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0-1845-广州贸易-中国沿海的生活与事业

1700-1845-广州贸易-中国沿海的生活与事业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范岱克 著
图书标签:
  • 广州贸易
  • 中国沿海
  • 18世纪
  • 19世纪
  • 对外贸易
  • 社会生活
  • 经济史
  • 文化交流
  • 清史
  • 港口城市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北新网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ISBN:9787520121729
商品编码:27654169060
出版时间:2018-04-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商品名称: 1700-1845-广州贸易-中国沿海的生活与事业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8-04-01
作者:范岱克 译者:江滢河 开本: 16开
定价: 79.00 页数: 印次: 1
ISBN号:9787520121729 商品类型:图书 版次: 1

编辑推荐

在范岱克的笔下,清代广州贸易的各面向被生动详尽地展现在读者面前,加上译者流畅的译文,相信读者一定会了解在广州不言富的缘由。《广州贸易:中国沿海的生活与事业(1700~1845)》是启微品牌的第三本图书,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

作者简介

范岱克(Paul A. Van Dyke),美国人,中山大学历史学系教授。曾在澳门中华拉丁基金会、澳门历史档案馆、澳门文化局等机构从事研究工作,先后任职于澳门圣若瑟大学、澳门大学和中山大学,是世界知名的广州口岸史、亚洲海洋史等领域的学者,出版了多本著作,包括The Canton Trade: Life and Enterprise on the China Coast, 1700-1845. Hong Kong: 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 2005; reprint 2007;Merchants of Canton and Macao: Politics and Strategies in Eighteenth-Century Chinese Trade. Vol. 1. Hong Kong: 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 2011;Images of the Canton Factories 1760-1822: Reading History in Art. By Paul A. Van Dyke and Maria Kar-wing Mok. 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 2015;Merchants of Canton and Macao: Success and Failure in Eighteenth-Century Chinese Trade. Vol. 2. Hong Kong: 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 2016等。译者简介
江滢河,中山大学历史学系教授,研究方向:明清中西经济文化关系史,广州口岸史等,代表著作包括《广州口岸与南海航路》(2002)、《清代洋画与广州口岸》(2007),译著《黄金圈住地》(合译,2015)等。范岱克(Paul A. Van Dyke),美国人,中山大学历史学系教授。曾在澳门中华拉丁基金会、澳门历史档案馆、澳门文化局等机构从事研究工作,先后任职于澳门圣若瑟大学、澳门大学和中山大学,是世界知名的广州口岸史、亚洲海洋史等领域的学者,出版了多本著作,包括The Canton Trade: Life and Enterprise on the China Coast, 1700-1845. Hong Kong: 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 2005; reprint 2007;Merchants of Canton and Macao: Politics and Strategies in Eighteenth-Century Chinese Trade. Vol. 1. Hong Kong: 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 2011;Images of the Canton Factories 1760-1822: Reading History in Art. By Paul A. Van Dyke and Maria Kar-wing Mok. 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 2015;Merchants of Canton and Macao: Success and Failure in Eighteenth-Century Chinese Trade. Vol. 2. Hong Kong: 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 2016等。译者简介

目录

致谢

缩略词

前言:中国向世界打开大门

第一章 广州体制的形成

第二章 粤海关管理程序

第三章 在珠江上引水

第四章 买办和补给品贸易

第五章 通事

第六章 行政措施及其弊端

第七章 挂旗艇、白银、违禁品与大米

第八章 澳门贸易、中国帆船贸易、资本市场与代理商

第九章 反思广州贸易

结论:问题实质

注释

参考文献

索引


好的,以下是一份根据您的要求撰写的图书简介,内容不涉及您提到的具体图书信息,并力求详实自然,避免任何技术或人工智能痕迹。 --- 书名:古今中外:世界史视野下的文化交融与权力演变 内容简介: 本书旨在为读者构建一个宏大且细致入微的世界史图景,聚焦于跨越数个世纪的地理大发现、全球贸易网络的形成、不同文明间的深度互动,以及由此引发的社会结构、政治权力与思想观念的深刻变革。全书以编年史的严谨性为基础,辅以专题研究的深度剖析,力求展现历史的复杂性和多维性。 第一部分:新世界的开启与旧秩序的瓦解(约15世纪末至16世纪) 本部分伊始,我们将考察十五世纪末欧洲航海技术的突破,特别是葡萄牙和西班牙如何率先打破地中海的局限,将目光投向大西洋。重点分析了哥伦布的航行及其对美洲原住民文明的灾难性影响,以及随之而来的“物种大交换”(Columbian Exchange)如何永久性地改变了全球的农业生产和生态平衡。 随后,叙事转向权力的重塑。西班牙帝国通过新大陆的金银积累,迅速崛起为欧洲的霸主,其在哈布斯堡王朝统治下构建的庞大跨洋帝国体系,成为当时地缘政治的核心。我们详细探讨了新旧宗教改革运动的兴起,马丁·路德和加尔文的思想如何不仅在欧洲宗教领域掀起波澜,更深刻地影响了随后的政治忠诚与国家形成。在奥斯曼帝国的视角下,我们审视了其在东地中海和北非的持续扩张,以及它如何作为连接东西方的关键枢纽,控制了传统的陆上丝绸之路的剩余价值。本部分强调,这一时期的“全球化”并非平稳过渡,而是伴随着剧烈的暴力、财富的转移和文化观念的剧烈碰撞。 第二部分:帝国间的角力与商业革命的兴起(约17世纪) 十七世纪是国家主权概念逐渐清晰的时代。本部分将重心放在西欧列强,特别是英格兰、法兰西和荷兰,如何从早期的殖民扩张过渡到建立更具系统性的商业和军事竞争体系。荷兰共和国的“海上马车夫”地位,其复杂的金融创新——例如股份制公司的诞生与阿姆斯特丹证券交易所的运作——如何为资本主义的早期发展提供了蓝本,并对传统行会制度构成了挑战。 在政治思想领域,我们深入剖析了英国内战和“光荣革命”的深远意义。霍布斯、洛克等思想家对社会契约、自然权利的论述,并非仅仅是学术辩论,而是为日后君主专制向有限政府转型的理论基石。同时,路易十四在法国建立的绝对君主制,作为与之相对立的典范,展示了国家权力集中的巅峰形态。这一时期的东亚,清朝如何巩固其对中国的统治,以及其对外部世界(尤其是欧洲商业势力)采取的审慎而有限的接触政策,构成了与欧洲扩张叙事的重要对照。 第三部分:启蒙的火焰与全球体系的固化(约18世纪) 十八世纪是“启蒙时代”,理性与科学精神成为挑战既有权威的强大武器。本书详细梳理了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等启蒙思想家如何通过对人类理性和进步的信心,间接批判了君权神授的合法性。这些思想并非仅限于沙龙,它们通过印刷术的普及,迅速渗透到知识分子阶层,并最终点燃了跨越大西洋的革命火花。 与此同时,全球贸易体系进入了成熟阶段,重商主义让位于亚当·斯密的“看不见的手”。英国通过七年战争(法国-印第安人战争)在北美和印度取得了决定性胜利,奠定了其世界霸主的地位。我们详细考察了三角贸易(Transatlantic Slave Trade)的残酷运作机制,这一系统如何将非洲的劳动力与美洲的种植园经济紧密结合,并为欧洲的工业化积累了原始资本。在亚洲,印度莫卧儿帝国的衰落与英国东印度公司的崛起,标志着欧洲商业实体开始深度介入亚洲的政治结构。 第四部分:革命的浪潮与现代性的开端(约19世纪初叶) 本书的收尾聚焦于人类历史的剧烈震荡期。美国独立战争被视为启蒙理念的第一次大规模政治实践,它确立了共和制和宪政的范例。紧随其后的法国大革命,则以更激进和普世的方式,宣告了旧制度的终结。我们分析了拿破仑战争如何将法国的革命原则(如《拿破仑法典》)通过军事征服传播到欧洲各地,同时也催生了反抗的民族主义情绪。 在经济层面,英国工业革命的全面展开,从纺织业到蒸汽机的应用,标志着人类生产力的根本性飞跃。这种生产力的解放,不仅带来了财富的爆炸式增长,也创造了全新的社会阶级——工业无产阶级,并引发了新的社会问题和对经济平等的初步呼唤。在拉丁美洲,受到北美和法国革命的鼓舞,以及西班牙本土衰弱的机会,独立运动蓬勃兴起,彻底重塑了西半球的政治版图。 总结: 《古今中外:世界史视野下的文化交融与权力演变》致力于描绘一幅动态、相互关联的历史画卷,展示了从新航路开辟到拿破仑时代这几个世纪中,权力、财富、思想和技术是如何在全球范围内相互作用、相互塑造的。它不仅仅记录了事件,更探究了驱动这些事件发生的深层结构性力量,引导读者理解现代世界诸多基本特征的起源与基础。

用户评价

评分

读完这本《1700-1845-广州贸易-中国沿海的生活与事业》,我脑海中涌现出的是一幅幅生动而厚重的历史画卷。这本书并没有仅仅停留在枯燥的经济数字和政治条约的堆砌,而是以一种非常细腻和人性化的视角,为我们展现了那个时代广州乃至中国沿海人民真实的生活状态和他们的奋斗历程。作者仿佛是一位亲历者,用饱含情感的笔触,描绘了市井的喧嚣,码头的繁忙,洋行的林立,以及在这场波澜壮阔的贸易洪流中,那些普通人如何抓住机遇,又如何应对挑战。我尤其被书中对于商贩、船工、洋行买办等不同社会阶层人物的刻画所吸引。他们不仅仅是历史的旁观者,更是历史的创造者。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勤劳智慧,他们的风险担当,都被栩栩如生地呈现在我们眼前。通过阅读,我仿佛能闻到海风中夹杂的香料和丝绸的气息,听到此起彼伏的叫卖声和船帆的呼啸声。这本书让我深刻体会到,历史并非遥不可及的数字和事件,而是由无数鲜活的生命和他们的日常点滴汇聚而成。它不仅仅是一部关于贸易的书,更是一部关于人、关于生活、关于时代变迁的史诗。

评分

阅读《1700-1845-广州贸易-中国沿海的生活与事业》的过程中,我常常会陷入沉思。作者不仅仅在讲述贸易本身,更是在探讨贸易对社会结构、文化交流乃至个人命运产生的深远影响。书中所描绘的广州,并非孤立的存在,而是与世界紧密相连。那些远道而来的西方商人,带着他们的商品、技术和思想,与中国的商人、官员、士绅展开了复杂而微妙的互动。这种互动,既有经济上的合作与竞争,也有文化上的碰撞与融合。我看到了中国传统手工业如何因应海外市场的需求而转型,也看到了西方文化如何通过贸易逐渐渗透到中国社会。更重要的是,书中对“中国沿海的生活与事业”的关注,让我看到了普通人在历史大潮中的挣扎与适应。他们可能是辛勤的农夫,他们的产品被运往海外;他们可能是精明的商人,他们穿梭于东西方之间;他们也可能是默默无闻的船工,他们承载着货物的运输。这本书让我认识到,历史的宏大叙事,最终落实到每一个普通人的生活之中,他们的选择、他们的努力、他们的命运,共同构成了时代的面貌。

评分

这本书的叙述方式令人耳目一新。它以一种非线性的、碎片化的方式,将1700到1845年间广州贸易的各个侧面徐徐展开,却又在不经意间串联起了一个完整而富有深度的故事。作者并没有按照严格的时间顺序来梳理,而是根据不同的主题,比如“丝绸之路的海洋延续”、“茶叶与世界 tastes 的碰撞”、“银元与中国经济的变局”、“西方人的东方想象与现实”等等,来组织材料。这种结构非常适合读者在不同的章节中找到自己感兴趣的点,然后逐渐深入。我惊喜地发现,书中的许多细节都来自于一手史料,比如外国商人的日记、中国商人的账簿、当时的报纸报道,甚至是口头传说。这些生动鲜活的材料,让历史变得触手可及。读到那些关于商品交易、货物装卸、甚至是一次小型海盗袭击的描述时,我仿佛置身其中,感受到了那个时代商业的活力和风险。它让我明白了,在宏大的历史叙事背后,隐藏着无数细小但至关重要的个体故事,而这些故事共同塑造了历史的走向。

评分

这本书提供了一个非常独特的视角来理解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的中国。与其说是从宏观的政治或经济角度来审视,不如说是从微观的、生活化的层面来切入。作者并没有过多地讨论鸦片战争这样的大事件,而是将焦点放在了在那些日常的交易、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以及物质文化交流中。我从中读出了中国沿海地区在那段时期所展现出的活力和韧性。尽管西方列强的贸易活动日益频繁,但中国社会并没有被动地接受,而是在保持自身传统的同时,积极地吸纳和转化外来的影响。书中对“海上丝绸之路”的延续性以及中国商品如何赢得世界市场的描述,让我对中国古代的商业智慧有了更深的认识。同时,它也让我看到了,在那个全球化初露端倪的时代,中国的沿海地区已经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并且在世界经济体系中占据了一席之地。这本书让我对那段历史有了更立体、更具象的理解,它是一扇窗口,让我得以窥见一个充满生机和挑战的时代。

评分

我必须说,这本书的叙事语言极具感染力。作者的文笔流畅而富有诗意,即使在讲述一些相对枯燥的经济数据时,也能够通过生动的比喻和形象的描绘,让读者感受到其中的趣味。我特别喜欢书中对那个时代航海经历的描述,那种对未知海域的探索、对海上风暴的抗争,以及在异域港口与陌生人打交道的场景,都写得惊心动魄,引人入胜。同时,作者对人物心理的刻画也相当到位。无论是踌躇满志的年轻商贾,还是老谋深算的洋行老板,亦或是饱经风霜的船长,他们内心的矛盾、挣扎、希望和失望,都被细腻地展现出来。这本书让我感到,历史人物并非扁平的符号,而是有血有肉、有情有感的个体。通过他们的视角,我得以窥见那个时代中国沿海人民的真实情感世界,以及他们面对时代洪流时的不同反应。这种代入感,让阅读体验变得格外深刻。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