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妆匣遗珍:明清至民国时期女性传统银饰
:98.00元
作者:杭海 著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出版日期:2014-08-01
ISBN:9787108050762
字数:
页码:422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
编辑推荐
明清至民国时期女性传统银饰。
银饰是明清至民国时期中国妇女*常用的饰物之一,种类繁多,数量巨大。民国以后,随着生活方式的激变及女性妆饰的日渐西化,城市妇女不再佩戴传统银饰,但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佩戴银饰的旧俗仍然遗存于中国的乡村生活之中。本书主要讲述了明清至民国期间女性配戴的传统银饰,让你深深地领略到中国女性曾独有的风姿与遗韵。
目录
缘起
章 发饰
第二章 耳饰
第三章 项饰
第四章 手镯
第五章 戒指
第六章 佩饰
附注
内容提要
银饰是明清至民国时期中国妇女常用的饰物之一,种类繁多,数量巨大。民国以后,随着生活方式的激变及女性妆饰的日渐西化,城市妇女不再佩戴传统银饰,但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佩戴银饰的旧谷仍然遗存于中国的乡村生活之中。近年来,随着的大规模的城市化进程,中国乡村的自然及人文环境已发生了剧烈的改变,传统的习俗日渐淡化,甚至濒临消亡。
本书是写传统银饰的专著,以总结多年的收藏经历,明清至民国时期女性传统银饰。书中近张的首饰图片,令人目不暇接。
文摘
暂无相关内容
作者介绍
杭海,男,1965年出生于南京。1991年毕业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获硕士学位,2004年于中央美术学院攻读设计管理博士学位。现任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副教授,北京奥运设计中心专家成员。著有《孩子的方式》、《十一个人的自我推广》、《借题发挥》、《广告新观点》等。
评价一: 这本书,我拿到手的时候,就觉得沉甸甸的,很有质感。封面上的那几件银饰,细致到每一个纹路都清晰可见,一下子就勾起了我对那个年代女性生活的好奇心。我一直对传统工艺很感兴趣,特别是那些承载着历史和故事的器物。虽然这本书的主题是银饰,但我总觉得透过这些精美的物件,我能看到那个时代女性的审美情趣、生活方式,甚至她们内心深处的情感。想象一下,那些精心打造的步摇、发簪、耳坠,不仅仅是装饰品,更像是她们身份、品味、甚至是婚姻状况的无声诉说。我特别期待书中能有更多关于银饰制作工艺的细节,比如纯银的提炼、纹样的雕刻、以及镶嵌宝石的技法,这些都是让我着迷的部分。我希望这本书能让我穿越时空,亲身去感受那些曾经辉煌的岁月,去触碰那些被时光打磨得温润的银光。
评分评价三: 作为一名美术爱好者,我对任何与美学相关的书籍都抱有极大的兴趣。这本书虽然是关于银饰的,但其中蕴含的艺术价值绝对不容忽视。那些精巧的设计、繁复的纹样,无不体现了古代匠人的高超技艺和对美的极致追求。我一直觉得,一件好的艺术品,不仅仅是形式上的美,更在于它所传达的意境和情感。我很想知道,在那个没有现代科技辅助的年代,工匠们是如何凭借双手和智慧,创造出如此令人惊叹的作品的。书中是否会介绍一些经典纹样的寓意?比如,那些花草虫鱼的图案,是否蕴含着吉祥的祝福?又或者,龙凤纹样在不同时期有着怎样的象征意义?我对这些文化解读非常感兴趣,希望能从中获得更多关于中国传统艺术的启示。
评分评价四: 我一直对女性的服饰文化有浓厚的兴趣,而银饰无疑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本书的书名就非常吸引人,“妆匣遗珍”,一下子就勾起了我的遐想。我希望书中能够深入探讨这些银饰在女性日常生活中的具体应用场景,不仅仅是作为陈列品,更是她们在不同场合、不同身份下的搭配选择。比如,在重要的节日庆典上,她们会佩戴怎样的银饰?在日常生活中,又有哪些更为朴素但同样精致的款式?我希望书中能有丰富的实例,最好能配以当时的绘画、照片等作为佐证,这样更能让我身临其境地感受到那个时代女性的形象。这本书对我来说,不仅仅是一本关于银饰的图录,更是一扇了解中国古代女性生活和审美观念的窗户。
评分评价五: 我一直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匠人精神”非常崇敬,而这本书的主题恰恰触及了这一点。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深入挖掘这些银饰背后的故事,不仅仅是关于器物本身,更重要的是关于那些创造它们的人。那些默默无闻的银匠,他们如何学习技艺?他们又是如何将自己的情感和对美的理解融入到每一件作品中的?我希望书中能提供一些关于银饰制作的工艺流程介绍,或者是一些关于家族传承的案例。我希望通过这本书,能够更深刻地理解中国传统工艺的精髓,以及这些精美的银饰所代表的文化传承。对我而言,这不仅仅是一本关于银饰的书,更是一本关于中国传统工艺和匠人精神的致敬。
评分评价二: 坦白说,我并不是一个对历史文物特别了解的“专家”,但读这本书的感受却很奇妙。它让我有一种“近看”的感觉,不是那种隔着玻璃展柜的疏离,而是仿佛能将那些银饰拿到手中,细细端详。书的装帧很用心,纸张的触感、图片的清晰度,都做得很好。我尤其喜欢那些特写镜头,能看到银饰上细微的磨损痕迹,那是一种历史留下的印记,比崭新出炉的器物更打动人。这本书的价值,我觉得不仅仅在于记录了多少件银饰,更在于它串联起了一个时代的变迁。从明清到民国,这期间社会发生了多少翻天覆地的变化,而这些女性的银饰,又是如何在这种变化中得以传承、演变,或者悄然消失的?我希望能从书中读出这种历史的脉络,感受到文化基因在不同时期下的生长与蜕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