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得?聖吉(Peter M.Senge)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斯隆管理學院教授,組織學習協會(SoL)和索奧中國的創始主席。被《商業周刊》評為十大有影響力的管理學人物,被稱為“學習型組織之父”,於1990年提齣“終身學習”、“學習型組織”的概念。
目錄
序 宋誌平 真正的學習型組織永遠在路上 // 7
秦朔 解決問題需要迴到整體,迴歸根本 // 11
成甲 如何打造有能力的學習型組織 // 15
2009年擴充修訂版中文版序 // 19
修訂版序言 // 25
部分 我們的行動如何纔能創造和改變現實
|第1章| 從個人學習到組織學習的五項修煉 // 003
從事一項修煉就意味著成為一個終身學習者 // 005
第五項修煉:個人看待自己和的新方法 // 013
心靈的轉變:學習的深層含義 // 014
如何實踐 // 016
|第2章| 你的組織有學習障礙嗎? // 020
障礙1 “我就是我的職位” // 021
障礙2 “對手在外部” // 022
障礙3 主動積極的幻覺 // 023
障礙4 執著於短期事件 // 024
障礙5 煮蛙寓言 // 026
障礙6 試錯法的錯覺 // 027
障礙7 管理團隊的迷思 // 028
學習障礙與修煉 // 029
| 第3 章| 是的囚徒,還是我們自己思想的囚徒? // 031
消費生産和分銷組織模擬實驗:啤酒遊戲 // 031
零售商 // 032
分銷商 // 036
啤酒廠 // 041
結構影響行為模式 // 048
重新界定你的影響範圍:如何改善在啤酒遊戲中的錶現 // 053
解決和改進問題取決於我們的思考方式 // 058
第二部分 第五項修煉:學習型組織如何看待的基石
| 第4 章| 第五項修煉的法則 // 065
法則1 的問題來自昨天的“解決方法” // 065
法則2 你越使勁兒推,的反彈力越大 // 066
法則3 情況變糟之前會先變好 // 068
法則4 選擇容易的辦法往往會無功而返 // 069
法則5 療法可能比疾病更糟糕 // 069
法則6 快即是慢 // 070
法則7 因和果在時空中並不緊密相連 // 071
法則8 微小的變革可能産生很大的成果—但有效的杠杆
常常不易被發現 // 072
法則9 魚和熊掌可以兼得—但不是馬上 // 074
法則10 把大象切成兩半得不到兩頭小象 // 075
法則11 不去責怪 // 076
|第5章| 心靈的轉變 // 077
重新看 // 077
觀察因果循環// 083
正負反饋和:思考的積木塊 // 089
正反饋:發現微小變化是如何增長的 // 090
負反饋:發現穩定因素和抵製的來源 // 094
:事情會發生的……等時候一到 // 099
|第6章| 把觀點融入實踐:掌握基本模式 // 103
基本模式1 增長極限 // 105
基本模式2 轉移負擔 // 114
|第7章| 是自我局限,還是自我持續地增長 // 125
當我們製造自己的“市場局限”時 // 125
既見樹木,也見森林 // 135
第三部分 各項核心修煉:建設學習型組織
|第8章| 自我 // 141
學習型組織的精神 // 141
和精通 // 143
“我們為什麼需要它” // 145
抵製的聲音 // 147
自我超修煉 // 148
自我第五項修煉 // 171
看清我們與的聯係 // 173
在組織中培養自我 // 176
| 第9 章| 心智模式 // 179
好的想法為什麼會失敗? // 179
孵化新的商業觀 // 183
在實踐中進行心智模式的修煉 // 187
把學習實踐製度化 // 191
工具和技能 // 192
心智模式的修煉 // 193
協調一緻重要嗎? // 205
心智模式與第五項修煉 // 207
| 第10 章| 共同願景 // 209
共同的關懷 // 209
共同願景為什麼關係重大? // 211
建立共同願景的修煉 // 215
願景的推廣:加入、順從和投入 // 221
共同願景與第五項修煉 // 229
| 第11 章| 團隊學習 // 236
協同校正的智慧潛力 // 236
團隊學習的修煉:讓團隊智商超過個人智商 // 241
學會如何“演練”:深度匯談 // 264
團隊學習與第五項修煉 // 271
第四部分 實踐中的反思
| 導 讀|
| 第12 章| 反思型文化的基礎 // 280
建立深度交流的反思型文化 // 280
人的成長 // 284
把組織看成生命 // 289
|第13章| 學習型文化的推動力 // 295
不同的變革方式 // 296
建設適應性組織 // 298
業績與幸福感是動力來源 // 304
|第14章| 戰略思考與8種應用策略 // 307
用戰略眼光思考和行動 // 307
策略1 學習與工作的結閤 // 311
策略2 從現有條件和人力齣發 // 318
策略3 學會雙嚮交流的文化能力 // 321
策略4 建立演練場 // 325
策略5 與核心業務聯係起來 // 328
策略6 建設學習型社區 // 332
策略7 與“對手”協作 // 335
策略8 開發學習型基礎設施 // 338
創造現實而非貼標簽 // 341
|第15章| 領導的新工作 // 343
領導即設計師 // 347
領導即老師 // 356
領導即受托人 // 361
|第16章| 的公民 // 370
看清 // 372
實踐 // 378
麵嚮未來的教育 // 391
| 第17 章| 未來的前沿 // 393
發現並運用自然的模式 // 394
新型 // 397
第五部分 總 結
| 第18 章| 不可分割的整體 // 409
| 附錄1 | 各項學習修煉 // 413
| 附錄2 | 基本模式 // 419
| 附錄3 | U 型過程 // 433
| 注 釋| // 437
|2006 年英文修訂版緻謝| // 463
| 譯後記| 學習型組織不是“學習型組織” // 466
序一
真正的學習型組織永遠在路上
宋誌平 中國建材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中國企業改革與發展研究會會長在諸多閱讀過的管理學書籍中,我對彼得?聖吉教授在《第五項修煉》中提齣的“學習型組織”情有獨鍾。在快速變化的市場環境中,在充分競爭的領域,僅僅依靠一兩位領導的經驗是不夠的,僅僅靠少數人學習也是不夠的,而是整個團隊都要學習。為此,我一直把建立學習型組織作為做企業的一個基本目標,在北京新型建材廠任廠長時,我提齣“像辦學校一樣辦企業”;在中國建材集團,我常對大傢說的一句話就是“把時間用在學習上,把心思用在工作上”。建設學習型組織正是中國建材集團進入世500強的重要因素。
學習型組織理論並不隻是要大傢多讀幾本書,不隻是講學習或者培訓什麼科目,而是告訴我們如何通過的學習和交流互動,使組織更具活力和生命力,達到不斷進取、自我更新、整體提的目的。像企業裏舉辦乒乓球賽等活動,其目的不僅是鍛煉身體,更重要的是增加員工互動。美國管理學大師彼得?聖吉在《第五項修煉》中,歸納齣學習型組織要進行的5項修煉:建立共同願景、加強團隊學習、實現自我、改變心智模式、進行思考。
共同願景可以簡單描述為“我們想創造什麼”,是組織成員共同的願望、共同的價值觀。傑斯帕?昆德在《企業精神》一書中講道,“在未來的公司內,隻有信奉者生存的空間,卻沒有彷徨猶豫者立足的餘地”。 我非常認同這句話。一個企業團隊應該是一群擁有共同願景、對事業有著忠實信仰的人,不信奉企業價值觀的人不在此列。共同願景用共同的事業把大傢聯在一起,是學習型組織強大的推動力。中國建材的願景是建設具有競爭力的企業,打造創新能力、盈利能力、管控能力、市場競爭力、品牌知名度、企業美譽度這“6個”,這既是我們的戰略目標,也是我們的共同願景,這個願景極具感召力,已經成為廣大乾部和員工奮鬥與奉獻的力量源泉。
團隊學習不是團隊成員學習成果的簡單相加,團隊學習必須由成員共同參與、共同完成,是成員互相配閤、實現目標的過程。在中國建材集團,每年的1月份都是非常繁忙的,這個月是會議月、溝通月、思想月。整個月,我都會奔波於各地,參加重要子企業的年會。通過這種麵對麵的溝通交流、總結反思,整個團隊統一瞭思想,加深瞭對企業新一年經營思路的理解,為全年工作奠定瞭思想基礎。就這樣,原本生産經營的淡季變成瞭思想交流的旺季。團隊內部的交流互動有助於提組織質量,提企業效益和價值。在中國建材集團,團隊學習溝通是我們眾誌成城的重要秘訣。
自我源於對願景的追求和對工作創新的追求。在組織中,有願景的人纔有可能去,既彆人也自我。自我的人是不斷學習,追求工作盡善盡美的人。凡事總想做到好,這樣的人纔能自我,纔有爆發力。自我之所以能持續實現,除瞭人的天賦外,根本原因是不斷學習和實踐,是一個“學習—實踐—再學習—再實踐—成功”的循環往復的過程。如何成為能夠自我的人?我曾對年輕人說:要想強大,一要忠誠,忠誠於事業、忠誠於團隊;二要勤奮,彆人休息、娛樂時,你在工作、讀書,隻有比彆人付齣更多,纔能比彆人強大;三要有激情,甘於奉獻,充滿活力。我們要有崇的人生理想和可敬的自我犧牲精神,在一生的奮鬥過程中,不斷自我。
心智模式就是常說的心理定勢。改變心智模式就要由直綫思維變為發散思維,考慮更多的因素和可能性。企業在製訂戰略、重組、定價等方麵,都存在著心智模式的突破。拿建材行業來說,作為一傢央企,我們要做行業排頭兵,參與競爭,實現這個目標就要跨越企業分散、惡性競爭、集中度低等諸多屏障,以往的發展模式走不通,就必須換一種思路。在成長方式上,采取聯閤重組模式,而不是建新綫,加增量;在盈利模式上,著眼於穩定價格,然後降低成本來取得效益;在競爭模式上,倡導包容性的理性競閤。這些心智模式的突破,瞭行業的思想變革,推動瞭企業的快速成長和建材市場的健康發展。
思考是相對於局部思考而言的,在學習型組織建設裏是很難的修煉。進行思考要抓住三點:一是從局部思考擴展到全局思考;二是擴大思考範圍;三是更新思考方式。在一個裏,事物之間彼此關聯,互相影響,雖然每個局部都是一個增量,但加起來卻不一定是增量。所以從局部考慮問題看似正確,但放到裏不一定對。這就要求企業認真觀察環境的變化,地研究問題。
團隊組織的質量,主要取決於組織不斷學習和創新的能力。企業如何立於不敗之地?答案就是建立學習型組織。一個好企業必定是一個學習型組織。學習型組織(learning organization)的英文原意並沒有“型”或者“類”的含義,而是指“不斷學習的組織”,真正的學習型組織並非一勞永逸,而是永遠在路上。
序二
解決問題需要迴到整體、迴歸根本
媒體人 秦朔
彼得?聖吉被認為是繼愛德華茲?戴明、彼德?德魯剋後又一位傑齣的管理學大師。孔子說過“七十從心所欲不逾矩”,即達到一種對問題的思考和認知非常自由,同時又不會逾規越矩的境界。彼得?聖吉正是如此。
他在《第五項修煉》開篇提齣瞭一連串問題:空氣是突然被汙染的嗎?水質是突然變壞的嗎?為什麼在一個組織中,個體智商可能達到120,組織的整體智商卻隻有62?為什麼20世紀70年代財富500強的公司,短短10年後,三分之一都已消失?彼得?聖吉認為,所有這些問題,終都是“學習”的問題。中國古語“學而時習之”“吾日三省吾身”代錶瞭個人反省學習、不斷自我的狀態,學習型組織則不僅針對個體,還涉及組織、企業和國傢。
彼得?聖吉非常推崇中國文化,他認為西方人解決問題,大多是用片斷式的、靜止的、機械的、拼接零件式的方法,而東方“天人閤一”的思想則提倡人和是一個統一體。所以,《第五項修煉》提齣的思考模式旨在為人類打開一個新局麵,活齣生命的意義,讓生命生機盎然。彼得?聖吉希望利用化方法讓組織願景同個人願景真正地融為一體。
我在1996年前後初讀《第五項修煉》時寫過書評,2017年又應《總裁讀書會》邀請做瞭一期節目,重新閱讀這本書,發現經過幾次修訂,內容有瞭很多變化。之所以有變化,是因為學習型組織不僅是理論,更重要的是實踐。彼得?聖吉於1990年在麻省理工大學斯隆管理學院成立瞭一個組織學習中心,當時就有很多美國知名大型企業在那裏學習,包括蘋果公司。彼得?聖吉由此積纍瞭豐富的案例,又通過案例反饋到理論中,不斷充實,所以就有瞭後麵的迭代作品。
迴到開頭說到的汙染等一連串問題,彼得?聖吉認為,是人與的關係齣瞭問題。我們是怎麼看待周圍的的?我們稱其為自然資源,其實是把它當成瞭一個可利用的東西,實際上是把我們和外部環境分割開瞭。而在中國傳統智慧中,兩者是不可分割的,即“天人閤一”。為什麼個人智商很,組織智商很低?本書稱其為“組織智障”,即組織的智能齣現瞭問題,根本原因也是分割。組織裏的每個人心中都有很多假設,但沒有深度對話,沒有通過對話找到共同願景,所以形不成“一”,而是各懷心事,無法凝聚。
近幾年,齣現瞭一些“黑天鵝”事件,目前是一個充滿變局和不確定性的環境。現在讀《第五項修煉》,對我們有著特彆的意義。
為什麼彼得?聖吉能寫齣這樣一本書?我認為有兩個原因。,他是一個跨界型人纔。他畢業於斯坦福大學理工,善於用觀點觀察一項發明創造,比如早的商業航空飛機是由5項關鍵技術構建的,這即是“五項修煉”初的思考雛形。他一直保持著思考,同時又有跨界思維。第二,後來他在斯隆管理學院學習時,發現幾乎每一個大型公司的都有應對外部變化的正麵案例和反麵教訓。比如他在書中提到荷蘭殼牌公司從1971年就開始運用情景學習方法,來研究應對未來外部形勢變化的戰略,設定多情景預案,進行預演。其中一個準備就是企業投資和文化的多元化。當時殼牌石油已經在100多個國傢和地區開展業務,後來石油輸齣國組織歐佩剋(OPEC)誕生,油價和儲量劇烈變化,而殼牌公司卻從七大石油公司中弱小者上升到與埃剋森(Exxon)並肩稱雄的地位,就是因為通過情景學習,進行瞭多元化投資,分散瞭。
所謂“五項修煉”,是自我。即我們每個人在組織中是否能為自身的願望而存在,為自己真心嚮往的生活方式而工作,這是自我重要的方嚮。彼得?聖吉認為,組織的成長基於個人的成長,而個人的成長基於內心的嚮往,並經由日常工作去實現。現在很多企業層級問題嚴重,組織中新的成員、新的聲音和不同的意見不能被聽見;同時也有一些的公司會創造場景,讓組織裏基層的員工感受到他們在組織中的意義。比如順豐控股在深交所重組更名上市時,邀請瞭當年送快遞被無辜毆打的一名員工去敲鍾。創造這一場景的目的其實是讓每個人在組織中都能感到被尊重,並得到關懷,每個人被視作完全平等的一員。所以,一定要在組織中創造自我的環境:讓新的聲音能夠被聽到,讓不同的聲音能夠被聽到,讓提齣不同意見的人能夠被包容,讓個人能夠在組織中釋放真實自我。
第二是心智模式,即我們看待、看待對方、看待彼此的框架。這個框架是我們看問題的角度,包含瞭我們的信念、思考方法和立場,並且這個立場與我們以往的經驗也是度關聯的。
比如騰訊早是由5個人創辦的,創始人馬化騰非常清晰地意識到要用一個好的團隊來代替一個人的領導,這是騰訊的模式,也體現瞭馬化騰的謙卑和節製。有這樣心智模式的公司就容易獲得成長。心智模式的不同,也會使整個公司的架構、戰略和格局大有不同。所以,一個企業創始人的心智模式決定瞭這個企業能走多遠。在某種意義上,公司的天花闆不一定是能力的天花闆,但一定是心智模式的天花闆;你的能力不一定很強,但是可以通過改造、引進新的人纔來提。
第三是團隊學習。很多的公司都會用各樣的方法進行團隊建設,而團隊學習離不開共同願景,這就是第四項修煉。通過團隊學習,終讓整個組織找到既能把每個人的努力和奉獻包容其中,又能個人目標之上的共同願景。很多公司往往會混淆目標和共同願景。目標通常是一些短期的考核指標,這會讓人覺得公司和我的關係隻是圍繞著冰冷的KPI(關鍵績效指標);KPI當然重要,但我為什麼要完成這樣的KPI,這個KPI背後有哪些東西是可以激發我內心動力的?對於共同願景的探討反而比較少。在創立之初有三個共同願景:,未來有能躋身十大網站;第二,“讓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服務小企業;第三,成為一傢百年老店。提齣這樣的共同願景,核心不是財務數字,它真正的核心是,我要讓外部的因為我的存在,而有正嚮的改善,有長久的價值。共同願景其實是在打造整個組織共同努力的長期激勵氛圍。
後的第五項修煉,也是作者認為重要的一項修煉,就是思考。我們的、環境和組織往往都是割裂的,我們所處的是一個整體,但這個整體往往會被簡單化的思維割斷,變成瞭綫性、片斷、局部的觀念。而學習型組織對我們的啓發是,要解決一個問題,需要迴歸本源,找到背後的真正動因,然後從這個動因齣發,經由一整套的修煉方法和技巧,一步步解決,攻堅、前進。
總之,學習型組織的很多觀點對於我們如何能夠迴到整體、迴到根本、迴到真心有很大的啓發。希望這本書能夠對我們每個人的工作、生活和學習都有所幫助。
2017年12月
我一直對那些能夠深刻影響組織運作和個人成長的思想體係充滿瞭興趣。這本書的書名,特彆是“學習型組織”這個概念,瞬間抓住瞭我的注意力。我常常在思考,為什麼有些組織能夠持續創新,應對挑戰,而有些卻顯得停滯不前?我敏銳地意識到,這背後一定存在著某些關鍵的驅動因素,而“學習”似乎是其中最核心的一環。我渴望瞭解,如何纔能構建一個真正能夠持續學習、不斷進化的組織?它不僅僅是鼓勵員工參加培訓,更是一種根植於組織文化中的DNA,一種對知識和成長的內在追求。我希望這本書能夠為我描繪齣一幅清晰的學習型組織的藍圖,從理論到實踐,都能給齣可操作的指導。我想知道,在這個過程中,領導者扮演著怎樣的角色?個體學習又是如何匯聚成組織的整體能力?它是不是能夠為我提供一些具體的工具和框架,幫助我在實際工作中去構建和推動一個更具活力的學習型環境?我對這本書的期待,是它能夠在我腦海中建立起一套完整的知識體係,讓我能夠清晰地理解學習型組織的精髓,並具備將其付諸實踐的能力。
評分我一直深信,知識的海洋浩瀚無邊,而如何有效地導航,如何從中汲取精華,是每個人都需要掌握的關鍵能力。這本書的書名,特彆是“藝術與實踐”這幾個字,讓我覺得它並非一本枯燥的理論書籍,而是充滿瞭智慧和啓發,並且能夠指導實際行動。我一直在尋找能夠幫助我提升學習效率、培養深度思考能力的方法。在快節奏的現代社會,我們很容易被碎片化的信息淹沒,而真正能夠沉澱下來的深刻理解卻顯得尤為珍貴。我希望這本書能夠為我提供一套係統性的框架,讓我能夠更好地理解學習的本質,並掌握在實踐中運用這些學習成果的方法。它是否能夠教會我如何從海量的信息中篩選齣最有價值的部分?如何將零散的知識點串聯起來,形成有機的整體?我期待它能夠帶來一些“頓悟”時刻,讓我能夠重新審視自己的學習方式,並發現其中可以改進的地方。這本書對我來說,是一種對未知領域的探索,一種對自身潛能的期待,我相信它會為我打開一扇新的窗戶,讓我看到學習的更多可能性。
評分這本書,我抱持著極大的好奇心買下的。起初,是它的書名吸引瞭我——“第五項修煉”。這個名字本身就帶著一種神秘感和深度,仿佛預示著一種超越尋常的學習和成長的途徑。我一直對如何更有效地學習,如何讓個體和群體都能持續進步感到著迷。在信息爆炸的時代,知識的更新速度快得驚人,固步自封無疑是最大的危險。這本書的標題,正是擊中瞭我的痛點,讓我覺得它可能提供一些顛覆性的思考。我期待它能為我揭示一套係統性的方法,讓我能夠更好地理解和應對這種變化,不僅是在個人職業生涯中,也希望能在團隊協作和組織發展方麵有所啓發。我一直在尋找那種能夠真正幫助我“學以緻用”,並且能夠讓我在不斷變化的環境中保持領先的理論和實踐。這本書的齣現,讓我看到瞭這種可能,盡管我還沒有翻開它的第一頁,但它在我心中的分量已經不輕,像是埋藏在我書架上的一顆種子,等待著被播種和發芽。它給予瞭我一種預期的力量,讓我相信在未來的閱讀過程中,我會找到一些讓我眼前一亮,甚至改變我學習方式的洞見。
評分這本書的封麵設計,簡潔而又不失力量感。當我在書店看到它時,它靜靜地躺在那裏,卻仿佛散發著一種沉靜而深刻的吸引力。我尤其對“第五項修煉”這個詞語感到好奇。在我過去的認知裏,學習似乎更多地集中在個體的知識獲取和技能提升上,而“修煉”這個詞,則帶有一種更深層次的、需要長期堅持和內省的意味。這讓我聯想到,這本書可能探討的是一種超越錶層學習的、關於思維方式和行為模式的根本性改變。我一直相信,真正的成長源於內心的轉變,而這種轉變往往需要時間和精力的投入,如同修煉內功一般。我期待這本書能夠幫助我理解,如何在不斷變化的世界中,培養一種能夠應對復雜性和不確定性的“內在力量”。它是否能夠引導我審視自己的思維慣性,打破固有的局限,從而以一種更開放、更具韌性的姿態去麵對挑戰?我非常好奇,這“第五項修煉”究竟是什麼,它又將如何與我已有的認知相互碰撞、融閤,最終指引我走嚮一個更高級的學習境界。
評分我一直對那些能夠係統性地闡述復雜概念的書籍情有獨鍾。這本書的書名,直擊瞭“學習”這一核心概念,並將其升華為一種“藝術與實踐”。這讓我感受到,它不僅僅是提供理論,更強調瞭如何在現實生活中將這些理論落地。我一直在思考,學習不僅僅是記憶知識,更是一種能力的培養,一種看問題的角度,一種解決問題的思維方式。我希望這本書能夠為我揭示,如何將學習融入日常工作和生活中,使其成為一種自然而然的行為,而不是一種刻意的負擔。我好奇它會如何界定“學習型組織”的內涵,它是否會從多個維度來解讀這一概念?是關於信息流動的暢通,還是關於集體的反思和創新?我期待它能夠提供一些具體的案例和故事,讓我能夠更直觀地理解書中提齣的理念。這本書對我而言,不僅僅是一本關於學習的書,更是一本關於如何構建一個更有生命力的組織、如何實現個體與組織共同成長的“指南”。我期待它能夠成為我探索組織發展和個人提升道路上的一個重要裏程碑。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