室/067

(五)房/068

(六)馆/069

(七)楼/070

(八)台/072

(九)阁/074

(十)亭/075

(十一)榭/076

(十二)轩/078

(十三)卷/079

(十四)广/080

(十五)廊/081

列架式——房梁的结构样式/082

(一)五架梁/082

(二)七架梁/083

(三)九架梁/084

(四)草架/085

(五)重椽/086

(六)磨角/087

(七)地图/088

(八)列架式/089

(九)地图式/092

装折——建筑物的装修/095

(一)屏门/098

(二)仰尘/099

(三)户槅/100

(四)风窗/102

(五)装折图式(风窗)/103

(六)槅棂式(风窗)/104



卷二115

栏杆——护栏的制作和样式/116

栏杆图示/118



卷三131

门窗——门窗的款式和装修/132

门窗图示/135

墙垣——围墙的建造样式/141

(一)白粉墙/144

(二)磨砖墙/144

(三)漏砖墙/145

(四)乱石墙/148

铺地——地面的铺设方法/150

(一)乱石路/151

(二)鹅子地/151

(三)冰裂地/152

(四)诸砖地/152

掇山——假山的施工方法和要点/159

(一)园山/162

(二)厅山/163

(三)楼山/164

(四)阁山/165

(五)书房山/166

(六)池山/167

(七)内室山/168

(八)峭壁山/169

(九)山石池/170

(十)金鱼缸/171

(十一)峰/172

(十二)峦/173

(十三)岩/174

(十四)洞/175

(十五)涧/176

(十六)曲水/177

(十七)瀑布/178

选石——假山用石的选择/181

(一)太湖石/183

(二)昆山石/184

(三)宜兴石/185

(四)龙潭石/186

(五)青龙山石/187

(六)灵璧石/189

(七)岘山石/191

(八)宣石/192

(九)湖口石/193

(十)英石/194

(十一)散兵石/195

(十二)黄石/197

(十三)旧石/198

(十四)锦川石/200

(十五)花石纲/201

(十六)六合石子/203

借景——园林取景的艺术/207



自识212



参考文献213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中国古建筑典籍解读:园冶注释与解读》—— 深入古籍,洞悉园林之道 在中国浩瀚的文化宝库中,古典园林以其独特的东方美学和深厚的哲学内涵,成为中华文明的重要瑰宝。它们不仅仅是精美的建筑和诗意的景观,更是中国人宇宙观、人生观与自然观的生动体现。《园冶》,作为明代计成所著的园林经典,更是被誉为“园林之圣经”,其内容涵盖了园林设计的方方面面,从选址布局、山石叠砌,到花木配置、点景建筑,无不精妙绝伦,至今仍对中国园林艺术产生着深远影响。 然而,历经数百年沧桑,《园冶》原著的语言古朴,术语繁多,对于当今的读者,尤其是初学者而言,理解起来往往存在诸多障碍。本书《中国古建筑典籍解读:园冶注释与解读》正是应运而生,它致力于为广大园林爱好者、研究者、从业者以及对中国传统文化感兴趣的读者,架起一座通往《园冶》的桥梁,让这部璀璨的园林经典得以重现光彩,焕发新的生机。 本书最大的特色在于其“注释与解读”的全新视角。我们并非简单地将《园冶》原文呈现,而是力求做到: 一、精细入微的原文注释: 对于《园冶》原文中出现的每一个生僻字、古语词、专业术语,本书都进行了详尽的考证和注释。例如,书中涉及的山石造型,如“叠山之法,石之得势,皆以形取”,“形者,石之自然,势者,叠石之势”,“鬼面石”、“竹节石”等,我们不仅会解释其字面意义,还会追溯其在古代美学和造园实践中的具体指代和审美价值。又如,涉及水体处理的“曲池”“方池”“泻漏”等,我们会详细阐述其在园林中的功能、形态及其营造技法。每一个注释都力求准确、权威,并辅以相关的历史文献和考古发现作为佐证,让读者在理解原文的基础上,深入了解其背后的文化语境和技术细节。 二、深刻透彻的意蕴解读: 《园冶》不仅仅是一本技术手册,更是一部蕴含着深刻哲学思想的艺术著作。本书的解读超越了单纯的文字层面,更注重挖掘《园冶》背后所蕴含的中国古代哲学、美学、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例如,书中“因形活变,曲尽人意”的原则,我们不仅会从技术层面解读如何根据地形地貌进行因地制宜的设计,更会深入分析其背后体现的“天人合一”的思想,以及对现代城市规划和人居环境设计的启示。书中关于“点景”的论述,我们则会从“景随心移”、“意境营造”等美学角度进行解读,阐述中国古典园林如何通过巧妙的点缀,创造出“步移景异”的游赏体验,以及如何通过景物来寄托情思,升华意境。 三、系统完整的体系构建: 《园冶》的内容繁杂,涉及园林艺术的各个方面。本书在解读过程中,将原文内容按照逻辑顺序进行梳理和归类,形成一个清晰、系统的园林设计理论体系。我们将从“立基”、“峦”、“洞”、“径”、“台”、“榭”、“房”、“楼”、“阁”、“关”、“ جامu (“詹”)”、“桥”、“亭”、“塔”、“门”、“墙”、“山”、“水”、“花”、“木”、“石”、“屋”等章节,逐一展开详细解读。例如,在“峦”章,我们会系统分析书中关于叠山理水的原则、方法和技巧;在“水”章,则会解读书中对水体形态、水岸处理、水景营造的论述。通过这种系统性的梳理,读者可以对中国古典园林的设计思想有一个全面、深刻的认识。 四、丰富的例证与图示: 为了使读者更直观地理解《园冶》的精髓,本书特别收录了大量精美的园林图片、示意图以及部分古代园林的手稿和复原图。这些图例的选择,既有历史上著名的古典园林(如苏州园林、北京皇家园林等),也有对《园冶》原文技法进行图示说明的示意图。例如,在解读“山石”章节时,我们会配以不同造型的假山图片,并附以简明的结构示意图,让读者一目了然地了解“鬼面石”的形态、“嵌空”的叠石技法等。这些图文并茂的展示,将帮助读者突破文字的限制,直接感受《园冶》的艺术魅力和技术智慧。 五、融入现代视野的拓展: 尽管《园冶》是古代的著作,但其蕴含的智慧和原则,对于现代园林规划设计仍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本书在解读过程中,也会适时地将《园冶》的思想与现代园林设计理念相结合,探讨其在当代环境设计中的价值。例如,在解读《园冶》关于“疏密有致”、“虚实相生”的原则时,我们会将其与现代景观设计的空间组织、视觉平衡等理论进行对比,阐述其跨越时代的普适性。同时,我们也会关注《园冶》在生态园林、可持续设计等方面的潜在启发。 本书内容涵盖: 园林选址与总体布局: 深刻理解“立基”、“峦”、“洞”、“径”等章节,学习如何根据自然条件进行科学选址,如何利用地形地貌,如何设计曲折的路径,创造步移景异的空间体验。 叠山理水艺术: 详细解析《园冶》中关于山石的种类、造型、叠砌技法,以及水体的处理,如曲池、方池、溪流、瀑布等,学习如何营造具有生命力的山水景观。 建筑与景观的融合: 深入解读书中关于台、榭、房、楼、阁、关、亭等各类建筑在园林中的功能、形式及其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 花木配置与点景要素: 学习如何根据季节、色彩、形态进行花木的选择与配置,以及如何巧妙运用亭、廊、桥、碑、匾等点景元素,丰富园林意境。 园林设计的哲学与美学: 探究《园冶》背后蕴含的“天人合一”、“师法自然”、“虚实相生”、“情景交融”等中国古典哲学与美学思想。 现代园林设计借鉴: 探讨《园冶》的智慧在现代城市规划、景观设计、人居环境营造等方面的应用价值与实践意义。 《中国古建筑典籍解读:园冶注释与解读》不仅仅是一本工具书,更是一部带领读者走进中国古典园林艺术殿堂的指南。它将帮助您: 真正理解《园冶》原文的精髓, 告别晦涩难懂的阅读障碍。 掌握中国古典园林设计的核心理念与技法, 提升您的专业素养。 领略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智慧, 丰富您的人生哲学。 获得在现代园林规划设计中融汇古今的灵感, 创作出更具文化底蕴和艺术魅力的作品。 无论您是园林专业的学生,还是对中国古典园林情有独钟的爱好者,亦或是致力于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实践者,《中国古建筑典籍解读:园冶注释与解读》都将是您案头不可或缺的良师益友。让我们一同翻开《园冶》的扉页,感受那份跨越千年的造园智慧,重拾那份与自然融为一体的东方美学。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次偶然接触到的《园冶解读》,完全颠覆了我之前对园林设计书籍的刻板印象。它给我的感觉,更像是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与一位古代的园林大师进行深度交流。书中对《园冶》原文的解读,并没有生硬地将古语今译,而是通过生动的故事和形象的比喻,将那些古老的智慧“翻译”成我们能理解的语言。我特别喜欢作者在讲解“虚实相生”这一概念时,用到的各种生动的例子,比如通过留白来营造意境,通过对比来突出主体,这些都让我对园林的“韵味”有了更深的理解。书中关于“因地制宜”的阐述也让我受益匪浅,作者不仅仅是告诉我们要根据地形来设计,更是强调了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将建筑与环境融为一体。书中穿插的那些关于古代工匠的趣事,也让阅读过程充满了乐趣,让我看到了那些伟大的作品背后,同样有鲜活的人和他们的智慧。这本书让我觉得,学习园林设计,不仅仅是学习技法,更是学习一种生活态度,一种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方式。

评分

我一直认为,真正的文化传承,不仅仅是把古籍保存下来,更重要的是让它“活”起来,走进普通人的生活。这本书《园冶解读》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它没有用那些高高在上的学术语言,而是用一种非常亲切、平实的语言,为我们这些非专业人士打开了理解中国古典园林的大门。我最喜欢的是书中那些“生活化的解读”,比如在讲解“理水”时,作者不仅仅是告诉你如何挖池、理石,还描绘了古人在水边休憩、品茗的情景,让我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了古典园林中那份宁静与诗意。书中的“小贴士”和“拓展阅读”部分也非常实用,能够帮助我更好地理解原文,也能了解到更多与园林相关的文化知识。我特别欣赏作者对《园冶》中所蕴含的哲学思想的挖掘,将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等理念与园林设计相结合,让我不仅看到了美丽的景色,更体会到了其中蕴含的智慧。读完这本书,我不再觉得古典园林是遥不可及的艺术品,而是充满了生活气息和哲学智慧的有机整体,也让我对未来的家居庭院设计有了更多的想法。

评分

初次拿到这本《包邮 中国古建筑典籍解读 园冶注释与解读》时,就被它厚重的质感和精美的装帧所吸引。打开书页,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细致入微的园林画卷,仿佛将人瞬间带入了那个精雕细琢的古老年代。作为一名对中国古典园林充满好奇的爱好者,我一直渴望能有一本能够深入浅出地解读《园冶》这样经典著作的书籍。而这本书,恰恰满足了我的期待。作者的注释详尽而不枯燥,对于原文中晦涩难懂的术语,都给出了清晰易懂的解释,并且引用了大量的史料和考古发现来佐证,使得理解更加透彻。更让我惊喜的是,书中不仅是对原文的解读,还结合了现代园林规划设计的理念,提供了不少实践性的参考。例如,在解读“叠山”部分时,作者不仅分析了古代叠山的技法和美学原则,还联系了现代景观设计中如何运用自然石材来营造意境,这种跨越时空的对话,让我受益匪浅。书中的插图也是一大亮点,许多珍贵的古籍插图得以重现,搭配现代的写实照片,直观地展示了古代园林的风貌,也为我理解文字描述提供了极大的便利。读罢此书,我感觉自己对中国古典园林的理解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对于如何将传统文化元素融入现代设计,也萌生了更多新的想法。

评分

作为一个在景观设计行业摸爬滚打多年的从业者,我一直在寻找能够突破瓶颈、获得灵感的新视角。偶然间看到了这本《园冶注释与解读》,便毫不犹豫地收入囊中。坦白说,在翻阅之前,我对“解读”类书籍的期望并不高,往往是流于表面,或是过于学术化而缺乏实践意义。然而,这本书却给了我惊喜。它并非简单地堆砌文字,而是通过精妙的结构,将《园冶》原文、作者的注释、以及现代设计理念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于“借景”和“漏景”的分析,作者不仅深入剖析了这些手法的艺术精髓,还结合了几个实际项目的案例,展示了如何在现代城市景观中巧妙运用这些传统技法,既保留了古典韵味,又不失现代的实用性。书中对不同地域园林风格的对比分析也极具启发性,让我意识到地域文化对于园林设计的影响是如此深远。此外,作者在梳理《园冶》原文与历代园林发展脉络之间的关系时,展现了扎实的学术功底,为我们理解园林艺术的演变提供了清晰的脉络。这本书不仅是一本工具书,更是一本激发创意、拓展视野的案头宝典,对于我们这些在实际工作中需要不断创新的设计师来说,价值不可估量。

评分

收到这本《包邮 中国古建筑典籍解读 园冶注释与解读》时,我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它的“厚重感”,这不仅仅是物理上的,更是精神上的。作为一名对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建筑文化有着浓厚兴趣的研究者,我一直在寻找一本能够真正触及《园冶》精髓的书籍。而这本书,恰恰让我看到了希望。它在对《园冶》原文进行注释时,不仅尊重了原文的原意,更结合了历代的学术研究成果,对一些模糊不清的观点进行了辨析和澄清,这对于我们进行学术研究非常有帮助。书中的“新解”部分尤其令我印象深刻,作者并非停留在对古籍的复述,而是敢于运用现代的视角和方法,对《园冶》中的一些设计理念进行重新审视和解读,这为我们理解古典园林在当代的价值提供了新的思路。我注意到,书中在分析《园冶》与中国哲学、文学、绘画等艺术门类的联系时,展现了非常广阔的视野,这种跨学科的分析,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认识《园冶》的价值。总的来说,这本书是一部既有严谨学术态度,又富有创新精神的优秀著作,值得我们反复品读。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