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Helen Keller
出版社: Dover Publications; New edition (1996年9月18日)
平装: 80页
语种: 英语
ISBN: 0486292495
条形码: 9780486292496
商品尺寸: 13.3 x 0.5 x 21.3 cm
商品重量: 68 g
No deaf child who has earnestly tried to speak the words which he has never heard—to come out of the prison of silence, where no tone of love, no song of bird, no strain of music ever pierces the stillness—can forget the thrill of surprise, the joy of discovery which came over him when he uttered his first word.
没有一个聋哑孩子会用心学习他不曾听过的词语——那些词语来自于“无声的牢狱”,那里听不到柔情细语,没有鸟儿的歌唱,也没有音乐的旋律能穿透寂静——但是,当他开口说出平生di一个单词时,他就会忘掉所有的惊惧,进而沉浸在发现的喜悦之中。
19个月大时,海伦凯勒遭受严重疾病,使她失明和失聪。不久之后,她也变得沉默寡言。在她的启蒙老师安妮沙利文的帮助下,她努力克服种种障碍。在1903年首次出版的这部经典自传中,凯勒小姐讲述了她生命的头22年的故事。她生平许多方面在这里得清晰、直接的呈现,其中充满了美妙的描述。这本深受感动的回忆录完全没有自怜,却充满了对其他人的爱与同情,为这位二十世纪的杰出女性提供了一幅令人难忘的肖像。
When she was 19 months old, Helen Keller (1880–1968) suffered a severe illness that left her blind and deaf. Not long after, she also became mute.Her tenacious struggle to overcome these handicaps-with the help of her inspired teacher, Anne Sullivan-is one of the great stories of human courage and dedication.
In this classic autobiography, first published in 1903, Miss Keller recounts the first 22 years of her life,including the magical moment at the water pump when, recognizing the connection between the word "water" and the cold liquid flowing over her hand, she realized that objects had names. Subsequent experiences were equally noteworthy: her joy at eventually learning to speak, her friendships with Oliver Wendell Holmes, Edward Everett Hale and other notables, her education at Radcliffe (from which she graduated cum laude), and-underlying all-her extraordinary relationship with Miss Sullivan, who showed a remarkable genius for communicating with her eager and quick-to-learn pupil.
These and many other aspects of Helen Keller's life are presented here in clear, straightforward prose full of wonderful descriptions and imagery that would do credit to a sighted writer.Completely devoid of self-pity, yet full of love and compassion for others, this deeply moving memoir offers an unforgettable portrait of one of the outstanding women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
海伦·凯勒 美国著名的女作家、教育家、慈善家、社会活动家。在十九个月时因患急性胃充血、脑充血而被夺去视力和听力。1887年与沙莉文老师相遇。1899年6月考入哈佛大学拉德克利夫女子学院。1968年6月1日逝世,享年87岁,却有86年生活在无光、无声的世界里。在此时间里,她先后完成了14本著作。其中包括:《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我的人生故事》《石墙故事》。她致力于为残疾人造福,建立了许多慈善机构,1964年荣获“总统自由勋章”,次年入选美国《时代周刊》评选的“二十世纪美国十大偶像”之一。
我特别欣赏这本书中蕴含的学术探索精神,这远远超出了普通回忆录的范畴。作者对知识的渴求和对世界运行规律的好奇心,贯穿了整本书始终。她没有满足于仅仅学会沟通,而是深入探究哲学、历史、科学等诸多领域,并努力找到属于自己的视角来理解它们。她的求学生涯充满了惊人的毅力和创造性的障碍解决策略。阅读这些章节时,我常常会停下来,思考她是如何在信息获取如此受限的情况下,依然能保持如此广博的知识储备和批判性思维的。这不禁让我反思当代教育体系对学生的“喂养式”供给,与她那种近乎“抢夺式”的知识获取方式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本书实际上是一篇关于心智解放的宣言,它证明了只要思维的火花不灭,任何物质上的匮乏都无法真正囚禁一个探求真理的灵魂。那种对知识的热爱,如同黑夜中的灯塔,照亮了她前行的每一步。
评分老实说,一开始抱着略微审视的态度去阅读的,毕竟这是一部流传甚广的经典之作,总担心它会是某种被过度美化的“完美受害者”叙事。然而,这本书完全颠覆了我的预期。它的笔触是如此的真诚、坦率,几乎带着一种近乎残酷的自我剖析。作者毫不避讳地描述了早年生活中的那些迷茫、愤怒乃至近乎绝望的时刻,那种被困在无声无色世界里的那种原始的、野蛮的冲动,被描绘得淋漓尽致。这使得人物形象无比立体和鲜活,她绝不是一个被神化的符号,而是一个真实地在痛苦中挣扎、学习和成长的个体。特别是她描述自己如何与“黑暗”和“寂静”建立联系、如何通过触摸和感知去构建外部世界的认知体系时,那种逻辑的严密性和情感的张力,让人拍案叫绝。这种深入骨髓的探索精神,超越了简单的“残疾人士如何自强”的范畴,它探讨的是人类心智的无限可塑性和适应性。读完后,我感觉自己的思维边界被拓宽了,明白了真正的局限往往存在于我们的固有观念之中,而非外部环境。
评分这本书简直是心灵的洗礼,那种震撼力不是三言两语就能概括的。每次翻开它,都仿佛被一股强大的生命力所裹挟,那种不屈不挠的精神力量,简直能穿透文字的表层,直击灵魂深处。它不是那种矫揉造作的励志口号,而是实实在在的、用血肉和汗水堆砌出来的生命轨迹。读着那些看似平静的叙述背后,隐藏着多少常人难以想象的挣扎与突破,那种在黑暗中摸索、在寂静中聆听世界的努力,让人由衷地感到敬佩。它不仅仅是一个人的经历记录,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自身在面对困境时可能存在的懦弱与退缩。这本书迫使你反思:如果是我,我能做到这份上吗?这种深层次的自我拷问,远比任何说教都来得有效和持久。它教会我的,是如何去珍视那些我们习以为常却又无比珍贵的东西——光明、声音、言语交流的便利。读完后,你会对“感知世界”这件事,产生一种全新的、近乎虔诚的敬畏感。它的文字力量是如此的沉稳而有力,读来让人心潮澎湃,却又能在激动之余,沉淀下对生命更深刻的理解与感恩。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感处理得相当高明,它并非流水账式的编年史,而更像是一部精心构建的内心独白与外界观察交织而成的交响乐。那些关于家庭、师长和友谊的片段,被描绘得细腻而饱满,充满了人性的温度。它没有把帮助者塑造成高高在上的施予者,而是细致地刻画了人与人之间那种深刻的、互相成就的连接。比如,她对特定人物的描绘,那种通过细微的动作、语气(尽管她听不见)和眼神(尽管她看不见)来捕捉对方“本质”的能力,简直像个高明的心理学家。这种对非语言交流的深度解读,让我这个视觉和听觉健全的人感到汗颜——我们日常生活中错过了多少真正重要的信息?更妙的是,作者在描述自己取得重大突破时,那种如释重负、如拨云见日般的喜悦,那种“我终于理解了!”的瞬间,感染力极强,让人仿佛也共享了那份顿悟的喜悦。这是一部关于学习、关于理解、关于如何真正“看见”世界的教科书,写得如此感人至深却又毫不煽情。
评分初读此书,最大的感受是一种巨大的“反差美学”。一方面是无可抗拒的生理限制,另一方面却是无与伦比的精神扩张。这种对比带来的张力,使得这本书具有一种近乎史诗般的力量感。作者在文字中展现出的那种强大的“自我构建”能力,令人深思。她不是被动地接受别人为她定义的“残疾人”身份,而是主动地去重塑自己的存在方式,去定义什么是“看见”,什么是“倾听”。整本书充斥着一种冷静而坚定的主观能动性,她似乎总是在对世界发出挑战:“我不会被你的限制所定义。”这种对命运的强硬回击,既是个人意志的胜利,也是人类精神韧性的最佳注脚。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对“生命价值”的理解也随之提高了,它无关乎感官是否完整,而在于你以何种深度和广度去体验和回馈这个世界。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种超越感官体验的、更高维度的生命蓝图。
评分好书,正版,质量非常好
评分书比想象中的薄很多,字有些小,看起来会费劲
评分已看完,内容当然很好,关键是字太小了a!
评分第二本英文书,加油
评分书很轻很小,满足使用要求。
评分很薄,看着应该不难
评分书很薄,但是字非常密。仔细读起来,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评分已看完,内容当然很好,关键是字太小了a!
评分字迹太小了,看一会眼就花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