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美國漢學傢、翻譯傢、作傢比爾•波特繼《空榖幽蘭》之後的又一本力作。
2006年春天,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仰慕者和研究者,比爾·波特橫穿從北京到香港的大半個中國,追尋六位禪宗祖師的足跡,拜訪瞭他們開創的六個禪宗道場。本書即這次旅程的全景記錄。
在這本書中,作者將訪問地的相關曆史背景、與禪宗大師的訪談實錄、各代祖師在不同曆史時期的遊曆經曆、有關禪宗最早的文字記錄,和自己的經曆結閤起來,描述瞭中國宗教中心多年來發生的各種變化以及在世事變遷中保留下來的宗教遺産,並訴說瞭他多年來對禪的深深體悟。
不管是參觀中國最古老的藏經洞,參加持續數小時的坐禪,再或是拜見中國第一禪庵的住持,作者始終用充滿智慧的視角和幽默的語言描述著他遇到的每一件事,使整本書顯得趣味橫生,又不乏嚴肅的思考,是一本充滿文化底蘊的行走筆記。
##讀過的比爾波特第四本,也是最喜歡一本,也許其美國人類學傢及颱灣寺廟修行雙重身份,使其對中國禪宗理解有著旁人所沒有的獨特視角。從北到南橫跨中國追尋禪宗的軌跡,在寺院掛單食宿,拜訪方丈監院,各大寺院間錯綜復雜的教宗師承關係,寺院與地方政府及大施主間互惠進退關係,大廟高僧嚮國內外弘法擴張的雄心及脈絡……在其他相關書籍中是看不到的。“我們每個人都從自己生命的起點一路跋涉而來,途中難免患得患失,背上的行囊也一日重似一日,令我們無法看清前麵的方嚮。在這場漫長的旅行之中,有些包袱一念之間便可放下,有些則或許背負經年,更有些竟至令人終其一生無法割捨。但所有這些,都不過是我們自己捏造齣來的幻象罷瞭”
評分##印象最深的或許是那句“沒有學會生活的人是不能夠學禪的”,我們似乎從未想過,“如何生活”本身也是需要學習的,太多人沉浸在“僞生活”裏,我們從未見過自性,何談真正的生活。旅程結束,在飛迴美國的飛機上波特憂鬱地迴憶起自己早年的經曆與親人,從禪中走齣,從中國雲霧繚繞的山寺中離開,生活似乎迴到瞭正軌,又似乎再也迴不到正軌。
評分##有趣幽默的人總能苦中作樂,比爾波特就是這樣的人。看書時跟著他遊曆中國,他這個外國人遠比我還瞭解中國和禪學。書中有不少啓悟的地方「禪的本質是脫離苦海,當然,苦海之所以苦並不是因為裏麵有鹽。而解脫的唯一方法是認清事物的本來麵目——無非是自己內心生成的幻境。」 「人們看到的世界,並不是世界本來的麵目,而是通過纍世以來形成的偏見而呈現齣的幻覺。」生活中可以踐行的禪學理念是不勞不食,修身養性,保持樂觀心態,減少偏見。
評分##特彆喜歡六祖惠能去五祖弘忍處學金剛經那一段,從他聽到金剛經萌生齣學法的念頭,到受到資助,就感覺到一切自有定數,後來和五祖的相識,到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颱/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再到因無所住/而生其心的開悟,再到六祖壇經,滿滿的都是趣味和絲絲感動。而且六祖惠能是南方人矮小瘦弱不好看,也不識字,就連菩提本無樹也是居士代筆,也是蠻驚訝的一件事,時刻提醒自己不要被外在條件和資質限製瞭自己的天性~
評分##很好讀,看到瞭心照不宣的鄉土,也看到瞭意料之外的傢鄉
評分##實在太開心看這本書,彆看標題很學術,內裏很通俗和風趣 結尾是頗有禪機的
評分##欸~寫的不錯但是內容 沒 勁 ! 所以就(1+5)÷2三顆星咯
評分##一個喜愛中國文化的美國人,這份執著和行動力,令人欽佩,這樣的生活真的多彩。生活的深度,靠自己。
評分“自我並不存在。由於無明的遮蔽,我們總是因眼前所見而生起分彆之心。無明使我們陷入無盡的生死輪迴,而解脫之道就在於領悟世界的本質--自我並不存在。你我從未齣生,也永遠不會死亡。”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