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信息
书名:2017年中国资产管理行业发展报告
定价:109.90元
作者:巴曙松,杨倞
出版社:浙江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11-01
ISBN:9787213084454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l 团队操刀。中国银行业协会首席经济学家巴曙松带领团队,连续11年发布,堪称“中国资产管理行业的年度晴雨表”,被公认为资产管理从业者书。
l 聚焦前沿热点。聚焦互联网金融等热点话题。透过抽丝拨茧式细致分析,解读新兴力量的发展脉搏、商业模式,并对于传统资管企业如何应对全新挑战提供思路和方法。
l 揭示未来趋势。通过对政策的深入解读,以及对世界资管格局的洞察,深入股票、债券、保险等子行业,揭示整个资管行业未来的总趋势。
l 探索行业本质。凭借深厚的学术功底以及长期的一线实践经历。在分析行业新局面、新状况的同时,巴曙松团队始终坚持着对于资产管理本质的把握,并坚信未来整个行业必将进一步想行业本质回归。
l湛庐文化出品。
内容提要
中国银行业协会首席经济学家巴曙松带领团队深入数百家一线企业实地调研,用近60万字、数百幅图表,对110万亿市场规模的资管行业2017年现状,进行全方位的观察、研判及预言。 
防止资金在金融体系内空转,理顺资金流入实业的通道,是金融业存在的本质,也是监管层面始终在坚持的导向。通道问题、杠杆问题、表外问题……都将随着政策的层层加码,成为整个资管行业不得不努力厘清的核心。整个行业的存在形态势必将,随着既有模式的转型而发生深刻的变化。短期而言,这些变化对于资管行业而言是痛苦的。但从长期而言,重归行业发展力量的本源,才是使整个行业的发展是良性的、可持续的。收益与风险的正确匹配,提升主动管理资金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有效降低系统性风险,使整个行业回到正确的发展轨道。 
另外,随着互联网技术对于金融行业的广泛渗透,整个行业的面貌正发生着深刻的变化。新兴力量如何能成功地嵌入到既有的资产管理的行业框架,传统的资管企业又如何能够利用新技术提升自身的效率,本书都进行了详尽而细致的解析。
目录
前言 统一严监管驱使中国资产管理行业回归资产管理的本源
部分行业格局篇
章 快速扩张之后,中国资产管理行业进入新周期
第2章 资产管理行业监管革新及其影响
第3章 互联网资管:监管框架初具雏形,发展路径分化
第4章 资产管理业务的“类投行”开发
第5章 REITS的海外基因与中国实践
第6章 不良资产经营:开启市场化处置新阶段
第7章 挖掘“长尾”投资者蓝海
第二部分机构专题篇
第8章 银行理财:监管升级行业发展遇拐点,市场暴跌倒逼净值化提速
第9章 券商资管:严监管下回归主动管理的本源
0章 信托行业:稳中有升与创新转型
1章 期货资管:快速发展与艰难转型
2章 私募股权:中国股权投资市场的新生态
3章 公募基金:转型压力较小,发展前景良好
4章 私募基金:进入规范发展阶段
5章 保险资管:严监管环境下,回归主业
6章 高端财富管理:多元化与综合化发展
第三部分全球资产管理篇
7章 美国资管行业发展现状及趋势
8章 欧洲资管行业发展现状及趋势
9章 香港资管行业发展现状及趋势
第20章 新兴市场国家资管行业发展现状及趋势
后记
作者介绍
巴曙松博士
l 金融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银行业协会首席经济学家,香港交易所首席中国经济学家,兼任中国宏观经济学会副秘书长、商务部经贸政策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银监会中国银行业实施巴塞尔新资本协议专家指导委员会委员、香港特别行政区经济发展委员会委员、中国“十三五”国家发展规划专家委员会委员等。
l 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先后担任中国银行杭州分行副行长、中银香港助理总经理、中国证券业协会发展战略委员会主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等职务,曾在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从事博士后研究,在哥伦比亚大学担任高级访问学者。还担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基础研究领域“国际经济金融结构”的首席专家。巴教授是2006—2015年中文文献经济学领域被引用频次高的中国学者(《中国社会科学》2017年)。
l 曾担任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主讲专家,也多次参加中央决策者主持召开的专家座谈会;巴教授先后在不同类型的金融机构担任管理职务,是同时熟悉中国金融市场实际业务运作、金融政策制定以及金融理论研究进展的金融学家。
l 主要著作有:《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研究》《金融危机中的巴塞尔新资本协议:挑战与改进》《巴塞尔资本协议III研究》《中国资产管理行业发展报告》年度报告等。巴曙松教授曾获209年世界经济论坛全球青年奖。
文摘
序言
翻开《2017年中国资产管理行业发展报告》,仿佛置身于一场关于中国金融脉络的深度访谈。这本书并没有枯燥地罗列数据,而是以一种娓娓道来的方式,将复杂的行业逻辑呈现在读者面前。我特别欣赏报告在分析行业趋势时,所采用的“问题导向”和“解决方案”的叙事结构。例如,在讨论“大资管时代”的机遇与挑战时,报告并没有回避行业内部存在的同质化竞争、监管套利等难题,而是深入挖掘了这些问题的根源,并提出了诸如“差异化竞争”、“回归主动管理”等一系列颇具建设性的应对之策。书中对不同类型资产管理产品,如债券基金、股票基金、混合基金等,在2017年的表现进行了详尽的回顾,并结合市场热点事件,比如某个重大的政策调整或者某个明星基金经理的变动,来解释产品业绩的波动原因。这使得对普通投资者而言,阅读体验不再是冰冷的数字游戏,而是充满了故事性和启发性。报告还对资产管理机构的科技应用,如大数据、人工智能在投研、风控、客户服务等方面的应用进行了专题介绍,这对于我这种对科技如何赋能金融充满好奇的人来说,无疑是一次知识的盛宴。它让我看到了金融业的未来,以及科技在其中扮演的关键角色。
评分作为一名长期关注中国经济和金融市场的读者,我发现《2017年中国资产管理行业发展报告》提供了一个极具价值的观察窗口。本书的结构设计非常巧妙,它没有局限于简单的罗列,而是围绕着“挑战与机遇”、“变革与创新”等主题,展开了层层递进的分析。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书中对2017年影响中国资产管理行业的几个关键“黑天鹅”事件,如某大型P2P平台暴雷、某某债券违约等,进行了详尽的案例复盘。它不仅分析了这些事件的直接影响,还深入探讨了它们对行业风险认知、产品设计以及投资者行为产生的深远影响。这种“反思式”的分析,远比简单的事件记录更有价值。此外,报告中关于“人才流动”和“投研能力建设”的章节,也引起了我极大的兴趣。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人才是最核心的资源,书中对资管机构如何吸引、培养和留住优秀人才,以及如何提升投研的硬实力和软实力,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并列举了一些头部机构的成功经验,这对于理解行业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评分这部“2017年中国资产管理行业发展报告”无疑是理解过去一年中国金融市场变迁的一把金钥匙。我拿到这本书的时候,就被它严谨的结构和详实的案例所吸引。报告的开篇便对宏观经济环境进行了深入剖析,清晰地描绘出影响资产管理行业发展的外部土壤,比如政策导向、监管力度以及经济增长的周期性变化。紧接着,书中对资产管理机构的概况进行了细致的梳理,包括基金公司、证券公司资管、银行理财以及私募基金等各类主体的规模、产品类型、投资策略等维度,为读者构建了一个全景式的行业图谱。尤为令人印象深刻的是,报告中关于“打破刚兑”和“净值化转型”的专题分析,这无疑是2017年中国资管行业最核心的变革之一。书中不仅解释了这一变革的动因和历史背景,还列举了大量成功应对挑战、实现平稳过渡的机构案例,为行业内人士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借鉴。对于我这样非行业内部人士而言,这些案例的分析也让我对风险管理、产品设计以及客户沟通有了更深的理解,明白“价值投资”和“长期主义”并非口号,而是需要扎实策略支撑的实践。此外,报告中对新兴资产类别,如REITs、供应链金融等,也进行了前瞻性的探讨,让我得以窥见未来资管行业的发展方向。
评分《2017年中国资产管理行业发展报告》的价值,在于它不仅仅是一份年终总结,更是一份对行业发展脉络的深刻洞察。我尤其赞赏书中对“监管科技”(RegTech)和“金融科技”(FinTech)在资管行业应用的分析。在2017年,监管环境的日趋严格是所有市场参与者都必须面对的现实,而书中对这一趋势的解读,以及对科技如何帮助机构满足合规要求、提升运营效率的探讨,让我耳目一新。报告中对机构的分类和比较,也做到了细致入微。它不仅分析了大型国有银行理财子公司、股份制银行理财、券商资管、基金公司等传统力量的优势与劣势,还对私募基金、信托等非银行金融机构的特点进行了深入剖析,甚至还对境外资产管理机构在中国的业务拓展情况进行了披露。这种全方位、多维度的视角,让我对中国资产管理行业的生态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书中对ESG投资(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的探讨,虽然在2017年可能还处于萌芽阶段,但报告的前瞻性视角,已经将其列为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这足以看出编撰者的视野之广阔。
评分《2017年中国资产管理行业发展报告》对于任何希望深入了解中国金融市场动态的人来说,都绝对是一本不容错过的参考书。本书的叙事风格非常独特,它不像一般的学术报告那样枯燥乏味,反而充满了分析性和启发性。我尤其喜欢书中对“渠道转型”和“客户关系管理”的深入剖析。在2017年,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兴起和客户需求的多样化,传统资管机构的销售渠道和客户服务模式都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而本书对这些挑战的分析,以及对机构如何构建线上线下融合的销售网络、如何提供个性化、定制化的产品和服务的建议,都极具实践指导意义。报告中对不同市场区域(如一线城市、新一线城市、区域性市场)的资产管理市场特点也进行了探讨,这让我看到了中国资产管理市场的地域差异性和发展不均衡性,也为不同区域的市场参与者提供了差异化的发展思路。总而言之,这本书的内容涵盖广泛,分析深入,逻辑清晰,是我在2017年阅读过的最富有洞察力的金融类书籍之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