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国学经典 党员干部国学必修 | 作者 | 《国学经典 : 党员干部国学必修》编写组 |
| 定价 | 68.00元 | 出版社 | 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 |
| ISBN | 9787515013558 | 出版日期 | 2014-12-01 |
| 字数 | 页码 | ||
| 版次 | 1 | 装帧 | 平装 |
| 开本 | 16开 | 商品重量 | 0.4Kg |
| 内容简介 | |
| 本书对《尚书》《左传》《占国策》《论语》《诗经》《楚辞》等国学经典进行了全景式解读,力求原汁原味地反映这些经典中的智慧。它以浅显易懂且又简洁洗练的文字,对每部经典著作进行了简要概述;并对内容进行了精要分析;还将每部经典著作中具有积极意义的篇章段落、成语、名句进行了注释、翻译、解读,使其尽可能适应领导干部的阅读和接受水平。 |
| 作者简介 | |
| 目录 | |
| 编辑推荐 | |
| 文摘 | |
| 序言 | |
这本书的结构非常清晰,而且逻辑链条极其严密,它不满足于零散的知识点,而是试图构建一个完整的“国学思维框架”。我之前对《易经》的理解非常肤浅,只停留在“算卦”的层面,但这本书却将其解析为一种动态的系统观和变化观。它教导我们如何识别形势的“时位”,即在不同的发展阶段采取不同的策略,强调“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的辩证法。这对于我们在制定长期规划和应对突发危机时,提供了极大的思维支撑。比如,在经济下行压力大的时候,我们应该“守正”,巩固基础;而在时局稳定、可以求变的时候,则要大胆创新,寻求突破。这种对“时机”的精准把握,是书中最宝贵的部分。它教会我们,任何好的政策和决策,都必须放在特定的历史节点和环境下去考量,离开了时空背景去谈对错,都是空谈。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把抽象的哲学概念,具象化成了可操作的管理原则,真正做到了“学以致用”。
评分阅读这本书的过程,更像是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我尤其欣赏作者在论述“为政之德”时,穿插了大量古代思想家对“公私之辨”的深刻剖析。它没有回避权力与私欲之间的永恒张力,而是直面这个核心矛盾。书中提到,古代的贤者往往通过强化对“名节”的看重,来对抗私欲的侵蚀,这里的“名节”并非虚荣,而是一种内在的道德契约和自我约束的最高体现。这本书让我深刻反思了“担当”的重量。担当不仅仅是处理好手头的事务,更重要的是为后人留下清白和良好的制度基础。它提供了一种宏大的历史视野,让我们在做决策时,不仅要考虑当下KPI,更要思考“百年之后,人会如何评价我今日之举?”这种历史责任感,是这本书在潜移默化中灌输给读者的。它不仅仅是一本“干部读本”,更是一本关于如何做一个正直、有远见、对历史负责任的“人”的指南。
评分这本书简直是为我这种常年在基层摸爬滚打的干部量身定做的!我一直觉得,咱们处理工作和人际关系,光有政策文件是远远不够的,得有点底蕴,有点智慧。这本书没有给我那些空洞的理论,而是直接切入咱们日常工作中最头疼的那些场景。比如,怎么平衡“人情”和“规矩”?怎么在复杂的人群中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被表象迷惑?我特别喜欢里面对《论语》中“君子和而不同”的解读,它不是简单地让我们去搞“一团和气”,而是教会我们如何在坚持原则的前提下,兼容并包,有效化解矛盾。读完后,我回去对照自己的工作日志,发现很多过去处理得磕磕绊绊的事情,其实都有更智慧的解法。它像是一面镜子,照出了我处理事务时的急躁和短视,让我开始学着用更长远的眼光去看待问题,去理解那些看似不近人情的决定背后可能蕴含的更大利益。这本书的文字并不晦涩,非常接地气,更像是老前辈在耳边耳提面命,那种感觉,比生硬的理论学习要有效率高出百倍。它让我意识到,真正的“国学”不是束之高阁的古董,而是解决当下难题的实用工具箱。
评分拿到这本书时,我的第一感觉是:装帧朴实,内容一定很硬核。果不其然,它在“修身”这一块着墨颇深,但角度极其刁钻,完全避开了我们常听到的那些“德育课”的说辞。它更像是一本针对高级管理者的心理调适手册。书中详细分析了权力带来的心理异化现象,比如信息茧房效应如何悄悄形成,再比如“唯我独尊”的思想是如何一步步侵蚀一个干部的判断力。它引用了古代圣贤关于“慎独”的论述,但紧接着就提供了具体的自我监测方法,比如如何建立有效的“反对派”声音反馈机制,如何通过定期的自我反思日记来校准自己的价值坐标。这种由内而外的自我审视,比任何外部监督都来得深刻和持久。我个人觉得,对于我们这些身居要职的人来说,最大的敌人往往不是外部的诱惑,而是自己被权力异化的内心。这本书就像是一个清醒的旁观者,在我快要迷失方向时,及时拉我一把,让我时刻保持警醒和谦卑。
评分我原本对“国学”这类书籍抱有一种敬而远之的态度,总觉得那玩意儿太玄乎,离我们的日常工作和生活相隔十万八千里。直到我的一个同事强力推荐这本书,说它不是讲哲学的,而是讲“治理的艺术”。抱着试试看的心态翻开,立刻被它那种“以史为鉴”的叙事方式吸引住了。这本书没有故作高深地堆砌典籍原文,而是巧妙地穿插了大量古代贤臣治国、理政的实例,比如如何通过精妙的制度设计来防范腐败,如何通过恰当的激励机制来激发下属的积极性。我印象最深的是关于“廉洁”的部分,它没有用空洞的说教,而是从古代的“家风家教”谈起,阐述了权力腐蚀的微观心理过程,这让我开始反思自己对家属和子女的教育是否到位,是否在不经意间给自己的工作埋下了隐患。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把几千年的管理智慧,用现代干部的视角重新梳理了一遍,让历史不再是遥远的过去,而是可以立刻拿来借鉴的“活的经验”。那种感觉就像是找到了一个隐藏的“作弊码”,能帮我们在复杂的行政环境中少走很多弯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