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妝匣遺珍:明清至民國時期女性傳統銀飾
:98.00元
作者:杭海 著
齣版社: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齣版日期:2014-08-01
ISBN:9787108050762
字數:
頁碼:422
版次:1
裝幀:精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
編輯推薦
明清至民國時期女性傳統銀飾。
銀飾是明清至民國時期中國婦女*常用的飾物之一,種類繁多,數量巨大。民國以後,隨著生活方式的激變及女性妝飾的日漸西化,城市婦女不再佩戴傳統銀飾,但在一個相當長的時期,佩戴銀飾的舊俗仍然遺存於中國的鄉村生活之中。本書主要講述瞭明清至民國期間女性配戴的傳統銀飾,讓你深深地領略到中國女性曾獨有的風姿與遺韻。
目錄
緣起
章 發飾
第二章 耳飾
第三章 項飾
第四章 手鐲
第五章 戒指
第六章 佩飾
附注
內容提要
銀飾是明清至民國時期中國婦女常用的飾物之一,種類繁多,數量巨大。民國以後,隨著生活方式的激變及女性妝飾的日漸西化,城市婦女不再佩戴傳統銀飾,但在一個相當長的時期,佩戴銀飾的舊榖仍然遺存於中國的鄉村生活之中。近年來,隨著的大規模的城市化進程,中國鄉村的自然及人文環境已發生瞭劇烈的改變,傳統的習俗日漸淡化,甚至瀕臨消亡。
本書是寫傳統銀飾的專著,以總結多年的收藏經曆,明清至民國時期女性傳統銀飾。書中近張的首飾圖片,令人目不暇接。
文摘
暫無相關內容
作者介紹
杭海,男,1965年齣生於南京。1991年畢業於中央工藝美術學院,獲碩士學位,2004年於中央美術學院攻讀設計管理博士學位。現任中央美術學院設計學院副教授,北京奧運設計中心專傢成員。著有《孩子的方式》、《十一個人的自我推廣》、《藉題發揮》、《廣告新觀點》等。
評價一: 這本書,我拿到手的時候,就覺得沉甸甸的,很有質感。封麵上的那幾件銀飾,細緻到每一個紋路都清晰可見,一下子就勾起瞭我對那個年代女性生活的好奇心。我一直對傳統工藝很感興趣,特彆是那些承載著曆史和故事的器物。雖然這本書的主題是銀飾,但我總覺得透過這些精美的物件,我能看到那個時代女性的審美情趣、生活方式,甚至她們內心深處的情感。想象一下,那些精心打造的步搖、發簪、耳墜,不僅僅是裝飾品,更像是她們身份、品味、甚至是婚姻狀況的無聲訴說。我特彆期待書中能有更多關於銀飾製作工藝的細節,比如純銀的提煉、紋樣的雕刻、以及鑲嵌寶石的技法,這些都是讓我著迷的部分。我希望這本書能讓我穿越時空,親身去感受那些曾經輝煌的歲月,去觸碰那些被時光打磨得溫潤的銀光。
評分評價五: 我一直對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匠人精神”非常崇敬,而這本書的主題恰恰觸及瞭這一點。我非常期待書中能夠深入挖掘這些銀飾背後的故事,不僅僅是關於器物本身,更重要的是關於那些創造它們的人。那些默默無聞的銀匠,他們如何學習技藝?他們又是如何將自己的情感和對美的理解融入到每一件作品中的?我希望書中能提供一些關於銀飾製作的工藝流程介紹,或者是一些關於傢族傳承的案例。我希望通過這本書,能夠更深刻地理解中國傳統工藝的精髓,以及這些精美的銀飾所代錶的文化傳承。對我而言,這不僅僅是一本關於銀飾的書,更是一本關於中國傳統工藝和匠人精神的緻敬。
評分評價三: 作為一名美術愛好者,我對任何與美學相關的書籍都抱有極大的興趣。這本書雖然是關於銀飾的,但其中蘊含的藝術價值絕對不容忽視。那些精巧的設計、繁復的紋樣,無不體現瞭古代匠人的高超技藝和對美的極緻追求。我一直覺得,一件好的藝術品,不僅僅是形式上的美,更在於它所傳達的意境和情感。我很想知道,在那個沒有現代科技輔助的年代,工匠們是如何憑藉雙手和智慧,創造齣如此令人驚嘆的作品的。書中是否會介紹一些經典紋樣的寓意?比如,那些花草蟲魚的圖案,是否蘊含著吉祥的祝福?又或者,龍鳳紋樣在不同時期有著怎樣的象徵意義?我對這些文化解讀非常感興趣,希望能從中獲得更多關於中國傳統藝術的啓示。
評分評價四: 我一直對女性的服飾文化有濃厚的興趣,而銀飾無疑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這本書的書名就非常吸引人,“妝匣遺珍”,一下子就勾起瞭我的遐想。我希望書中能夠深入探討這些銀飾在女性日常生活中的具體應用場景,不僅僅是作為陳列品,更是她們在不同場閤、不同身份下的搭配選擇。比如,在重要的節日慶典上,她們會佩戴怎樣的銀飾?在日常生活中,又有哪些更為樸素但同樣精緻的款式?我希望書中能有豐富的實例,最好能配以當時的繪畫、照片等作為佐證,這樣更能讓我身臨其境地感受到那個時代女性的形象。這本書對我來說,不僅僅是一本關於銀飾的圖錄,更是一扇瞭解中國古代女性生活和審美觀念的窗戶。
評分評價二: 坦白說,我並不是一個對曆史文物特彆瞭解的“專傢”,但讀這本書的感受卻很奇妙。它讓我有一種“近看”的感覺,不是那種隔著玻璃展櫃的疏離,而是仿佛能將那些銀飾拿到手中,細細端詳。書的裝幀很用心,紙張的觸感、圖片的清晰度,都做得很好。我尤其喜歡那些特寫鏡頭,能看到銀飾上細微的磨損痕跡,那是一種曆史留下的印記,比嶄新齣爐的器物更打動人。這本書的價值,我覺得不僅僅在於記錄瞭多少件銀飾,更在於它串聯起瞭一個時代的變遷。從明清到民國,這期間社會發生瞭多少翻天覆地的變化,而這些女性的銀飾,又是如何在這種變化中得以傳承、演變,或者悄然消失的?我希望能從書中讀齣這種曆史的脈絡,感受到文化基因在不同時期下的生長與蛻變。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