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 50074-2014 石油库设计规范

GB 50074-2014 石油库设计规范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石油化工
  • 储罐
  • 设计规范
  • GB50074
  • 安全工程
  • 消防安全
  • 规范标准
  • 工业建筑
  • 石油储库
  • 建筑工程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国建科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ISBN:1511210047
商品编码:27923375192

具体描述

GB 50074-2014
石油库设计规范
【标准编号】GB 50074-2014
【标准名称】石油库设计规范
【英文名称】Code for design of oil depot
【出版单位】中国计划出版社
【中标分类】 >  > 
【代替标准】
【发布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归口单位】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
【起草单位】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计划编号】建标〔2007〕126号
【参编单位】解放军总后勤部建筑设计研究院 铁道第三勘察设计院 解放军总装备部工程设计研究总院 中国中元国际工程公司 国家电力公司西北电力设计院
【发布日期】2014年7月13日
【实施日期】2015年5月1日
【出版日期】
【开本页数】32 开 / 180 页
【标准定价】36.00 元(不含运费)
本规范适用于新建、扩建和改建石油库的设计。
本规范修订后共有16章和2个附录,主要内容包括:总则、术语、基本规定、库址选择、库区布置、储罐区、易燃和可燃液体泵站、易燃和可燃液体装卸设施、工艺及热力管道、易燃和可燃液体灌桶设施、车间供油站、消防设施、给水排水及污水处理、电气、自动控制和电信、采暖通风等

1 总 则 
2 术 语 
3 基本规定 
4 库址选择 
5 库区布置 
6 储罐区 
7 易燃和可燃液体泵站 
8 易燃和可燃液体装卸设施 
9 工艺及热力管道 
10 易燃和可燃液体灌桶设施 
11 车间供油站 
12 消防设施 
13 给排水及污水处理 
14 电 气 
15 自动控制和电信 
16 采暖通风
附录A 计算间距的起讫点
附录B 石油库内易燃液体设备、设施的爆炸危险区域划分
本规范用词说明
引用标准名录 
附:条文说明 

建筑结构安全与抗震设计:理论与实践 图书简介 本书深入探讨了现代建筑结构设计的基础理论、关键技术以及工程实践中的应用,特别侧重于结构安全性能的提升和抗震设防的精细化管理。全书内容组织严谨,逻辑清晰,力求在理论深度和工程实用性之间取得完美平衡,旨在为土木工程专业人员、结构工程师以及高等院校相关专业的师生提供一本全面、权威的学习与参考手册。 本书涵盖了从材料力学基础到复杂结构体系分析的完整知识链条,重点解析了在当前建筑行业对高标准、高可靠性结构要求下的新规范、新理念和新技术。 第一部分:结构设计基础理论与材料性能 本部分着重于夯实结构设计的理论基础,是理解后续复杂分析的前提。 第一章:结构力学与材料本构关系 详细阐述了经典结构力学原理,包括静力平衡、位移法、力法等基本分析工具的现代应用。重点引入了材料本构关系的非线性模型,特别是钢材和混凝土在极限状态下的应力-应变关系描述。讨论了材料的随机性及其在结构可靠性分析中的影响。引入了概率论在工程安全评估中的基础应用框架。 第二章:高性能结构材料的性能与应用 超越传统C30/C40混凝土的讨论,本章深入研究了高性能混凝土(HPC)、超高性能混凝土(UHPC)的配合比设计、长期性能(如徐变、收缩)的预测模型,以及其在超高层和特殊结构中的应用案例。同时,对新型钢材,如高强钢、耐候钢的焊接工艺、疲劳性能及腐蚀防护技术进行了系统介绍。探讨了纤维增强复合材料(FRP)在结构加固和新型结构体系中的应用前景。 第三章:结构极限状态设计理论 系统阐述了基于性能的目标设计方法(Performance-Based Design, PBD)的核心思想。详细解读了极限状态设计法中关于承载能力极限状态(ULS)和正常使用极限状态(SLS)的判定标准和校核流程。重点分析了荷载分项系数和材料分项系数的确定依据,并将其与国际先进规范(如Eurocode)的设计哲学进行对比探讨。 第二部分:结构分析与数值模拟技术 本部分聚焦于现代工程计算工具的应用与高级分析方法的掌握,这是应对复杂结构挑战的关键。 第四章:经典结构体系的分析方法 对框架结构、剪力墙结构、筒体结构在不同荷载作用下的内力分析进行了深入剖析。引入了矩阵分析法在大型结构建模中的高效性,并详细推导了有限单元法(FEM)在梁单元、板单元中的刚度矩阵建立过程。强调了如何通过修正刚度法处理施工误差和材料不均匀性对结构计算结果的影响。 第五章:结构动力学与模态分析 这是抗震设计的基础。本章详细介绍了单自由度和多自由度体系的自由振动分析、迫使振动分析及瞬态响应分析。推导了阻尼的数学模型(如Rayleigh阻尼),并讨论了结构体系的质量矩阵和刚度矩阵的精确建立方法。重点阐述了模态叠加法在结构反应分析中的应用条件与精度限制。 第六章:高级结构分析技术 本章面向工程前沿,涵盖了P-Delta效应的精确计算与处理、结构整体稳定性分析(屈曲分析)的临界荷载确定。详细介绍了非线性分析(材料非线性、几何非线性、接触非线性)的求解算法(如牛顿-拉普森法),并结合实际工程案例说明了如何选择合适的本构模型和分析路径以准确预测结构破坏过程。 第三部分:抗震设计与特殊结构应对 本部分是本书的核心,专注于如何将理论转化为抵抗地震破坏的工程实践。 第七章:抗震设计基本原则与地震作用模拟 系统梳理了中国现行抗震设计规范中的抗震设防目标、场地类别划分和特征周期确定方法。详细对比了反应谱法和时程分析法的适用范围及内在差异。重点分析了人工波合成技术,确保模拟地震动的频谱特性与设计依据的一致性,并讨论了如何处理近场地震效应。 第八章:结构抗震性能化设计 深入探讨了性能化抗震设计(PBD-Seismic)的流程,包括性能目标的选择(如即时使用、生命安全、防止倒塌)和损伤指标(如层间位移角、构件转动角)的量化。阐述了非线性静力弹塑性分析(推覆分析Pushover Analysis)在评估现有结构抗震能力中的应用,以及如何建立精确的塑性铰模型。 第九章:抗震构造措施与节点设计 强调抗震设计中“强剪弱弯、强柱弱梁”的基本抗震构造原则。详细给出了钢筋混凝土梁柱节点的抗剪配筋构造要求、抗震锚固长度的验算。对钢结构抗震连接,特别是耗能型连接(如内置屈曲约束支撑BRB)的设计参数确定和节点详图构造进行了专业指导。 第十章:消能减震与隔震技术 本章介绍了主动与被动控制技术在结构抗震中的应用。对基础隔震技术的力学原理、隔震支座(如铅芯橡胶支座、摩擦摆支座)的选型与布置进行了详细论述。深入分析了粘滞阻尼器、粘弹性阻尼器的参数标定,并结合实例说明了如何通过控制元件的引入优化结构的整体反应谱。 第四部分:结构可靠性与全寿命管理 本部分将视野从设计阶段扩展到结构的长期服役安全管理。 第十一章:结构可靠性分析与风险评估 基于概率论,系统介绍了一阶可靠度指标(FORM)和二阶可靠度指标(SORM)的计算方法,用于量化结构失效的概率。探讨了荷载与结构强度参数的分散性对可靠性指标的影响。引入贝叶斯理论在结构健康监测数据融合中的应用,以实现可靠性指标的实时更新。 第十二章:结构健康监测(SHM)与评估 详细介绍了用于结构状态评估的传感器技术(如应变片、加速度计、光纤传感器)。讨论了模态识别技术(如频域分解法、随机子空间法)在损伤定位和损伤程度评估中的应用。最后,提出了基于残余寿命预测的结构维护决策模型,将安全评估与经济性考量相结合。 附录:工程实践中的常见问题与应对 收录了在实际工程中常见的结构设计难题,例如:深厚地基对结构刚度的影响、大跨结构的空间颤振控制、以及在既有建筑改造中如何精确评估结构承载力裕度等。提供了实用的快速验算表格和规范条文解读指南。 本书结构完整,理论与工程实践紧密结合,是结构工程领域不可或缺的深度参考资料。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版式设计很人性化,字体大小适中,排版清晰,读起来不会感到疲劳。我一直认为,规范类的书籍,除了内容的权威性,阅读体验也非常重要。石油库的设计规范,涉及到大量的专业术语和技术细节,如果排版混乱,理解起来会更加困难。从我粗略的翻阅来看,这本书在这一点上做得很好。我尤其欣赏它在章节之间逻辑关系的构建。我感觉它不是简单地罗列条文,而是围绕着石油库设计的整体流程,有条理地展开。比如,在讨论具体的设备选型之前,可能会先对整个工艺流程进行介绍,这样更容易让人理解设备在整个系统中的作用和重要性。我希望在后续的学习中,能够体会到这种循序渐进、层层递进的编排方式所带来的便利。

评分

作为一名刚入行的工程技术人员,对于石油库这样高风险的工程,我总是感觉有些力不从心。之前学习的理论知识虽然扎实,但实际应用中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尤其是在设计阶段,总觉得缺少一些指导性的、更具体的操作指南。这本书的出现,就像给我指明了方向。我特别关注了其中关于“防火间距”和“防爆措施”的部分。我知道这些是石油库安全设计中的重中之重,但具体如何计算、如何选择材料、如何布置设备,我还需要更详细的解读。我希望通过阅读这本书,能够对这些关键技术点有更清晰的认识,并且能够学到一些实操性的经验。书中可能包含了一些图示和案例分析,这对于我理解抽象的设计原则会有很大的帮助。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成为我日常工作的“工具书”,在遇到设计难题时,能够提供有效的解决方案。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简洁大方,以深蓝色为主色调,搭配烫金的字体,显得相当专业和权威。我一直从事石油储运相关的工作,对于安全规范的重要性深有体会。一直以来,我都希望能有一本系统、全面、权威的资料来指导我的日常工作,尤其是在设计环节。听闻了 GB 50074-2014 这个标准,也知道它在行业内的地位,所以一直很期待能有机会拜读。收到这本书后,我迫不及待地翻阅。虽然目前还没来得及深入研究其中的每一个细节,但从目录和章节的设置来看,它涵盖了石油库设计中可能遇到的各种关键问题,从选址、总平面布置,到工艺设计、消防系统、安全防护等等,似乎都考虑得相当周全。尤其是关于风险评估和防爆设计的章节,我非常感兴趣,希望能从中学习到更先进的理念和更实用的方法,以确保我们项目的安全万无一失。这本书的出版,对于我们这些一线从业者来说,无疑是一份宝贵的财富。

评分

这本书给我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它的“厚重感”。这不仅仅是物理上的厚度,更是内容上深度和广度的体现。作为一个在行业内摸爬滚打多年的老工程师,我深知石油库设计涉及的学科领域之广,技术要求之高。从地质勘探、结构力学,到流体力学、热力学,再到电气工程、自动化控制,无一不与石油库的设计紧密相关。我特别希望这本书能在一些交叉学科的应用上给予我新的启发。比如,在考虑储罐区的抗震设防时,除了结构设计,是否也需要考虑地基的稳定性、土壤液化的可能性等?在防雷接地设计上,除了标准的规范要求,是否也需要结合当地的雷击特点进行优化?我期待这本书能提供一些前沿的、综合性的设计思路,帮助我们解决一些复杂的、跨学科的工程难题。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非常有特点,它不像一些技术规范那样显得枯燥乏味,而是运用了一些象征性的图案和色彩,在专业性中又透着一丝艺术感。我尤其关注的是关于“环境保护”和“应急预案”方面的章节。在当今社会,环保已经成为工程建设的重要考量因素。石油库作为可能存在环境风险的设施,其设计必须充分考虑环保要求,例如防渗漏、废气处理、废水排放等。我希望这本书能在这方面提供明确的设计指引,帮助我们设计出更符合环保标准的设施。同时,对于应急预案的制定,我也非常重视。一旦发生事故,完善的应急预案是减少损失、保障人员安全的关键。我希望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关于应急设备配置、人员培训、演练计划等方面的具体建议。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