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部评级理论、方法与实务:巴塞尔新资本协议核心技术》 武剑, 中国金融出版社

《内部评级理论、方法与实务:巴塞尔新资本协议核心技术》 武剑, 中国金融出版社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武剑 著
图书标签:
  • 内部评级
  • 巴塞尔协议
  • 信用风险
  • 资本协议
  • 金融风险管理
  • 风险评估
  • 银行监管
  • 金融工程
  • 金融科技
  • 量化金融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北京知画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国金融出版社
ISBN:9787504937278
商品编码:26876185053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05-07-01

具体描述

欢迎选购,购买前务必联系客服或者来电咨询!call:15835078063

基本信息

书名:内部评级理论、方法与实务:巴塞尔新资本协议核心技术

定价:30.00元

作者:武剑

出版社:中国金融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5-07-01

ISBN:9787504937278

字数:373000

页码:372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对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特别强调风险计量的性,敏感性和一致性,确立了内部评级法(IRB)的核心地位和作用。本书根据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技术要求,总结、提炼了国际先进银行的*成果,结合我国银行业务的实际特点,从内部评级理论、方法和实务三个层面,系统地阐述了内部评级的总体框架,核心技术和实现路径,是一本较为完整和系统的研究内部评级法的专著。

目录


上篇 内部评级理论
第1章 巴塞尔新资本协议与内部评级法
1.1 巴塞尔新资本协议
1.2 内部评级法
1.3 内部评级法的实施策略
第2章 内部评级的基本框架
2.1 内部评级的基本理论
2.2 内部评级的分析框架
2.3 内部评级的国际佳实践
第3章 内部评级的核心技术
3.1 违约概率模型
3.2 违约损失率模型
3.3 预期损失和非预期损失模型
3.4 返回检验
3.5 模型体系建设
中篇 内部评级方法
第4章 公司敞口内部评级
4.1 公司谰级的基本模式
4.2 现金流分析
4.3 行业风险评级
4.4 集团客户评级
4.5 专业贷款评级
第5章 零售敞口的内部评级
5.1 零售敞口的定义和分类
5.2 零售敞口的内部评级体系
5.3 零售敞口内部评级的模型构建
5.4 零售敞口的风险权重
5.5 零售敞口评级的低要求
第6章 银行敞口的内部评级
……
第7章 主权风险的内部评级
第8章 股权敞口的内部评级
下篇 内部评级实务
第9章 内部评级的数据管理
第10章 内部评级管理规程
第11章 内部评级的实际应用
参考文献

作者介绍


武剑,男,1970年8月生于天津市。1993年毕业于天津大学技术经济与系统工程系,获学士学位。1996年毕业于天津大学管理学院,获硕士学位。1999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研究方向--宏观经济与货币金融,获经济学博士学位。现就职于中国建设银行总行信贷风险管理部。

文摘


序言



《信用风险计量模型:内部评级体系构建与监管合规》 作者:(此处可替换为作者姓名,例如:赵华,张明) 出版社:(此处可替换为出版社名称,例如:中国经济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图书简介: 在现代金融体系中,审慎的风险管理是商业银行乃至整个金融机构稳健运营的基石。尤其在全球金融监管日益收紧、市场波动性加剧的背景下,对信用风险的精确计量和有效控制,已成为金融机构核心竞争力的关键体现。《信用风险计量模型:内部评级体系构建与监管合规》一书,旨在为广大金融从业者、风险管理专家、监管机构人员以及相关领域的学术研究者,提供一套系统、深入且极具实操性的信用风险计量方法论。本书聚焦于构建与完善银行内部信用风险评级体系,并探讨如何使其与当前严苛的监管要求(如新巴塞尔协议的深化与演进)实现高效对接,确保合规性与业务发展的双重目标。 本书的出发点,是对传统信用风险管理模式的反思与革新。随着金融市场产品的日益复杂化和风险传导机制的多元化,基于经验和粗略划分的风险分类已难以满足精细化管理的需求。内部评级体系的建立,正是为了实现对客户、交易对手和各类风险暴露的信用质量进行量化评估,从而为信贷决策、资本配置、风险定价、拨备计提以及压力测试等核心业务环节提供科学依据。本书不回避理论的高度,但更注重其在实践中的应用,力求 bridging the gap between theory and practice,让读者能够真正理解并掌握信用风险计量模型的构建逻辑与实施要点。 内容纲要与核心价值: 本书内容围绕信用风险计量模型的生命周期展开,从理论基础、模型构建、数据应用、监管合规到模型验证与维护,层层递进,逻辑严密。 第一部分:信用风险计量理论基础与监管环境解析 信用风险的本质与度量: 本部分将深入剖析信用风险的内涵,包括违约风险、违约损失率(LGD)和违约暴露额(EAD)等关键要素。我们将探讨不同经济周期和市场环境下信用风险的动态变化特征,以及它们对金融机构资产质量和资本充足率的影响。 监管演进与内部评级的重要性: 详细梳理巴塞尔协议(尤其是新巴塞尔协议)的发展脉络及其对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提出的要求。重点阐述内部评级体系(Internal Ratings-Based approach, IRB)在满足监管资本计量要求、提升风险管理精细化水平方面的核心作用。我们将区分标准法(Standardized Approach)与IRB法的差异,强调IRB法下对银行自身风险计量能力的依赖和监管机构的监督原则。 内部评级体系的基石: 介绍构建内部评级体系所需的核心概念,如违约概率(PD)、违约损失率(LGD)、违约暴露额(EAD)等参数的定义、意义及其在风险计量中的作用。理解这些参数的内在联系与相互影响,是后续模型构建的基础。 第二部分:核心信用风险计量模型构建详解 客户信用风险评级模型(PD模型): 数据准备与特征工程: 详细讲解如何从海量业务数据中提取、清洗、转换和构建有效的信用风险因子。这包括但不限于财务比率、非财务信息(如行业、经营状况、管理团队、还款历史等)、宏观经济指标等。我们将探讨不同类型客户(如公司、中小企业、零售客户)的特点及相应的特征选择方法。 模型选择与构建: 系统介绍各种主流的信用风险评级模型,包括逻辑回归(Logistic Regression)、判别分析(Discriminant Analysis)、决策树(Decision Trees)、随机森林(Random Forests)、梯度提升机(Gradient Boosting Machines)等。本书将重点讲解每种模型的适用场景、优劣势分析、以及如何在实践中进行选择与调整。 模型参数估计: 深入探讨如何对模型参数进行有效估计,包括最大似然估计(Maximum Likelihood Estimation, MLE)、贝叶斯估计等方法。讲解如何处理历史数据稀疏、不平衡样本等常见问题。 评级分数的生成与转化: 介绍如何将模型输出转化为具有业务意义的信用等级,以及如何将模型得分转化为具体的违约概率(PD)值。探讨不同评级尺度的设计原则与应用。 违约损失率(LGD)模型: LGD的定义与影响因素: 详细解释LGD的概念,并分析影响LGD的关键因素,如抵质押品类型与价值、担保情况、行业特性、债权结构、回收成本等。 LGD模型构建: 介绍用于LGD度量的模型,如线性回归、面板数据模型、生存分析模型等。强调在模型构建中对抵质押品价值评估、回收率预测等环节的精细化处理。 LGD参数估计与情景分析: 讲解LGD参数的估计方法,并探讨在不同经济情景下LGD的潜在变动,为风险缓冲的构建提供依据。 违约暴露额(EAD)模型: EAD的定义与场景: 阐述EAD的概念,并区分不同业务类型(如授信额度、信用卡、贸易融资、衍生品等)下EAD的计算方式。重点关注表外业务的EAD计量。 EAD模型构建: 介绍用于预测未用额度使用率(Credit Conversion Factor, CCF)的模型,包括回归模型、蒙特卡洛模拟等。 EAD参数估计与实务考量: 讲解EAD参数的估计方法,并结合实际业务场景,讨论如何准确计量EAD。 第三部分:数据、技术与监管合规的融合 信用风险计量的数据基础: 数据质量与治理: 强调数据质量对模型性能的决定性影响。深入探讨数据采集、清洗、验证、存储、管理的全生命周期数据治理体系。 数据仓库与数据平台建设: 介绍构建支持信用风险计量的数据仓库或数据平台的重要性,以及其在集成、管理和分析多源异构数据方面的作用。 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在信用风险计量中的应用: 探讨如何利用大数据技术、机器学习算法、自然语言处理(NLP)等新兴技术,提升信用风险计量模型的准确性、时效性和覆盖范围。例如,利用非结构化数据进行客户画像,利用机器学习预测早期预警信号等。 模型验证与审计: 模型有效性评估: 详细介绍常用的模型验证指标,如AUC、KS值、Gini系数、准确率、精确率、召回率等,并阐述如何根据业务场景选择合适的评估标准。 模型回测与稳定性分析: 讲解如何通过历史数据对模型进行回测,评估其在不同时间段内的表现,并分析模型是否存在漂移(drift)现象。 内部与外部审计: 阐述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在模型合规性、有效性与可靠性方面的职责,以及模型审计的关注重点。 监管合规与资本计量: 新巴塞尔协议对内部评级体系的要求: 详细解读新巴塞尔协议(如Basel III的后续发展)对IRB银行在PD、LGD、EAD参数估计、数据质量、模型验证、风险加权资产(RWA)计算等方面的具体规定。 资本充足率计算与内部评级: 阐述如何利用内部评级模型输出的参数(PD, LGD, EAD)计算风险加权资产(RWA),进而计算监管资本要求,以及内部资本充足评估程序(ICAAP)与监管资本的关系。 高级计量方法(Advanced Measurement Approaches, AMA)的对接: 探讨内部评级体系如何作为AMA的重要组成部分,满足操作风险、市场风险等其他风险类别的计量要求。 监管沟通与审批流程: 提供关于如何与监管机构就内部评级体系的建立、优化与审批进行有效沟通的建议。 第四部分:模型维护、优化与前沿展望 模型生命周期管理: 强调模型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需要持续监控、更新与优化的动态过程。讲解如何建立有效的模型生命周期管理框架。 模型优化策略: 探讨在市场环境变化、业务发展需求更新时,如何对模型进行优化,包括参数校准、模型再训练、模型切换等。 前沿技术与未来发展趋势: 展望信用风险计量领域可能出现的新的技术与方法,如深度学习在复杂信用风险模式识别中的应用、可解释AI(Explainable AI, XAI)在模型透明度提升方面的作用、以及ESG因素在信用风险评估中的纳入等。 本书的特色与优势: 系统性与全面性: 本书内容覆盖信用风险计量模型的整个生命周期,从理论基础到模型构建,再到数据、技术、监管合规以及模型维护,力求全面而深入。 理论与实务的深度融合: 在深入讲解理论概念的同时,本书大量引用实际案例,提供可操作的步骤和方法,帮助读者将所学知识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监管导向与前瞻性: 本书紧密结合当前及未来监管要求,帮助金融机构在满足合规性的同时,提升风险管理能力,并为应对未来的监管变化做好准备。 技术前沿的引入: 关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在信用风险计量领域的应用,为读者提供创新的视角和技术解决方案。 语言严谨,逻辑清晰: 采用金融领域通用的专业术语,结构严谨,逻辑清晰,便于不同背景的读者理解和学习。 目标读者: 商业银行、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信托公司、消费金融公司等各类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部门、信贷部门、合规部门、IT部门的从业人员。 金融监管机构(如中国人民银行、银保监会等)的风险管理与审慎监管人员。 从事金融工程、风险管理、数量经济学、数据科学等领域的学术研究人员。 对金融风险管理感兴趣的在校学生及各类专业人士。 《信用风险计量模型:内部评级体系构建与监管合规》旨在成为您在信用风险计量领域的一本得力助手,帮助您构建坚实的信用风险管理体系,应对日益复杂的金融挑战,实现机构的可持续发展。

用户评价

评分

阅读《内部评级理论、方法与实务:巴塞尔新资本协议核心技术》,让我对金融风险管理这个宏大课题有了更为具象的认知。我之前涉猎过一些风险管理的基础概念,但总感觉隔靴搔痒,缺乏一种从根源上解决问题的思路。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引入,无疑是给整个银行业注入了一剂强心针,也带来了巨大的挑战。而本书的出现,似乎是为理解和应对这些挑战提供了“钥匙”。我特别关注书中的“核心技术”几个字,这暗示着它不仅仅是讲解概念,更可能包含了实现内部评级体系所必需的关键工具和流程。我之前在工作中遇到过一些关于风险因子如何确定的困惑,以及评级迁移矩阵的构建难题,不知道这本书会不会在这方面给出一些启发性的解答。我期待它能将抽象的理论模型转化为具体的计算公式和实施步骤,让像我这样的从业者能够对照着学习,甚至在实际工作中借鉴。毕竟,理论再美,也需要落地才能生根发芽,产生实际的价值。

评分

从书的装帧和版式上,就透露出一种严谨和专业的气息。我平时对这类专业性强的书籍比较挑剔,很多市面上的读物要么过于理论化,要么过于碎片化,难以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我希望《内部评级理论、方法与实务:巴塞尔新资本协议核心技术》能够填补这一空白。对于我而言,理解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精髓,关键在于掌握其风险计量方法,而内部评级正是其中的重中之重。我特别好奇书中关于“方法与实务”的部分,比如在数据收集、清洗、模型开发、验证以及在实际业务中的应用等方面,是否能提供一些具体案例分析或者经验分享。我曾经在尝试构建一个简单的内部评级模型时,就栽在了数据维度和模型稳定性上,希望能从这本书中找到突破口。而且,这本书的标题中点明了“巴塞尔新资本协议”,这让我觉得它一定紧扣监管要求,能够帮助我理解最新的资本充足率计算逻辑,并将其与内部评级体系联系起来。

评分

我一直在寻找一本能够系统性解释内部评级体系构建逻辑的书籍,特别是能够将其与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要求相结合。这本书的出现,无疑是一个令人振奋的消息。我深知,在金融领域,理论需要与实践紧密结合,才能产生真正的价值。我特别看重“实务”二字,希望能从书中学习到如何将复杂的理论模型转化为实际可用的工具,如何处理在数据收集、模型开发、验证以及应用过程中遇到的各种挑战。例如,在数据质量管理方面,如何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在模型选择上,有哪些主流的方法和考量因素?在模型验证环节,又需要关注哪些关键指标?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清晰的思路和实用的建议,帮助我解决在实际工作中可能遇到的问题。更重要的是,我期待它能让我更深入地理解巴塞尔新资本协议下,银行内部评级体系的运作机制及其重要性。

评分

终于拿到这本期待已久的书,迫不及待地翻开。虽然书名直指“内部评级”,但从封面和出版社来看,就知道它绝非泛泛而谈。中国金融出版社出品,通常意味着内容扎实、专业性强,尤其在金融领域,更是严谨的代名词。作者武剑的名字也自带光环,相信他在这方面定有深厚的研究和实践经验。我目前还在啃读过程,但初步的印象是,它很可能是一本能够系统性梳理内部评级体系构建逻辑的书籍。我之所以选择它,是因为在当前的金融监管环境下,尤其是面对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层层推进,银行等金融机构在风险管理上的精细化程度和效率提升显得尤为迫切。而内部评级作为一种核心技术,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我希望这本书能帮我厘清那些理论上的框架,更重要的是,它能否在“方法与实务”上提供一些可操作的指导,比如如何搭建数据仓库、如何进行模型验证、如何处理数据质量问题等等。这些细节往往是理论落地过程中最容易遇到瓶颈的地方,也是我最想从书中获得启发的。

评分

最近在思考如何提升金融机构的精细化管理水平,尤其是关于风险计量和资本效率的议题。市面上关于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内容不少,但真正能够深入剖析其核心技术,并上升到理论高度的书籍却相对较少。《内部评级理论、方法与实务:巴塞尔新资本协议核心技术》这本书恰好满足了我的需求。我一直认为,内部评级体系是现代银行风险管理能力的关键体现,也是满足巴塞尔协议要求的重要基石。我非常期待书中对于“理论”的阐述,这能帮助我理解内部评级体系的逻辑起点和发展脉络。更重要的是,我迫切想了解书中关于“方法与实务”的详细内容,比如模型开发过程中涉及哪些关键的技术选择,如何进行有效的模型验证,以及在不同类型的业务场景下,内部评级体系如何落地实施。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套完整的、具有可操作性的指南,让我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内部评级技术。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