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刘熙载为清代有名的文艺理论家和语言学家,一生好学不倦,博极群书,举凡周秦诸子、天象地舆、六书九术、中律方术、诗词艺文,皆通其道。本全集汇集了刘氏的学术著作多种:《持志塾言》《艺概》《四音定切》《说文双声》《说文叠韵》《昨非集》《古桐书屋札记》《游艺约言》《制义书存》等,并附录刘氏墓志、传记等。翻开这本《刘熙载文集》,我立刻被那种扑面而来的、沉稳内敛的文风所吸引。它没有时下流行作品的浮躁和轻盈,字里行间透着一股旧日士人的风骨和担当。我尤其欣赏其中几篇关于时局的评论,虽然写于百多年前,但其中对官场百态的洞察,对世事人情的描摹,其深刻程度放到今天来看,也丝毫没有过时。刘熙载的厉害之处在于,他总能用最简洁的文字,勾勒出最复杂的人性幽微之处。比如他描述某位同僚的做派时,寥寥数语,人物的功利心和虚伪便跃然纸上,那种“意在笔先”的境界,真让人拍案叫绝。我发现,读他的文章,需要沉下心来,不能走马观花,否则会错过很多韵味。每读完一篇,我都会合上书本,在脑海中慢慢回味那些被他点拨开的豁然开朗的感觉。这本书,更像是一位老友在跟你促膝长谈,语重心长,句句珠玑。
评分从一个文学史研究者的角度来看,这套《刘熙载文集》的校注工作做得非常扎实,这对于我们深入研究清代中晚期学术思潮至关重要。它收录的篇目较为全面,特别是那些散见于各类笔记、尺牍中的小品文也被悉心整理出来,极大地丰富了我们对刘熙载生平思想的了解。我关注到其中关于他与友人的书信部分,这些书信往往更能展现其性情和日常学术交流的状态,比那些正式的奏疏或理论著作更加鲜活可感。其中关于古籍的考订和辨析,逻辑清晰,证据确凿,体现了桐城学派注重实证的精神。对于想要撰写清代学术史的同仁来说,这本书提供的原始材料的完备性,是无可替代的。它不仅仅是一部文学作品集,更是一份珍贵的史料档案,对梳理当时士人群体的精神地图有着不可估量的贡献。
评分市面上很多文人选集,往往侧重于名篇的堆砌,显得结构松散。但《刘熙载文集》的编排,尤其是对不同时期作品的划分,体现了编者的良苦用心。它清晰地展示了刘熙载思想发展的脉络——从早期的模仿与学习,到中期的理论构建,再到晚期的融会贯通、自成一家。特别是当读到后期那些更加凝练、更具哲理深度的篇章时,能明显感受到作者在时间沉淀下带来的文字上的蜕变。这种递进感,让阅读过程变成了一场追随智者足迹的探险。对于年轻的写作者来说,这种“成长线”的展示,比单纯阅读一篇篇独立的文章更有启发性,它教会我们,真正的大家,都是在不断的实践和反思中打磨出来的。这本书的系统性,是其最大的优点之一。
评分这本《刘熙载文集》简直是古文爱好者的一枚重磅炸弹,它不像那种晦涩难懂的古代文献合集,反倒像是一扇通往清代文人精神世界的窗户。我拿到书的时候,首先被它精美的装帧吸引了,厚实的书页和清晰的排版,让人一看就知道是下了功夫的。刘熙载作为桐城派的代表人物,他的文章不仅仅是文章,更是一种文论思想的结晶。读他的《艺概》,我仿佛能感受到他那种“搜罗之学”的严谨态度,他对文章结构、笔法、气韵的剖析,至今读来依然振聋发聩。特别是他对“神”与“形”的探讨,用词精妙,逻辑严密,不像一些空泛的理论,而是能直接指导写作实践的真知灼见。对于那些想深入了解桐城派理论体系,或者对中国古典美学有兴趣的读者来说,这本书绝对是案头必备的宝典。它不仅是文字的记录,更是一种思维方式的传承,让人在阅读中不断反思自己的表达方式。这本书的价值,远超出了单纯的文学作品集,它更像是一部活着的、可以随时翻阅的文心雕龙。
评分老实说,一开始抱着“文集”的期待来读,我做好了被大量说教性文字轰炸的准备。然而,这本书给我的惊喜在于它的“烟火气”。虽然刘熙载的理论成就很高,但他笔下的生活场景却十分生动有趣。比如他写家乡的风物、写自己读书的清苦、甚至是他对日常琐事的感叹,都写得十分真挚,毫不矫饰。我特别喜欢他的一段记述,描绘了冬日围炉夜话的情景,那种暖意和宁静,隔着一百多年都能感受到。这让我意识到,一个伟大的思想家,首先是一个活生生的人。这本书成功地平衡了“学问”与“性情”的比例,让你在学习其精妙文理的同时,也能体会到作者的喜怒哀乐。它不只是供人膜拜的经典,更是可以分享、可以感同身受的生命记录。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