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盖尔银版摄影术于1839 年诞生,随后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这项新发明便随着殖民扩张一起来到中国。从西方旅行家*早的摄影记录开始,到“文革”后的实验摄影,摄影在中国经过一个半世纪的变化,生发出了丰富多元的内涵,或者与瞬息万变的政治社会情势相关,或者表现个人的心灵世界,抑或以此为媒介直接与艺术本身对话。
巫鸿教授采用“深描”(thick description)的方法,选取十个极具代表性的个案,探索中国摄影表现的多重历史,在对事实进行仔细检验的基础上,他通过对摄影形式、图像、技术和社会语境的研究,结合近距离视觉分析和广泛的跨学科阐释,在更深层次上理解摄影师及其作品,开掘中国摄影的多元视觉传统,并探讨这些影像如何参与并构成了中国艺术的一个重要部分。
##这本书,真的,没啥性价比。即使买了电子版,看完,也还是想问,能,退钱吗?
评分##非常喜欢刘铮和他的《国人》。Chris
评分##今年最后一本书了,是文章的合集,有点看不够。已经很多有意思的点:老照片与photo essay、民族身份、肖像摄影、中国城市风景与纪实。(希望在这个意义上,新的一年自己也能多思考多看!
评分##副标题起得很恰当。不是中国摄影史,而是一些在中国的摄影。前两部分比较好,不过也可能是我之前没有接触过。第三部分在不同的书里看过多次。语言范式太明显,总觉得有刻意拔高的嫌疑。另外,观念不断被超越,但是超越出来的新的东西一定就是比之前好吗?与当下相连的新观念被不断研究,挖掘或者赋予其意义,但这种意义会不会太过于短暂,以至于几年几十年以后就也被弃置一旁呢?喜欢更长久的,比如黑白的山水照片。
评分##探索观看与超越观看的可能
评分##前面几篇还不错。田野调查式的当代摄影没什么意思,缪晓春不错。
评分##一本增加谈资的书 而非摄影史专业书。说是选取个案,部分分析也很引人入胜,但不是浅尝则止,就是剑走偏锋。至于探讨这些影像如何参与并构成了中国艺术的一个重要部分。。。只见探讨,不见如何。不过本来这个也没啥意义。zooming很多不同的点,并列且无特别关系的排在一起。以及最后当代艺术家的案例,就是采访,"我有这些好朋友,there are here."差不多是这种感觉。好吧,翻翻还是挺有意思的。茶余饭后。
评分##第一部分“以影像表现中国与自我”完全没有摆脱“图像证史”的范畴。特别是感觉有图没图,都能得出书中的结论。像是剪辫子,或是“将西方的执迷彻底演变成中国人的自我想象”,我根本不信以前的学者没有研究过,他们可能只是没有利用这么些照片罢了。至于第二、三部分,那真是如友邻的评价,是《巫鸿故事会》。总觉得现在的艺术研究,落入不断追加高深莫测名词的陷阱,让人以为高大上,实际上可能完全是在叙述跟原作品没有关系的东西。换言之,就是将“作者已死”最大化,在原作品之上覆盖自己的理解建构之。而且,巫鸿太相信创作者的编排和自述了,特别是针对那些还活着的艺术家。总之,非常失望。
评分##探索观看与超越观看的可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