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沃伦·巴菲特及其合伙人投资了多家20世纪盈利能力最强且最能代表未来趋势的公司。但他们怎么知道自己是在做正确的投资呢?巴菲特及其合伙人是如何甄别具有未来前景的公司呢?其他人如何才能效仿和学习他们的方法呢?
对于寻求成功投资框架的巴菲特追随者而言,《巴菲特的估值逻辑》无疑是一个上佳的礼物,因为它对巴菲特迄今为止的长期投资组合,做了最为详尽的分析。
作为资深投资人,本书作者从巴菲特1958年对桑伯恩地图公司的投资开始,连续追溯了另外19个巴菲特的主要投资案例,如喜诗糖果公司、《华盛顿邮报》、政府雇员保险公司、可口可乐公司、美国航空集团、富国银行和IBM。
借助于合伙人信函、公司文件、年度报告、第三方参考资料和其他原始信息,作者把巴菲特投资的独特性定位为:时点的把握、本能的发挥、外界信息的运用和投后的运作。而且,作者还从中辨识出适用于所有投资者的成功要素,无论拟投资公司规模大小、所处国内还是国外。
作者还按照年代顺序对案例背后更为广阔的国际事件和美国股市起伏做了相关解读,并由此提出:巴菲特最重要的特质可以说是其专业知识的广度。
##作者搜罗并解读相关的资料,还原历史抉择中的巴菲特,每个阶段、对每个标的如何思考价值,非常好的一本书
评分##价值投资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性工程,绝非中国巴菲特们那样喊几句口号就行。
评分##不错的案例复盘,偏重于定量分析,可以和《巴菲特之道》配合着看。
评分##结构和条理很清晰,值得学习。
评分##难得的高质量复盘巴菲特的投资逻辑。三个方面的高质量:1、信息质量,尽量高还原当时可获取到的完整准确的经营数据,行业环境等信息;2、业务质量,对案例进行体系化的评估业务经济能力、经营质量、利润质量、估值等;3、较体系的总结,不同案例结合当时处境对估值的各项权重的取舍。总的来说,回归到经济本身,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对认知能力的挑战都不一样。但,不变的是变化本身与原则。
评分##一般,案例太少,分析的也不够深入,也缺乏长期的投后总结。不如唐朝的巴芒演义。可口可乐和沃尔玛为什么买的那么晚,还有90年代后的表现。巴菲特是一个董事长,而不是投机客,能力圈是金融尤其是保险行业,消费领域(传媒和消费品),并购,参与战略调整,管理层治理,广泛的人脉。类似华润和中国平安这类大集团的搞法。还是产业为本,产业是务实、经验主义、接地气的。男怕入错行,选对行业积累真的很重要。
评分##作者搜罗并解读相关的资料,还原历史抉择中的巴菲特,每个阶段、对每个标的如何思考价值,非常好的一本书
评分相比于之前出版的《巴菲特投资案例集》,这本书要好太多。前者几乎完全抄袭于巴菲特的信件,几乎没有太多作者个人的分析。而这本书则是搜集了更多的信息,并且作者从更严肃的角度思考了为什么巴菲特会选择投资这些公司。我还不得不提及本书的译者翻译了相当数量的估值类书籍,并且翻译质量也属上乘。书的内容我给四分,翻译再加上一分。同时我建议读者最好先具备坚实的公司理财知识。有太多所谓的价值投资者往往沉迷于浪漫主义的分析,缺乏坚实的基本功。典型的案例比如雪球网上所有看多神州租车的分析。缺乏基本功的体现就在于罗列公开数据,将任何回购行为视为利好,随意给予估值倍数并带有莫名的自信,同时对于明显的公司治理问题视而不见。
评分##具体的案例,偏重财务的基本面分析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