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底,人类需要完整的精神,而不仅仅是智力,新的绘画不排除借用传统的资源,声称抵挡手工的当代绘画不过是一种回避陈词滥调的策略,人们仍然需要用历史的技艺——与传统有关的技艺——完成的可见对象,这无异于说:由于完成的图像与符号始终是视知觉的家园。
##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是一幅风景画
评分##很多观点,都无法赞同,比如“绘画的产生也许是古老的,但关于绘画的思考与实践却是今天的。”“中国画家对西方绘画的反感或没有兴趣,一开始是因为历史与传统导致的视觉习惯差异,同时也是因为文明标准与文化立场的不同。”
评分##17年11月标记看过,19年11月无意翻出又读了一遍,觉得很多话写的挺好。
评分同意潘天寿的观点,认为应该将“中国”与“西方”的绘画视为两座高山,不能也不需要相互攀比与诋毁,他们各自都有自己的文明高度。
评分##前面比较文本,各种术语看的略绕,后面的2个实例对比挺好,何多苓&怀斯,王广义&沃霍尔,两种相似的艺术表现。
评分同意潘天寿的观点,认为应该将“中国”与“西方”的绘画视为两座高山,不能也不需要相互攀比与诋毁,他们各自都有自己的文明高度。
评分##何多苓是专门一章。
评分##即使“艺术史”已经在近几十年间被“视觉艺术”、“符号”、“观念”这些新的概念冲淡和改变了,整个艺术世界的格局也早已与古典时代分道扬镳,但回归绘画本身,它的存在永远是有意义的,是视知觉的归宿。
评分##内容分为两个部分,前一半是关于艺术史的思考,后一半对比分析了两组国内外艺术家的作品。作者是艺术史方面的专家,所以前半部分理论展开得内容比较广,主题大概是艺术的潮流不是偶然的,它与背后特定的政治、经济、历史、文化息息相关。不知道艺术类的理论是不是和科学类的叙述方式不同,很多段落看完之后总结不出核心观点,段落之间的逻辑也很难接上,再加上比较重的翻译腔(作者可能翻译国外的内容太多了),让圈外人读起来很吃力。后半部分的两组艺术家作品分析就相对生动易懂:何多苓和怀斯、王广义和沃霍尔,每组艺术家的作品在形式上都有相似点,但是表达的内涵又不一样,究其根本,还是在说艺术作品的产生和其背后特定的历史语境分不开。【6.4万】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