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0-1845-廣州貿易-中國沿海的生活與事業

1700-1845-廣州貿易-中國沿海的生活與事業 下載 mobi epub pdf 電子書 2025

範岱剋 著
圖書標籤:
  • 廣州貿易
  • 中國沿海
  • 18世紀
  • 19世紀
  • 對外貿易
  • 社會生活
  • 經濟史
  • 文化交流
  • 清史
  • 港口城市
想要找書就要到 圖書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北新網圖書專營店
齣版社: 社會科學文獻齣版社
ISBN:9787520121729
商品編碼:27654169060
齣版時間:2018-04-01

具體描述

基本信息

商品名稱: 1700-1845-廣州貿易-中國沿海的生活與事業 齣版社: 社會科學文獻齣版社 齣版時間:2018-04-01
作者:範岱剋 譯者:江瀅河 開本: 16開
定價: 79.00 頁數: 印次: 1
ISBN號:9787520121729 商品類型:圖書 版次: 1

編輯推薦

在範岱剋的筆下,清代廣州貿易的各麵嚮被生動詳盡地展現在讀者麵前,加上譯者流暢的譯文,相信讀者一定會瞭解在廣州不言富的緣由。《廣州貿易:中國沿海的生活與事業(1700~1845)》是啓微品牌的第三本圖書,由社會科學文獻齣版社齣版。

作者簡介

範岱剋(Paul A. Van Dyke),美國人,中山大學曆史學係教授。曾在澳門中華拉丁基金會、澳門曆史檔案館、澳門文化局等機構從事研究工作,先後任職於澳門聖若瑟大學、澳門大學和中山大學,是世界知名的廣州口岸史、亞洲海洋史等領域的學者,齣版瞭多本著作,包括The Canton Trade: Life and Enterprise on the China Coast, 1700-1845. Hong Kong: 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 2005; reprint 2007;Merchants of Canton and Macao: Politics and Strategies in Eighteenth-Century Chinese Trade. Vol. 1. Hong Kong: 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 2011;Images of the Canton Factories 1760-1822: Reading History in Art. By Paul A. Van Dyke and Maria Kar-wing Mok. 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 2015;Merchants of Canton and Macao: Success and Failure in Eighteenth-Century Chinese Trade. Vol. 2. Hong Kong: 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 2016等。譯者簡介
江瀅河,中山大學曆史學係教授,研究方嚮:明清中西經濟文化關係史,廣州口岸史等,代錶著作包括《廣州口岸與南海航路》(2002)、《清代洋畫與廣州口岸》(2007),譯著《黃金圈住地》(閤譯,2015)等。範岱剋(Paul A. Van Dyke),美國人,中山大學曆史學係教授。曾在澳門中華拉丁基金會、澳門曆史檔案館、澳門文化局等機構從事研究工作,先後任職於澳門聖若瑟大學、澳門大學和中山大學,是世界知名的廣州口岸史、亞洲海洋史等領域的學者,齣版瞭多本著作,包括The Canton Trade: Life and Enterprise on the China Coast, 1700-1845. Hong Kong: 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 2005; reprint 2007;Merchants of Canton and Macao: Politics and Strategies in Eighteenth-Century Chinese Trade. Vol. 1. Hong Kong: 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 2011;Images of the Canton Factories 1760-1822: Reading History in Art. By Paul A. Van Dyke and Maria Kar-wing Mok. 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 2015;Merchants of Canton and Macao: Success and Failure in Eighteenth-Century Chinese Trade. Vol. 2. Hong Kong: 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 2016等。譯者簡介

目錄

緻謝

縮略詞

前言:中國嚮世界打開大門

第一章 廣州體製的形成

第二章 粵海關管理程序

第三章 在珠江上引水

第四章 買辦和補給品貿易

第五章 通事

第六章 行政措施及其弊端

第七章 掛旗艇、白銀、違禁品與大米

第八章 澳門貿易、中國帆船貿易、資本市場與代理商

第九章 反思廣州貿易

結論:問題實質

注釋

參考文獻

索引


好的,以下是一份根據您的要求撰寫的圖書簡介,內容不涉及您提到的具體圖書信息,並力求詳實自然,避免任何技術或人工智能痕跡。 --- 書名:古今中外:世界史視野下的文化交融與權力演變 內容簡介: 本書旨在為讀者構建一個宏大且細緻入微的世界史圖景,聚焦於跨越數個世紀的地理大發現、全球貿易網絡的形成、不同文明間的深度互動,以及由此引發的社會結構、政治權力與思想觀念的深刻變革。全書以編年史的嚴謹性為基礎,輔以專題研究的深度剖析,力求展現曆史的復雜性和多維性。 第一部分:新世界的開啓與舊秩序的瓦解(約15世紀末至16世紀) 本部分伊始,我們將考察十五世紀末歐洲航海技術的突破,特彆是葡萄牙和西班牙如何率先打破地中海的局限,將目光投嚮大西洋。重點分析瞭哥倫布的航行及其對美洲原住民文明的災難性影響,以及隨之而來的“物種大交換”(Columbian Exchange)如何永久性地改變瞭全球的農業生産和生態平衡。 隨後,敘事轉嚮權力的重塑。西班牙帝國通過新大陸的金銀積纍,迅速崛起為歐洲的霸主,其在哈布斯堡王朝統治下構建的龐大跨洋帝國體係,成為當時地緣政治的核心。我們詳細探討瞭新舊宗教改革運動的興起,馬丁·路德和加爾文的思想如何不僅在歐洲宗教領域掀起波瀾,更深刻地影響瞭隨後的政治忠誠與國傢形成。在奧斯曼帝國的視角下,我們審視瞭其在東地中海和北非的持續擴張,以及它如何作為連接東西方的關鍵樞紐,控製瞭傳統的陸上絲綢之路的剩餘價值。本部分強調,這一時期的“全球化”並非平穩過渡,而是伴隨著劇烈的暴力、財富的轉移和文化觀念的劇烈碰撞。 第二部分:帝國間的角力與商業革命的興起(約17世紀) 十七世紀是國傢主權概念逐漸清晰的時代。本部分將重心放在西歐列強,特彆是英格蘭、法蘭西和荷蘭,如何從早期的殖民擴張過渡到建立更具係統性的商業和軍事競爭體係。荷蘭共和國的“海上馬車夫”地位,其復雜的金融創新——例如股份製公司的誕生與阿姆斯特丹證券交易所的運作——如何為資本主義的早期發展提供瞭藍本,並對傳統行會製度構成瞭挑戰。 在政治思想領域,我們深入剖析瞭英國內戰和“光榮革命”的深遠意義。霍布斯、洛剋等思想傢對社會契約、自然權利的論述,並非僅僅是學術辯論,而是為日後君主專製嚮有限政府轉型的理論基石。同時,路易十四在法國建立的絕對君主製,作為與之相對立的典範,展示瞭國傢權力集中的巔峰形態。這一時期的東亞,清朝如何鞏固其對中國的統治,以及其對外部世界(尤其是歐洲商業勢力)采取的審慎而有限的接觸政策,構成瞭與歐洲擴張敘事的重要對照。 第三部分:啓濛的火焰與全球體係的固化(約18世紀) 十八世紀是“啓濛時代”,理性與科學精神成為挑戰既有權威的強大武器。本書詳細梳理瞭伏爾泰、孟德斯鳩、盧梭等啓濛思想傢如何通過對人類理性和進步的信心,間接批判瞭君權神授的閤法性。這些思想並非僅限於沙龍,它們通過印刷術的普及,迅速滲透到知識分子階層,並最終點燃瞭跨越大西洋的革命火花。 與此同時,全球貿易體係進入瞭成熟階段,重商主義讓位於亞當·斯密的“看不見的手”。英國通過七年戰爭(法國-印第安人戰爭)在北美和印度取得瞭決定性勝利,奠定瞭其世界霸主的地位。我們詳細考察瞭三角貿易(Transatlantic Slave Trade)的殘酷運作機製,這一係統如何將非洲的勞動力與美洲的種植園經濟緊密結閤,並為歐洲的工業化積纍瞭原始資本。在亞洲,印度莫臥兒帝國的衰落與英國東印度公司的崛起,標誌著歐洲商業實體開始深度介入亞洲的政治結構。 第四部分:革命的浪潮與現代性的開端(約19世紀初葉) 本書的收尾聚焦於人類曆史的劇烈震蕩期。美國獨立戰爭被視為啓濛理念的第一次大規模政治實踐,它確立瞭共和製和憲政的範例。緊隨其後的法國大革命,則以更激進和普世的方式,宣告瞭舊製度的終結。我們分析瞭拿破侖戰爭如何將法國的革命原則(如《拿破侖法典》)通過軍事徵服傳播到歐洲各地,同時也催生瞭反抗的民族主義情緒。 在經濟層麵,英國工業革命的全麵展開,從紡織業到蒸汽機的應用,標誌著人類生産力的根本性飛躍。這種生産力的解放,不僅帶來瞭財富的爆炸式增長,也創造瞭全新的社會階級——工業無産階級,並引發瞭新的社會問題和對經濟平等的初步呼喚。在拉丁美洲,受到北美和法國革命的鼓舞,以及西班牙本土衰弱的機會,獨立運動蓬勃興起,徹底重塑瞭西半球的政治版圖。 總結: 《古今中外:世界史視野下的文化交融與權力演變》緻力於描繪一幅動態、相互關聯的曆史畫捲,展示瞭從新航路開闢到拿破侖時代這幾個世紀中,權力、財富、思想和技術是如何在全球範圍內相互作用、相互塑造的。它不僅僅記錄瞭事件,更探究瞭驅動這些事件發生的深層結構性力量,引導讀者理解現代世界諸多基本特徵的起源與基礎。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提供瞭一個非常獨特的視角來理解18世紀末至19世紀初的中國。與其說是從宏觀的政治或經濟角度來審視,不如說是從微觀的、生活化的層麵來切入。作者並沒有過多地討論鴉片戰爭這樣的大事件,而是將焦點放在瞭在那些日常的交易、人與人之間的互動、以及物質文化交流中。我從中讀齣瞭中國沿海地區在那段時期所展現齣的活力和韌性。盡管西方列強的貿易活動日益頻繁,但中國社會並沒有被動地接受,而是在保持自身傳統的同時,積極地吸納和轉化外來的影響。書中對“海上絲綢之路”的延續性以及中國商品如何贏得世界市場的描述,讓我對中國古代的商業智慧有瞭更深的認識。同時,它也讓我看到瞭,在那個全球化初露端倪的時代,中國的沿海地區已經扮演瞭重要的角色,並且在世界經濟體係中占據瞭一席之地。這本書讓我對那段曆史有瞭更立體、更具象的理解,它是一扇窗口,讓我得以窺見一個充滿生機和挑戰的時代。

評分

這本書的敘述方式令人耳目一新。它以一種非綫性的、碎片化的方式,將1700到1845年間廣州貿易的各個側麵徐徐展開,卻又在不經意間串聯起瞭一個完整而富有深度的故事。作者並沒有按照嚴格的時間順序來梳理,而是根據不同的主題,比如“絲綢之路的海洋延續”、“茶葉與世界 tastes 的碰撞”、“銀元與中國經濟的變局”、“西方人的東方想象與現實”等等,來組織材料。這種結構非常適閤讀者在不同的章節中找到自己感興趣的點,然後逐漸深入。我驚喜地發現,書中的許多細節都來自於一手史料,比如外國商人的日記、中國商人的賬簿、當時的報紙報道,甚至是口頭傳說。這些生動鮮活的材料,讓曆史變得觸手可及。讀到那些關於商品交易、貨物裝卸、甚至是一次小型海盜襲擊的描述時,我仿佛置身其中,感受到瞭那個時代商業的活力和風險。它讓我明白瞭,在宏大的曆史敘事背後,隱藏著無數細小但至關重要的個體故事,而這些故事共同塑造瞭曆史的走嚮。

評分

閱讀《1700-1845-廣州貿易-中國沿海的生活與事業》的過程中,我常常會陷入沉思。作者不僅僅在講述貿易本身,更是在探討貿易對社會結構、文化交流乃至個人命運産生的深遠影響。書中所描繪的廣州,並非孤立的存在,而是與世界緊密相連。那些遠道而來的西方商人,帶著他們的商品、技術和思想,與中國的商人、官員、士紳展開瞭復雜而微妙的互動。這種互動,既有經濟上的閤作與競爭,也有文化上的碰撞與融閤。我看到瞭中國傳統手工業如何因應海外市場的需求而轉型,也看到瞭西方文化如何通過貿易逐漸滲透到中國社會。更重要的是,書中對“中國沿海的生活與事業”的關注,讓我看到瞭普通人在曆史大潮中的掙紮與適應。他們可能是辛勤的農夫,他們的産品被運往海外;他們可能是精明的商人,他們穿梭於東西方之間;他們也可能是默默無聞的船工,他們承載著貨物的運輸。這本書讓我認識到,曆史的宏大敘事,最終落實到每一個普通人的生活之中,他們的選擇、他們的努力、他們的命運,共同構成瞭時代的麵貌。

評分

讀完這本《1700-1845-廣州貿易-中國沿海的生活與事業》,我腦海中湧現齣的是一幅幅生動而厚重的曆史畫捲。這本書並沒有僅僅停留在枯燥的經濟數字和政治條約的堆砌,而是以一種非常細膩和人性化的視角,為我們展現瞭那個時代廣州乃至中國沿海人民真實的生活狀態和他們的奮鬥曆程。作者仿佛是一位親曆者,用飽含情感的筆觸,描繪瞭市井的喧囂,碼頭的繁忙,洋行的林立,以及在這場波瀾壯闊的貿易洪流中,那些普通人如何抓住機遇,又如何應對挑戰。我尤其被書中對於商販、船工、洋行買辦等不同社會階層人物的刻畫所吸引。他們不僅僅是曆史的旁觀者,更是曆史的創造者。他們的喜怒哀樂,他們的勤勞智慧,他們的風險擔當,都被栩栩如生地呈現在我們眼前。通過閱讀,我仿佛能聞到海風中夾雜的香料和絲綢的氣息,聽到此起彼伏的叫賣聲和船帆的呼嘯聲。這本書讓我深刻體會到,曆史並非遙不可及的數字和事件,而是由無數鮮活的生命和他們的日常點滴匯聚而成。它不僅僅是一部關於貿易的書,更是一部關於人、關於生活、關於時代變遷的史詩。

評分

我必須說,這本書的敘事語言極具感染力。作者的文筆流暢而富有詩意,即使在講述一些相對枯燥的經濟數據時,也能夠通過生動的比喻和形象的描繪,讓讀者感受到其中的趣味。我特彆喜歡書中對那個時代航海經曆的描述,那種對未知海域的探索、對海上風暴的抗爭,以及在異域港口與陌生人打交道的場景,都寫得驚心動魄,引人入勝。同時,作者對人物心理的刻畫也相當到位。無論是躊躇滿誌的年輕商賈,還是老謀深算的洋行老闆,亦或是飽經風霜的船長,他們內心的矛盾、掙紮、希望和失望,都被細膩地展現齣來。這本書讓我感到,曆史人物並非扁平的符號,而是有血有肉、有情有感的個體。通過他們的視角,我得以窺見那個時代中國沿海人民的真實情感世界,以及他們麵對時代洪流時的不同反應。這種代入感,讓閱讀體驗變得格外深刻。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