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1-1936-鲁迅影集

1881-1936-鲁迅影集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鲁迅
  • 文学家
  • 中国现代文学
  • 影集
  • 历史
  • 文化
  • 人物
  • 传记
  • 旧照片
  • 民国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北发图书网旗舰店
出版社: 人民文学
ISBN:9787020122349
商品编码:27493236704
出版时间:2018-01-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商品名称: 1881-1936-鲁迅影集 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8-01-01
作者: 译者: 开本: 12开
定价: 166.00 页数: 印次: 1
ISBN号:9787020122349 商品类型:图书 版次: 1

内容提要

鲁迅先生留存至今的个人照片一百余张。而由于种种原因,它们从未真正完整地以大尺幅高清的形式系统地展现给世人。这部《鲁迅影集》首次完整收录鲁迅一生留给世界的全部影像,均系所能找到的*好版本;经过仔细修片,力图达到*为清晰的效果;单幅单面,辅以*为准确精当之图注;全书特精装带函,具有极高的欣赏价值、研究价值和收藏价值。

作者简介

黄乔生,1964年生,现任北京鲁迅博物馆(北京新文化运动纪念馆)常务副馆长,研究馆员,中国人民大学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鲁迅研究会秘书长。曾参与策划《鲁迅生平展》《鲁迅的艺术世界》《旧邦新命——新文化运动百年纪念展》《中国战斗——中国抗日战争版画展》等展览;参与编辑《回望鲁迅》(22卷)、《回望周作人》(8卷)、《鲁迅博物馆藏品精选丛书》(5卷)、《鲁迅藏外国名著插图本》(4卷)、《鲁迅藏外国版画全集》(5卷)、《鲁迅藏拓本全集》(12卷)、《铭刻——中国抗日战争版画纪年》等书;其代表作有:《周氏三兄弟》《鲁迅与胡风》《鲁迅:战士与文人》《八道湾十一号》等。

精彩书摘


《鲁迅影集:1881-1936》 引言 当我们翻开历史的扉页,总有一些名字,如星辰般璀璨,照亮了时代的迷雾,引领着思想的航向。鲁迅,无疑是这样一颗耀眼的星。他的一生,横跨了中国社会剧烈变革的动荡时期,从晚清的积弱腐朽,到辛亥革命的曙光初现,再到北洋政府的混乱动荡,直至国民党统治下的黑暗压抑,他始终以笔为刃,以文为剑,深刻地剖析着民族的病灶,呐喊着革新的声音。 《鲁迅影集:1881-1936》并非一本传统的传记,它以一种更为直观、更为感性的方式,试图呈现这位文学巨匠的人生轨迹与思想脉络。本书并非着眼于罗列他所有的著作、成就或生平琐事,而是希望通过一系列精心挑选的影像资料,辅以翔实的文字考证和深度解读,让读者得以“看见”鲁迅,看见他所处的时代,看见他内心深处的挣扎与思考,看见他如何用一生践行“为人生而艺术”的信念。 第一部分:寒门书生,时代烙印(1881-1900年代初) 1881年,鲁迅出生于浙江绍兴一个逐渐衰落的书香门第。幼年的他,经历了家族的没落,也目睹了封建礼教的压抑。影集的第一部分,将通过珍贵的历史照片,勾勒出鲁迅童年及少年时期的生活场景。我们或许能看到他幼时在三味书屋读书的身影,祖母在油灯下缝补衣裳的画面,以及那个年代绍兴水乡特有的古朴风貌。这些看似平凡的生活细节,却是鲁迅最早接触和感受到的现实世界,它们在他幼小的心灵中埋下了对底层人民疾苦的关怀,以及对传统文化弊端一丝不苟的审视。 此时的中国,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危机。甲午战争的惨败,宣告了洋务运动的破产,民族危机空前深重。影集将穿插彼时中国的历史照片,如签订马关条约的场景、八国联军侵华时的街景、庚子赔款的屈辱,以此展现鲁迅所处的时代背景。在这样的时代洪流中,一个普通的寒门书生,如何开始了他的救国之路?本部分将重点呈现鲁迅在江南水师学堂、矿务铁路学堂的学习经历。尽管他后来放弃了工科,转而学习医学,但这些早期的科技术语和对机械化生产的接触,无疑为他日后对中国社会改造的思考提供了不同的视角。 第二部分:东渡扶桑,启迪之光(1900年代初-1909年) 1902年,怀揣着救国救民理想的鲁迅,远赴日本留学。这是他人生中一次至关重要的转折点,也是他思想发生深刻变革的起点。影集将展现这个时期的日本风貌,以及留日学生的生活场景。我们或许能看到东京街头的景象,留学生们在课堂上的求索,以及在集会上的慷慨激昂。 鲁迅在日本的学习,从医学转向文学,这是一个充满艰辛与抉择的决定。本部分将深入探讨鲁迅为何选择弃医从文。我们将通过当时的报刊、鲁迅与友人的通信,以及他在日本接触到的西方思想和文学作品,来理解他“为使中国人民精神上得到解放”的初衷。他接触到了尼采、叔本华等哲学家的思想,阅读了大量俄国、东欧的文学作品,这些都为他日后批判现实主义的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此期间,鲁迅参与编辑《新生》杂志,创作了《文化偏枯论》、《摩罗诗力说》等一系列在日本发表的译文和论文。影集将收录这些早期作品的珍贵资料,以及彼时留日学界的一些影像。我们会看到,在这段时期,鲁迅的批判意识已经开始萌芽,他对中国国民性的劣根性有了初步的认识,并开始探索通过文学来唤醒民众的可能性。 第三部分:教育救国,彷徨的呐喊(1909-1926年) 1909年,鲁迅回到中国,开始了他在教育界的生涯。从北京八大学科的教员,到教育部社会教育司的官员,他始终未曾放弃用教育来启迪民智的理想。影集将呈现那个时期北京大学、北京女子师范大学等学府的影像,以及鲁迅在教育岗位上的照片(如果有)。 然而,辛亥革命的胜利并未带来预期的社会变革,中国依然沉浸在军阀混战、民不聊生的黑暗之中。鲁迅在教育界的工作,并非一帆风顺,他遭受了新文化运动初期的种种阻力,也亲历了“文化围剿”。本部分将重点关注鲁迅在这一时期最重要的创作——《呐喊》和《彷徨》的创作背景。我们将通过当时的新闻报道、报刊杂志,以及鲁迅的个人回忆,来解读《狂人日记》、《阿Q正传》、《祝福》、《伤逝》等经典小说的诞生。 影集将用大量的图片,展现那个时代中国社会的面貌:辛亥革命后短暂的民主曙光,袁世凯复辟的丑恶嘴脸,五四运动的时代洪流,以及北洋政府时期的社会百态。我们会看到,鲁迅的笔触,是如何如同手术刀般,精准地切割开中国社会的虚伪与腐朽,揭示出“吃人”的礼教,以及国民的麻木与愚昧。这部分内容,将是对鲁迅“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深刻写照。 第四部分:笔耕不辍,斗争前沿(1927-1936年) 1927年,国民党政府实行白色恐怖,鲁迅选择了南下,辗转于厦门大学、中山大学任教。然而,在政治高压和学术审查的双重压力下,他最终离开了教育界,选择专注于文学创作和思想斗争。影集将聚焦他晚年定居上海后的生活与创作。 上海,这座当时中国最开放也最复杂的大都市,成为了鲁迅晚年思想斗争的中心。影集将呈现那个时期上海的街景、租界风情,以及文化界的活动景象。我们将看到,鲁迅是如何在政治迫害和论战的风暴中,依然坚持自己的立场,继续为左翼文化事业而奋斗。 本部分将重点呈现鲁迅晚年的重要著作,如《彷徨》、《故事新编》以及大量的杂文。影集将通过当时报刊杂志的插图、漫画,以及鲁迅与左翼文学组织的书信往来,来解读他晚年作品中更加尖锐的批判,以及他对革命文学的理解和实践。我们会看到,鲁迅是如何以“杂文”这种独特的文体,对国民党的反动统治进行猛烈的抨击,并积极团结进步力量,为抗日救亡的斗争摇旗呐喊。 第五部分:精神遗产,永恒的回响 1936年10月19日,鲁迅在上海逝世。他的离去,是中国文学界和思想界的巨大损失。影集将以鲁迅的葬礼照片、纪念活动等影像资料,来纪念这位伟大的作家。 本书的最后部分,将超越具体的年代,而是聚焦于鲁迅留下的精神遗产。我们将通过他的照片,他所处的时代背景,以及他作品的解读,来理解鲁迅的思想是如何超越时空,成为后人学习和思考的宝贵财富。鲁迅的批判精神、他对真理的执着追求、他对底层人民的深切同情,以及他“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人生态度,都将在这部分内容中得到提炼和升华。 《鲁迅影集:1881-1936》并非仅仅是一本图册,它更是一次穿越时空的对话,一次对中国近现代史深刻的反思,一次对一个伟大灵魂的致敬。本书试图通过视觉的力量,触动读者的情感,引发读者的思考,让鲁迅的精神,在新的时代,依然能够回响,依然能够激励我们前行。我们希望读者在翻阅本书时,能够“看见”一个立体、鲜活、充满力量的鲁迅,看见他所走过的艰辛道路,看见他所留下的宝贵遗产,并从中汲取前进的力量。

用户评价

评分

在阅读“1881-1936:鲁迅影集”的过程中,我被一种深深的沉浸感所包裹。这不仅仅是一本简单的图片集,更像是一次穿越时空的对话,我仿佛能听到那个时代的回响,感受到那个时代特有的气息。鲁迅先生,这位我一直以来都极为敬仰的先哲,他的形象在我脑海中逐渐清晰起来,不再是教科书上冰冷的文字,而是有了血有肉,有了他生活的温度和情感的起伏。我特别留意那些记录了他与亲人、友人相处的照片,那些细微的表情,那些不经意间的姿态,都透露出他内心深处的情感流露。 我尝试去想象他当时的心境,当他面对镜头时,他的眼神中或许有对未来的迷茫,或许有对现实的忧虑,也或许有对理想的执着。这些影像,是历史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它们以一种最直接、最原始的方式,向我们展现了一个真实的鲁迅。我反复摩挲着那些照片,试图从影像的细枝末节中挖掘出更多信息。他身处的环境,他身边的亲友,甚至是他穿着的服饰,都在无声地诉说着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和文化特征。这本影集,让我对鲁迅先生的理解,不再仅仅停留在他的文字作品层面,而是拓展到了他作为一个普通人,一个有着喜怒哀乐、有着生活轨迹的个体。

评分

“1881-1936:鲁迅影集”是一本让我沉醉的书,它不仅仅是一本图册,更是一部浓缩了中国近现代史的影像文献。我一直以来都对鲁迅先生的文字有着深深的敬意,他的思想深刻,他的语言犀利,他的影响力深远。然而,通过这本影集,我得以从一个全新的维度去审视这位伟大的灵魂。我仿佛置身于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与鲁迅先生一同经历了时代的变迁。 书中的每一张照片,都像是一个窗口,让我得以窥见鲁迅先生生命中的重要时刻。我看到了他年轻时的意气风发,看到了他中年时的沉思与忧虑,也看到了他晚年时依然燃烧的斗志。我反复品味着那些照片中的细节,他身边的朋友,他生活的环境,甚至是他脸上的表情,都在无声地诉说着那个时代的故事。我试图去想象他当时的心情,他在写下那些振聋发聩的文字时,他又是怎样的状态?这本书,将那些抽象的思想,具象化为鲜活的影像,让我对鲁迅先生的理解,变得更加深刻和立体。

评分

这是一本名为“1881-1936:鲁迅影集”的图书,它带给我的是一种前所未有的视觉冲击和情感共鸣。我一直以来都是鲁迅先生作品的忠实读者,他的文字,时而辛辣讽刺,时而深沉哀痛,总能触动我内心最柔软的地方。然而,对于他作为一个人的具体形象,我的认知一直停留在文字的想象之中。这本书,则用影像的方式,将一个立体的、鲜活的鲁迅呈现在我面前。 我反复翻阅着那些跨越近半个世纪的照片,每一张都像是一个无声的讲述者,在诉说着鲁迅先生生命中的点点滴滴。我看到了他年轻时的意气风发,看到了他中年时的深沉思索,也看到了他晚年时依然不灭的斗志。我尤其关注那些记录了他与家人、朋友相处的瞬间,那些温馨的画面,那些激昂的讨论,都让我感受到,原来这位伟大的思想家,也有着如此丰富的情感和生活。这本书,让我对鲁迅先生的理解,不再仅仅停留在他的作品,而是拓展到了他作为一个活生生的个体,他所经历的时代,他所承载的使命。

评分

我怀着无比虔诚的心情翻阅了“1881-1936:鲁迅影集”,这本厚重的画册,为我打开了一个认识鲁迅先生的全新视角。长久以来,我总是习惯于从他的杂文、小说中去理解他的思想,去感受他那犀利如刀的笔锋。然而,文字终究是抽象的,而影像,却能以一种更为直观、更为生动的方式,将一个人物的生命历程呈现在我们面前。这本书,就是这样一本具有震撼力的影像史诗,它将鲁迅先生一百八十一年到一千九百三十六年之间的人生片段,凝固在了永恒的光影之中。 我仔细端详着那些泛黄的黑白照片,每一帧画面都充满了故事感。从他少年时期求学时的青涩面容,到他中年时期投身革命的坚定眼神,再到他晚年仍笔耕不辍的专注神情,这些影像,都是时间留下的印记,是历史赋予的生命。我尤其喜欢那些记录了他日常生活场景的照片,他与家人围坐在一起的温馨画面,他与朋友畅谈的激昂瞬间,这些细节,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更立体、更丰满的鲁迅。他不再只是那个站在历史高台上、振臂疾呼的革命家,而是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感、有温度的普通人。这本书,让我对鲁迅先生的敬意,又增添了几分亲切感。

评分

“1881-1936:鲁迅影集”这本书,在我手中翻开,仿佛打开了一扇通往过去的大门,我得以窥见那位我仰慕已久的思想巨匠的真实面貌。长久以来,我对鲁迅先生的认识,大多来自于他的杂文和小说,那些文字如同利剑,深刻地剖析着旧中国的病灶。然而,文字的描绘终究有限,而这本书,则用影像的力量,为我带来了更为直观的感受。 我沉浸在那些泛黄的黑白照片之中,试图从中捕捉鲁迅先生生命旅程的每一个细节。我看到他青年的照片,眼神中透露着锐意进取的光芒;我看到他中年的照片,面容显得更加深邃,仿佛承载了更多的思考和忧虑;而他晚年的照片,即使身体可能已显疲惫,但眼神中的坚定和力量却丝毫未减。这些影像,不仅仅是简单的记录,它们更像是时光的凝固,让我得以触摸那个时代的温度,感受那个时代的人文气息。这本书,让我感觉鲁迅先生不再是一个遥远的历史人物,而是变得更加鲜活、更加真实,仿佛他就在我眼前,与我一同呼吸着。

评分

这本书,名为“1881-1936:鲁迅影集”,对我而言,是一次意义非凡的阅读体验。我一直以来都对鲁迅先生的文字有着深深的喜爱,那些犀利的杂文,那些深刻的小说,都曾让我感慨万千。然而,对于他作为一个人,他生活的具体情境,我的认知是相对模糊的。这本书,则以影像的方式,为我填补了这一空白,让我得以从一个全新的维度去认识这位伟大的灵魂。 我最先被吸引的,是那些记录了他人生不同阶段的照片。从他少年求学时的青涩模样,到他回国后投身教育的认真神态,再到他晚年依然笔耕不辍的坚毅身影,每一张照片都像是一扇窗,让我得以窥探他生命的轨迹。我反复端详着这些泛黄的黑白影像,试图从他眼神的光芒、他姿态的挺拔、他身处的环境,去感受那个时代的氛围,去体悟他内心的世界。这本书,让我感觉鲁迅先生不再仅仅是书本上的名字,而是一个鲜活的、有温度的、与我们同处一个时代的人。

评分

“1881-1936:鲁迅影集”这本书,对我来说,是一次穿越时空的旅行,让我有机会以一种全新的方式去理解和感受鲁迅先生。我一直以来都沉迷于他的文字,那些如匕首、如投枪一般的杂文,那些深刻反映社会现实的小说,都让我对这位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充满了敬意。但是,文字终究是抽象的,而这本书,则用最直观的影像,为我勾勒出了一个鲜活的鲁迅。 我特别喜欢那些捕捉了他生活片段的照片。我看到他年轻时的神采飞扬,看到了他中年时的沉思与忧郁,也看到了他晚年依然不减的斗志。我仔细观察着照片中的每一个细节,他身边的亲友,他工作的环境,甚至是他脸上的表情,都在无声地诉说着那个时代的风貌,以及鲁迅先生内心世界的波澜。这本书,将鲁迅先生从一个遥远的文学符号,拉近到了我的身边,让我感觉到,他不再是高高在上的圣人,而是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感、有温度的普通人,一个与我们共享同一片蓝天的中国人。

评分

“1881-1936:鲁迅影集”是一本让我驻足良久的图书。作为一名长期以来对鲁迅先生作品怀有崇敬之情的读者,我一直渴望能更深入地理解这位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而这本书,以一种极为独特的方式,为我打开了通往他生命世界的大门。我不再仅仅是通过文字去想象他的形象,而是通过一帧帧凝固的光影,去触摸他生活的肌理,感受他时代的呼吸。 我最吸引我的,是那些记录了鲁迅先生人生各个阶段的照片。从他初露锋芒的青年时期,到他成为思想巨擘的壮年,再到他暮年依然笔耕不辍的晚年,每一张照片都像是一个故事的开端。我仔细地观察他面部的细微表情,他站立的姿态,他身处的环境,都在无声地诉说着那个时代的信息。我仿佛能听到他在照片背后的低语,感受到他内心的波涛。这本书,将鲁迅先生从一个文学符号,还原成了一个有血有肉、有温度的生命个体。

评分

我最近有幸接触到“1881-1936:鲁迅影集”,这是一本让我倍感震撼的书。我一直对鲁迅先生的文学作品和思想深感着迷,但总觉得隔着一层时空的距离。而这本书,用一种最直接、最鲜活的方式,将我带入了鲁迅先生的生命轨迹。我如同亲身经历一般,感受着那个时代的脉搏,也近距离地审视着这位伟大的思想家。 我特别喜欢那些记录了他不同时期生活片段的照片。从他早年留学归来的风采,到他投身教育、参与社会运动的场景,再到他晚年依然坚持创作的模样,每一张照片都仿佛诉说着一段历史,勾勒出一个真实而立体的鲁迅。我试图从他的眼神中捕捉他的思想,从他的姿态中感受他的力量。那些泛黄的黑白影像,虽然没有现代摄影的色彩和精致,却有一种穿越时空的力量,让我能够真切地感受到他作为一个人的存在,他的喜怒哀乐,他的奋斗与坚持。

评分

我最近偶然翻阅了“1881-1936:鲁迅影集”,这是一本厚重且充满历史感的书籍。翻开扉页,仿佛穿越了时空的隧道,回到了那个风雨如晦的年代。鲁迅,这个名字本身就承载了太多的重量,而这本书,则试图通过影像的方式,为我们勾勒出他生命旅程的轨迹。我一直对鲁迅先生的文学作品,尤其是那些辛辣讽刺的小说和杂文,深感着迷,总觉得透过文字,能够窥见一个不屈的灵魂。然而,对于他鲜活的形象,我的认知却相对模糊,总是在脑海中构建出一个模糊的轮廓。这本影集,便像是为我打开了一扇新的窗户,让我得以从一个更加具象化的角度去理解这位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 我特别关注那些年代久远的老照片,它们带着岁月的痕迹,每一张都仿佛在诉说着一个故事。从他早年的留学生涯,到回国后的教书育人生涯,再到他风华正茂时期的创作高峰,每一张照片都定格了那个时代特有的光影和氛围。我试图从他的眼神中寻找他内心的波澜,从他的姿态中捕捉他思想的锋芒。那些泛黄的黑白照片,虽然没有鲜艳的色彩,却有一种穿越时空的力量,让我能够真切地感受到他作为一个个体的存在,而不是仅仅停留在书本上的一个符号。这本影集最大的价值,就在于它将抽象的文字形象化,让鲁迅先生不再只是一个遥远的、高高在上的名字,而是变得鲜活、真实,仿佛就生活在我们身边,与我们一同经历那个时代的变迁。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