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一名普通德国士兵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讲述作者在1942年至1945年德国与苏联惨烈战争中的真实个人经历,语言朴实生动,因而深具震撼力。他参加了德国与苏联的几乎所有重要战役,以及德国本土的防御战,他的回忆侧重描述这些战役的细节和士兵在残酷战场上的心理感受,深刻反映了战争对人性的摧残。《纽约时报》评价说:“读完此书的任何人都永远不会忘记它。”许多读者认为是“*震撼人心的战争回忆录”。本书一直被美国海军陆战队、美国陆军与参谋学院列为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推*阅读图书。
##五星推荐!以士兵为第一视角,带领读者经历了一次详实的二战战场,无穷无尽的轰炸,寒冬,恐惧和饥饿…甚至在读的时候,都期盼着他们赶快结束这次会战,离开前线进入下一次休整。 最后拯救作者的是他法德双重身份,但是也让他因此迷茫。如果他不是德意志民族的一员,那么这一切到底是为谁而战?为了什么而战?
评分##书里的战争真是可怖,但战争又是无法通过文字或者影像被理解的,这是亲历者的特权。空洞的战争描述无法激发出后人的反战意识及和平愿景。甚至更糟的是,那些欢呼战争的人们,不再是又蠢又坏,他们把战争当做必要之恶。在这种敌我斗争的价值观里,人道主义和多元主义的普世观触碰到了它的局限,说理已然无用。近来的新闻已然很清楚的证明人并没有被文明变好。一战打垮了欧洲人的乐观主义,我们这代人被科技及和平喂养大的乐观主义,恐怕也无法长久。在同归于尽的核威慑下,国家间的暴力甚至不以战争形式出现,而是国际新闻里那些频繁到让我们厌倦的动乱冲突。 战争,或者叫你动乱,你离我们有多近了呢?
评分##作者是一个精神德国人(有一半德国血统),嫌弃和德国不是一条心的法国父亲,诅咒自己的父母带给自己充满矛盾的身份。 对自己的所在的德军部队(大德意志师)的作战力感到自豪、骄傲,为战败后对德军的责备舆论感到愤愤不平。对苏联/俄罗斯没有什么同情感,经常流露对他们的轻蔑之意,反复在书中强调,且习惯性夸大苏联军队的数量优势,隐含的意思是不甘心,不过嘴再硬,也能看出在实际作战中已经被打服了。 作者笔下的苏德战场,局部不断胜利,大局不断恶化,以至于整体显得挺滑稽。最有意思的一点是,书里德军在俄罗斯土地上时没提过一次“侵略”,苏联反攻入德国领土,“入侵”“侵略”字眼就不断出现了,同时还多了大篇幅的“苦难的德国人”群像描写。 自认德军所为是正义之举,是“最后一次欧洲的十字军东征”的作者只是反对德国战败而已
评分##对真实的战争印象启蒙
评分##对真实的战争印象启蒙
评分##透过萨杰的视角看到了战争的残酷和人们的无奈。铭记历史,珍惜当下
评分##愿永远别有战争
评分##和平年代里的忧虑和烦恼是何等的微不足道。也许当人们愿意学会用宽容和原谅回报往日的伤害与仇恨。所以战争对于普通的士兵和民众来说都是苦痛和灾难!
评分##每多一个人读乔治奥威尔,就多一份自由的保障。每多一个人读此书,就多一份和平的保障。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